明代心学领袖王阳明的圣狂

合集下载

心学大师——王阳明

心学大师——王阳明

⼼学⼤师——王阳明⼼学⼤师——王阳明◆王阳明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被⼈们称为圣贤却⼜没于尘埃中的⼈实在不少,但若论千古以来最励志、最纠结、最委屈、最郁闷、最孤寂却⼜最完美的圣贤,怕是⾮王阳明莫属了。

从清朝起,中国民间就有⼀种⼴为流传的说法:明朝若只有⼀个皇帝,那就是朱元璋;明朝若只有⼀个宰相,就是张居正;明朝若只有⼀位圣贤,那便是王阳明。

有⼈便问:你说得这么神乎其神,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怎样的⼈?王阳明不只是⼀个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儒学符号,更是⼀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儒学发展并使之⾛向世界的思想巨匠,可以说他是中国思想史上难以抹去的标杆式⼈物。

很多年前,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很多年后,他的影响依旧持续。

王阳明是⼀个传奇,他创造过⽆数的战争奇迹,他重新阐释了岌岌可危的儒学核⼼内涵,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个全新的哲学⾼度,以⾄于后世有不少对王阳明和阳明⼼学有些许了解的⼈,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当成精神上的导师。

曾国藩与梁启超,这两位影响近代中国的知名⼈物,对待改⾰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在这⼀点上出⼈意料地契合——他们都很欣赏王阳明,都曾苦⼼研究过阳明⼼学。

◆王阳明是中国的,⽽他更是世界的在“⼆战”后的西⽅,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也⼗分浓厚。

在那⾥,不仅记录着王阳明⾔⾏的《传习录》等学术书籍⼴为流传,甚⾄狂热的西⽅学者们为了深⼊研究阳明思想,还⼀度成⽴了专门的机构,办起了专门的刊物。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认识到阳明⼼学的精妙之处,美国哈佛⼤学教授杜维明就曾断⾔: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只⾔⽚语很难把王阳明这个复杂⽽伟⼤的历史⼈物的⼈⽣和思想说清楚,我们只能从普通⼈的视⾓以六个⼈⽣侧⾯来阐释:他的⼈⽣如此跌宕起伏,惊⼼动魄——谏⾔⼊狱,千⾥逃亡,荒野求⽣,⾎染江南,智取宁王……致使他拥有了常⼈很难同时拥有的六张迥异的⾯孔。

◆⾯孔⼀:没有⼈⽐他更励志王阳明名为王守仁,浙江余姚⼈,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时⾄今⽇,⼤家多称他为王阳明。

心学大师 王阳明

心学大师  王阳明

心学大师——王阳明◆王阳明其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被人们称为圣贤却又没于尘埃中的人实在不少,但若论千古以来最励志、最纠结、最委屈、最郁闷、最孤寂却又最完美的圣贤,怕是非王阳明莫属了。

从清朝起,中国民间就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明朝若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朱元璋;明朝若只有一个宰相,就是张居正;明朝若只有一位圣贤,那便是王阳明。

有人便问:你说得这么神乎其神,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王阳明不只是一个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儒学符号,更是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儒学发展并使之走向世界的思想巨匠,可以说他是中国思想史上难以抹去的标杆式人物。

很多年前,他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很多年后,他的影响依旧持续。

王阳明是一个传奇,他创造过无数的战争奇迹,他重新阐释了岌岌可危的儒学核心内涵,并且把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高度,以至于后世有不少对王阳明和阳明心学有些许了解的人,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当成精神上的导师。

曾国藩与梁启超,这两位影响近代中国的知名人物,对待改革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在这一点上出人意料地契合——他们都很欣赏王阳明,都曾苦心研究过阳明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的,而他更是世界的在“二战”后的西方,研究王阳明哲学的风气也十分浓厚。

在那里,不仅记录着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等学术书籍广为流传,甚至狂热的西方学者们为了深入研究阳明思想,还一度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办起了专门的刊物。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阳明心学的精妙之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那么王阳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只言片语很难把王阳明这个复杂而伟大的历史人物的人生和思想说清楚,我们只能从普通人的视角以六个人生侧面来阐释: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谏言入狱,千里逃亡,荒野求生,血染江南,智取宁王……致使他拥有了常人很难同时拥有的六张迥异的面孔。

◆面孔一:没有人比他更励志王阳明名为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时至今日,大家多称他为王阳明。

