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3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科版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资料一、科学概念: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3、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4、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7、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比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就像地震、火山。
8、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9、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l0、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2、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3、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14、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无植物覆盖比有植物覆盖侵蚀严最,土地的坡度大比坡度小受到的侵蚀严重。
15、人类自身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最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L6、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7、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形成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及其变化。
2.理解地球的排列形式和地球的形状。
3.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3.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热身让学生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地球的印象和了解。
2.知识讲授1.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a.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2.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a.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a.通过展示视频或动画,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实验探究1.借助球体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等现象,了解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分享自己对地球表面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理解;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帮助学生探究科学问题。
5.总结归纳1.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单元整体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是如何变化的吗?这些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地球表面变化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表面变化的特点。
5. 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变化,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表面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他们也掌握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技巧。
4. 教室布置:
- 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划分为不同区域,如讲授区、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 讲授区:配备多媒体设备,便于教师展示教材和辅助材料。
- 讨论区:设置小组讨论桌椅,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 实验操作台:配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
5. 其他资源:
- 准备参考资料,如科普书籍、地理杂志等,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
-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材,以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 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文、思考题、活动指导等学习资料,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2. 辅助材料:
- 收集与地球表面变化相关的图片、图表,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地貌等,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3. 地球表面变化案例分析(20分钟)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小动物 植物 微生物 石子等杂物
寻找土壤的成分
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 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 小吗?
寻找土壤的成分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 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 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 子),其次是沙,接着是 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 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 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 (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 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 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寻找土壤的成分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成分?我们
是怎样知道的?
植物
动物
土
观察法
壤
微生物
的
成 分
水 空气
腐殖质
实验法
沙、黏土
无机盐
寻找土壤的成分
我们现在知道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 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 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 就被称为土壤。
沙砾
沙
粉沙 黏土
直径大于 2mm
直径小于 直径小于 直径小于
1
1
2mm
Hale Waihona Puke 16 mm 256 mm放大后的沙砾、沙、粉沙和黏土颗粒
寻找土壤的成分
让我们通过实验进一步观察土壤的成分。 有哪些实验方法可以了解土壤的成分?
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一 实验器材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 实验方法 将适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酒
加热 实验现象 土壤冒烟,有烧焦气味,变为灰白色 现象解释 腐殖质燃烧会冒烟,有烧焦的气味 实验结论 土壤中含有 腐殖质 。
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PPT课件
拓展延伸
• 日本富士山是怎样形成的?
富士山是由地壳运动而 形成的一座火山 ,虽被人们 称为休眠火山 正处在休眠状 态, 可地质学家依旧把它列 入活火山行列 。
拓展延伸
• 长白山天池形成的原因? 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
地球内部结构
地幔
地核
地壳
地震发生在地壳 这一部分
新知探究
地壳
地幔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新知探究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理是一个整体, 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 板块。
• 板块运动模拟实验
新知探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推测
实验结论
图书 把图书放在桌面,模拟板块碰撞,观察板块的 变化。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3.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授课老师:11
新知导入
火山:一个大山包,平时静悄悄,一旦发了怒,喷火又咆哮。 地震:晨起坡前留雨迹,日出池上水无痕 。
火山和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新知导入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一种释放。
它们会使地球发生什么变化呢?
• 地形地貌
断层 岩溶高原
新知探究
堰塞湖 火山锥
新知探究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 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 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 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 称为熔岩堰塞湖。
新知探究
小结: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新知探究
• 地球内部的运动 火山和地震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的意义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的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仅造成了地表地形的局部改变,而且气候异常,疾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科学概念·地球表面由山脉、高原、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组成,地表的地形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表现为风化、侵蚀、沉积等。
风化、侵蚀使地表凸起的地方逐渐被削掉,而沉积使低洼的地方逐渐被填平。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力和外力在改变地表地形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人类造成自然灾害,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又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模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力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水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课件
课堂练习
二、填空
1.岩石的风化可以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 )。 2.岩石在大气、水、气温或动植物等长期联合作
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风化 )。 3.地壳是由( 岩石 )组成的。
家庭作业
调查家乡的自然景 观及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冷和热的作用
探究活动 流水的作用 动、植物的作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岩石的风化作用
黄山飞来石
张家界
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 景观,我们到野外去,寻找大自然的杰作。
浙江桐庐瑶琳仙境
桂林象鼻山
福建太姥山夫妻石
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大自然创造出的一些作品,真是连天才艺术家也望尘莫及!
