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中耳肿瘤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3 肿瘤突破颞骨范围,侵犯周围结构,如硬脑膜、腮腺、
颞下颌关节等
• Tx 无法分期
中耳癌
• 治疗原则:
• 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 早期患者多采用先手术后放疗 • 晚期患者则采用先放疗缩小病灶,再进行手术切
除病灶
• 手术方式:
• 乳突切除术 • 颞骨次全切除术 • 颞骨全切除术 • 放射治疗
中耳癌
中耳癌
• 临床表现:
• 外耳道无痛性出血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出现血性分泌物 • 外耳道或中耳腔新生物,触之易出血 • 耳部疼痛,早期疼痛不明显,中晚期可出现明显疼痛,刺
痛或跳痛,向耳后及咽部放射 • 同侧周围性面瘫 • 听力障碍,多表现为传导性聋 • 张口困难 • 眩晕
中耳癌
• 诊断:
• CT 表现为中耳腔或者乳突有不规则的软组织病灶,中 耳乳突有不规则的大面积的骨质破坏,边缘不整
生引起 ➢ 主要位于耳廓,少见于耳道 ➢ 毛细血管瘤:毛细血管网组成,扁平,色如红葡萄酒,或
似蜘蛛痣状,皮温高 ➢ 海绵状血管瘤:系含血内皮腔隆起肿物,毛细血管排列紊
乱。表面结节状,微红或紫红色,有搏动,又名草莓瘤 ➢ 蔓状血管瘤:使耳廓变形增大,局部温度高,可搏动,可
延及头皮,可伴有较大的动静脉畸形
症状 • 恶性黑色素瘤是色素痣在长期机械刺激下形成,出现破溃
或疼痛,肿块可迅速增大,局部溃烂渗血
• 治疗 应手术彻底切除,术前不易活检,防止加速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Baidu Nhomakorabea
中耳癌
• 中耳癌的特点:
• 在临床上不常见,约占耳部肿瘤1.5%,占全身肿瘤的 0.06%
• 可原发于中耳 • 或由原发于外耳道、鼻咽、颅底或腮腺等处的癌肿侵犯 • 或由颌面部放疗出现的复合癌 • 亦可由乳腺、胃肠道等远处转移而来
外耳良性肿瘤
耳廓血管瘤
外耳良性肿瘤
• 治疗
• 冷冻 液氮冷冻对表浅的血管瘤有较好的结果 • 放射 同位素局部放射治疗 • 激光 • 局部注射 硬化剂、平阳霉素等,可待肿瘤缩小后再冷冻
治疗 • 手术治疗 对局限性的肿瘤,局部切除后植皮;对于较大
的血管瘤,手术选择应慎重,建议先行DSA血管造影并酌 情栓塞
外耳良性肿瘤
• 耳廓和外耳道囊肿
• 皮脂腺囊肿 很常见,好发于耳垂背面,乳突表面皮肤或 耳道软骨后下方
• 耳前囊肿(或瘘管) 属先天性,瘘口堵塞可形成囊肿 • 鳃裂囊肿 于耳前囊肿鉴别,除耳轮脚有瘘口外,常常外
耳道、耳后、颈部有第二瘘口,瘘口阻塞也可出现囊性变
• 治疗原则感染期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
• MRI 中耳癌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相仿,信号与脑组织相 近
• 病理检查
中耳癌
• 中耳癌临床分期: • 国际癌症防治联合会(UICC)尚无明确分期,目
前采用Stell的初步方案 • T1 肿瘤局限于中耳乳突腔,无骨质破坏 • T2 肿瘤破坏中耳乳突腔骨质,出现面神经骨管 破坏,
但病变未超出颞骨范围
外耳中耳肿瘤
• 按所在部位分: • 外耳肿瘤 • 中耳肿瘤 • 内耳肿瘤
耳部肿瘤
耳部肿瘤的特点
• 发病率较低,约为耳鼻咽喉肿瘤的8.7% • 良性肿瘤比恶性肿瘤常见 • 原发性多于继发性 • 耳部结构包绕于密质骨内,诊断具有较多困难
外耳良性肿瘤
• 血管瘤(hemangioma) ➢ 耳部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血管瘤、血管异常增
对有症状者应手术治疗,建议内镜微创手术
外耳道恶性肿瘤
• 耵聍腺恶性肿瘤
• 反复挖耳刺激,耵聍腺瘤易恶变 • 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外耳道少量出血或者挖耳易出血 • 发病缓慢 • 极易复发,40-79%
• 治疗 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
外耳道恶性肿瘤
• 色素痣和恶性黑色素瘤
• 常出现在外耳道 • 半圆形隆起的黑褐色新生物,表面丘疹状,质软,早期无
外耳良性肿瘤
• 耵聍腺瘤
• 好发于外耳道软骨部后下的耵聍腺分布区,常见腺瘤和混 合瘤
• 检查见耳道后下方局限性的隆起,约黄豆大小,表面皮肤 正常,无压痛,质韧
• 影像学检查外耳道无骨质破坏
• 治疗 应手术彻底摘除,防止复发恶变
外耳良性肿瘤
• 外耳道骨瘤
• 早期无症状,但逐渐增大可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 • 检查见外耳道有灰白色珠状肿物,质硬,蒂常较小 • 治疗 无明显症状者可暂不予处理,忌挖耳。