神奇圣人王阳明

神奇圣人王阳明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朱熹的铁杆“粉丝”
科举考试,都要读的是朱熹 等人的著作。有一天一位钱姓朋 友来了,他跟朋友讲,格物就能 致知。穷理,就能成为圣人。我 们去做一做,格物,看看是怎么 回事,有竹子,他就说去格格这 些竹子有什么道理,阳明这个朋 友格了三天,格出毛病来了。王 阳明说可能你太虚弱了,让我来 吧。格竹子,面对着竹子看有什 么道理。
走近阳明 ——神奇圣人
王阳明,名王守仁, 字伯安,小名王云,别号 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 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 不朽的伟人,他的心学是 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 解放潮流 ,并漂洋过海 ,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 等东亚国家 。
在平叛和剿匪的实践中,王阳明又进一步提出 第三个”命题“致良知”。关于“致良知”,他 还有一段故事:王阳明带兵平定了一伙乱匪,抓 到一个头目,对话如下:
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致良知
匪轻蔑地说:听说您只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哼!带兵打仗 肯定不如我,今天抓住我只是你的运气好罢了! 明微笑道:现在天气很热,我们还是把上衣脱了再说吧! (头目满不在乎地脱掉外衣) 明又说:还是有点热,我们光着膀子说吧! (头目又脱掉了内衣) 明接着说:今天天气真怪,还是热,把裤子也脱了吧! (头目脸通红) 匪恼怒:“真没想到,你这么有学问的人竟然如此下流!” 明怒斥:你还知道下流!你还懂得良知!来人,拖下去杖打 四十。 故事告诉我们,人人皆有良知,只是有的人被蒙蔽了。 致良知是王学的核心观点。
走近阳明之 ——成熟中晚年:最后的辉煌
1527年,两广爆发少数民族叛乱,总督姚镆素手无策, 王阳明临危受命前去平叛,此去两广王阳明自己都没想到 自己的名声会如此之大。因为当听说是王阳明前来平叛时, 领导叛乱的两个首领很快达成了共识——投降。这件事为 王阳明赢得了更多的荣誉,但这最后的辉煌也燃尽了他的 生命之火。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在平定叛乱后的归 乡途中病逝。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守仁介绍

王守仁介绍

王守仁的逸闻轶事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生于浙江余姚。

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还到过北京。

相传,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欢喜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

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

骑、射、兵法,日趋精通。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

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

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结庐于会稽山龙瑞宫旁之阳明洞。

故世称阳明先生。

王守仁病愈复职后,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

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

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

正德十一年(1916年)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

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

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

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

嘉靖六年(1577年)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

谥文成。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他发展了陆九洲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

”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

王阳明

王阳明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 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 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 主事,便蔑视守仁。 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 想以此让他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 箭,想以此让他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 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 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 十分尴尬。 十分尴尬。
《王文成公全书》是由王阳明的门人 王文成公全书》 编辑而成,文成是王阳明的谥号。 编辑而成,文成是王阳明的谥号。
王阳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期, 王阳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幼年时期,他 并未显示出过人的聪慧和才华。10岁时父亲 并未显示出过人的聪慧和才华。 岁时父亲 高中状元,把他带到京师念书。少年王阳明 高中状元,把他带到京师念书。 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 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豪迈不 青年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 羁”。青年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 博览兵书。 博览兵书。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 刻苦学习,学业大进。 兵法, 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 精通。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 精通。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明代哲学家 ——王阳明 Nhomakorabea生经历简介
王守仁,字伯安,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王守仁,字伯安,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哲学家,也是明代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哲学家,也是明代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出 生于浙江,曾在绍兴的阳明洞结庐, 生于浙江,曾在绍兴的阳明洞结庐,字号阳 明子,学者都成他为阳明先生, 明子,学者都成他为阳明先生,所以现在一 般习惯上都称他为王阳明。 般习惯上都称他为王阳明。
平乱示意图
王阳明平宸濠 之乱记功碑

世人极度推崇的王阳明 究竟是何方神圣

世人极度推崇的王阳明 究竟是何方神圣

世人极度推崇的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世界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均从中受益王阳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那么世人极度推崇的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王阳明之龙潭夜坐图1幼年的守仁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他认为科举并非人生第一要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他立誓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起义不过没有被采用同年他心有不甘出游居庸关山海关游历纵观塞外已心存经略四方之志2 守仁的成长中格竹致知虽然没格出竹的大道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得到了惊人的感悟从而给格物致知增添了更加深远的意义有些道理直接较真会索然无味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你要悟在这个过程中以心逐梦身体力行才是世法天道相对于任何人而言守仁格竹都是似曾相识的经典故事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每个心灵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憧憬守仁格竹图十七岁时成婚当天新郎没出现原来他遇到了一位得道高人深谙养生之道于是两人谈经论道结果忘记了时间一颗探索的心从未停歇人生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十八岁时娄谅给他讲授了圣贤之道“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非常喜欢之后遍读朱熹的著作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让王阳明开始全面怀疑朱熹之学。

有一次,他游览杭州虎跑寺时,看见一位僧人正在打坐,据说其已不视不言三年。

王阳明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冷不防一声大喝:“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禅机还是什么触动了和尚,他竟然睁眼“啊呀”了一声。

