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类需要理论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人类需要理论
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
*
刘继同
(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北京100083)
1摘要2 需要是社会福利理论政策中最基础、最常用和最具争议性的核心概念。

人类需要是理解福利制度的关键,是社会资源分配和福利制度运作的价值基础。

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功能是回应和满足人类需要。

需要理论的首要核心议题是谁和如何确定需要,其主要目的是确定目标群体的基本需要和划定福利范围。

其次是如何组织社会以满足基本需要,其实质是缓解社会冲突,实现社会整合、改善生活质量和提高社会质量的社会福利政策目标。

1关键词2 需要理论;福利制度;福利制度运行机制
1中图分类号2C91317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82689(2004)03000105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欧美国家社会福利理论的演变及其核心理论争议0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1收稿日期220040617
1作者简介2刘继同(1961)),男,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一、人类需要
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人类需要是理解福利制度的关键,是社会资源分配和福利制度运作的价值基础。

福利制度设计旨在回应变迁的社会需要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生活状况与提高人类福利。

以色列学者麦克罗指出,社会福利可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人类需要[1](17),清楚揭示人类需要与社会福利制度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活动可分为经济生产与社会消费两部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分别调节经济生产与社会消费活动。

经济政策主要关注经济生产与经济效率,社会政策主要关注社会消费与社会公平。

经济活动与经济政策是社会消费与社会目标的手段,社会消费与社会政策是社会活动目的。

社会政策实质就是满足需要的社会安排与制度设计。

人类社会通常由生产者与非生产者两类组成。

绝大多数生产者通过市场就业赚取/生活工资0,用生活工资购买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生活所需商品和服务的方式满足基本需要。

无劳动能力者(如儿童)、丧失劳动能力(如老年)和暂时失去工作的人(如
失业者)主要通过福利制度满足需要[2](1)。

国家、社会主要通过初次分配(市场)与再分配(国家)的方式将资源转移给非生产者,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社会资源与收入再分配主要以社会服务形式出现。

英美社会服务范围通常涵盖社会保障、健康服务、教育服务
和住房服务等[3](3)。

英国著名学者布兰德肖认为:
社会服务的历史就是承认社会需要和组织社会去满
足需要的历史[4]。

显而易见,人类需要界定与满足是理解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活动规律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价值、理论基础。

人类需要概念内涵外延充满争议,是检验不同群体福利价值与社会态度的最佳试金石。

需要的重要性既在于其是福利制度运作的理论与价值基础,又因其是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中最基础、最常用和最具争议性的核心概念:每个人都具有基本需要,福利制度就是回应和满足基本需要的。

社会福利政策就是如何提供最好服务以满足基本需要的问题。

需要本身
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5](4)。

但是,在现实生活和福利决策中,实际状况并非如此。

由于在界定需要和满足需要问题上,个人与社会之间永远存在紧张与潜在冲突;由于需要概念是特定时期社会福利制度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建构活动;由于需要是个价值判断,反映优势阶层的价值取向,需要概念本质是充满争议的。

在西方社会科学文献中,几乎没有其他概念像人类需要这样经常引起争议,而且如此缺乏分析[6](1)。

支持社会福利的人将需要视为至高无上的圭臬,反对社会福利的人们则对需要深恶痛绝。

一些右倾经济学家甚至主张从公共政策讨论中废除/需要0概念,因为需要是与道德承诺和/应该0的伦理规范密切相关的[3](214)。

在此意义上说,/需要0概念处于社会政策的核心,成为检验学者、政治家、行政者和
专业人员试金石[7](56)。

简言之,支持与反对需要的人都承认,需要是个关键与核心概念。

如何界定需要
2004年9月第20卷 第3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Bei jing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04Vol.20 No.3
和需要概念内涵外延的社会建构是分析福利制度特征的最佳视角。

