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微生物新增三个指导原则PPT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30
6.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 参考USP(35)
(1)数据分析
应当对日常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回顾, 通过收集的数据和趋势分析,总结和评估洁净实验 室是否受控,评估警戒限和纠偏限是否适合,评估 所采取的纠偏措施是否合适。
应当正确评估微生物污染,不仅仅关注微生物 数量,更应关注微生物污染检出的频率, 往往在一 个采样周期内同一环境中多点发现微生物污染,可 能预示着风险增加,应仔细评估。几个位点同时有 污染的现象也可能由不规范的采样操作引起, 所以 在得出环境可能失控的结论之前,应仔细回顾采样 操作过程。在污染后的几天对环境进行重新采样是 没有意义的, 因为采样过程不具有可重复性。
1000以下—药典各论中各种检查法的说明
-制剂通则、鉴别试验、色谱光谱法…
10xx
-1101 无菌检查法(二部 Ⅺ H) -1105/6/7 计数法/控制菌/限度标准(二部 Ⅺ J) -1121抑菌效力检查法(二部 ⅪⅩ N) -其它:异常毒性、热原、抗生素效价测定…
20xx —中药 30xx —生物制品相关测定/实验动物…
检测频次的调整 如果如果出现连续超过纠偏限和警戒限、 关键
区域内发现有污染微生物存在、 空气净化系统进行 任何重大的维修、 消毒规程改变、设备有重大维修 或增加、洁净室(区)结构或区域分布有重大变动、 引起微生物污染的事故、日常操作记录反映出倾向 性的数据时应考虑修改监测频次。
24
25
26
4.监测标准 参考GMP(2010),见表3、4
表3供试品的最少检验量供试品供试品装量每支供试品接入每种培养基的最少量液体制剂1ml1mlv40ml40mlv100mlv100ml全量半量但不得少于1ml20ml10但不少于20ml固体制剂m50mg50mgm300mg300mgm5gm5g全量半量150mg500mg半量生物制品生物制品的原液及半成品半量医疗器具外科用敷料棉花及纱布缝合线一次性医用材料带导管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如输液袋其他医疗器具取100mg或1cm3cm整个材料二分之一内表面积整个器具切碎或拆散开
33
微生物控制
微生物控制手段: 为了保证药品洁净实验室环境维持适当的水平,
并处于受控状态, 除保持空调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 对设施进行良好维护,洁净室内人员应严格遵守良 好的行为规范,并定期进行环境监控。除保持空调 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对设施进行良好维护,洁净 室内人员应严格遵守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定期进行 环境监控。
7
微生物的鉴定程序
微生物鉴定的基本程序包括分离纯化和鉴定,鉴定 时,一般先将待检菌进行初步的分类。 1、待检菌的分离纯化 微生物鉴定的第一步是待检培养物的分离纯化。 2、初筛试验 3、表型微生物鉴定 4、基因型微生物鉴定
8
9
微生物鉴定方法的确认 系统发育的相关内容 溯源分析
10
35
各洁净级别的转换(约相当)
GMP(2010)
GB(50457-2008)
GB(50073-2013)
A级(动态)
100级
ISO 5级
B级(静态) B级(动态)
C级(静态) C级(动态)
D级(静态)
100级 10000级
10000级 100000级
100000级
ISO 5级 ISO 7级
ISO 7级 ISO 8级
16
物理参数测试方法参照《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的现行国家标准(GB50591-2010)中附录方法 --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 附录 D3 高效空气过滤器现场扫描检漏方法 --气流组织:附录 E12 气流的检测 --平均风速:附录 E1 风量和风速的检测 --压差:附录 E2 静压差的检测 --温度、相对湿度:附录 E5 温湿度的检测
细菌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霉菌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检验数量:除另有规定外,出厂产品按表1规定;上市产品监督检验按表 2规定。表1、表2中最少检验数量不包括阳性对照试验的供试品用量。
供试品 液体制剂 固体制剂 血液制品
医疗器具
表2 上市抽验样品的最少检验数量
供试品最少检验数量(瓶或支)
20
2、监测方法: 悬浮粒子: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 试方法》 (GB/T16292-2010) 浮游菌: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 法》(GB/T16293-2010) 沉降菌: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 法》(GB/T16294-2010)
21
2.监测方法 表面微生物(环境、设备和人员) 接触碟法:将充满规定的琼脂培养基的接触碟对规则表面或平面
实验室:应通过参加内部质量控制、 能力验证或使用 标准菌株等方法客观评估检验人员的能力,必要时 对其进行再培训并重新评估。当使用一种非经常使 用的方法或技术时,有必要在检测前确认微生物检 测人员的操作技能。
(4)人员档案
所有人员的培训、考核内容和结果均应记录归档。
15
确认
确认目的:确保操作顺畅,保证设备系统的运行能 力和可靠性。
12
人员
从事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人员应符 合现行《中国药典》通则中“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 量管理指导原则(通则 9203)”的相关要求。
13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1)人员专业背景
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2)人员培训
-岗位和职责培训
-设备操作培训
