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学复习资料
岩石学复习思考题:
1、岩石学的概念
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中或地表各类岩石的学科。
具体讲,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化过程等。
2、岩相学和岩理学的研究内容的差异性?
岩石学包括了岩相学和岩理学两部分,岩相学是主要研究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产状及分类、命名,以及了解岩石的成因、各种岩石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等。
岩理学为岩石的分类叙述。
岩理学主要研究岩石的成因岩相学是研究岩石学的基础
3、地球的层圈构造,一级圈层和次级层圈构造的分层依据是什么?各圈层的物
质组成有何差异?
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A.地壳
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
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
B 地幔
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
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
地幔一般分上下两层:从地壳最下层到100—120公里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
了解地幔结构与物质状态,有助于解释岩浆活动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及地壳变动的内动力。
C地核
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推测外核物质是“液态”,但地核不仅温度很高,而且压力很大,因此这种液态应当是高温高压下的特殊物质状态;5100—6371公里是内核,在
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
整个地核以铁镍物质为主。
它主要由橄榄岩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
地壳的厚度约33公里,上部由沉积岩、花岗岩类组成,叫硅铝层,在山区最厚达40公里,在平原厚仅10余公里,而在海洋区则显著变薄,大洋洋底缺失。
地壳的下部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称为硅镁层,呈连续分布,在大陆区厚可达30公里,在缺失花岗岩的深海区厚仅5—8公里。
4、岩浆和岩浆作用的概念
岩浆是由已存在的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它可以全部由液相的熔体组成,也可以含有部分固态物质和挥发分。
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和/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5、原生岩浆、母岩浆及派生岩浆的概念及相互联系。
原生岩浆是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异的岩浆。
能够通过各种作用(分异作用、同化作用、混合作用等)产生派生岩浆的独立的液态岩浆称为母岩浆。
指原本均一的岩浆由于温度、压强、氧化等作用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生成的不同性质岩浆。
原生岩浆可以成为母岩浆,但母岩浆不一定是原生岩浆。
母岩浆与派生岩浆具有成因联系,它们是母体与子体的关系,在成分上可形成相互联系的系列。
6、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和熔离作用之间的区别。
岩浆在冷却过程中不断结晶出矿物和矿物与残余熔体分离的过程。
又称分离结晶作用。
分离的原因主要是﹕重力作用。
早结晶出的矿物下沉於熔体的底部﹐晚结晶出的矿物堆积於其上﹐形成有不同矿物组合的具垂直分带现象的层状侵入体,具层理构造及堆积结构﹐剖面上常见成分重复出现的韵律层理﹐偶尔见交错层理。
岩浆在液态情况下,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可以逐渐分离成几种成分不同、不相混熔的岩浆的作用,称熔离作用。
7.岩石局部熔融过程中熔体成分的变化特征。
随着温度的升高,熔体数量增加,其基性组份也逐渐增加;当温度达到或超过岩石全部熔化的温度时,岩石全部熔化,熔体成分和被熔化的原岩成分一致。
8、岩浆的粘度与氧化物成分、挥发分、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氧化物:SiO2、Al2O3、Cr2O3的存在,将使粘度显著增加,尤以SiO2的含量影响最大,SiO2升高,粘度升高,所以基性岩粘度小,以溢流为主;酸性岩粘度大,多以爆发形式为主。
挥发份:挥发份的存在将显著降低岩浆的粘度,挥发份升高、粘度降低。
温度:温度升高,粘度下降。
压力:对于不含水的干岩浆,则压力升高,粘度增加;但对于富水岩浆,由于压力升高可明显增加水在岩浆中的熔解度,因此,反而使粘度在一定压力区间内降低,当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水在熔浆中的溶解已达饱和,水含量不再随
压力升高而增加,这时压力进一步升高,岩浆的粘度则呈增高的趋势。
9,火成岩中矿物结晶顺序的确定原则
(1). 矿物颗粒的相对自形程度. 自形程度高的一般析出较早, 自形程度低的析出较晚.
(2). 矿物间的相互包裹关系. 通常认为被包裹的矿物一般早于包裹它的矿物.