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请教有关的人,询 问形成的原因。
云
南
路
南
石
林
云南的路南石林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风 化作用,石灰岩的结构受到侵蚀,形成了奇 峰暗洞、石林、暗河等奇特岩溶地貌。
拓展延伸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 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 地幔的物质基础。
拓展延伸
地球形成之初,成了山 石,经过风化,变成了岩石。 接着就变成陨石,所谓陨石, 就是微缩版的小行星“撞击 了地球”而留下的残骸。几 亿年过去了,世界上就有了 无数岩石。
实验现象 石块的体积和形状发生了改变
探究活动
+
=
把石块放入水瓶里反复多次晃动
探究活动
结论: 由于水的搬运作用,石子在
水流的推动作用下互相撞击和摩 擦,最后它们体积的大小和形状 都发生了改变。石块的棱角变圆, 瓶子里出现很多小石块。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我们的猜测:降雨量越小,土地受侵蚀程度小,降雨量 越大,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相同的条件: 两边植物覆盖率一样,坡度一样的土地, 喷水的高度一样
不同的条件: 一块土地降雨量大,一块土地降雨量小。
不同的条件: 一块土壤有植物覆盖,一块土壤没有植物覆 盖。
我们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题目:土地坡度大小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的猜测:坡度越小,土地受侵蚀程度小,坡度越大 ,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相同的条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两边植物覆盖率一样,喷水的高度一样, 降水量要一样。
不同的条件: 一块土地坡度大,一块土壤坡度小。
我们的研究计划
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哪些?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 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说说我们的推测和理由。
我们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题目: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的猜测:如果有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程度小,如果无 植物覆盖,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相同的条件: 两边坡度一样,喷水的高度一样,降水量要 一样。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地球表面及 其变化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雨如何影响土地
比较接水器里的“径流”与“雨水”有什么不 同?这说明了什么?
“径流”浑浊,“雨水” 较清。 这说明流水对土壤有侵蚀作用。
我们的发现:
土地表面的泥沙和粘土被水冲走了。 土地表面形成了沟渠 雨水比较干净,径流则浑浊。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
(2)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出现依赖他人、分工不均等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调整。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地震、风化、沉积等地质作用。
4.了解板块构造理论,掌握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5.探讨地球表面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地球结构、地质作用等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2)视频:播放地球科学知识科普视频,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现象。
(3)在线工具: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地球科学虚拟实验室、在线地质图谱等,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课件
沙漠
A. 雅丹地貌
B.沙漠
C.风蚀蘑菇
D.戈壁
风蚀蘑菇
小明在新疆旅游时看到一处如右图所
示的景点“风蚀蘑菇”。经导游介绍,
“风蚀蘑菇”很久之前还是一块柱状的
岩石,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岩石受到了
不同程度的风蚀作用,请问风力作用最
强的是( A)。
A. ①处B. ②处C Nhomakorabea ③处D.没有区别
风蚀型地貌
堆积型地貌
1.在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所用的 材料和动作分别代代表什么?请连一连。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
5.风的作用
聚焦:风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么作用呢? 拱门状岩石
实验材料
自然界中 真实的岩石
岩石表面
被风卷起来 的沙子
探索: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温馨提醒:
砂纸打磨岩石模拟实验记录表
岩石表面的 特点
打磨前
打磨后
...
...
...
把你观察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吧!
粗糙的砂纸 有棱角的岩石 不停的打磨 岩石棱角变圆
地表的风蚀地貌 被风卷起的沙子 地球表面的岩层 沙子不断磨石岩石
2.我国有很多千奇百态的岩石,右图所示是敦
煌雅丹的一处地质奇观“金狮迎宾”,它形成的
主要原因是(A )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3.下列(B )地貌主要是由于风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实验现象:
凹凸不平
较光滑 水平纹理
研讨:风是怎样改造地球表面的?