需要分析是社会政策与福利工作的核心,是福利机构与福利制度运作的基础[9](2)。

这意味着需要分析说明和解释了社会福利制度是/如何0改善生活质量和满足需要的,说明需要概念在理解当代社会政策中占据核心位置,为研究福利提供、资源分配和福利发展提供有用的分析架构[9](3)。

需要分析在福利制度运作中扮演主导角色,发挥诸多基础作用。

首先,需要界定取向反映福利制度剩余性或是制度性再分配特征,反映社会福利政策目标是谋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平等、福利最大化或社会控制;其次,需要界定就是甄别、选择和确定福利对象的过程,目的是区分/值得帮助0与/不值得帮助0的人,将那些真正/处于需要中0的人群确定为福利对象[10](9);第三,需要和可用以满足需要资源之间的差距始终是社会政策争论的核心议题。

需要观念决定市场主导的初次分配、国家主导的再分配和社会多元主义福利资源分配模式的先后次序[11](1);第四,基本需要概念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满足需要能力,实际决定和划分社会福利范围[12](3);第五,人类需要可通过各式不同途径满足,家庭、社区、市场、国家和非政府组织是需要满足的五大基本途径。

需要概念决定需要满足的主要途径与不同途径之间的组合模式;第六,不同福利需要与不同福利服务之间发展顺序是个错综复杂的议题,需要观念有助确定福利发展优先领域与次序,解决主要社会问题,最大化发挥福利制度的积极功能;第七,需要社会建构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能够预测未来社会福利发展趋势,为社会福利发展指明方向。

总体来说,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趋势是由剩余性模式转变为制度性再分配模式,由慈善转变为社会公正[13](45);第八,需要界定与需要分析是福利理论建构的核心部分,需要概念变迁和社会建构既反映社会福利变迁轨迹,又解释社会福利发展状况与结构性特征,成为非常有用的概念化工具与分析框架。

二、需要概念内涵外延
与基本界定取向
需要(need)概念内涵外延众说纷纭,充满争议。

需要既是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理论,又是其他社会科学与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和道德理论等[14](1)。

不同学科视野中需要的共同之处是关注价值观和优先领域[15](i)。

但是,需要概念界定存在两种相互关连的奇怪现象:一是尽管需要是社会科学核心概念,也是使用频率最高和应用范围最广的核心概念,但极少有人对其予以界定,似乎认为需要概念人所共知,不言自明。

二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什么是需要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英国权威的5简要牛津辞典6认为,需要概念具有四种基本涵义:(1)需要是要求采取某种社会行动的环境;(2)需要是给予或拥有必需品;(3)紧急、危机和困难时期;匮乏、缺乏必需品和贫困;(4)要的事情:类似经济学的需求(demand)[7](56)。

这些涵义反映需要存在的多样化状况,需要的内容和需要的不同类型。

美国权威的5社会工作辞典6的需要定义是/为了生存、福祉和自我实现的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要求0[1](18)。

这个定义指出生理、心理、经济、文化与社会需要的广泛范围。

从操作化定义角度看:需要就是目标群体拥有可以解决问题的价值判断。

这个定义至少具有四方面涵义:(1)需要涉及价值观。

这意味不同价值观的人将确认不同的需要;(2)需要是特定群体拥有的问题,即所谓/目标群体0,环境是需要分析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3)问题是不足够的结果,这是有损期望的结果。

问题也可能表示不足够的过程;(4)认识需要牵涉对现存问题解决办法的判断。

问题具有各种潜在的解决办法,解决办法可能在缓解问题的可能性、成本和可行性上千差万别[16](10)。

需要概念是社会建构、历史形成和充满争议的:不同社群在不同社会与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需要观念。

简言之,需要是目标群体在特定时空处境下尚未达到社会认可一般生活标准的/问题0状态,其核心是需要的/问题0特征,强调目标群体与社会认可一般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暗含/问题0状态来自与一般生活水平之间比较的结果。

需要界定取向多种多样,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加深对需要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