(3). 矿物晶体大小。
在常见的斑状结构中,大晶体一般先结晶,而小晶体常常后结晶。
但对某些交代斑晶则相反。
(4). 根据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
如花岗岩中的榍石,当分布在绿泥石中或其边部时,可能是绿泥石的后期蚀变矿物,是黑云母变为绿泥石时析出Ti、Ca 的产物。
分布于解理、裂隙中的榍石很可能是后来形成的。
而被黑云母、斜长石包裹且切穿解理缝方向的榍石,应是岩石早期结晶的产物。
10、火成岩结构与岩浆冷凝条件的关系
(1). 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缓慢,结晶作用发生在A 区,晶体生
长速度大于形成结晶中心的速度。
因此,围绕少数结晶中心晶体迅速生长,形成粗粒结构。
(2). 岩浆在地壳浅部,冷却较快的情况下,结晶作用发生在B 区,形成结晶中心的速度大于晶体生长速度,围绕大量结晶中心形成大量的细小晶体,构成细粒结构。
(3). 岩浆喷出地表或很近地表,冷却很快,结晶作用在
C 区,形成结晶中心的能力及晶体生长速度都大为减弱,但前者仍大于后者,结晶中心非常多,晶体生长速度近于零,结晶能力很弱,形成微晶、隐晶、霏细或半晶质结构。
(4). 冷却极快的情况下,冷凝作用发生在D 区,几乎不形成结晶中心,更谈不上晶体生长,因而形成玻璃质结构。
12、里特曼(组合)指数(δ)的计算公式及碱性判别。
δ=[w(Na2O+K2O)2]/[w(SiO2)-43]
δ< 3.3者称为钙碱性岩
δ=3.3-9者为碱性岩
δ> 9者为过碱性岩
13、火成岩中微量元素以多种方式存在:
1)最主要的是呈类质同象占据矿物晶格内晶体化学性质相近的其他元素的位置;
(2)保存在快速固结和冷凝的火山玻璃和气-液包裹体;
(3)吸附在矿物表面或以杂质的形式存在于矿物晶体缺陷的间隙内。
14. SiO2含量、碱质含量对火成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
1)SiO2含量对火成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
在岩浆岩中,SiO2与其他金属氧化物结合可形成各类硅酸盐矿物,从矿物中SiO2的相对含量而言,硅酸盐矿物可分为两组:
一组称SiO2饱和矿物,可与石英共生,如辉石、长石、角闪石、云母类矿物;另一组称SiO2不饱和矿物,不能与石英共生,如富镁橄榄石、似长石等。
2)碱质含量对火成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
岩石中K2O、Na2O的含量一般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SiO2含量相同的岩石中,碱含量的差别会对矿物组合产生明显的影响。
15、超镁铁岩、镁铁质岩的常见岩石类型
(1)、岩浆成因的超镁铁岩
岩浆成因的超镁铁岩代表性的有橄榄岩和辉石岩,此外还包括角闪岩,它们很少作为独立的岩体产出,而常与镁铁质岩共生形成杂岩体。
(2)、非岩浆成因的超镁铁岩
镁铁质侵入岩常见种属有辉长岩、斜长岩、辉绿岩:
16、哪些因素影响了玄武岩的成分的变化?
(1)、压力(熔融深度)的影响
(2)、部分熔融程度的影响
(3)、挥发组分的影响
(4)、上地幔成分差异的影响(地幔不均一性)
17、花岗岩的成因类型——I型、S型、A型及M型花岗岩
M型(地幔与地壳混合型)
I型为未经风化的火成岩熔融形成的岩浆产物
S型为经过风化的沉积岩(泥质岩为主)熔融形成的岩浆产物
A型花岗岩为地幔玄武岩浆演化、或玄武岩浆上升后,受地壳不同程度混染或亏损地壳熔融的产物
18、花岗伟晶岩脉各带矿物的结晶特点。
19、中酸性熔岩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种类
成分特点:w(SiO2)含量大于53%,
物理性质:粘度较大,挥发份高,
野外产状:溢流式-爆发式,多形成流纹岩破火山口杂岩
分布特点:岛弧、大陆边缘、造山带
A流纹岩B英安岩C粗面岩D安山岩E粗面安山岩F响岩G玄武质安山岩H玄武质粗面安山岩I碱玄岩
20、金伯利岩在化学成分上与其他火成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金伯利岩属SiO2不饱和的超基性岩类。
B、与超基性岩类的橄榄岩类相同之处是它的SiO2含量低,一般小于40%,而微量元素中的相容元素Cr,Ni,Co含量高;
c、与橄榄岩不同之处是K2O,Na2O和不相容元素Rb,Ba,Nb,LREE等含量高,且w(K2O)>w(Na2O)。
此外,金伯利岩富含挥发分H2O和CO2
21、沉积岩是如何形成的?