大风卷起的沙子从岩石上刮过时,沙子会和岩石之间 产生摩擦,导致岩石表面被磨蚀碎屑物脱落形成凹坑。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科版
1、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上下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阔,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内蒙古是高原、x疆的吐鲁番是盆地、x藏是高原的地形。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内部从外到里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局部。
绝大局部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
6、大陆板块不断运动,如互相碰撞、别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宏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7、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8、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9、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10、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小石子和沙是岩石风化形成的。
1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
12、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其次是沙、比沙小的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的直径大于2毫米、沙的直径小于2毫米,粉沙的直径小于1/16毫米,黏土的直径小于1/256毫米。
13、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1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8、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拟轻。
19、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场。
2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2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聚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纱。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课《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介绍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有山、水、平原等不同地貌,同时也能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地球表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2)如何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小学五年级的第一节科学课,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
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环保知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对环保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让学生感知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2.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如高山、河流、平原、海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第二环节:讲授1.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山、水、平原等。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讲解:(1)高山:高山是指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常年积雪,有时还有冰川。
高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和气候调节器。
(2)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的水流,由于水的侵蚀和流动,河流在地球表面形成了许多峡谷和河谷,同时也是生物栖息地和重要的交通工具。
(3)平原:平原是指海拔低于200米的广阔平坦的地带,通常由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沉积而成。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知识点1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地球表面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河流)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宁波市区的主要地形是平原,占全市的40%左右。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引起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1、地球内部运动,如火山和地震;2、地球外部力量的作用,如风化、侵蚀和沉积。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他们可以使地形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的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碰撞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是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岩石风化的过程岩石----经过风化----变成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变成小石子和沙8、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其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说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2016
地形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岩石破碎、火山岛、 火山湖、石林、溶洞、 河谷、峡谷、瀑布……
说课标
地形及其变化
地形:平原、盆地、山脉、丘 陵…… 。起伏不平
地球内部 的运动
板块的拉张和挤压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风化、侵蚀、沉积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说教材
说建议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地形的多样性
(第1课)
核心概念的安排
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
地 球 的 表 面
内力(第2课)
岩浆活动和 板块运动 太阳、水、风、 生物、冰川、重 力等
地 形 不 断 变 化
外力(第3—7课)
人类活动(第8课)
加剧或减轻
自然灾害
有时会发生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地形的多样性
第4课 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 探索土地被侵蚀 的因素 第7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具 体 目 标
返回
第8课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编写 体例
编写 意图
教 材 内 容
知识 结构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宇 宙 地球的运动
双螺旋结构
螺旋 (返回) 上升
From SYSU
再现中体验
学习态 度评价 知识掌 握评价 评 价 建 议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综合评价
1.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根据
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减少对土地 的侵蚀”是 2.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对本单元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 小组活动中善于合作 3.前科学概念的调查。 的评价。通过让学生设计 和建造我们的家 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 4. 学生的学习发展评价。 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返回)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基础知识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在地形图上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蓝色表示海洋。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5.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8.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9.(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0.风化作用改变的地形地貌: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长期以来这些花岗岩由于温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蚀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云南的路南石林.弥渡的天生桥是石灰岩受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岩石→岩石碎裂→土壤)12.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颗粒最大的(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地球的表面》(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地球的表面【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第1课。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
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想。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复杂多样的;会描述地形地貌的特点难点: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教学准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陆地地形图、典型地形图、研学单【教学活动】一、聚焦教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今天跟着老师一起踏入地形博物馆,来一场地形探究的研学之旅。
在这座地形博物馆中,总共设置了三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地球的表面。
揭示课题《地球的表面》。
二、探索第一站——世界地形望一望1.播放“旋转的地球”视频,教师:看,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呢?2.出示世界地形图,教师:这里有一张更加清楚的世界地形图,让我们来看一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表面的地形》PPT课件
新知探究
谷地
深度大于宽度,谷坡 陡峻
新知探究
山地 丘陵 平原 高原 盆地 谷地
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低平而宽广 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
新知探究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 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 形地貌。