在社会工作中,需要概念至少在六种不同取向上使用:动机、冲动(im-pulse)、缺乏、要求、资源、问题[1](18)。

英国学者斯普林伯恩认为,虽然我们可能对需要定义具有高度的社会共识,但是实际上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下以不同方式使用不同涵义的需要概念。

他将需要说明与界定取向区分为四个基本类型:(1)需要指满足某种规律性的事物;(2)达致目标的途径;(3)动机,例如要、驱力和欲望;(4)建议或规范性评估[17](2)。

这些类型代表需要概念的不同取向,反映需要界定的不同侧重点。

需要的动机、冲动界定取向主要反映在心理学领域,其中尤以马斯洛动机与需要层次理论最著名。

他认为人的本能与动机是需要产生的主要根源;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只有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才会出现更高层次需要满足问题[18](7);需要的缺乏界定取向是欧美社会政策传统与主流的界定取向。

缺乏取向与资源取向密切相关,其经典表述是/不足够0的收入和物质资源匮乏,结果是物质贫困与困苦生活状况。

从缺乏角度看,需要就是缺乏基本收入或基本生活必需品不足,需要满足方式主要是提供足够生活必需品与基本社会服务[19](1)。

不足够是需要分析的基本视角。

需要分析通常始于两个判断:(1)人们可以
2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获得的服务是否足够;(2)假如是不足够的,将采取何种行动以纠正这种不足够的状况[16](7);需要的要和需求界定取向是最易引起混淆的需要类型。

所有社会奉为信条的基本准则是:社会福利满足需要,而不是处理要(want)和需求(dem and)[1](17)。

要和需求是两个使用广泛的概念,许多人常常有意或无意将其与需要混为一谈,相互混用,实质二者截然不同,存在诸多本质差异。

需要主要的粹政策中使用,要和需求主要在经济政策中使用;需要主要聚焦点是公平,要和需求主要聚焦点是效用[16](16);需求是以客户偏好为基础的,需要是无弹性或不变需求;需求以客户收入为基础,需要是无需或无能力交费的[8](66)。

需要界定取向反映需要的中介性质,说明需要身兼目的与手段双重角色。

比较而言,问题取向是需要界定中最常用、最基本、最综合和适用性最强的理论视角。

三、需要确定过程与基本需要范围
需要确定过程是需要理论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确定目标群体的基本需要。

需要分析研究是政策目标与价值判断的选择性过程,是权力分配与资源管理的政治化过程,是协调各方社会利益的行政管理过程,是确定目标群体及其基本需要的社会政策研究过程,涉及众多基础理论与核心争议议题。

例如谁的需要和谁界定需要,这是需要确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和传统核心争论议题。

谁的需要的议题可以转变为/谁获得什么0的问题,实质是社会分配模式和反映谁的福利政策。

社会群体分为精英群体、优势群体、普通民众、劣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五大类型。

社会福利制度主要满足劣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

弱势社群(vulnerable groups)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比较脆弱和易受伤害的无劳动能力社群。

劣势群体(disadvantag ed groups)主要是指在就业和社会生活中长期处于不利社会境况的社群。

这种不利社会状况是相对社会认可的正常生活状况而言的,比较标准和参照群体是普通民众及社会认可一般生活状况[20]。

劣势与弱势群体成为福利服务的主要目标群体,他们通常分为儿童、年青人、家庭、老年人、成年人、残疾人、精神残疾人七类[21](161)。

需要确定主要内容是界定弱势群体基本需要。

目标群体需要界定者通常分为弱势群体、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和公众四部分,需要界定实际是目标群体、行政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三方互动的结果。

这里涉及长期争论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发现需要,弱势群体因没有意识、无机会或无力表达需要。

