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与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框架
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至于社会救济和 一部分社会福利项 目,则应由财政供应资金。
( 三) 规范我国公共财政的预算管理制度
一是一切政府收支都应纳人预算内管理,建 立统一完整的国家预算。世界各国的预算原则中, 都强调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所谓统一性 ,是
法院、外交和军事机构的经费支出。这是保证 国 家机关正常运转和行使其职能所必需的。 2 、科教文卫等事业费支出。这个领域中,有 一部分属于公共产品,财政应给予支持; 也有一 部分是属于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的事务 ,可以全 部由市场解决或部分解决 ,其经费无须 由财政完 全包干。例如: 科学研究事业中的基础研究 ,属 于公共产品范畴 ,其成果为社会所共享 ,不能作 为商品出售 ,其经费应全部 由财政负担; 应用性 研究,其成果能够直接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在专 利制度下可以作为商品出售 ,不仅费用可以得到 补偿 ,还可能盈利 ,财政不应全部负担其经费, 可酌情予以补助。在教育事业 中,基础教育 ( 即 义务教育) 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它可以提高全 民族的素质 ,整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 ,其 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 由财政提供 ; 高等教育是 一种 “ 准公共产品” ,高等学校可以由政府来办,
根据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现实和特点 , 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的经验,构建我国公共财政基 本框架,其基本内容包括 : 建立以税收收人为主、 以规范化的收费为辅的公共财政收人体系; 建立
为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提供经费,提供市场资源 配置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业经费与公益工程,以 及公共工程投资以公共支出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 出体系; 建立以保证 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为 目 标 ,综合运用预算 、税收、投资、贴息、补贴等 财政政策和杠杆的公共财政调控体制; 建立 以实 现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 目标 ,以 财政收支为中心,以财政法规为依据,以规范化 的制度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 的公共财政管理体 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 ( 一) 构建我国公共财政的收入体 系。我国财
如何认识公共财政的框架
如何认识公共财政的框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传伦一、公共财政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一个根据国情进行实践的问题当我们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就是要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但是市场机制本身不是十全十美我国的市场正在发展健全之中政府自然要起作用政府的职能就规定了财政范围政府的作用用什么概念称谓倒在其次公共财政的提出本质上就是探讨市场与政府作用如何配合的问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这个“配合”是不同的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配合的方式与程度不同欧美之间有差异日本与它们相比又有差异比较合适的标准有两个第一是效率第二是公平市场的最优资源配置产生的效率加上宏观上的分配等措施使经济不断发展从而使效率最大另外一点是社会公平江泽民同志讲要建立稳固、强大的财政其中的一点就是要使财政能够发挥它对社会分配调节的作用公平带来社会稳定效率加上社会稳定带来持续的发展这才是目标持续发展是综合标准财政“缺位”与“越位”的判别标准是在这样的目标之下和发展过程中确定的所以公共财政主要是实践在实践中该退的要“勇退”比如我们现在讨论的财政退出一些领域的问题但国内国际方面的新问题可能使政府在一些方面还要“勇进”比如几乎所有的结构调整都要求政府或多或少地进入大到产业的结构小到产业中的行业结构更小的则如行业中企业的结构、产品结构、甚至对某些企业的管制力度的大小等都要不同程度地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框架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整体这框架不是框子把事情框死了、恒定不变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出现了很多新生事物比如资本市场、政府采购等新事物它们会对进、退产生影响各地方在实践中的一个个经验构成了目前讨论的公共财政的一砖一瓦最后形成自己实践的框架二、积极财政如何实施以及是否延续要在具体环境中看其效果来决定我赞成“四两拨千斤”的说法政府经济部门是“四两”可以对非政府的经济部门拨“千斤”比如政府推动新技术发展现代任何国家都如此国家推动后就发展起来了;比如结构调整公共部门的调整可以起带动作用;再比如政府推动资本市场建立可以用它来推动行业、部门经济结构的改革这样就影响到“进”“退”的范围我国因为农业比重相对大、农村人口多、内需不足财政可以起作用也应继续起作用不要把积极财政政策仅仅认为是扩张西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扩张理论是在供需之间进行讨论的当时提出的“缺口论”是在宏观、总量概念上的判断在这个层面上形成了他们的政策可是所有的国家都遇到的问题是有时政策有效有时则无效比如美联储的格林斯潘以往通过降低短期利率来刺激经济很见效但是现在效果不好我们也要具体分析如项怀诚部长讲的我们的财政政策也看条件看什么条件下这个政策效果明显什么条件下这个效果不明显政策的有效性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是不断地进行讨论和认识的在不同条件下它的效果是不同的这涉及到经济机制的系统的认识对特定环境的分析全世界讨论政策的人都注重政策的基础市场反应企业以及个人行为等它们在政策实施中的变动要做具体分析我们应当向下走一下在宏观层面之下判断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实施积极的政策要看它的有效性的变化从我国的投资、消费行为、投资态度、心理预期等的变化反应、甚至经济上升的反应中找出是否继续实施的根据(根据会议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2年第十五期)。
论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
论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一般是认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产物,一般人不拿它们来比较和研究,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研究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财政及其特征“公共财政本质上就是财政民主化、公开化,主要提供公共产品的财政”(贾康、白景明,《财政监督》,武汉,2003.6),公共财政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公共财政具有以下特征:1、公共财政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政府的主要产品是提供界定服务及由此派生的国防、公共安全和司法,简言之,是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整个社会得以正常动作的基础保证。
