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经济学模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模拟试题
模拟一简答题:
1. 请利用吸收理论分析贬值的吸收效应和收入效应。

⑴吸收理论的基本思想:尽管弹性理论给出了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定量条件,但是经济实践表明,货币贬值很多时候不能改善贸易收支。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恒等式
,用A表示国内总需求,收入恒等式可变为:,货币贬值只有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贸易收支才能改善:①货币贬值增加了国民收入Y;②货币贬值减少了国内总需求A。

⑵将代入总需求方程可变为:,为引致需求,为自发需求;从而,,如果,,那么,即贸易逆差减少,这就是贬值的收入效应。

⑶以下3中情况可以使贬值产生收入效应():
①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非充分就业),其作用过程为:货币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
闲置资源启用通过外贸乘数,国民收入成倍增加;
②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增加国民收入;
③资源配置效应:伴随货币贬值,政府通常会放松管制,资源重新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⑷式中,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即货币贬值使得自发需求下降,那么,即贸易逆差减少,这就是贬值的吸收效应。

⑸贬值的吸收效应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发挥其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使:
①货币渠道:货币贬值将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因此国内形成通货膨胀。

如果本国货币当局不随货币贬值增加货币供给(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经济中实际货币供给将下降,利率上升,国内投资需求下降;同时,导致出现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减少支出以恢复实际货币余额),使国内总需求减少,从而使得。

②分配渠道:
其一,政府通过“通货膨胀税”对私人收入进行再分配:货币贬值将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因此国内形成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使得私人的名义收入增加,在累进制个人所得税的条件下,私人将缴纳更多的税收,政府税收收入增加。

同时,政府减少失业救济等支出(紧缩的财政政策),使得私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所以。

其二,企业利润通过劳动合同对工人工资进行再分配:货币贬值和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不能使得劳动合同立即重新签订。

因此,工人的实际工资减少,而减少的部门转化为企业利润。

由于企业利润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的储蓄倾向,总需求减少,所以。

模拟二论述题:
2. 试述内部经济平衡和外部经济平衡模型,并说明在调节国际收支时,为什么要把政策配合使用?
⑴米德综合即内部经济平衡和外部经济平衡模型的基本思想: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收支调节时,必须同时兼顾内部经济平衡和外部经济平衡。

实现内部经济平衡的政策可能会导致外部经济失衡,比如国内存在失业、贸易逆差,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可以降低失业率,但是同时也恶化了贸易收支;实现外部经济平衡的政策也可能导致内部经济失衡,比如在失业、贸易逆差并存的条件下,治理贸易逆差的政策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因此,在调节国际收支时,必须把相关政策组合使用。

⑵内部经济平衡,是指在考虑自然失业率的前提下,与谨慎控制的通货膨胀相一致的最高
水平的需求或国民产出。

外部经济平衡是指贸易收支平衡的状态。

内部经济平衡线(IB线),表示内部经济均衡时国内吸收A和实际汇率的组合关系,在E-A空间中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IB线的右上方表示有过剩的需求,经济存在通货膨胀;在IB线的左下方表示需求不足而存在失业。

外部经济平衡线(EB线),在E-A空间中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EB线的左侧表示贸易顺差;在EB线的右侧表示贸易逆差。

原因在于:假如经济最初处于外部经济均衡,如果国民收入增加,那么国内吸收A增加;同时,国民收入增加会增加进口,而出口不变,那么会出现贸易逆差。

为了平衡贸易收支,本国货币当局应该把货币贬值,即E上升,从而增加出口,使得贸易收支平衡。

内部经济均衡IB线和外部经济均衡EB线的交点,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均衡点。

⑶假设经济最初处于内部均衡、贸易逆差的状态Z点,如下图所示。

如果实施紧缩需求政策,减少国内总需求(吸收),使贸易收支平衡,这就是吸收理论的政策建议。

但是,这会使得经济存在较高的失业率,经济处于内部均衡线的下方。

如果实施货币贬值政策,使得人们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转向国内生产商品,以减少贸易逆差。

但是,这会使得经济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仅使用一种政策,尽管可以使贸易收支改善,达到外部经济平衡,但会使得内部经济失衡。

因此,在调节贸易收支时,应该把上述两个政策配合使用。

紧缩政策减少国内总需求,货币贬值改变需求结构,使得人们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转向国内生产的商品,从而达到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同时均衡。