他们的需要常由福利决策者和专家学者代为界定[22](12)。

按照这种方式确定的需要是否是目标群体的真正需要,是否与目标群体的真实需要完全吻合一致又成为新的争论议题。

如何界定需要既是个敏感的理论政策议题,又是个技术操作极强的议题。

澄清需要界定主体后,随之问题是如何和通过什么方式界定需要。

长期以来,需要界定传统和主导策略是/由上而下0和/由外及里0的界定。

福利决策者与专家学者居高临下,运用经验研究方法,代表目标群体界定他们的需要[23](3)。

1970年代以来,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相结合,由里及外与由外及里相结合的整合性界定策略应运而生。

这种策略从福利决策者、专业人员、社区居民与服务对象多种角度收集信息,整合各种资源,从全人角度最优化界定需要[24](5)。

英国著名学者布兰德肖首次提出需要是界定方式的经典分类。

他认为社会需要及其界定方式分为规范性、感觉到的、表达性和比较性需要四种类型。

规范性需要是指由专家或专业人员、行政者或社会科学家界定的需要。

他们确立/希望0的足够标准,将此标准与实际标准比较。

假如某些人或群体低于这个标准,他们就是处于需要状态中的人或群体;感觉到的需要是指个人感觉到的需要,基本等同于要(w ant);表达性需要、需求是指说出来的需要,将感觉到的需要转变为行动;比较性需要是指与具有相似特点之人或群体比较后确定的需要[4]。

规范性需要的价值判断色彩最为浓厚。

表面看来,需要界定策略与方法是个技术议题,实质是个典型政治议题,涉及服务对象条件与资格(资产审查与无资产审查)、福利决策方式(民主参与与官僚主义)、资源配置模式(公平取向与效率取向)、福利服务质量(足够标准与国家福利责任承担),以及基本需要范围[25](44)等诸多关键性理论、政策、服务议题。

基本需要界定核心议题是确定基本需要内容与范围,以便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和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长期以来,基本需要内容与范围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核心议题,以致有些学者主张将/基本0从需要讨论中删去,以免误导人们将基本需要等同和局限物质需要[26](7)。

基本需要内容与范围争论分为两类,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需要发展战略,二是欧美普及性基本需要的理论探索。

基本需要发展战略是最初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目的是通过市场就业和经济发展途径满足基本需要[27](1)。

联合国1960、1970和1980年代三个/联合国发展十年0是基本需要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联合国社会发展工作重点是生活质量,内容包括保健、食品与卫生、工作条件、就业、社会保险、住房和教育等领域,远远超出传统基本需要范围。

这实际标志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视角下的基本需要范围。

同时,英国学者从主观界定角度认为,人类普及性基本需要是身体健康和自主[28](157)。

香港学者对研究对象主观界定的经验研究发现:香港中国人基本需要是健康和衣食住行生存需要[29]。

笔者2000年对广州社区企业就业女工需要观念的研究发现,受访女工普遍认为衣食住行生存需要和健康是/做人不可缺乏,否则便会对人造成伤害0的基本需要。

但是,她们对基本需要重
第20卷第3期刘继同:欧美人类需要理论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3
要程度排列顺序恰好与香港中国人相反,这说明广州受访女工生活质量与香港中国人尚有一定差距[30](150)。

简言之,基本需要界定是福利政策核心议题,经济发展水平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状况同样举足轻重,实质是划定国家福利现任范围。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基本需要内容越多,福利范围越广,服务标准越高,国家福利责任越大。

四、需要满足途径与制度安排特色
需要满足途径与服务提供方式是福利理论建构、政策选择与服务发展的核心议题,实质是通过满足需要的社会安排,解决社会确认的/社会问题0,缓解社会冲突和改善生活质量[31](1)。

基本需要确定是需要满足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基本议题是,如何组织社会和通过制度安排满足社会认可的基本需要。

一方面,社会有限资源与无限需要之间存在潜在冲突。

另一方面,通过什么途径提供服务和满足需要典型反映福利政策目标、价值观念和背后隐含的理论假设,反映福利制度安排基本特色,因此是个充满争议的基础理论政策议题[32](4)。