2、公共财政的物质来源,依赖于国家强制力:亚当.斯密认为“政府无非是合法地垄断性地使用强制有力的专业组织”。
强制力是政府提供公共财政的物质来源,象征税取得的财政收入,强制力包括了武力、操纵、说明、权威等形式,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其它社会组织不能提供的。
3、公共财政实行的是财政收支民主化:私人物品按照市场原则提供,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的非竞争性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边际收益难以成立.因此在一个契约型的国家中.公民通过专门的组成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并受立法机构的监督.民主财政体现体现要求,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建立的财政类型。
二、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共性和个性分析(一)、共性分析:1、财政分配关系都属于经济基础范畴,财政和财政制度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马克思在评论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封建国家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冲突时曾说:“旧法律是从这些旧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它们也必然同旧社会关系一起消化,它们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顾社会发展的新的需要而保存旧法律,实质上不是别的,只是用冠冕堂皇的诗句作掩护,维护那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私人利益.反对成熟了的共同利益……其目的在于使那些专门维护私人利益的立法者继续掌握政权;其结果会导致滥用国家权力去强迫大多数人的利益服从少数人的利益。
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公共财政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过程中。
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既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目标、原则、基本制度和政策手段等方面,探讨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目标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建立公共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确保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合理、公平稳定、开拓创新,实现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这需要在公共财政体系的组成、运作、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健全配套机制,实现财政收益、支出和管理的协调发展,并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促进财政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原则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宏观平衡原则:保持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平衡。
要明确国家收支状况、财政运作规则和政策措施,坚持收支平衡、债务控制、公共资金管理和预算决策等原则,确保财政与经济发展方向一致,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2.公平原则:公共财政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化。
应当坚决纠正不正当收入分配,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公共施策、公共服务、公共财产、公共安全和公共环境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使公共财政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3.创新原则: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需要积极倡导和采取形式多样的创新方法,提高财政制度和财政管理的现代化和科技化水平,推动财政体系的转型升级,完善新型公共财政体制,为新时代财政改革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三、基本制度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需要建立以下基本制度:1. 财政法律体系: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需要建立包括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法律体系,其中中央财政法规体系应当包括财政预算法、财政管理法、税收法、财政预算执行法、公共财产法等法律。
地方财政法律体系应当包括地方财政法规、区域自贸区财政管理法规等。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 一)财政体制的改革进程 1 .改革 前 的 财 政 体 制—— 重 工 业 优 先 发 展
战 略下 的 “ 统收统 支 ” 的财政 体制
17 9 8年 以前 , 中 国 实 行 的 是 高 度 集 中 的
“ 收统 支” 财 政体制 ,即地 方 几乎 所 有 的税 收 统 和利润 都 上 缴 给 中 央 ,然 后 中 央 按 其 批 准 的各 省 、市 、 自治 区 的支 出计划 下拨 ,国家控制 全部 经济 活动 。国家 选择 了重 工 业优 先 发 展 的 战 略 , 以实 现 中国的工业 化和 现代化 。政府 不但 要负 责
与事权相结合原则 ,合理划分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
支 出范 围 ,地方 财政 主要 负 担本地 区政权 机关 运
转 以及本地 区经济 、事业发展所需 的支出;按照 税种划分收入 ,明确 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分 设 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 ;建立 中央对地方的 税收返还制度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 J
Mac 2 0 rh,0 9
中 国 财 政 体 制 改 革 的 演 进 逻 辑 及 公 共 财 政 框 架 的 构 建
张 万 强
( 辽宁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 ,辽 宁 沈阳 10 3 ) 10 1
摘 要 :近 3 的中国财政体制 改革 ,已经 由适应计划经 济的财政体制 转换 为基本适应 市场经 0年 济的体制框架 ,其 演进逻辑体现为趋理化的变革理念 ,渐进式 的变革方式和 市场化 的 变革路径 。
政体制的制度变迁 ,可谓丰富多彩。改革以来的 制度变迁 并非仅 仅是 对改 革前制 度 的否定 ,制度
变迁是 连贯 的 ,路 径 依 赖决 定 了 3 O年来 的财 政 体制变 革必然 带有 强烈 的渐进性 质 ,一方 面体 现 了 由地 方财政 部 门推动 的诱致性 变革 ,另一 方 面
公共财政的几个问题
江西省财政厅 王国星 研究员 2007年9月28日·广丰