1 .操作验证 2 .隔离器完整性验证 3 .灭菌验证 4 .灭菌循环验证 5. 隔离器内部洁净度验证 6. 仪器仪表的验证
42
隔离器的应用
1. 包装完整性验证 2. 隔离器内部环境的无菌维持 3. 无菌检验结果的解释 4. 安全与培训
43
1101 无菌检查法
17
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确认: 见“监测”项下。
物理参数建议标准: 参照GMP(2010)、FDA(ISPE,换气次数)
最长监测周期: 参照GB,详见表118 Nhomakorabea19
监测
1、监测内容 空气悬浮粒子数(非生物活性) 微生物(有生物活性) --环境浮游菌 --环境沉降菌 --表面微生物(关键检测台面、人员操作服及 5指手套等)
《中国药典》2015版 微生物新增指导原则
1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微生物新增三个指导原则 三、小结
2
一、概述
样品
检验
结果 判断
3
一、概述
检查 标准
检测 方法
结果 判断
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1、新版变化 2、标准比较
1、方法变化 2、方法验证
1、计数结果
2、控制菌检 查结果
4
一、概述
22
培养基:一般采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TSA) , 必要时可加入适宜的中和剂 ,当监测结 果有疑似真菌或考虑季节因素影响时, 可增加沙氏 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
培养时间: ChP(2015)
TSA: SDA:
3-5天 5-7天
GB/T16293-2010
不少于2天 不少于5天
23
3.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 参考GMP(2010)及GB50073-2013,见表2
39
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
无菌传递舱
40
隔离器安装位置的选择
无菌检查用隔离器安装环境的洁净度要求 建议 不低 于我国现行GMP 中 D 级空气洁净度要求,安装隔离 器的房间应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应保证隔离器安装 地点周围有足够的空间, 以便于隔离器的移动、物 品的输送和正常维护。
41
隔离系统验证
27
28
5.警戒限和纠偏限(参考FDA ,见表5) 药品洁净实验室应根据历史数据,结合不同洁
净区域的标准,采用适宜的方法,制定适当的微生 物监测警戒限和纠偏限。限度确定后,应定期回顾 评价,如历史数据表明环境有所改善,限度应作出 相应调整以反映环境实际质量状况。 表 5 列出了各级别洁净环境微生物纠偏限参考值。
三、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 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 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 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分 为 A、B、C、D 4 个级别。
11
人员要求、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参数确认、 微生物监测方法、 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 监测标准、 警戒限和纠偏限、 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 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检验技术培训(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 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微 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
-生物安全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
14
(3)人员技能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 和结果评价。
管理者: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 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 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 术报告书写等。
进行取样, 然后置合适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并计数,每碟取 样面积约为 25 cm2 ,微生物计数结果以 cfu/碟报告; 擦拭法:用于不规则表面的微生物监测,特别是设备的不规则表 面。擦拭法是采用合适尺寸的无菌模板或标尺确定擦拭的面积, 取样后,将拭子置合适的缓冲液或培养基中,充分振荡,然后 采用适宜的方法计数,每个拭子取样面积为约 25 cm2 ,微生 物计数结果以 cfu/拭子报告。 表面微生物测定应在实验结束后进行。
ISO 8级
GB50457-2008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50073-201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36
四、9206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 则
37
新软舱体无菌检查隔离器
38
无菌检查用隔离器的结构
1. 空气处理系统 2. 传递接口及传递门 3.灭菌设备 4. 配套设备与辅助设施
10
10
V<50ml
6
V≥50ml
2
10
注:1.若供试品每个容器内的装量不够接种两种培养基,那么表中的最少检验数量应增加相应倍数。 2.抗生素粉剂(≥5g)及抗生素原料药(≥5g)的最少检验数量为6瓶(或支)。桶装固体原料的最少检验
44
数量为4个包装。
供试品 液体制剂
固体制剂
表3 供试品的最少检验量
31
(2)偏差处理 当微生物监测结果超出纠偏限度时,应当按照