需要满足途径就是需要满足方法或手段。

需要满足途径可分为家庭照顾、社区互助、非政府组织、市场就业、国家再分配,以及不同途径组合式模式,反映福利制度历史演进阶段与制度安排特色。

家庭是最古老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最悠久的需要满足途径,许多人类基本生活需要是通过家庭满足的。

家庭在前工业社会需要满足中扮演主导角色,核心价值观念是亲情关爱与家庭照顾;社区互助是最普遍的需要满足途径,社会适用范围较广泛,核心价值观念是互助互济。

社区是/履行主要社会功能的社会单位和社会体系的结合体0,社区的基本功能就是在地方层面上满足人类基本需要[33](9)。

社区分为地域社区与功能社区;非政府组织涵义广泛,慈善组织和志愿团体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社会适用范围广泛,核心价值观念是民间社会与市民社会;市场就业是现代社会中需要满足最基本的途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基本需要是通过市场就业途径满足的[34](98),
主义与个人责任;再分配是国家的伴生物,
度中最标准和最理想的需要满足途径,
是国家福利责任承提与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
上,
而是由不同途径组合成不同的需要满足模式,
有社会中需要满足最主要的形态,
结构功能主义与社会体系思想。

五、基本结论与简要讨论
本文从需要界定和满足过程角度全面介绍需要概念与需要理论,分析需要理论与福利制度运作机制之间的密切关系,阐述需要理论在福利理论和政策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长期以来,需要概念与需要理论在中国鲜有人涉足,尚未进入主流学术话语和受到知识精英足够重视。

这种状况与经济改革、福利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称,亟待改变,特别是/16大0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发展福利事业,创造共同幸福、美好生活提到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战略高度[35](15)。

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已成为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实质是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议题。

人类需要是理解福利政策目标、福利制度安排、福利组织结构、福利制度功能的关键,是社会资源分配和福利制度运作的价值基础。

福利制度实质是满足需要的社会安排与制度设计。

需要概念是社会建构、历史形成与动态发展的。

需要理论核心是需要确定与基本需要范围划分。

谁的需要,谁界定需要,如何界定需要,基本需要内容范围是什么,这些核心议题关系社会权力结构与决策模式,涉及福利服务对象构成,影响社会资源分配原则,决定国家社会福利责任承担与满足需要能力,反映人们生活质量与社会结构质量。

更重要的是,国家与社会如何满足与确定基本需要。

需要满足途径多种多样,各种途径不同社会与不同时期扮演不同角色,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福利制度安排特色。

需要满足途径议题的核心是:什么模式的组合既能及时有效回应社会需要,又可将福利依赖与福利接受者的耻辱感降到最小程度,在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达致动态平衡,最大化发挥福利制度的积极功能,降低福利制度的负面影响。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国家在需要满足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市场就业与市场机制对福利状况与需要满足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国家与市场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成为现代社会需要满足的两大支柱。

国家与市场在需要满足中伙伴关系对社会转型、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和福利制度创新的中国社会来说,具有无比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涵义。