精选ppt
1
关于公共财政的几个问题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按公共财政理论来考察现行的财政运行 三、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
精选ppt
2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问题
“公共财政”的由来 公共财政的概念 公共财政的特点 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8
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具有比较合理、科学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收支框架
公共收入主要有税收、非税收入等(收入的完整性) 公共支出有公共机构、公共安全、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 工程、公共企业等方面,当然财政介入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支 出的公益性) 有比较透明、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管理的公开性) 一是公共收支计划机制(政府预算); 二是公共收支执行机制(税收征管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国库 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 三是公共收支监督机制(在增强透明度的基础上构建财政监督、 审计监督、立法机构监督和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精选ppt
15
财政收入超亿元县不断增加
超亿元的县(市区)个数
100
80
67
60
40
20
0
2003
77 2004
84 2005
94 74
2006 07上半年
精选ppt
16
广丰县财政总收入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45804 2003
财政总收入(万元)
60698
70107
75298
51538
2004 2005
精选ppt
2006 07上半年
17
广丰县地方财政收入
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发展综观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尽管形式和侧重点多样,但其基本模式差别不大,就是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来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财政运行体系。
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通常被称为公共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改革以公共财政为取向,在公共财政框架初步搭建后,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改革与发展过程。
一、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背景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运行模式而正式提出来的。
在此之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财政改革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1982年,关于“大财政,小银行”和“小财政,大银行”的问题曾经进行过激励的争论;1983年,提出财政要不要转型即财政要不要退出再生产领域的问题。
90年代初期,有人提出要调整财政的范围,并逐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对于改革的模式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这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公共财政问题。
关于我国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必要性,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深化财政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提出和强调公共财政问题,主要是为了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为了适应当前和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具体讲,一是为了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相适应;二是为了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三是为了与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四是为了与财政运行模式转变相适应。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环境变了,财政运行机制显然要按照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模式去构建,即搞市场经济就要搞公共财政。
第三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建立公共财政,就不仅仅是财政模式的变革问题,而且它反过来直接引起我国政府行为的变革,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关键性步骤,将大大地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
否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国家分配论”与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国家分配论”与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2006-12-18作为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深化财政改革,初步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已经成为这一届政府近期内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而从财政理论界来看,公共财政也是近几年来学术探讨与争鸣的焦点所在。
不过,在如何理解公共财政的含义、特征、内容与框架,如何认识建立公共财政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公共财政与我国当前财政理论——“国家分配论”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少疑义和争论。
作为一个“国家分配论” 者,我个人对我国政府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设想持赞同态度。
但对于实现这一设想过程中所应解决的一些认识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之进行阐释和澄清。
一、正确理解“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行为。
在国家与财政之间,存在着同生死、共存亡的密切联系。
历史发展到今天,没有任何财政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也没有任何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不是财政。
