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村居说课稿(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村居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村居说课稿【第1篇】
村居说课稿
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学生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对春天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体验,教师应通过这首古诗带领学生感受春天如诗般的意境及春天带给人的快乐。

第二、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力培养为重。

我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村居》的学习,能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现出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教学理念。

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视频图画讲解课文,动作教学背诵古诗。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情感与态度目标: 教学过程中感悟古诗的精妙与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难点:领会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春天
的美好。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设立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 教法:主要采用视频引入法、音乐共鸣法、动作教学法、探索发现法、小组讨论法。

2. 学法: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动静结合、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我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
其一,激情引入
首先视频引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

从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色?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用一两句话说说动画的内容,无形中训练了一年级学生的口头作文。

其二,探索新知
1. 学生自由读古诗
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特设置了由易到难的两个问题。

①必做题:从这首诗里你看到了哪些春天的景象(
面向全班学生)
②选做题:试着说说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2. 识生字
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自由发言,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学生教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他们扮演老师角色的过程中,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解说古诗《村居》的诗意
通过提示,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有了的直观效果,学生理解诗句更容易。

4. 动作教学背古诗
播放我所代课的班级学生做动作诵读《村居》的情景,平时不爱表现不爱说话的学生这时候也都跟着动了起来,朗诵了起来。

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设计意图】给古诗配上动作,使得课堂的教学变得灵活直观,新鲜有趣。

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心理。

其三,巩固新知: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字、词、意后,逐步引导学生熟读及背诵,加深对诗文及意境的理解。

1、以画助记:提示背古诗。

2、以乐助诵:给古诗配上音乐简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也对古诗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古诗有了这么优美的旋律,学生怎能不热爱诵读古诗呢?
3、强化训练:在训练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其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这一环节需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交流,教师小结。

最后,让我们以《村居》为题,把美丽的春天画下来吧!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出结论。

为此我充分利用多元化评价,让评价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以上五点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不当之处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村居说课稿【第2篇】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

我们在追求着诗词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

近年来,已入选多种选本的《清*乐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清*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静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农村的居住生活离学生遥远。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

我决定采用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突破。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生*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

六、说设计:
(一)首先,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我分五步推进: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乐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

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

(投示: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军事家。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但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清*乐村居》即是此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学习脍炙人口的《清*乐村居》吧!
3、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解说:“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4、接着,指名学生读题,提醒学生注意“乐”字的读音。

词牌和词题中间要稍有停顿。

5、齐读题目《村居》,提问:一看到“村居”二字,大家想到什么?
(这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仄有序,简短精练,风格明朗,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

这样书声琅琅的课堂才会流淌着浓郁的“语文味”。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分三步走:
1、一读字正腔圆。

初读正音,预留学生感受音律之美的空间。

投示: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翁媪卧剥莲蓬
老师重点讲解:“剥”字,多音字,表示剥去外皮,念“bāo剥”。

“莲蓬”中的“蓬”字念“péng”,这里是由于诗词合仄、押韵的需要。

(广东的孩子,身处三大方言——粤方言、客家话和闽南语交汇区,在*时的指导朗读中,须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

这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


2、二读节奏分明。

古诗词教学,作为高年段的学生,应该读出节奏,掌握古诗词诵读的规律。

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找节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然后,小结古诗词诵读的一般规律:四言二二,五言二三,六言二四,七言二二三。

3、三读读出韵味。

引出古诗词的另一特点——*长仄短。

指导学生诗词是讲究*仄的,*声就是阴*和阳*,发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发音要短促。

教师适时范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继而,引导学生模仿古人,加入动作去读一读,学生或摇头晃脑地读,或手舞足蹈地读。

(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是学生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


本环节的三读,通过技巧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有层次地读当中体会到诗词节奏和韵味。

(三)提领内核:让学生把诗词读到只剩下一个字。

不管学生提炼的是哪个字,都是学生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导入:同学们,要真正走进诗词,学好诗词,必须凝炼,把诗词读薄,读到只剩下一个字。

预设学生可能读到剩下这三个字(醉、好、喜),接着,老师继续追问:谁在醉?醉(好、喜)什么?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多种韵味。

预设:醉、好、喜:一醉(好、喜)环境优美;二醉(好、喜)夫妻恩家;三醉(好、喜)儿孙绕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上此类思维活动,于学生而言是大有好处的。

2、让学生再读诗词,体会“*长仄短”的韵味。

(四)还原现场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果刚才提领内核是将词读“薄”,那么,借助此举,即是让学生将词读“厚”。

我分两步推进:
1、让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再读全词,拓展延伸。

在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词中美好画面之后,我继续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广东粤方言是古代的雅语之一,到目前,广东粤方言仍保留着许多的古音古韵。

现在,请听孙老师用广东粤方言去吟诵一遍《清*乐村居》。

(老师吟诵)
(五)纵横对比:我分两步突破:
1、现在再来深入对比学习诗歌《村居》,词《清*乐村居》两者的异同。

(1)样式不同,包括题目、句子长短不同、结构样式等。

(2)内容。

让学生于感性的认识之上,有理性的分析和认同。

2、再读《清*乐村居》,品味“村居”生活,体悟诗境,内化语言。

七、说作业:作业超市: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有梯度的作业设计,照顾了全体学生,保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
自信。


八、说板书:这是我的板书:我的板书简洁明了,题目下方是全词的诗眼,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村居说课稿【第3篇】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清*乐·村居》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它通过“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西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些农村特有的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意氛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
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

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台,设计了课程资源网页。

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美文诵读、词义点拨、课文动画、宋词简介、田园佳句等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

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与学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教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与指导。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资助的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
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
(读对读通)
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教师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伴着悠扬的古琴曲,在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中,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起,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

揭示课题之后,指导学生进入“赏韵读文”下的“美文诵读”边听课文范读边借助课后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词,运用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

这部分的多媒体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媒体提供的课文范读、生字注音运用自己的方式将课文读对、读通,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2、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
(自己读懂)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词义点拨”、“配乐演绎”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境。

“词义点
拨”提供了“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翁媪”等词的意思,便于学生释疑词中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理解“吴音”我在该词义边上设计了一个链接,提供了吴方言的定义以及一些简单的吴方言;而“配乐演绎”中的动画再现了词中的景象──“茅檐低小”、“坡上青青草”……通过这些动画结合词的内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教师相机点拨,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同学们便会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之后,教师说一段吴地方言,这时学生定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

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这部分的媒体设计主要让学生借助“配乐演绎”、“词义点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来读懂课文。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
(读好读出来)
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
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进入“诵读尝试”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你感觉这户农村人家生活得怎样)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生活得很温馨。

”;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很和睦,我好羡慕。

”;也有的同学说:“这一家人毫无一点烦恼,我也真想去那里生活。

”……同学们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可看出他们感受到了这安宁、悠闲的乡村田园生活,也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同学们通过字字到位的读、读出图意、读出韵味的螺旋上升的朗读练习,理解了词意,领悟了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借助“意义识记”的方法,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进入“诵读尝试”给自己配配音乐,在“诵读尝试”一页中我还设计了“背一背”的链接,组织游戏背诵,从而达到积累内化。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受到了美的熏陶。

4、在积累中“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
(读宽读下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文字资料,课上指导进入“宋词简介”、“词人介绍”、“田园佳句”等链接进行搜索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再纵向回忆低
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学生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习,能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课上自己有选择的点击媒体所得到知识的进行整合,外化成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

这样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总结
《清*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