• 观察地形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2.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形上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 3.地球上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 4.地球的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
• 我国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拓展延伸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 我国四大盆地 柴达木盆地
拓展延伸
准格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 观察地形 中国地形图
新知探究
高山
平原
• 观察地形
新知探究
海洋多陆地少;西高东低,中 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新知探究
• 观察地形 总结: 1.不同颜色代表不同高度 2.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 4.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新知探究
• 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
新知探究
北
西
东
南
你知道各种颜色表示的地形是什么吗?
新知探究
• 观察地形
各种颜色表示的地形
绿色 深黄色 棕色 浅黄色 白色 深浅不同的蓝色
平原
山地 高原 丘陵
山峰 海洋
新知探究
平原
山地
北
西
东
南
丘陵
高原
山峰
海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课件
很多岩石破裂是因为季节和昼夜的交替,温差使岩石发生了( A ) A. 热胀冷缩 B. 热胀 C. 冷缩
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 空气 )。
由于流水的( C )作用,地表形成了许多沟壑。 A、风化 B、沉积 C、侵蚀
我国的平原大多都是( B )形成的。 A、人类填埋 B、河流搬运 C、海水冲刷
肥力
• 雨如何影响土地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可以改变地
形地貌
• 影响土地侵蚀的因素 ➢土地坡度的大小 ➢有无植被的覆盖 ➢降雨量的大小
•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土地的坡度对侵蚀有影响,坡度越陡侵蚀越严重 ➢植被对侵蚀有影响,植被越差水土流失越严重 ➢雨量大小对侵蚀有影响,雨量越大侵蚀越严重
• 岩石变化的原因
➢冷热的作用 ➢流水的作用 ➢植物的作用 ➢动物的作用
• 风化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风化
➢风化过程的特点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短期内不易觉察
• 土壤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的作用:
➢空气:植物根呼吸氧气的来源 ➢水:植物生长必要的条件 ➢腐殖质: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增强土壤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复习课件
单元知识总结
知识回顾
• 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形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
• 地球结构
➢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 ➢地核可分为外部液态地核和内部固态地核 ➢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壳则可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 地球内部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 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2020/4/18
活动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 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 变化着的。
•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 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 重要性。
不
力等
断
沉积
平原、沙滩、沙漠等
低洼的地 方被填平
变 人类活动
化
加剧或减轻
自然灾害
有时会发生
2020/4/18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和课标内容
地球的概貌
昼夜的变化
天气的变化
水和空气 岩石和矿物
地球的物质
地球与宇宙
天空中的星体
地表的变化 四季的变化
2020/4/18
四、各课活动内容简介
2020/4/18
地球表面总 的地形概貌
地形 丘陵…… 。起伏不平
板块的拉张和挤压
原因
地球内部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火山岛、 火山湖、石林、溶 洞、河谷、峡谷、 瀑布……
2020/4/18
风化、侵蚀、沉积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本单元重点活动的说明和建议 —两种主要的教学形式
2020/4/18
一、《地球表面以及变化》 单元组成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2020/4/18
二、《地球表面以及变化》 单元结构图
• 风化、侵蚀、沉积、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带给人 类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
• 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会加剧或减轻 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
2020/4/18
六、单元主要活动说明 及教学建议
2020/4/18
本单元重点活动的说明和建议 —把握单元编写思路和教学重点
地形:平原、盆地、山脉、
• 要收集能反映比较典型的常见地形地 貌的照片。
• 要描述和归纳平原、山地等常见地形 地貌的特点。(地势的高低、不同的 组合)
• 要指导如何看地形图。
•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
2020/4/18
活动说明和建议—收集、阅读、交流资料
了解学生收集的照片 是否反映典型的地形 地貌,有选择地进行 交流。 强调学生描述地形的 特点。 教师进行适当地启发, 帮助学生较好地描述。
• 地球的内力和外力在改变地球地形地貌的 同时,有时会带来自然灾害。
• 人类活动在改变地形地貌的同时,会加剧 或减少这种自然灾害。
地表的地形 地貌的改变
地球的外力 和内力
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
2020/4/18
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 •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
形变化,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 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 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 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 分,
2020/4/18
活动目标—科学探究
•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 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 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2020/4/18
活动说明和建议—归纳总结要 点
地球表面有平 原、山地、丘陵 等多种多样的地 形。 地表是崎岖是 不平的。 我国的地形是 西高东低。 平原多在河流 的中下游。
2020/4/18
2020/4/18
活动说明和建议—地球内部的 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全球构造理论, 普遍为人们所接受。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这些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运动的动力源自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循环。
五、单元教学目标
2020/4/18
活动目标—科学概念
• 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 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
• 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 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 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改变却是一 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海洋、陆地--高山、 河谷、平原、峡 谷、沙漠、冰 川……
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
地
球 的
内力
岩浆活动和 板块运动
隆起和沉降 岩石 土壤
小石子、 沙、 黏土、 腐殖质、
表 面
地 形
外力
太阳、水、风、 生物、冰川、重
风化 侵蚀
空气、水
溶洞、石林、海蚀 柱;切沟、冲沟、 河谷、峡谷等
凸起的地 方被削掉
2020/4/18
活动说明和建议—指导观察地 形图
颜色、图例、符号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 颜色,来表示不同高度 地形,比如深浅不同的 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 拔2000到5000米以上 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 示总年积雪的山峰,往 往都在六千米以上。深 浅不同的绿色表示海拔 不同的平原,深浅不同 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 海洋 。
•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使岩石 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020/4/18
活动目标—科学概念
•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 、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 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20/4/18
活动说明和建议 -- 板块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
板块碰撞挤压: 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 山脉(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碰 撞)
模拟实验:不同颜色的毛巾叠在一起, 用手从两边往中间推。
2020/4/18
活动说明和建议-《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板块张裂: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 比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模拟实验:用不同颜色的 橡皮泥叠在一起,从中间 往两边拉伸
2020/4/18
火山和地震
岩层断裂引发地震
岩浆顺着岩层的裂缝 冲出地表形成火山
2020/4/18
2020/4/18
2020/4/18
2020/4/18
2020/4/18
2020/4/18
2020/4/18
单元活动说明及建议— 关注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 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 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 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 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2020/4/18
活动目标—科学探究
• 用一定的词汇简单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山脉、
以阅读、交流 资料和讲解为 主要教学方法
以推测、模 拟实验验证 为主要教学 方法。
• 地表的地形 • 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地表变化
风 风化化及及其其对对地地表表的的影影响响
• 流水对地表的影响 • 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
2020/4/18
活动说明和建议
以阅读、交流
资料和讲解为
---《1、地球表面的地形》 主要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