由国家所代表的双重身份(即政治权力行使者和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及其双重职能(即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所决定,国家所进行的财政活动局限于两大领域之内:一是提供国家从事行政事务所需要的财力,并且提供社会公众不能有效提供的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或服务,两者实际上共同构成了西方财政理论中所指的“公共产品”;二是对国家自身所拥有的经营性财产——国有资本进行宏观价值管理并参与收益分配。
前者称为“公共财政”,后者则称为“国有资本财政”,二者之间在活动目的、运作方式和收支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由国家这个共同的财政主体所决定,它们有时又融合于一体,表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事实上,公共财政古已有之,财政的“公共性”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从国家和财政的起源和形成上看,财政一开始就是在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分配活动,并且服务于该集团的利益,集团的“集体性”或“公共性”首先赋予了财政区别于财务的“私人性”。
论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财政与税务论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曹克俭(岳阳市国税局,湖南 岳阳 414000)摘 要:公共财政论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是: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的基石,公共支出是公共财政的关键,公共收入是公共财政的支柱,公共决策是公共财政的保障。
关键词:公共财政;公共需要;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决策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0)03 0052 02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一种存在于市场失灵基础上的公共经济活动。
与财政活动密切联系的是政府等公共部门,而不是阶级分析方法界定之下的国家,其并不仅仅是一种分配活动。
公共财政论遵循社会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政府的出现是自私的经济人经过公共选择行为后的产物,它们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与公共选择理论基础上的。
公共财政论以市场失灵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公共需要为目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管理着一切经济和社会事务,政府通过计划手段直接配置全部社会资源,财政也实行统收统支。
因此,计划经济强调大政府!、大财政!。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失灵领域,政府和财政的介入才是必要的。
因此市场经济强调大市场!、小政府!、小财政!,公共财政论正是与小政府!、小财政!相适应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用公共财政理论构建财政的基本框架,就是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基本框架。
一、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基石1.市场失灵论与公共需要论是具有同一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社会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由于市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其自身的缺陷而导致市场失灵!(M arket failure)。
这就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以非市场方式加以解决,致力于弥补市场缺陷。
这种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也就是公共需要!(public w ants)。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
建 设 或建成 ,在 中国现实 的背 景下 ,都离 不开政 府 [ 收稿 日期 ] 2 0 —0 — 2 07 7 O
[ 作者简 介] 高培 勇 ( 9 9 ) 1 5 一 ,男 ,天 津市人 ,中 国社会科 学 院财政 与 贸易经 济研 究所研 究员。
量 ,全 面建 设惠 及十几 亿 人 口的更 高水 平 的小康 社
也鉴 于公共 服 务 型政 府 同 公 共 财政 制 度 相 辅相 成 、 血 脉 相连 ,公共 服 务型 政府 的构建 要有 赖 于与之相 配套 的公共 财 政制度 的 支撑 。于是 ,便 有 了这 样 的
会. 且 ,要 通 过新 一轮 改革大 潮 ,建成完 善 的社 ,而
当 时 的 背 景 是 , 中共 十 六 大 刚 刚 提 出 重 要 战 略 机 遇
型政 府” 鉴 于政府 职 能格局 的转 型最终 要 落实 在 。
“ ” 上 ,要 通 过 财 政 收 支 安 排 的 调 整 加 以 实 现 。 钱
期 的概 念 。作 为 对 2 1世 纪 头 2 O年 的 一 个 重 要 定 位 ,重 要 战略机 遇期 承载 了人 们对 于 中国经济 社会 发 展前 景 的深刻 期望 。在 这一 时期 ,不仅 要集 中力
4n
维普资讯 tp://
经济 理论 与经 济 管理 2 0 0 7年第 8期 析 ,旨在 为 中 国的公共 财政 建 设提供 政 策建 议 。
税改 革置 于 完善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的体制 机制保 障 的
棋盘 上 ,提 出 了 以转 变 政 府 职 能 和 深 化 企 业 、财 税 、金融 等改 革为 重点 ,加 快 完善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 体 制 的 要 求 。 由此 获 得 的 一 个 重 要 信 息 是 ,在 “ 十一 五” 期 间 ,中 国财 税 体 制 改 革 将 面 临 一 场难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再思考
先 ,公 共 财政 体 系 的 现代 化 要适 应
社 会主 义市场 经济和 民主政治 的 要 求 ,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特 征 和 一 定 具 的前 瞻性 ,兼 顾 现 实和 长 远 利 益 。 其 次 , 代 化 的一 个 方 面 是 技 术 的 现 大 爆 炸 ,财 政 部 门 必须 树 立 先 进 、 科 学 的 管 理 理 念 , 借 助 、 运 用 好 先
的 系 统 化 要 明 确 现 代 公 共 财 政 体 系 的 要 素 构 成 、 次 结 构 和 功 能 定 层
结 构 的认 识 。
三 是 认 知 所 归 。 构 建 现 代 公 共 财 政 体 系 . 一 个 庞 大 的 复 杂 系 统 是 工 程 ,认 知 需 要 一 个 较 长 的过 程 。
体 系 业 已成 为 财 政 改 革 与 创 新 的 一 项 根 本 任 务 , 表 着 我 国 公 共 财 政 未 来 发 展 的 基 本 代
方 向 , 何 构 建 这 一 体 系 成 为 摆 在 每 位 财 政 如 工 作 者面 前 的 一项 重 大 现 实课 题 。
一
同 老 百 姓 切 身 利 益 息 息 相 关 , 然 关 注 度 就 必
二 五 ” 时 期 的 科 学 发 展 主 题 ,满 足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加 快 转 变 、 障 和 改 保
善 民 生需 要 的公 共 财 政现 代 化 。 二 是 系 统 化 。 构 建 现 代 公 共 财 政 体 系 , 是 指 采 用 分类 、 纳 、 就 归 逻
以 得 到 一 个 比较 清 晰 的 描 述 :
如何构建我国的公共财政框架论文