偏差处理规程进行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及采 取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32
7.微生物鉴定 建议对受控环境收集到的微生物进行适当水平
的鉴定, 微生物菌群信息有助于预期常见菌群, 并 有助于评估清洁/消毒规程、方法、清洁/消毒剂及微 生物监测方法的有效性,尤其当超过监测限度时, 微生物鉴定信息有助于污染源的调查。关键区域分 离到的菌落应先于非关键区域进行鉴定。 微生物鉴 定参照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通则 9204《微生物鉴 定指导原则》”进行。
供试品装量
每支供试品接入每种培养 基的最少量
≤1ml 1ml<V≤40ml 40ml<V≤100ml V>100ml
全量
半量,但不得少于1ml 20ml 10%但不少于20ml
M<50mg
全量
50mg≤M<300m 半量
g
150mg
300mg≤M<5g 500mg
M≥5g
半量(生物制品)
确认时间: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 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施之前。
确认参数:物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 --物理参数: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气流组织、空
气流速(平均风速) ,换气次数、压差、温度和相 对湿度等。 --微生物: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 测试条件:模拟正常检测条件
34
消毒剂和清洁剂的要求: 应当监测消毒剂和清洁剂的微生物污染状况,
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A/B 级洁净区应当使用 无菌的或经无菌处理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所采用的 化学消毒剂应经过验证或有证据表明其消毒效果, 其种类应当多于一种, 并定期进行更换以防止产生 耐受菌株。不得用紫外线消毒代替化学消毒。必要 时,可采用熏蒸等适宜的方法降低洁净区的卫生死 角的微生物污染, 并对熏蒸剂的残留水平进行验证。
6
二、9204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为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中 疑似菌的鉴定, 以及药物原料、辅料、制药用水、 中间体、终产品和环境中检出微生物的鉴定提供指 导。当微生物的鉴定结果有争议时, 以 《伯杰氏系 统细菌学手册》 (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现行版的鉴定结果为准。
5
一、概述
80xx —试剂和标准物质 90xx —指导原则(二部附录 ⅪⅩ…)
-9201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202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指导原则 -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4 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new)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new) -9206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new)
30
6.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 参考USP(35)
(1)数据分析
应当对日常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回顾, 通过收集的数据和趋势分析,总结和评估洁净实验 室是否受控,评估警戒限和纠偏限是否适合,评估 所采取的纠偏措施是否合适。
应当正确评估微生物污染,不仅仅关注微生物 数量,更应关注微生物污染检出的频率, 往往在一 个采样周期内同一环境中多点发现微生物污染,可 能预示着风险增加,应仔细评估。几个位点同时有 污染的现象也可能由不规范的采样操作引起, 所以 在得出环境可能失控的结论之前,应仔细回顾采样 操作过程。在污染后的几天对环境进行重新采样是 没有意义的, 因为采样过程不具有可重复性。
1000以下—药典各论中各种检查法的说明
-制剂通则、鉴别试验、色谱光谱法…
10xx
-1101 无菌检查法(二部 Ⅺ H) -1105/6/7 计数法/控制菌/限度标准(二部 Ⅺ J) -1121抑菌效力检查法(二部 ⅪⅩ N) -其它:异常毒性、热原、抗生素效价测定…
20xx —中药 30xx —生物制品相关测定/实验动物…
检测频次的调整 如果如果出现连续超过纠偏限和警戒限、 关键
区域内发现有污染微生物存在、 空气净化系统进行 任何重大的维修、 消毒规程改变、设备有重大维修 或增加、洁净室(区)结构或区域分布有重大变动、 引起微生物污染的事故、日常操作记录反映出倾向 性的数据时应考虑修改监测频次。
24
25
26
4.监测标准 参考GMP(2010),见表3、4
表3供试品的最少检验量供试品供试品装量每支供试品接入每种培养基的最少量液体制剂1ml1mlv40ml40mlv100mlv100ml全量半量但不得少于1ml20ml10但不少于20ml固体制剂m50mg50mgm300mg300mgm5gm5g全量半量150mg500mg半量生物制品生物制品的原液及半成品半量医疗器具外科用敷料棉花及纱布缝合线一次性医用材料带导管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如输液袋其他医疗器具取100mg或1cm3cm整个材料二分之一内表面积整个器具切碎或拆散开
33
微生物控制
微生物控制手段: 为了保证药品洁净实验室环境维持适当的水平,
并处于受控状态, 除保持空调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 对设施进行良好维护,洁净室内人员应严格遵守良 好的行为规范,并定期进行环境监控。除保持空调 系统的良好运行状态,对设施进行良好维护,洁净 室内人员应严格遵守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定期进行 环境监控。
7
微生物的鉴定程序