表1不同基本需要满足途径的主要优点与缺点比较表
4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1参考文献2
[1]M acarov,D.(1995),Social W elf ar e Str uctur e and Pr ac-
tice.California:Sage.
[2]Roo m,G(1979),the Sociology of Welf ar e:Social Policy,
Str atif ication and Political Or der.Oxford:Basil Black-
w ell.
[3]T ay lor-Gooby,P.&Dale,J.(1981),Social T heory and
Social Welf are.London:Edw ar d Amold.
[4]Bradshaw,J.(1972),T he T axo nomy of Social Need.
N ew Society,No.496,pp.640-3.
[5]L ang an,M.(1998),T he Contested Co ncept of Need,
Welf are:N eeds Rights and Risks,edited by Langan,M.
L ondon:Routledge,pp.1-36.
[6]Soper,K.(1981),On H uman N eed.Sussex:Harv ester
P ress.
[7]Hill,M.&Br amley,G.(1994),A nalysing Social Policy.
O xford:Blackwell.
[8]Johnson,L.C.&Schwartz,C.L.(1997),Socia l Welf ar e:A
Response to H uman N ee d.NY:Allyn and Bacon.
[9]Cor den,A,Robertson,E.&T olley,K.(1992),Meeting
N eeds in an A f f luent Society:A multi-discip linar y p er-
sp ectiv e.Aldersho t:Avebury.
[10]Digby,A.(1989),Br itish Welf are Policy:Wor khouse to
W or kf ar e.L ondon:Faber&Faber.
[11]Johnson,N.(1987),T he Welf ar e State in T r ansition.
L ondo n:Wheatsheaf Boo ks.
[12]Stewart,F.(1985),Planning to M eet Basic N eeds.Lon-
don:M acmillan.
[13]Romanyshyn,J.M.(1971),Social W elf are:Char ity to
J ustice.N ew Yor k:Random House.
[14]F itzg er ald,R.(ed.)(1977),H uman N eeds and Politics.
O xford:Pergamon Press.
[15]T homson,G.(1987),N eeds.L ondon:Routledg e&
K eg an Paul.
[16]M ckillip,J.(1987),N eed A nalysis:T ool f or the H uman
Ser vices and Education.L ondon:Sag e.
[17]Spr ing borg,P.(1981),T he Pr oblem of H uman N eeds
and Cr itique of Civiliz ation.London:George Allen nad
U nwin.[18][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
出版社,1987.
[19]Veit-W ilson,J.(1998),Setting A dequacy S tandards:
H ow gov er nments def ine minimum incomes.Bristol:
T he Policy Press.
[20]刘继同.弱势群体与劣势群体:中国社会福利服务对象
的政策研究[J].北京:社会福利,2002(3).
[21][美]内廷等.社会工作宏观实务[M].刘继同等译.北
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2]Ignat ieff,M.(1990),T he N eeds of Stranger s.London:
T he Hog arth P ress.
[23]Smith,G.(1980),Social N eed:Policy.Pr actice and Re-
sear ch.London:Routledge&Kegan P aul.
[24]Bebbington,A.,T urvey,K.&Janzon,K.(1996),Needs
Based Planning f or Co mmunity Car e.Canterbury:PSS-
RU,University of Kent at Canterbury,Discussion Paper
1206/2.
[25][美]吉尔伯特等.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黄晨熹等
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6][东德]凯特琳.勒德雷尔.人的需要[M].邵晓光等译.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27]I LO,(1977),Employ ment,Gr ow th and Basic N eeds:A
One-World Pr oblem.N ew York:P raeg er.
[28]Doyal,L.&Gough,I.(1991),A T heor y of H uman
Need.New Y ork:T he Guilfor d.
[29]周健林,王卓祺1关于中国人对需要及其先决条件的观
念的实证研究[J].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1). [30]刘继同.社区就业与社区福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3.
[31]Burton,J.(1990),Conf lict:H uman Needs T heory.L on-
don:M acmillan.
[32]K ar ger,H.J.&M idgley,J.(eds.)(1994),Contr ov er sial
I ss ues in Social Polic y.Bosto n:A llyn and Bacon.
[33]W ar ren,R.(1978),T he Community in A mer ican.(3r d
ed.).Chicago:Rand M cNally.
[34]Smith,E.A.(1965),Social Welf are:Pr incip le and Con-
cep ts.N ew York:Associatio4n Press.
[35]江泽民[M].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新格局.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小草)
Studies on European Human Needs Theory and Social Welfare System
LIU J-i tong
(Department of Sanitation Policy and Manag ement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N eeds is the core concept of social w elfare theory.T he basic function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meeting human needs.T 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of N eeds T heor y is w ho determines needs and ho w;t he second question i s how to meet the basic needs.
Key words:needs theory;w elfare system;operation mechanism of welfare system
第20卷第3期刘继同:欧美人类需要理论与社会福利制度运行机制研究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