沉积岩形成的3个阶段:
原始物质的生成阶段:
母岩经过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其主要产物是碎屑物质、粘土物质、和溶解物质
原始物质向沉积物的转变阶段:
风化剥蚀产物的搬运沉积作用
沉积物的固结与持续演化阶段:
22、沉积岩中以下自生色的成因机理:
23、常见矿物在风化带中的稳定性。
1. 长石类: 水K+, Na+, Ca2+
K, Na, Ca-Al硅酸盐
分解水云母高岭石(酸性)
蒙脱石(碱性)
2. Fe, Mg矿物:稳定性Ol<py<am< bdsfid="162" p=""></py<am<>
Ol, Py, Am + CO2 ——分解出氧离子,Ca2+, Mg2+, Fe2+, 被水带走
氧化——Fe2+ Fe3+ ,形成氧化铁矿物(红-褐-棕色)
3. 石英(Q): 最稳定,只机械破碎,不易溶解
4. 云母类: Bi 含水的氧化铁矿物、粘土矿物
5. 粘土矿物:地表条件下形成,只发生机械破碎,相对稳定
6. 碳酸盐矿物:
方解石(CaCO3)
在酸性水中易溶解,干燥时只物理风化
白云石(MgCO3)
7. 岩石的风化——与成分、结构、构造的关系
(1) 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
易风化—————————不易风化
(2) 砂岩,硅质岩难风化
(3) 粗粒容易,细粒难
(4) 具有板理、片理、层理的岩石易于风化
8. 决定矿物稳定性的因素
(1)矿物性质——成分、结构、物理性质
(2)外部条件——古地理、古气候
24、成岩作用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成岩作用特点。
(一)早期成岩作用
早期成岩作用指沉积物固结之前的成岩作用,其结果是沉积物的固结。
早期成岩作用分为同生作用和浅埋成岩作用。
二)晚期成岩作用
晚期成岩作用指沉积物固结之后的成岩作用,是已固结沉积岩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的进一步变化。
按作用条件,晚期成岩作用又分为深埋成岩作用和表生成岩作用。
25、胶结物与基质一样吗?
胶结物指成岩期在岩石颗粒之间起粘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引。
主要胶结物为硅质(石英、玉髓等)、碳酸盐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其次是铁质(赤铁矿、褐铁矿等),有时可见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等)、沸石类矿物(方沸石、浊沸石等)、粘土矿物(高崚石、水云母、绿泥石等)。
26、他生沉积岩和自生沉积岩在成因上的差异性。
一、他生沉积岩(陆源碎屑岩)
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沉积盆地之外,在沉积盆地之外形成的,被带入到盆地
中。
二、自生沉积岩(内源沉积岩)
组成物质主要来自于沉积盆地的溶液或沉积场所的溶液内,是溶液中的溶解物质,通过化学、生物化学作用沉淀的。
27、白云岩可以直接从海水中沉淀析出吗?为什么?
28、变质作用方式主要有哪些。
1、重结晶作用
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同种矿物的化学组分的溶解、迁移和再次沉淀结晶,使粒度不断加大,而不形成新的矿物相的作用。
例如,石灰岩变质成为大理岩。
2、变质结晶作用
指在原岩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形成新矿物相的同时,原有矿物发生部分分解或全部消失。
3、变质分异作用
指成分均匀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不均匀的变质岩的作用。
例如,在角闪质岩石中形成以角闪石为主的暗色条带和以长英质为主的浅色条带。
4、交代作用
指有一定数量的组分被带进和带出,使岩石的总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的成岩成矿作用。
5、变形和碎裂作用
在浅部低温低压条件下,多数岩石具有较大的脆性,当所受应力超过一定弹
性限度时,就会碎裂。
在深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弹性限度时,则出现塑性变形
29、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及影响机制。
1、温度和压力
1)温度
温度升高有利于吸热反应,温度降低反应向放热方向进行。
温度升高可加快变质反应速率和晶体生长。
温度升高还可以改变岩石的变形行为,从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转
化。
温度升高还会通过脱水反应、脱碳酸反应形成变质热液,它们作为催化剂、搬运剂和热媒介对变质作用施加影响。
温度升高还会导致部分熔融而发生混合岩化。
2)压力
地下变质环境中存在负荷压力、定向压力和流体压力等3种压力。
负荷压力来自上覆岩石柱,定向压力来自构造运动,流体压力来自粒间孔隙流体。
它们影响矿物相平衡。
压力增大,有利于体积缩小得反应,形成高密度矿物组合。
2、流体成分
变质作用中涉及大量有流体相参加的反应,如脱H2O反应、脱CO2反应。
流体成分对这些反应有强烈影响。
除挥发分外,流体中还溶解有K、Na、Ca、Si等造岩组分和Fe、Cu、Ag等成矿组分,在开放系统条件下,岩石在流体作用下发生元素带入带出与环境发生物质交换,造成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并可形成矿床。
因此,流体对交代作用和成
矿作用起促进作用。
流体作为催化剂可大大提高变质反应(包括交代反应)的速率。
在没有流体参与的干系统中,反应难以发生或难以反应完全。