微生物鉴定的基本程序包括分离纯化和鉴定,鉴定 时,一般先将待检菌进行初步的分类。 1、待检菌的分离纯化 微生物鉴定的第一步是待检培养物的分离纯化。 2、初筛试验 3、表型微生物鉴定 4、基因型微生物鉴定
8
9
微生物鉴定方法的确认 系统发育的相关内容 溯源分析
10
35
各洁净级别的转换(约相当)
GMP(2010)
GB(50457-2008)
GB(50073-2013)
A级(动态)
100级
ISO 5级
B级(静态) B级(动态)
C级(静态) C级(动态)
D级(静态)
100级 10000级
10000级 100000级
100000级
ISO 5级 ISO 7级
ISO 7级 ISO 8级
16
物理参数测试方法参照《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的现行国家标准(GB50591-2010)中附录方法 --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 附录 D3 高效空气过滤器现场扫描检漏方法 --气流组织:附录 E12 气流的检测 --平均风速:附录 E1 风量和风速的检测 --压差:附录 E2 静压差的检测 --温度、相对湿度:附录 E5 温湿度的检测
细菌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霉菌培养基: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
检验数量:除另有规定外,出厂产品按表1规定;上市产品监督检验按表 2规定。表1、表2中最少检验数量不包括阳性对照试验的供试品用量。
供试品 液体制剂 固体制剂 血液制品
医疗器具
表2 上市抽验样品的最少检验数量
供试品最少检验数量(瓶或支)
20
2、监测方法: 悬浮粒子: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 试方法》 (GB/T16292-2010) 浮游菌: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 法》(GB/T16293-2010) 沉降菌: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 法》(GB/T16294-2010)
21
2.监测方法 表面微生物(环境、设备和人员) 接触碟法:将充满规定的琼脂培养基的接触碟对规则表面或平面
实验室:应通过参加内部质量控制、 能力验证或使用 标准菌株等方法客观评估检验人员的能力,必要时 对其进行再培训并重新评估。当使用一种非经常使 用的方法或技术时,有必要在检测前确认微生物检 测人员的操作技能。
(4)人员档案
所有人员的培训、考核内容和结果均应记录归档。
15
确认
确认目的:确保操作顺畅,保证设备系统的运行能 力和可靠性。
12
人员
从事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人员应符 合现行《中国药典》通则中“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 量管理指导原则(通则 9203)”的相关要求。
13
(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1)人员专业背景
应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2)人员培训
-岗位和职责培训
-设备操作培训
1 .操作验证 2 .隔离器完整性验证 3 .灭菌验证 4 .灭菌循环验证 5. 隔离器内部洁净度验证 6. 仪器仪表的验证
42
隔离器的应用
1. 包装完整性验证 2. 隔离器内部环境的无菌维持 3. 无菌检验结果的解释 4. 安全与培训
43
1101 无菌检查法
17
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的确认: 见“监测”项下。
物理参数建议标准: 参照GMP(2010)、FDA(ISPE,换气次数)
最长监测周期: 参照GB,详见表118 Nhomakorabea19
监测
1、监测内容 空气悬浮粒子数(非生物活性) 微生物(有生物活性) --环境浮游菌 --环境沉降菌 --表面微生物(关键检测台面、人员操作服及 5指手套等)
《中国药典》2015版 微生物新增指导原则
1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微生物新增三个指导原则 三、小结
2
一、概述
样品
检验
结果 判断
3
一、概述
检查 标准
检测 方法
结果 判断
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1、新版变化 2、标准比较
1、方法变化 2、方法验证
1、计数结果
2、控制菌检 查结果
4
一、概述
22
培养基:一般采用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 (TSA) , 必要时可加入适宜的中和剂 ,当监测结 果有疑似真菌或考虑季节因素影响时, 可增加沙氏 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
培养时间: ChP(2015)
TSA: SDA:
3-5天 5-7天
GB/T16293-2010
不少于2天 不少于5天
23
3.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 参考GMP(2010)及GB50073-2013,见表2
39
汽化过氧化氢发生器
无菌传递舱
40
隔离器安装位置的选择
无菌检查用隔离器安装环境的洁净度要求 建议 不低 于我国现行GMP 中 D 级空气洁净度要求,安装隔离 器的房间应限制无关人员出入。 应保证隔离器安装 地点周围有足够的空间, 以便于隔离器的移动、物 品的输送和正常维护。
41
隔离系统验证
27
28
5.警戒限和纠偏限(参考FDA ,见表5) 药品洁净实验室应根据历史数据,结合不同洁
净区域的标准,采用适宜的方法,制定适当的微生 物监测警戒限和纠偏限。限度确定后,应定期回顾 评价,如历史数据表明环境有所改善,限度应作出 相应调整以反映环境实际质量状况。 表 5 列出了各级别洁净环境微生物纠偏限参考值。
三、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 制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用于指导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洁净室 等受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药品洁净实验室的洁净级别按空气悬浮粒子大小和 数量的不同参考现行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分 为 A、B、C、D 4 个级别。