模拟三简答题:
1. 简述经常项目差额的第二定理。

⑴经常项目差额模型的第二定理: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的作用大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作用,而限制性商业政策对于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却不能产生任何作用。

⑵以没有资本流动为前提条件,由于没有资本流动,BP曲线垂直于横轴;外部经济均衡就是贸易收支均衡,即。

假设经济处于外部经济均衡、内部经济非充分就业,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在IS曲线与LM曲线的新的均衡点处,国民收入由增加到,均衡点位于BP曲线右侧,因此贸易收支逆差。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同样会引起贸易收支逆差,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小于需求,因此本国货币贬值,将增加本国出口,使得IS曲线进一步向右上方移动,BP曲线也向右方移动,最终,IS-LM-BP交于均衡点,国民收入由增加到。

由此可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对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的作用大于在固
定汇率制度下的作用。

分析过程见左图。

同理可以证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对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的作用大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作用。

分析过程见右图。

⑶同样,假设经济处于外部经济均衡、内部经济非充分就业,政府实施限制性的商业政策,比如提高关税、进口配额等。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限制性的商业政策(提高关税)将提高进口商品价格,于是降低自发进口量,起作用等同于增加出口,使得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与LM曲线的新的均衡点处;与此同时,BP曲线也向右方移动,最终,均衡点位于新的BP曲线左侧,此时贸易收支顺差。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限制性的商业政策(提高关税)同样会引起贸易收支顺差,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因此本国货币升值,将减少本国出口,使得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回到最初位置;与此同时,BP曲线也向左方移动回到初始位置,最终的均衡点就是没有实施限制性的商业政策(提高关税)的位置。

由此可见,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限制性商业政策对于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却不能产生任何作用。

分析过程见下图:
模拟三论述题:
1. 试述关税的福利损失是怎样产生的?它会对一国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⑴贸易保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制定某种保护性的贸易措施,而使本国的生产者在其国内市场上获得足以同来自外国的进口商品进行竞争的优势;广义上,贸易保护还包括出口促进。

进口关税是贸易保护的最基本、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其做法是对进入本国的外国商品征税。

⑵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该国进口商品的均衡价格为,国际价格为。

如果,那么本国企业比国外其他企业更有竞争力,从而无需关税保护。

因此,如果产品需要关税保护,那么。

现在,政府对进口商品M征收税率为t的关税,那么M商品的国内价格。

如果,那么关税保护过头了,从而导致国民福利损失。

因此关税保护应该使得,当然最好是取等号。

⑶关税的福利损失可以通过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进行分析:
①小国情形的局部均衡分析:如左图所示,小国情形下,关税保护使得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从而进口商品的国内生产增加。

尽管本国企业的生产增加,但是本国消费者的福利却受损了,消费者剩余损失大于生产者剩余与关税总和,社会福利存在净损失。

②大国情形的局部均衡分析:如右图所示,大国情形下,本国需求影响国际价格,关税保护使得国际价格下降,关税的净福利效应不确定,取决于贸易条件效应与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两种效应之和的对比。

③小国情形的一般均衡分析:如左图所示,关税保护使消费约束线更平缓,由消费约束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切点决定的均衡生产点上,进口商品M的国内产量增加,出口商品X 的产量下降。

由于对小国而言,国际价格不受本国关税保护政策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均衡生产点处,贸易条件保持不变,所决定的社会福利水平低于自由贸易时的社会福利水平。

④大国情形的一般均衡分析:如左图所示,如右图所示,大国情形下,关税保护同样会使进口商品M的国内产量增加,出口商品X的产量下降。

但是由于本国需求影响国际价格,贸易条件改变,所决定的社会福利水平可能高于自由贸易时的社会福利水平。

⑶关税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①关税的生产效应:征收关税后,由于国内市场价格的提高,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厂商能够补偿因产出增加而提高的边际成本,于是本国受保护商品的产量增加,未受保护的商品产量减少。

②关税的消费效应:征收关税后,只要国内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国内市场价格的提高必然导致受保护的商品消费量的减少。

③关税的税收效应:关税在增加政府的税收同时减少了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④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S-S定理表明,当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时,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是增加受保护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收入;当国内要素不可流动时,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是增加受
保护商品中使用的所有要素的收入,减少未受保护的商品中使用的所有要素收入;
⑤关税的反竞争效应:由于大多数商品市场都是垄断竞争或寡头市场,关税使得外国商品无法进入参加竞争,因此征收关税使得国内市场竞争程度明显下降。