王阳明盯着他:“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

”王阳明问:“想念她吗?”和尚没有即刻回答,良久之后,才满脸羞愧地说:“怎能不想啊!”这句回答,让王阳明顿陷沉思。

朱熹把世界分成两块,一块叫“理”,一块叫“欲”。

他认为“理”存于万物中,但“理”有一大敌,那就是“欲”。

所以“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

经历此事后,王阳明意识到:人之欲望,永远屹立于天地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泯灭。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一、生平简介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生于明朝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之时,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他自幼就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

弘治五年中浙江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武选清史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年),他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任驿丞。

刘瑾死后,被提升任江西庐陵县知县,后又升任都察院左金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曾多次主持镇压农民运动和少数民族起义。

利用宣传教育手段到处发布告谕,制订乡约,开办社学、书院等,从思想上控制和麻醉人民。

他概括他一生干了两件事:“破山中贼”、”破心中贼”,并深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他曾任南京兵部尚书,封为“新建伯”,死后溢号“文成公”从祀孔庙。

他在做官从政的同时,从未放弃教育活动。

这虽然是他“破心中贼”的手段,然而由于他多年从事教育活动,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理论,。

对于我国封建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早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守仁就开始讲学、授徒,倡言“身心之学”,叫人“先立必为圣人之志”。

他与翰林庶吉士湛若水(1466~1560)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之事”。

在他贬谪龙场后,开创“龙同书院”,后又在贵阳的书院任主讲。

在北京、江西和南京做官期间,曾兴办社学,修建斌溪书院、阳明书院,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还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从事兴学、讲学共23年。

尤其在他50岁后,从嘉靖元年到六年期间(1522~1527)他曾专门在稽山书院、龙泉寺中天阁聚众讲学,从事著作。

当时四方游学之士多集合于余姚一地,听讲者不断增多,“环坐而听者三百余人”,可谓盛极一时。

阳明心学 用兵如神的王阳明

阳明心学 用兵如神的王阳明

阳明先生因创立“心学”而被后人敬仰。

后人崇拜阳明先生除了心学深厚的哲学理论,同时也佩服阳明在军事实践中的成就。

在事业方面,他的才能得到近乎完美的发挥。

阳明先生为立言,立德,立功之圣人,立功主要体现在在军事方面的建树。

他以文官身份出战,自出仗开始就每战必胜,从无一败绩,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纵观军事历史这样的案例几乎没有。

阳明先生善于治军和善用奇计,正奇结合,对自己的军事心得,概括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八字真言。

首先是自己的“心”不慌不乱,不恐惧,不猜疑,不为局势的变换所影响。

“随机而动”则是每仗都当细致谋划决断,防备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密不疏漏。

他注重整治军纪,坚持治兵原则。

作战之前,严厉军规,杀一儆百。

俘获匪患头目,死不悔改者绝杀之,可以教化者给其悔改机会。

分清敌我态势,规避自己的劣势,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敌人的锋芒,攻击敌人的弱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战之前广泛收集情报,根据情报布局。

他是心学大师,善于心理战,战前散布各种虚假消息,真真假假,迷惑对手。

同时于敌营内部制造猜疑和矛盾,扰乱后方次序,未战先使敌军心涣散,动摇士气。

王阳明的军事生涯,主要经历了三大战事,一是南赣剿匪,二是平定宁王,三是广西戡乱。

一、南赣剿匪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

此前因为江西盗匪很厉害,前任巡抚文森把无法摆平,无奈辞官。

阳明先生到任以后,首先是肃清内部奸细。

成功策反隐藏在身边的奸细,洞悉盗匪内部各种情况,做到了知己知彼。

然后,他分析情报后,集中优势兵力,会剿大帽山的詹师富,逢强智取,先假装后撤,然后出其不意进攻,连破敌军四十余寨,剿灭匪患七千余人。

剿灭詹师富之后,阳明先生对军队进行了改制。

他对军队实行分层管理,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可直接处罚下级。

他任命将官,整肃军队,严厉军规,达到让部队了如臂使指的效果。

整肃军队后,阳明先生随即进行大庾剿匪。

他展开攻心战,一举破敌,匪首谢志山自缚投降。

在打盘据浰头的池仲容时。

《传习录》了解王阳明其人其学必读之书

《传习录》了解王阳明其人其学必读之书

《传习录》了解王阳明其人其学必读之书《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著作。

要了解和读懂王阳明其人其学,《传习录》是必读之书。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他自幼立下学做圣贤的志向,历经反复求索,于三十七岁时,在边远的贵州龙场经体悟而确立了“心即理”的哲学立场和“知行合一”的心学宗旨,终于明确了他立志成圣的道路和方向,开始了他心学体系的建构。