11
人员要求、 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参数确认、 微生物监测方法、 监测频次及监测项目、 监测标准、 警戒限和纠偏限、 数据分析及偏差处理、 微生物鉴定和微生物控制。
-检验技术培训(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 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微 生物检查方法和鉴定基本技术等)
-生物安全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
14
(3)人员技能
检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检测方法、程序、检测目的 和结果评价。
管理者:专业技能和经验水平应与他们的职责范围相 符,如:管理技能、实验室安全、试验安排、预算、 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数据偏差的调查、技 术报告书写等。
进行取样, 然后置合适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并计数,每碟取 样面积约为 25 cm2 ,微生物计数结果以 cfu/碟报告; 擦拭法:用于不规则表面的微生物监测,特别是设备的不规则表 面。擦拭法是采用合适尺寸的无菌模板或标尺确定擦拭的面积, 取样后,将拭子置合适的缓冲液或培养基中,充分振荡,然后 采用适宜的方法计数,每个拭子取样面积为约 25 cm2 ,微生 物计数结果以 cfu/拭子报告。 表面微生物测定应在实验结束后进行。
ISO 8级
GB50457-2008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50073-2013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36
四、9206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 则
37
新软舱体无菌检查隔离器
38
无菌检查用隔离器的结构
1. 空气处理系统 2. 传递接口及传递门 3.灭菌设备 4. 配套设备与辅助设施
10
10
V<50ml
6
V≥50ml
2
10
注:1.若供试品每个容器内的装量不够接种两种培养基,那么表中的最少检验数量应增加相应倍数。 2.抗生素粉剂(≥5g)及抗生素原料药(≥5g)的最少检验数量为6瓶(或支)。桶装固体原料的最少检验
44
数量为4个包装。
供试品 液体制剂
固体制剂
表3 供试品的最少检验量
31
(2)偏差处理 当微生物监测结果超出纠偏限度时,应当按照
偏差处理规程进行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及采 取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32
7.微生物鉴定 建议对受控环境收集到的微生物进行适当水平
的鉴定, 微生物菌群信息有助于预期常见菌群, 并 有助于评估清洁/消毒规程、方法、清洁/消毒剂及微 生物监测方法的有效性,尤其当超过监测限度时, 微生物鉴定信息有助于污染源的调查。关键区域分 离到的菌落应先于非关键区域进行鉴定。 微生物鉴 定参照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通则 9204《微生物鉴 定指导原则》”进行。
供试品装量
每支供试品接入每种培养 基的最少量
≤1ml 1ml<V≤40ml 40ml<V≤100ml V>100ml
全量
半量,但不得少于1ml 20ml 10%但不少于20ml
M<50mg
全量
50mg≤M<300m 半量
g
150mg
300mg≤M<5g 500mg
M≥5g
半量(生物制品)
确认时间:初次使用的洁净实验室应进行参数确认, 物理参数的测试应当在微生物监测方案实施之前。
确认参数:物理参数、空气悬浮粒子和微生物 --物理参数:高效空气过滤器完整性,气流组织、空
气流速(平均风速) ,换气次数、压差、温度和相 对湿度等。 --微生物:浮游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 测试条件:模拟正常检测条件
34
消毒剂和清洁剂的要求: 应当监测消毒剂和清洁剂的微生物污染状况,
并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A/B 级洁净区应当使用 无菌的或经无菌处理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所采用的 化学消毒剂应经过验证或有证据表明其消毒效果, 其种类应当多于一种, 并定期进行更换以防止产生 耐受菌株。不得用紫外线消毒代替化学消毒。必要 时,可采用熏蒸等适宜的方法降低洁净区的卫生死 角的微生物污染, 并对熏蒸剂的残留水平进行验证。
6
二、9204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为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中 疑似菌的鉴定, 以及药物原料、辅料、制药用水、 中间体、终产品和环境中检出微生物的鉴定提供指 导。当微生物的鉴定结果有争议时, 以 《伯杰氏系 统细菌学手册》 (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现行版的鉴定结果为准。
5
一、概述
80xx —试剂和标准物质 90xx —指导原则(二部附录 ⅪⅩ…)
-9201 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9202 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指导原则 -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 -9204 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new) -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new) -9206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