这种反竞争效应在小国经济中尤其明显,因为小国的市场容量小,一般只能容纳一家或两家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

⑥关税的就业效应与国际收支效应:关税使得受保护商品产量上升,从而增加就业,前提条件是贸易伙伴不采取报复措施,从而本国出口不受影响。

关税减少进口,在出口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会得到改善。

模拟四名词解释:
2.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⑴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在国内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一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也能使其实际收入趋于增加。

⑵S-S定理的基本思想: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的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

如果关税保护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那么劳动要素的收入将趋于增加。

⑶S-S定理的基本假设:①生产技术可以由要素可替代的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函数来表示;
②两种商品,两种要素,要素禀赋既定;③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④要素自由流动,调整是瞬时的:,。

⑷S-S定理的推导:对资本密集型产品M的进口征收关税,将提高M的国内价格,使得消费约束线更平缓,与社会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切于更低的位置,因此,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产量下降,M产量上升,使得生产X和M的人均资本都减少,人均产出下降,进而劳动的边际产出下降。

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中,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因此劳动的实际收入减少,资本的实际收入增加。

其过程如下图所示:
⑸S-S定理表明:在典型的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劳动必定是最为充裕的生产要素,若对生产M的制造业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其后果是降低劳动要素的实际收入。

所以,按照S-S定理,对于劳动要素充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好的贸易策略是对外开放,生产与出口劳动要素密集的商品,以增加数量最多的要素的实际收入。

模拟四简答题:
1. 假定布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小麦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本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现在,在布的生产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使其相对价格低于世界相对价格,贸易的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维持多长时间?
⑴H-O定理: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即如果一国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如果一国劳动稀缺,资本丰裕,则应出口资本密集型
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⑵由于布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小麦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本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根据H-O 定理,为了获得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本国充裕要素密集的产品,专业化生产与国际贸易会改善本国的福利水平。

因此,本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小麦,出口小麦,并进口布。

⑶现在,本国在布的生产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使得相对价格低于世界相对价格,导致大量资本涌入布的生产,从而改变贸易方向,即本国出口布,进口小麦。

但是,这个过程是不能持久的。

由于本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资本稀缺,布的产量增加,将使资本更加稀缺,同时劳动严重过剩,失业率高涨。

资本在布的生产中所得收益会下降,从而撤出布的生产,进行小麦生产。

因此,生产布的技术突破并没有改变本国的比较优势,本国依然会出口小麦,进口布,贸易方向不会发生永久性改变。

模拟四论述题:
2. 假定某类小国开放经济实行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

该类经济体正处于衰退期,产出水平低而失业率高,且有巨额政府预算赤字。

试结合开放经济下的有关宏观经济模型分析:它们为什么不能用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若它们能忍受高额预算赤字,为什么财政扩张将是有效的政策?为什么货币贬值将会同时导致产出增加和政府赤字的降低?
⑴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财政货币政策效力的主要工具,它将封闭经济下的宏观分析工具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下,并按照资本国际流动性的不同,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政策效力进行分析。

⑵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非常有效。

如果政府利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将会引起利率的下降,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本国利率的微小的下降都将导致资本的迅速流出,立即降低外汇储备,抵消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无效的。

如左图所示:
⑶如果政府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将会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微小上升都会引起资本的迅速流入,立即增加外汇储备,使得本国货币需求增加。

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只能增加货币的供给,从而使得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其过程如右图所示。

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⑷货币贬值可以降低本国产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居民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一国增加出口;同时,货币贬值提高了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使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减少进口。

因此,货币贬值会使一国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在国内存在失业的情况下,贸易收支的改善通过乘数效应扩大国内总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实现充分
就业,产出增加,其过程与政府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类似。

但是,货币贬值同时也会降低政府财政预算赤字,而不像扩张性财政政策那样,进一步恶化政府财政赤字。

原因在于,货币贬值刺激了出口贸易部门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对出口贸易增长部门的投资;同时,货币贬值,使对本国投资变得盈利性更好,会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这些都有利于投资增长,从而促进产出增加。

随着产出的增加,一国的税收来源也将相应的增加,从而使政府赤字减少。

模拟五论述题:
2. 试述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的作用过程,并说明各个传导环节得以成立的条件。

⑴大卫·休谟于1752年提出:持久的国际收支顺差是不可能的,因此将国际收支顺差作为政策目标没有任何意义。

休谟的这个观点是以金本位的货币自动调节机制为理论基础的,其主要思想是:在金本位的货币制度系,“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将使各国的贸易顺差或逆差自动趋于消失。