如何构建我国的公共财政框架目录1、公共财政的概述1、1 公共财政的含义及特征2 、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2、1整顿分配秩序2、2 提高非国有企业提供税收的比重2、3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做法2、4税费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总体思路3、解决财政分配“缺位”与“越位”问题3、1 明确市场经济中的财政定位3、2 调整财政供给范围3、3 改革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4、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规范4、1编制部门预算,维护公共预算的完整性4、2深化财政支出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5、建立财政宏观调控体系摘要:随着财政改革和发展方向公共化,经济的市场化必然带来财政的公共化。
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必须具有规范化的财政收入,公共化的财政支出,法制化的财政监督和宏观的调控体系这些必备的要素。
关键词:公共财政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我国形成了包括以市场失效为标准构建公共财政职能框架、以公共需要为标准构建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以规范化、法制化为目标构建公共财政收入框架、以民主化、科学化为目标构建公共财政决策框架、以合理分权为原则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以稳定、发展为目标构建公共财政政策框架。
公共财政作为一个由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和基本政策组成的系统,具体包括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决策、财政体制、财政政策六大部分。
其中,每一个部分又有相对独立的基本理论、制度与政策,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共财政框架①。
一、公共财政的含义及特征1、贾康曾总结公共财政的四个特征:公共财政的第一个特征首先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分配主要的目标和财政工作的重心。
第二个基本特征是财政系统、财政分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方式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第三个基本特征是要以公民权利平等、政治权力制衡为前提的规范的公共选择作为决策机制,即要实现理财的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
第四个基本特征,公共财政在管理运行上要以现代意义的具有公开性、透明度、完整性、事前确定、严格执行的预算作为基本管理制度②。
论如何构建公共财政体制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引言公共财政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机关负责收入和支出的组织架构。
它起着维持社会稳定、创造持续经济增长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
一个健全的公共财政体制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公平,同时也能够保障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公共财政体制。
了解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原则在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将指导我们为公共财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1.透明度:公共财政体制应该具备透明度,让公众和相关利益相关方能够了解政府的财政状况和使用资源的情况。
2.财政可持续性:一个健全的公共财政体制应该能够保证政府在长期内能够持续地筹集资金,并且能够满足未来的支出需求。
3.公平性:公共财政体制应该能够保证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人公平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
4.效率:公共财政体制应该能够高效地使用资源,确保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步骤构建一个稳定和可持续的公共财政体制需要一系列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步骤:1. 政策规划和目标制定首先,政府需要通过政策规划和目标制定的过程来确定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政府应该考虑到国家或地方的经济状况、社会需求、长期发展规划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政策和目标。
2. 财政收入管理财政收入管理是公共财政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该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和其他收入手段来筹集资金。
税收政策应该公正、简洁和透明,能够有效地减少逃税和避税行为,并促进经济的增长。
3. 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支出管理是公共财政体制中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支出计划和预算,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支出应该根据政府的优先事项进行分配,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
4. 资源管理和分配一个有效的公共财政体制应该能够妥善管理和分配资源。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资源管理和配置政策,确保资源能够在国家或地方范围内合理分配,并且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应用文-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2003年6月,笔者承接了中国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建设》。
当时的背景是,中共十六大刚刚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
作为对21世纪头20年的一个重要定位,重要战略机遇期承载了人们对于中国社会前景的深刻期望。
在这一时期,不仅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且,要通过新一轮改革大潮,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xa0小康社会的建设和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启动,使得公共财政建设的意义越来越凸现出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好,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也罢,它们的建设或建成,在中国现实的背景下,都离不开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
政府职能格局转型的基本轨迹,可以归结为由所谓“全能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