流体大大降低岩石熔点,从而促进混合岩化作用。
3、时间
变质作用时间因素通常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时代,即不同时代变质作用的特点不同,这是由地球发展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决定的;二是一次变质作用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不同时间变质作用的特点不同。
30、掌握以下概念:热峰条件和变质级、进变质、退变质。
热峰条件: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经历的最高温度状态时的条件,包括热峰温度、热峰压力,也称为顶峰变质条件,由变质岩矿物组合所记录。
变质级:变质级的划分通常主要指示变质作用的热峰温度,很低
级、低级、中级、高级分别与很低温、低温、中温、高温相当。
进变质:是岩石在热峰前温度随着时间而增加过程中发生的变质结晶作用。
退变质:是岩石在热峰后伴随温度降低发生的变质重结晶作用。
31、变质作用的详细分类。
1接触变质作用
一般是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由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又可分为2个亚类:①热接触变质作用:指岩石主要受岩浆侵入时高温热流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变质作用。
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围岩除受到热流的影响外,还受到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和挥发分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交代置换,原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发生明显改变,
形成各种夕卡岩和其他蚀变岩石,有时还伴生有一定规模的铁、铜、钨等矿产以及钼、钛、氟、氯、硼、磷、硫等元素的富集。
2高热变质作用
指与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接触的围岩或捕虏体中发生的小规模高温变质作用。
其特点是温度很高,压力较低和作用时间较短。
3动力变质作用
指与断裂构造有关的变质作用的总称。
它们以应力为主,有的伴有大小不等的热流,可分为3个亚类:①碎裂变质作用:当岩层和岩石遭受断层错动时发生压碎或磨碎的一种变质作用,②韧性剪切带变质作用:韧性剪切带指由韧性剪切作用造成的强烈变形的线状地带,可以有很大的宽度和长度③逆掩断层变质作用:逆掩断层导致的变质作用与剪切带变质作用有明显差异,
4冲击变质作用
指陨石冲击月球或地球表面岩石产生特殊高温和高压所引起的一种瞬间变质作用。
5气液变质作用
指具有一定化学活动性的气体和热液与固体岩石进行交代反应,使岩石的矿物和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变质作用。
6燃烧变质作用
煤层或天然易燃物由于氧化或外部原因使温度上升而引起燃烧,温度可达1600℃,影响范围可超过10平方公里。
可使周围岩石产生重结晶或部分熔化,受变质的泥质或泥灰质沉积岩常裂成碎片或生成烧变岩。
7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
主要见于太古宙地盾或克拉通,常发生在地壳演化的早期,它不同于元古宙以来活动带的变质作用。
8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即一般所称的区域动热变质作用,也有人称为造山变质作用。
这是在区域性温度、压力和应力增高的情况下,固体岩石受到改造的一种变质作用,它往往形成宽度不等的递增变质带。
常伴有中酸性岩浆活动或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
9埋藏变质作用
又称埋深变质作用,也有人称静力变质作用、负荷变质作用或地热变质作用。
埋深变质作用与岩浆侵入作用和造山应力作用都无明显关系,它是地槽沉积物及火山沉积物随着埋藏深度的变化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岩石一般缺乏片理。
10洋底变质作用
指大洋中脊附近的变质作用,在大洋中脊下部的热流具有较高的速率,并随深度而快速增加,使原有的基性岩(玄武岩、辉长岩等)变质。
主要类型有:①埋深变质作用:包括浊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型(浅到中等深度型)和蓝闪石-硬柱石片岩相型(高压相系型)两个基础类型;②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包括低绿片岩相(千枚岩)型和绿片岩相(有时可出现蓝闪绿片岩相)型两个基础类型;③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包括中压相系和低压相系型两个基础类型;④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包括麻粒岩相型和角闪岩相型两个基础类型。
辅助类型包括盖层变质作用和断陷变质作用。
32、变质反应的基本类型脱水反应、脱碳酸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交代反应、重结晶反应
脱水反应:在变质作用中,由于温度的升高,原岩中某些矿物所
含的水在矿物晶
体格架中变为不稳定而释出,使矿物变为含水少的或不含水的矿物。
②脱碳酸反应:碳酸盐岩石在变质过程中释放出CO2
33、什么是变质岩的等化学系列与等物理系列?