晚年在江西提出“致良知”命题,其心学体系臻于完备,使他成为历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达,和这些思想发生、发展、形成的全部过程。

读好《传习录》,可使我们深入地走进王阳明的思想世界。

一、《传习录》的特点书名中“传习”二字,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学习、温习,“传”“习”二字体现出师生的教学互动。

《传习录》与《论语》一样,采用了大量“问答”形式,问者(主要是学生)问,老师答,一问一答,格外生动活泼。

有随机提问,随机作答,如果学生善于提问,老师回答精妙,那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知识与思想的学习与传播,就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快乐地进行着。

所以从形式上看,《传习录》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采用了问答形式,一问一答,随机性很强。

二是相类似的问题会多次出现,有不同表述,不同回答。

三是成书时间跨度长,前后历经五十五年。

基于上述特点,《传习录》与通常的著作不同,从整体上看,它不是按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而是按问答的时间先后来排列。

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有利有弊。

有利的是我们在理解同一问题时,可以通过其在书中不同阶段的相关表述,来考察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这一问题的发展过程。

不利的是一般读者若按书中自然顺序来读,往往会产生思路的中断和理解上的困难。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心学的启示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心学的启示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之阳明心学启示1阳明学说的中国影响与汗颜中国在五百年前诞生了阳阴学说,阳明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的大师,而且更是中国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是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源头河水,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中国,还影响韩国、越南,尤其影响日本。

五百年来,阳阴学说启迪、影响和造就了无数志士仁人。

明清时期的许多名臣都是阳明学说的践行者,近代的思想家都是阳明学的传承者,阳明学说对于中国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王阳明虽然不是启蒙思想家,但是,以他为学术宗师的思想流派竞相阐发师说,伴随着斗转星移,适应时代之变化,演变和发展阳明之学,尤其是明未清初和晚清的启蒙思想主张和当时的社会批判思想潮,却往往可以从他那里找到源头。

然而,在中国社会阳明学说的影响远不及孔孟之道。

阳明学说,五百年来,一直影响日本,尤其是近代在日本非常盛行,并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精神资源,日本武士道把阳明学说当的他们《圣经》。

我们应当汗颜,国人对阳明学说的理解与应用远不如日本人;我们应当汗颜,日本人把阳明学说拿去应用与实践,注重从学习与研究到应用与实践,落脚于社会实践,国人把阳明学说拿去学习与研究,重点放在文字上,热衷于文字游戏;我们应当汗颜,日本把阳明学说放进推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去,国人把阳明学说放进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不停的争论之中;我们应汗颜,日本对明阳学说着力于微言大义和世界格局上,国人对明阳学说着力于的迂腐考据和“天朝的理想”中。

日本借用了中国明阳学说完成了国家现代化,是名符其实的发达国家,我们还在国家现代化的路上。

日本应用明阳学说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精神要领,应当给中国正在进行的国家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意义的启示。

2龙场悟道,悟出了中国伟大的哲学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入狱释放后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相当于今天的乡镇邮政所所长。

1908年王阳明到龙场,龙场地处云贵高原,高拔高度1300米左右,龙场万山丛薄,充满瘴疠之气,荒凉偏僻,当地聚居的是苗族与布衣族,语言不通,自然与人文环境艰险,随时都生命危险。

国学 王阳明 心学

国学 王阳明 心学
返回
王阳明心学粗解 王阳明 心学理论
知行合一
致良知
心同,有了一些体会,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大概就是一 种建立在完全自我接纳基础上的“核心自信”。于是,吾性自足, 何假外求。这种真正的核心自信,其实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接纳基 础上的「无」,就是不去期待什么,解释什么,心里空空如也。 当嫉妒、期待、辩解……这些多余的情绪都没有了,就是与自己坦 诚相见,与别人真诚沟通,自己处在很舒服的状态,并且也随时 欢迎别人进入这种状态。然后,带着这种自信,直面那些我们想 要的东西,希望尝试的事情,渴望成为的样子。于是,就有了一 种开悟之后的通透与强悍,一种谦卑的布道感,就好像在一个昏 暗剧场的舞台中央,一个人矗立在一道光下。其实,你自己就是 那道光。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 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 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 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 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 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返回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返回
哲 学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
王阳明的心学很多时候被评价为主观唯心主义,其实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断发展, 其心学在抛开封建时代的糟粕以后,已经可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下关于主观能动 性对客观事物的促进和帮助的利器。
返回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今 江西吉安)知县。次年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 去,十二月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年)王守仁随即 被召入京,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 正德七年(1512年),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正 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后平江西诸盗,平宁王之 祸,最后功成身退,立书讲学,在最后一次剿匪的路上离开了人 世。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兵学。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他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成为后世学习效仿的楷模,乃至大家较为熟悉的曾国潘、毛泽东、蒋介石、曰本的企业之父之称的稻胜和夫,都终生折服其哲学思想,并受其影响对自己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促进作用。