鉴于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最终要落实在“钱”上,要通过财政收支安排的调整加以实现。
也鉴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同公共财政制度相辅相成、血脉相连,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有赖于与之相配套的公共财政制度的支撑。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期望:以公共财政建设为入手处或突破口,以此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而实现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各项战略目标。
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立项的。
按照最初的设想,课题最终成果应当由一部理论专著和一部研究所组成。
理论专著侧重于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构建,意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报告侧重于公共财政层面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一、定位:“路线图”和“考评卷”然而,随着课题的启动和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原定的课题必须相应调整。
否则,就难以适应迅速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和不断深化了的课题目标。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
我国公共财政的基础与制度框架
◎李漫野我国公共财政的基础与制度框架改革开放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财税改革正在进行中,我国必须加快进行改革,奠定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
一、夯实公共财政建设的基础公共财政建设离不开它的基础环境:市场经济是公共财政的体制基础,适度的政府干预是公共财政实现其职能的重要保障,追求非赢利化是公共财政的价值取向。
全口径预算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基石:完善的市场机制、适度的政府干预、非赢利化的取向和全口径预算管理这几方面。
(一)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公共财政建设的体制基础1.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建设息息相关。
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市场经济运行和公共财政建设的实践来看,市场经济的许多特征与要求,与公共财政的特征与要求是一致。
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家,也是那些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家。
只有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公共财政制度才有坚实的体制基础。
2.完善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
(1)完善市场机制。
目前,完善市场功能改革的主要任务:要消除对人口迁移、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的各种城乡和地区歧视性制度和政策,放宽人口迁移,改革人事制度和城乡分割的户口管理制度,工作岗位对每个人机会均等,平等就业。
积极推进产权制改革。
产权约束决定交易费用,产权约束决定市场效率。
产权明晰将使产权真正成为市场的产权、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企业。
这样才能清晰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效避免财政的缺位与越位。
(2)健全市场体系。
①强化市场的统一性,基本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和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②重点发展促进资本市场的和稳定发展,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减轻财政资金在承担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的压力,以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③把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适度政府干预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内在要求1.适度的政府干预总是必要的。
如何构建我国的公共财政框架
如何构建我国的公共财政框架
构建我国的公共财政框架是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满足社会民生
需求的重要途径。
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税收
体系、预算管理、债务管理、政府财务信息公开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
进行论述。
其次,预算管理是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算管理要求政府
在财政支出决策上进行合理、透明和有效的管理。
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应该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合理调配资源。
预算管理还要注重公共资金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财政资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最后,政府财务信息公开是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
财务信息公开是一种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
度和公信力。
在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时,应该加强对政府财务信息的监管,
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媒体和公众参
与政府财务信息的评估和监督,形成多元化的监督机制。
总之,构建我国的公共财政框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实践中,需要
不断完善和创新,根据国情和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只有建立合理、
透明和有效的公共财政框架,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
民生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财政与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主讲: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石丁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目标提出的背景这个背景简单地说,就是经济体制的转轨。
1978年末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现在回头看,可以说这一改革始终是一个市场取向的改革。
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的目标并未最后明确,其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2年。