1、等化学系列:是化学成分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岩石,在不同的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
属于一个等化学系列的岩石,由于变质条件不同,可具有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
2、等物理系列:是化学成分不同的岩石,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变质条件下形成的所有变质岩。
属于一个等物理系列的岩石,由于原岩的化学成分不同,可具有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
34、影响变质岩矿物成分的因素有哪些?
1、温度
温度的改变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多数变质作用都是随温度升高而产生的。
2、压力
1.静压力:随深度增大上覆岩层的重力增大。
2.应力:构造应力可以理解为定向压力,构造运动产生侧压力。
矿物在这种定向压力下重新结晶,新生成的片状、柱状矿物的长轴便垂直压力方向而排列,于是形成了岩石的片理构造。
3、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
以H2O,CO2为主,一方面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媒介,也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另一方面降低岩石的熔点。
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参与,大大加快变质作用的进行。
35、变质岩主要化学类型的划分,变质相是以哪种化学类型划分的?
①铝的硅酸盐矿物,如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等;——》
②不含铁的镁硅酸盐矿物,如镁橄榄石等;
③钙镁锰铝硅酸盐矿物,如石榴子石类矿物等;
④铁镁铝的硅酸盐矿物如堇青石、十字石等;
⑤纯钙的硅酸盐矿物,如硅灰石等。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主要取决于原岩的总的化学成分和变质作用程度,如主要成分为SiO2和CaCO3的硅质灰岩,在接触变质作用中,如压力为10Pa,温度低于470℃时形成石英和方解石,如温度高于470℃时则形成方解石和硅灰石或石英和硅灰
36、变质岩的构造包括哪些类型。
变质岩的结构是指变质岩中矿物的粒度、形态及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构造则指变质岩中各种矿物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变质岩结构按成因可划分为下列各类:
①变余结构
是由于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不彻底而保留下来的原岩结构的残余。
用前缀“变余”命名,如变余砂状结构、变余辉绿结构、变余岩屑结构等,根据变余结构、可查明原岩的成因类型。
②变晶结构
是岩石在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常用后缀“变晶”命名,如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
按矿物粒度的大小、相对大小,可分为粗粒(>3毫米)、中粒(1~3毫米)、细粒(<1毫米)变晶结构和等粒、不等粒、斑状变晶结构等;按变质岩中矿物的结晶习性和形态,可分为粒状、鳞片状、纤状
变晶结构等;按矿物的交生关系,可分为包含、筛状、穿插变晶结构等。
③交代结构
是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用前缀“交代”命名,如交代假象结构,表示原有矿物被化学成分不同的另一新矿物所置换,但仍保持原来矿物的晶形甚至解理等内部特点
④碎裂结构
是岩石在定向应力作用下,发生碎裂、变形而形成的结构,如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糜棱结构等。
原岩的性质、应力的强度、作用的方式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决定着碎裂结构的特点。
变质岩构造按成因分为:①变余构造,指变质岩中保留的原岩构造,如变余层理构造、
变余气孔构造等;②变成构造,指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构造,如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条带状、块状构造等。
37、掌握变质岩的命名原则:
1.变质岩的基本名称
变质岩的基本名称主要依据结构、构造和主要矿物成分,具体命名方法如下:
⑴具变余结构、构造的岩石,在原岩名称之前加“变质”二字,如:变质砂岩。
⑵具变晶结构或(和)变成构造的岩石:
如具定向构造,直接根据变成构造特征确定基本名称,如板状构造——板岩、千枚构造——千枚岩、片状构造——片岩、片麻状构造——片麻岩等;
不具定向构造的粒状岩,一般根据含量最多的矿物确定基本名称,如角闪岩、石英岩、大理岩(碳酸盐矿物为主)等;
个别岩石类型是根据外貌特征和结构、构造而使用习惯名称,如角岩、麻粒岩、变粒岩等。
⑶具碎裂结构、构造的岩石,依据碎裂特征确定基本名称,如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千糜岩等。
2. 变质岩的详细命名
采用颜色+特征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基本名称
矿物成分参加命名时,含量大于15%的直接参加命名;含量5~15%的在矿物名称前加“含”字;含量小于5%的矿物一般不参加命名,但特征变质矿物应参加命名,在矿物名称前加“含”字;如银灰色石榴石白云母片岩。
当参加命名的矿物较多时,矿物名称可略写,如含硅线石十字石石榴斜长片麻岩。
38、封闭体系的矿物相律与开放体系的矿物相律有何不同?
在封闭条件下岩石系统达平衡时服从Gibbs相律。
由于变质作用常常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区间内进行并达到平衡的,必定至少有2个自由度,即f ≥2。
由Gibbs相律公式可得:
f = c + 2 –p ≥2 即p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