王阳明心学可以用一首诗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行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诗反映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心无善恶,对应的意、知、物都是无善恶的,也就是世界一切事物善恶都是人为标签,本质是无所谓恶善的。

第二层意思是心、意、知、物都是至善的,心与世界融为一体,因为没有一点恶,全是善的,也就无所谓善与恶了,善中的恶就象眼中钉,肉中刺,只有剔除了才会留下纯善。

第三层意思是修炼的功夫,目标是心的本体,达至全善的境界,也就是至善,但要从意、知、物中去剔除恶,逐渐达到全善的境界。

这里的物是指外界的功利、物欲。

此处的知,是知识的知,是智慧的智,是良知的知,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良知是以心观之。

此处的知可分为未知与可知,可知又分为共知与独知,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而对于独知,也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事,不要炫耀,要谨言慎行。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小传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小传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王阳明小传读书笔记●文/王明夫●王阳明,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阳明心学创始人,生卒于1472-1529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治武功兼备之人物,“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

他传奇的一生,证成了“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

●一、少年雄心●王阳明出生于书香门第,幼时即显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十余岁能诗。

11岁时,父亲中状元,于是随父迁居京师(北京),视野从余姚到了皇城。

12岁时,问私塾先生:“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先生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

”阳明说:科举登第不能算是第一等事,人生第一等事应该是成为圣贤。

小小年纪,志趣骇俗。

●怎样成圣贤?儒家经典《大学》指明了目标与路径:三纲八目。

三纲领是:明德、亲民、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成为圣贤的路径,从格物致知起始。

什么叫做格物致知?所谓格,无妨理解为面向、直面、面对面(比如格斗的格,两人面对面),物就是事物。

格物致知就是要与事物面对面,去探究事物、深入认识。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虽各不相同,但所有事物都具备共同的本原、根本的本质,那就是“理”或“天理”。

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日积月累,格物穷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认识到了万事万物九九归一的本原即理,对“理”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就是达到圣贤的境界了。

这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和最高权威朱熹的思想旨要。

●16岁时,王阳明依照朱熹的理路,面对家里院子里的一丛竹子进行格物。

他整天与竹子面对面地“格”,试图格(探究)出竹子的什么理来,如此一连七天,一无所获,却是积劳成疾,病倒了。

格竹失败,为王阳明怀疑和跨越理学权威朱熹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18岁时,王阳明在江西拜访当世大儒娄一斋,娄一斋点拨他“圣人必可学而至”。

自此,王阳明正式立志成圣贤。

一生的求索和归宿,皆以成圣贤为主线。

●二、彷徨与摸索●少年王阳明“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阳明(1472-1528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身在官僚家庭,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他考中进士后,历任各种地方官职。

在任官期间,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造反起义。

同时他又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于是所到之处,制定规约,开办社学、书院,并亲自讲学。

正德三年(1508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在那里开创龙冈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次年,又到贵阳的书院讲学,开始倡导"知行合一"说。

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在江西任官期间,修建濂溪书院并讲学其中,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

后又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

明中叶后书院兴旺,与王阳明积极倡办书院有直接关系。

王阳明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在修行中对朱熹的为学之道产生了怀疑。

他最终领悟到,"理"就在我心中。

于是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转向承袭陆九渊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理学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后学继续传播和发展阳明学,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取代不了程朱理学,但在思想界的影响巨大,而且远播海外。

王阳明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

其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

二、"致良知"的教育目的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

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

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生出来的。

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

亦癫亦狂亦圣人:明朝一哥王阳明

亦癫亦狂亦圣人:明朝一哥王阳明

亦癫亦狂亦圣人:明朝一哥王阳明“王阳明,成就冠绝,可谓千古圣人。

但您可知王阳明又是如何从一名“狂妄”、“偏执”、“疯癫”的少年炼成一代宗师的?王阳明即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展开剩余91%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其“阳明心学”被奉若神明,经久不衰,影响无数豪雄,但王阳明年轻时却是一个时人眼中狂妄、偏执的疯癫少年。

王阳明12岁时在课堂上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先生回答:“读书登第是也。

”王阳明道:“恐怕未必是读书登第。

”先生反问:“那你觉得何为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说:“做圣贤!”......在古时,将“做圣贤”立为人生第一事,可谓“狂妄之极”!为何?因为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在王阳明之前,只有一个孔子。

所以,在时人眼中,王阳明说“做圣贤”,无异于痴人说梦!在王阳明的年代,朱熹勉强可以看做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其《四书集注》是科考指定教材,其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