颞下颌关节等
• Tx 无法分期
中耳癌
• 治疗原则:
• 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 早期患者多采用先手术后放疗 • 晚期患者则采用先放疗缩小病灶,再进行手术切
除病灶
• 手术方式:
• 乳突切除术 • 颞骨次全切除术 • 颞骨全切除术 • 放射治疗
中耳癌
中耳癌
• 临床表现:
• 外耳道无痛性出血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出现血性分泌物 • 外耳道或中耳腔新生物,触之易出血 • 耳部疼痛,早期疼痛不明显,中晚期可出现明显疼痛,刺
痛或跳痛,向耳后及咽部放射 • 同侧周围性面瘫 • 听力障碍,多表现为传导性聋 • 张口困难 • 眩晕
中耳癌
• 诊断:
• CT 表现为中耳腔或者乳突有不规则的软组织病灶,中 耳乳突有不规则的大面积的骨质破坏,边缘不整
生引起 ➢ 主要位于耳廓,少见于耳道 ➢ 毛细血管瘤:毛细血管网组成,扁平,色如红葡萄酒,或
似蜘蛛痣状,皮温高 ➢ 海绵状血管瘤:系含血内皮腔隆起肿物,毛细血管排列紊
乱。表面结节状,微红或紫红色,有搏动,又名草莓瘤 ➢ 蔓状血管瘤:使耳廓变形增大,局部温度高,可搏动,可
延及头皮,可伴有较大的动静脉畸形
症状 • 恶性黑色素瘤是色素痣在长期机械刺激下形成,出现破溃
或疼痛,肿块可迅速增大,局部溃烂渗血
• 治疗 应手术彻底切除,术前不易活检,防止加速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Baidu Nhomakorabea
中耳癌
• 中耳癌的特点:
• 在临床上不常见,约占耳部肿瘤1.5%,占全身肿瘤的 0.06%
• 可原发于中耳 • 或由原发于外耳道、鼻咽、颅底或腮腺等处的癌肿侵犯 • 或由颌面部放疗出现的复合癌 • 亦可由乳腺、胃肠道等远处转移而来
外耳良性肿瘤
耳廓血管瘤
外耳良性肿瘤
• 治疗
• 冷冻 液氮冷冻对表浅的血管瘤有较好的结果 • 放射 同位素局部放射治疗 • 激光 • 局部注射 硬化剂、平阳霉素等,可待肿瘤缩小后再冷冻
治疗 • 手术治疗 对局限性的肿瘤,局部切除后植皮;对于较大
的血管瘤,手术选择应慎重,建议先行DSA血管造影并酌 情栓塞
外耳良性肿瘤
• 耳廓和外耳道囊肿
• 皮脂腺囊肿 很常见,好发于耳垂背面,乳突表面皮肤或 耳道软骨后下方
• 耳前囊肿(或瘘管) 属先天性,瘘口堵塞可形成囊肿 • 鳃裂囊肿 于耳前囊肿鉴别,除耳轮脚有瘘口外,常常外
耳道、耳后、颈部有第二瘘口,瘘口阻塞也可出现囊性变
• 治疗原则感染期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
• MRI 中耳癌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相仿,信号与脑组织相 近
• 病理检查
中耳癌
• 中耳癌临床分期: • 国际癌症防治联合会(UICC)尚无明确分期,目
前采用Stell的初步方案 • T1 肿瘤局限于中耳乳突腔,无骨质破坏 • T2 肿瘤破坏中耳乳突腔骨质,出现面神经骨管 破坏,
但病变未超出颞骨范围
外耳中耳肿瘤
• 按所在部位分: • 外耳肿瘤 • 中耳肿瘤 • 内耳肿瘤
耳部肿瘤
耳部肿瘤的特点
• 发病率较低,约为耳鼻咽喉肿瘤的8.7% • 良性肿瘤比恶性肿瘤常见 • 原发性多于继发性 • 耳部结构包绕于密质骨内,诊断具有较多困难
外耳良性肿瘤
• 血管瘤(hemangioma) ➢ 耳部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血管瘤、血管异常增
对有症状者应手术治疗,建议内镜微创手术
外耳道恶性肿瘤
• 耵聍腺恶性肿瘤
• 反复挖耳刺激,耵聍腺瘤易恶变 • 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外耳道少量出血或者挖耳易出血 • 发病缓慢 • 极易复发,40-79%
• 治疗 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
外耳道恶性肿瘤
• 色素痣和恶性黑色素瘤
• 常出现在外耳道 • 半圆形隆起的黑褐色新生物,表面丘疹状,质软,早期无
外耳良性肿瘤
• 耵聍腺瘤
• 好发于外耳道软骨部后下的耵聍腺分布区,常见腺瘤和混 合瘤
• 检查见耳道后下方局限性的隆起,约黄豆大小,表面皮肤 正常,无压痛,质韧
• 影像学检查外耳道无骨质破坏
• 治疗 应手术彻底摘除,防止复发恶变
外耳良性肿瘤
• 外耳道骨瘤
• 早期无症状,但逐渐增大可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 • 检查见外耳道有灰白色珠状肿物,质硬,蒂常较小 • 治疗 无明显症状者可暂不予处理,忌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