这一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的推动下,在总结了我国经济改革长期探索的经验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正式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后写入宪法)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要求财政的转轨。
虽然总的说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和财政模式。
但这样一种财政到底是什么样子,财政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更没有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
而正是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在财政转轨的过程中,才出现了越转轨财力越困难的现象。
表现在:第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
1979年为31.92%,1998年已下滑至12.6%。
与此同时,由于预算外收入不断增加,企业和居民的财政负担却不断加重。
第二、财政赤字连年不断。
改革20年,18年出现赤字,且赤字额不断加大,1979年为135.4亿元,1998年增至922.2亿元。
国债也由1979年的35.3亿元增至1998年的3310.9亿元。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造成财政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最初我们是把它作为改革的成本看待的。
后来,又将其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以为搞市场经济就会与财政困难相伴。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视野的放宽,我们发现,改革举措的出台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财政困难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定位不清。
由于财政定位不清,在改革和转轨中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也就不可能不陷入财政困境。
因此,摆脱财政困境就必须对财政重新明确定位,即明确财政转轨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其答案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不出,很自然,学者们的眼光一致瞄向了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发现他们的财政是公共财政。
在市场经济这一基点上,西方的公共财政可以也应该为我国所借鉴。
厦门大学教授张馨发表在《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上的《论公共财政》,是学者以研究成果的形式第一次完整、准确地概括出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应是公共财政。
而其前后众多学者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目标模式的明确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1998年12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代表国务院首次提出了我国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思路及相关原则。
这标志着公共财政作为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被中央决策层正式肯定和明确。
其后,关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又明确写入了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文件和国家十五发展规划。
由此可见,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实践最终促成了公共财政目标模式的明确。
而财政困境的存在与摆脱困境的现实诉求在客观上推动了财政转轨的进程,并成为最后确立公共财政改革目标的一个重要契机。
二、什么是公共财政弄清这一问题,需要从市场失灵开始分析。
市场失灵指市场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领域存在着无效率或无法实现人们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的现象。
表现在:1、在资源配置方面———一是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非排他性的存在意味不存在排除他人消费的技术手段或者是排他的成本太高。
非竞争性的存在意味首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社会成本为零。
这两个特征使得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有效地提供出来。
二是市场存在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生产或消费的过程中,对他人产生了损害或带来了利益却没有在市场交易价格中体现出来。
当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产生外部负效应;当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产生外部正效应。
无论存在何种外部效应都将使市场的资源配置无法得到优化,出现效率损失。
此外,垄断和信息不完全等,也都将导致市场失灵。
2、在收入分配方面———由市场进行的要素分配(初次分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3、在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市场经济的运行会不由自主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波动,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存在给人们带来痛苦和创伤。
市场在以上方面的种种失灵要求政府干预,而财政是政府干预的基本手段之一。
基于解决市场失灵的财政定位,构成了公共财政的本质内涵。
就广义的公共物品而言,收入分配的公平,宏观经济的稳定均可包括在内。
因此可将公共财政的概念做如下归纳:公共财政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为提供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收支活动。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
三、公共财政的特征1、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财政问题。
根据市场机制发育和完善的程度及市场运转的状况,来确定政府干什么,财政干什么。
否则就说不清楚,就可能变成计划经济财政。
相对于计划经济时的“生产建设财政”而言,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
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
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相对于私人个别需要而言的。
它指的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加以满足的需要。
其突出的特征在于:一是整体性。