为了做圣贤,王阳明自然也从研读朱熹之学开始。

朱熹像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金光大道:“格物穷理”。

世间万事万物,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这些理,就必须“格”。

所谓“格”,也就是推究。

要怎么“格”呢?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一个终极方法:“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守仁格竹图因此,志在做圣贤的王阳明也开始格物,不停的“格”,用心的“格”,聚精会神的“格”,加班加点的“格”,没日没夜,不吃不喝......然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王阳明“格”出的这个所以然,竟是“圣人之说可疑也!”守仁格竹图通过“格”事件验证朱圣人学说不可信之后,王阳明做圣贤的热情陷入迷茫。

从此开始沉迷于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1499年,28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人不轻狂枉少年——心学宗师、全才圣人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人不轻狂枉少年——心学宗师、全才圣人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人不轻狂枉少年——心学宗师、全才圣人王阳明的传奇人生开篇王阳明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大师,而且是属于那种站在顶峰上的大师,可以称之为全能型的圣人。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圣人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最纯粹、最博学、最完美的人。

孔子、孟子,分别作为儒家创始人和发扬者,成为了后世最受认可的圣人。

但说起唐宋之后最受认可的圣人,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当仁不让。

王阳明创立心学,启蒙了中国人的心智,观其一生,王阳明做到了“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所以他成为了历代盛传的圣人。

作为思想家,王阳明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并称为圣人。

作为军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败了他,可是你要知道,朱宸濠策划这次叛乱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王阳明就是这么牛,大写的“服”字!试问还有谁?!具文武之全才,阐圣贤之绝学,千古独此一例!!现辑选王阳明一生中最为传奇的几件奇闻轶事分享给大家。

乳名泄天机改名开口言王守仁祖籍浙江余姚,是余姚的大户,父亲王华,祖父王伦。

王阳明小的时候其实不叫王守仁,叫做王云,这个孩子生来就不一般,母亲怀胎超过十个月才生下他。

王云小时候举手投足都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到了五岁这个孩子居然还不会说话。

一天,王云在街上和一群小孩玩耍,从远方过来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径直向孩子们走去,谁也没理,径直走到王云身边,摸了摸王云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这一幕恰巧被街上一个姓刘的掌柜看见,这位刘掌柜也是受王家老爷子的照顾,赶紧带着王云去找王伦,说:“刚才啊,有个得道高僧摸了摸你家王云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我觉得这事不一般,赶紧来告诉您”。

王伦一听有这事,又想起自己这小孙子五岁还不会说话的不同寻常之处,立刻把儿子王华找了回来商议这事。

王伦对王华说:“这高僧说'可惜道破’,莫非是咱们泄露了天机?”原来在生王云的时候,王云的母亲梦见天上彩云飘飘,鼓声震天,有一个神仙驾着云抱着一个孩子朝着自己飞了过来,王母被惊醒生下了这孩子,就给这孩子取名王云。

从王阳明对狂者的赞扬,看阳明心学的自由精神

从王阳明对狂者的赞扬,看阳明心学的自由精神

从王阳明对狂者的赞扬,看阳明心学的自由精神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位奇人,作为哲学家,他能代表打仗,剿匪平叛;作为军事家,他能提出心学,流传千古。

与其他儒者的“温良恭俭让”不同,王阳明神身上带着狂者之气。

王阳明将良知视为人实践的唯一标准与最高准则,要求人一切只依良知去做,知行合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要在乎外界的毁誉。

所以王阳明总是以一个狂者的姿态出现于世人面前。

《王阳明年谱》曾记载了一段王阳明与其弟子的一段对话:邹守益、薛侃、黄宗明、马明衡、王艮等侍,因言诽谤日炽。

先生曰:“诸君且言其故。

”有言先生势位隆盛,是以忌嫉谤;有言先生学日明,为宋儒争异同,则以学术谤;有言天下从游者众,与其进不保其往,又以身谤。

先生曰:“三言者诚皆有之,特吾自知诸君论未及耳。

”请问,曰:“吾自南京以前,尚有些乡愿意思。

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才做得狂者。

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王阳明年谱》)可见王阳明认为,只要“信良知真是真非处”,“信手行去”,便是做得“狂者”的胸次。

如果个体一味迎合他人,也就是所谓“乡愿”,那么他常常会丧失自我。

致良知意味着唤醒内在自我(真己、本心、心体),超越沉沦,这体现了内在的人格力量,而其外在表现便是带有狂者气象的豪杰。

狂者以真为尚,自信本心,没有矫饰,不为外在的毁誉所左右。

狂者不仅拒绝沉沦于世俗化过程,且敢于向世俗挑战,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

狂者胸次是伴随王阳明一生的气质。

《年谱》记载王阳明少年时便豪迈不羁,他的父亲王华常常因此而担忧,惟有其祖父竹轩公了解他。

十五岁时,王阳明有经略四方之志,出居庸关考察,还逐胡人骑射,胡人不敢犯。

因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王阳明多次想上书朝廷献计献策,结果被其父王华阻止了,并被父亲斥之为狂。