⑵其作用机制如下:
①国际收支逆差黄金流出货币供给减少商品价格下跌商品竞争力增强
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减少
②国际收支顺差黄金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商品价格上升商品竞争力减弱
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增加
⑶条件分析:
①国际收支逆差导致黄金流出(国际储备减少),以固定汇率制度为条件;浮动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来调节;
②黄金流出(国际储备减少)引起货币供给减少,以没有冲销政策为条件;央行实行冲销政策,用减少的国际储备所得的货币再向市场购买政府债券,本国的货币供给不一定减少;
③货币供给减少引起商品价格下跌,以货币数量论的货币方程式MV=PT成立为条件;货币方程式不成立,一国货币供给减少,不一定会导致国内价格水平的下降;
④国内商品价格水平下降使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以实际汇率提高(货币贬值)为条件;事实上,在现代经济中,消费者购买商品关注的不仅仅是价格,更注重商品的质量和品牌,因此,价格下降不一定会增强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⑤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导致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以本国出口的商品既有足够大的需求弹性又有足够大的供给弹性为条件;出口或供给需求缺乏弹性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并不一定会增加出口;
⑥出口增加导致贸易逆差消除使得国际收支改善,以没有资本流动为条件;资本流动的存在,使得出口增加不一定能够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⑷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失灵的原因:
①资本的国际流动;央行的冲销政策;货币方程式本身的问题;出口需求缺乏弹性;
②金本位和固定汇率制度基本被抛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接受了浮动汇率制度。

模拟六名词解释:
1. J曲线效应
⑴J曲线效应,是指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贸易差额与时间的关系呈现J型的曲线,这就是贸易调整的J曲线。

⑵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之所以存在J曲线效应,是因为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

贬值的时滞效应,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后,实际部门贸易量
的调整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从本国汇率变动到实际部门进出口数量调整与贸易收支改善之前产生一个时间差。

时滞效应表明贸易收支调节与汇率调节并不是同步的,汇率调整在前,贸易收支调整在后。

贬值的时滞效应可分为4种:①认识时滞:进出口上对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了解;②决策时滞:进出口商在了解到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后,需要一定时间评估价格变化的影响;③生产时滞:出口商组织生产需要一定的时间;④取代时滞:进出口双方在贬值之前签订的合同不能立即取消,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存货,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调整也需要一定时间。

⑶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能够带来贸易差额改善的出口需求的弹性条件为
在假设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前提下,如果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差额。

因为,货币贬值要达到改善国际收支,必然要求进口数量减少的幅度大于进口价格上涨的幅度,并且出口数量增加的幅度大于出口价格下降的幅度。

而由于贬值的时滞效应,短期内,,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中长期,,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

⑷J曲线效应表明,只有经过一段时间,货币贬值引起的出口价格下降使得出口数量更大幅度上升,国际收支状况才会改善。

因此,应通过缩短各种时滞,使得本币贬值能够尽快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模拟六论述题:
2. 试述为什么用资本流入的方法来平衡经常项目赤字在短期内是可以的,但在长期内却是一种危险的做法。

⑴根据流量理论,资本在各国之间流动的决定因素是各国之间的利率差别,因此
资本净流入可以表示为:
即国内利率越高,资本净流入越大;国外利率越高,资本净流入越小。

⑵如果经济存在贸易逆差,短期内可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通过吸收资本流入消除贸易赤字。

但是提高利率会降低投资需求,因此应该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降低失业率,从而保持国民收入不变。

⑶但是长期内使用资本流入弥补贸易逆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在存在贸易逆差的条件下,通过吸引资本流入来维持国内吸收水平不变,相当于对外借款。

随后为了支付到期利息,还必须再次借款,因为经常项目逆差表明经济失去了外汇供给能力。

这种无穷无尽的借款必将引发债务危机。

⑷因此,用资本流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在短期是可以的,但从长期来看却并不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一般说来,由经常项目引起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还是要通过人们的支出结构来调整,而调整支出结构还是离不开货币贬值。

模拟七名词解释:
1.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⑴H-O模型的基本思想:一国经济的比较利益根源于它的要素禀赋,因此,要素禀赋将成为为国际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主要原因。

H-O模型在比较利益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比较利益时如何产生的根本问题。

⑵H-O模型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假设生产要素之间是可替代的,基本假设包括: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