也就是它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或者说大家都需要,而不是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别提出。
二是集中性。
也就是它要由整个社会集中执行和组织,而不能由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分散的活动来加以满足。
三是强制性。
也就是它只能依托政治权力、动用强制性手段,而不能通过市场交换的行为加以实现。
可见,社会公共需要实质就是不能通过市场得以满足或者通过市场解决的不能令人满意的需要。
2、立足于非盈利性其含义包括二个层次:一是指公共财政活动范围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不介入一般竞争性领域,不“与民争利”。
二是指即使在非市场竞争领域,公共财政活动也应立足于非盈利性。
政府从社会获得收入只应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为限。
即根据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确定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的公共支出规模,再根据公共支出规模确定公共收入的规模,做到“以支定收”。
而不能以政府能够征得的收入多少来安排支出,即不能“以收定支”。
“以支定收”是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的行为准则,而“以收定支”则是企业和家庭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3、财政决策与监督民主化民主机制是公民表露公共物品偏好并使其得到有效满足的可靠途径。
因此,建立有效的民主程序,确保公民参与财政决策并对其决策执行结果进行民主监督,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而强化财政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是实现财政决策与监督民主化的必要前提条件。
4、收支行为规范化,运行机制法制化规范化通过法制化加以保证,法制化通过规范化得以体现。
为此,要完善财政立法,将财政收支活动置于法制轨道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理财。
四、构建我国公共财政需澄清的几个认识1、公共财政是否等于吃饭财政将公共财政简单等同于吃饭财政或理解为财政要从生产建设领域完全退出,曾是比较流行的说法。
其实,若以净资本形成为标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建设性支出的财政。
公共财政并非不搞建设。
只是同过去相比,有所变化,生产建设性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2、公共财政是否意味着不搞甚或取消国有经济同建设性支出的性质相似,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从根本上说也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途径之一。
与“生产建设财政”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投资国有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始终立足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我们要做的是逐步使国有经济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无关的或可以交由市场解决的竞争性领域退出去,从而保证那些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国有经济的资金供给。
3、公共财政是否有固定的模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公共财政并无固定的模式。
这与市场经济并无固定模式的道理是一样的。
公共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社会公共需要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往往有所不同。
例如宏观调控、收入分配在古典学派那里不属于公共需要,但到了凯恩斯主义时代,它们却成了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内容。
再比如,在我国,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理论上一般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背景,由于国企改革事关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作为一项社会公共需要来加以满足了。
4、公共财政是否是政府为了缓解财力紧张而向社会“甩包袱”这种认识的误解在于“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看到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所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而没有把握住建立公共财政的根本目的。
的确,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必然会出现政府向社会“甩包袱”的现象——将本该属于市场的还给市场。
特别是中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财政转向公共财政的过程,“甩包袱”的现象可能更易为人们感觉到,原来由政府免费提供的服务现在都要自己掏腰包了。
但是“甩包袱”不是目的,而且“甩包袱”是为了更好地“背包袱”,即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五、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思路1、科学地界定财政职能范围,消除财政的“越位”与“缺位”现象财政“越位”: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定位,财政活动超出了应有范围的现象。
财政“越位”在我国的具体表现:竞争性和营利性领域的投资;对应用性研究的不恰当支持;对一般性文艺团体的拨款;财政补贴的不当使用等。
财政“缺位”: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定位,财政在应有的领域没有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不够的现象。
财政“缺位”在我国的具体表现: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农村公共物品等的投入明显不足;收入分配的调节不够有力等。
2、理顺税费关系、规范财政收入机制通过费改税、规范费和税制的进一步改革,建立起以规范的税收收入为主,规范的政府收费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3、实行预算改革,建立完整统一的政府公共预算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是公共财政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它只在公共财政下才存在,而且也只有建立起了现代预算制度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
因此,预算改革在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中具有突出意义。
第一,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尽快取消制度外政府收支,逐步将预算外政府收支纳入预算内管理。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覆盖政府所有收支、不存在任何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支项目的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