其后王阳明无论是留情武事,学兵法韬略,还是醉心佛老,行导引养生,乃至成学后反对朱学正统,以及宸濠之变时毅然举兵平乱,无不显示出其狂者的精神。

王阳明“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的趋融

王阳明“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的趋融

王阳明“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的趋融
周艳菊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6
【摘要】《尚书》中的“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在后世经学阐释中逐渐开启了“狂”与“圣”之间的分野,宋代以降屡有对“狂”“圣”分野的质疑与重释,明代关于“狂”与“圣”的讨论开始往“心学”之路上走。

王阳明在致良知的思想框架中阐释“狂”及“狂者胸次”,“圣”及“圣人气象”。

王阳明认为,狂者依良知真是真非而行,在行为上“嘐嘐圣人而行不揜”,有“凤凰翔于千仞气象”。

他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成圣的根据牢牢安置于人的内心,“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将圣人之道与自己的致良知之学绾合起来,高屋建瓴地提出“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

在他的思想中“狂”与“圣”渐趋弥合,在他的人格上“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也渐趋融合。

“狂者胸次”与“圣人气象”趋融的关捩就在于“裁”。

以“致良知”裁之,“狂”之资与“圣”之质在阳明的人格上趋于圆融自如。

【总页数】8页(P19-26)
【作者】周艳菊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2
【相关文献】
1.论王阳明“狂者胸次”的人格美学
2."圣人有过":王阳明圣人论的一个面向
3.王阳明道德精神的两面性深考:道德君子和狂者胸次
4.浅析王阳明的狂者胸次
5.论王阳明及其后学的“狂者胸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心学领袖王阳明的圣狂
刘梦溪
李卓吾的思想和明朝的心学领袖王阳明有直接渊源,王学后劲很多都是他的朋友。

王阳明提出的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主张,对李贽影响极大,李的著作中此类言论随处可见。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思想就被奉为圭臬,所谓“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韩愈)。

历来狂客的所谓“狂言”,大都涉及对儒家权威地位的置疑。

王阳明、李卓吾如此,李白、阮籍、嵇康亦复如此。

李白示“狂”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前面举证过了。

嵇康的名言则是“非汤武而薄周孔”。

不过他们所置疑的不是原孔子和孔子的原思想,而是后来附加在孔子头上的放大的光环,以及从孔子思想中“支离”出来的部分。

因此李卓吾和王阳明之所为,都是要还原真孔子,并不是简单的“非圣”。

相反,李卓吾认为“圣人能医狂病”,“圣”可以“息狂”,惟圣人能够做到“爱其狂,思其狂” ,能够称狂者为“善人”。

王阳明不用说更纯粹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狂之圣者”和“圣之狂者”。

阳明的思想向有“三变”、“四变”及“五溺”之说,要之是少年时期“驰骋于词章”,随后出入于佛道二氏,然后“居夷处困”,最后豁然开朗由悟道而入于圣学之域(见钱德洪《刻文录叙说》,吴光等点校《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5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而入于圣域的标志,是“致良知”学说的发明和建构完成。

令人讶异的是,当阳明子入于圣境之后,对“狂”的义涵又赋予了新解。

他说:“吾自南京已前,尚有乡愿意思。

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才做得狂者。

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年谱》三,《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287页》)这番话是嘉靖二年二月阳明子五十二岁时和弟子们讲的。

《明儒学案》的记载,文字稍有异同,作“门人叹先生自征宁藩以来,天下谤议益众。

先生曰:…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意思。

在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
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才做得个狂者胸次,故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中华书局版《明儒学案》上册第216页)。

毫无疑问,此时之阳明子已完全进入圣境,但他不仅不排拒“狂”,不摈弃“狂”,反而视“狂”与“圣”为一体,甚至把“狂”视为成圣的必要条件。

所以他说到南都之后“才做得个狂者胸次”。

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狂者的胸怀和雅量,才有可能成为圣人。

显然阳明子和李卓吾等明儒对“狂”的诠解,把“狂”的道德境界和义理品阶大大提升了,变成与孔、孟相继而不相同的儒圣和儒狂的思想。

孔子对中行、狂、狷、乡愿的“四品”取向,态度原极分明,传统的解释,特
别是孟子的解释,中行为第一,狂为第二,狷为第三,乡愿第四。

也可以把狂和狷合而为第二。

孔子对乡愿的深恶痛绝已见之“德之贼”的四字恶评,后来的儒者对此均无异词。

孟子解“乡愿”义最切,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尽心》下)意即这种乡愿的人,你要非议他,却举不出证据,想骂他一顿,也不知从何骂起。

他不过是与庸俗的社会现象和习惯同流合污而已。

看上去一副忠诚老实的样子,行为上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廉洁的地方。

这样的人有谁不喜欢呢。

他自己因此也以一贯正确自居。

但是很可惜,这种乡愿的人永远也不能成为圣人。

至于不能入于圣的理由,王阳明讲的非常清楚,认为此种人的“忠信廉洁”是为了“媚君子”,“同流合污”是为了“媚小人”,他的心已经破坏殆尽,所以不能与人尧、舜之道。

可是“狂者”呢?阳明子说:“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

(《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287至1288页》)
此可知“狂狷”和“乡愿”是“四品”中完全对立的两极。

狂可以入圣,可以让“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如同凤凰翱翔于高空,一念之间即可实现超越。

所谓入于圣域,就是实现精神的自我超越。

既然如此,那么“四品”的排序,“中行”还能够居诸品之冠吗?难道不应该将位置让位给“狂”吗?其实最有可能与
“乡愿”同流合污的恰恰是“中行”。

孔子慨叹“中行”的“不得而与”,是求之不得,还是“中行”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范畴,不容易和人类的生命体发生稳定的连接?也许“中行”只是一个假设的状态,是孔子希望的道德理想,现实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

所以孔子游走周遭,终于不曾遇到这类人物。

最后在陈国,出于不得已,发为慨叹说:“回去罢,回去罢,我的那些学生虽然狂简,但都很有文采,想办法施之以教,不愁他们没有作为。

”(《公冶长》)然则孔子已然改弦更张,不再寻找“中行”之人,而将把目光投向了狂狷之士?其实孔门弟子中有一个叫曾皙的,也就是那个不好好回答老师的问题,却一个人在一旁鼓瑟的“点”。

他的这个独特的举动,构成了“点也狂”的典故的来源。

但孔子似乎喜欢这个特立独行的学生。

“吾党之小子狂简”里面,大约一定包括“点”这个特长生吧。

宋代大儒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也都注意到了“点也狂”的问题,但程朱对“狂”的态度,如前所说,很少作正面评价。

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点”即曾皙的表现,明道(程颢,大程子)的评价是:“行有不揜焉者,真所谓狂矣。

”(《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二)这依据的是孟子给定的“狂”的定义,即言论行为都不稍假掩饰,既不以行掩盖言,也不以言掩盖行。

前引李卓吾论狂,已及此义。

伊川(程颐,小程子)则说:“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

”(《程氏外书》卷三)但伊川认为“点”的独特之处,是了解孔子心里的想法,即明白“圣人之志”。

然则“圣人”何志?子路、冉求回答孔子问志,都关乎一个国家如何强国富民,公西赤则愿意当外交场合的一个小司仪。

只有曾点表示,自己“异乎三子者之撰”,他喜欢在阳春三月,和一群友人带着孩子们,在沂水边沐浴,一边走一边在路上唱歌。

曾点所讲,正好与老师的想法闇合,故“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先进》)
程朱虽然看到了“点”的狂,但对“狂”和“圣”的正面连接,似乎无所见。

他们秉持的是《尚书》“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尚书》“多方”)的思想,认为狂圣无法合一。

王阳明就不同了,对《论语》此章有另外的解说——
以此章观之,圣人何等宽洪包含气象。

且为师者问志于群弟子,三子皆整顿以对。

至于曾点,飘飘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来,何等狂态。

及至言志,又不对师之问目,都是狂言。

设在伊川,或斥骂起来了。

圣人乃复称许他,何等气象。

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

人之才气如何同得?(《传习录》下)
阳明子对曾点的“狂态”极尽赞美之能事,且对小程子的态度作了一个带有微讽的假设,此可见见宋学和王学的异同所在。

而当明嘉靖三年(1524)王阳明和门弟子共度中秋的时刻,他写了《月夜二首》,其第二首又颇及“点也狂”的本事,兹特抄录出来供读者赏观。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王阳明全集》上册第787页)
诗的头两句交代时地人背景,据《王阳明年谱》记载,此次中秋宴聚有百余名友朋和门弟子参加,在浙江绍兴乡下天泉桥的的碧霞池上,当时阳明五十三岁,平生难得之盛。

第三四句自叙怀抱。

五六句对朱子的学理表示置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为学的过程过于繁琐支离上。

当年朱陆鹅湖之会,陆九渊所示诗中便有“易
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之句,阳明显然是借用鹅湖之典。

最后两句“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是为全诗的点睛,赞美“点之狂”深获他的胸襟怀抱。

因此阳明子不愧为“圣狂”的典范。

行笔至此,不禁想到了陈寅恪先生1929年给北大历史系同学的赠诗,其中有“天生愚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句,可为阳明的“圣狂”立一注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