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会考文言文重点句复习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修一的文言文知识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比如,“罢”这个字,在“琴瑟忽戛然,蜀山伐鼓鸣金罢”中是停止的意思,而在“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然后得会怀王。

沛公乃还军霸上”中则是结束、撤退的意思。

2.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比如,“之”可以作为代词,如“人皆贺之”,也可以作为动词,如“顷之,烟炎张天”。

3.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

比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是省略句,省略了“献”和“与”后面的对象。

4.固定句式:包括“以为”、“与其……孰若”、“如……何”、“奈……何”、“孰与”、“得无……乎”等。

5.文化常识:包括古代官职、礼俗、节令、称谓等。

6.文学常识:包括作家作品、古代文学流派等。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相关复习资料,供大家学习和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必修一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入门课,它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第一步。

在必修一中,内容较为基础,但是对于学习文言文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课程。

文言文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道难题,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将对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的概述文言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是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汉语历史上的一大成就。

文言逐渐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唐宋时代,至明清时代逐渐衰落。

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正统性和精英性,它的语法、用词和表达方式都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

二、文言的阅读方法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掌握一些阅读方法:1.了解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序、词性、句式等方面。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仔细分辨每个词的词性和句子的结构,加强语法的学习和掌握。

2.注重语言环境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了解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结合语境加以理解。

3.注重字词的意义文言文的字词意义具有时代性和区域性,需要仔细分辨每个字词的意义,掌握其用法和用例,不要随意翻译,特别是一些反复出现的字词,需要记忆掌握。

三、文言的语法1.文言的语序文言文的语序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但是通常主语和宾语放在谓语前。

例如:“斩关羽以立让”中,“以”是介词,表示手段,放在谓语前。

2.文言的动词时态文言文的动词时态不同于现代汉语,它只有“之、乃、已、将、所、若”等助词来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和状态的变化。

例如:“逐北”的意思是向北追赶,“北逐”的意思是被北方追赶。

3.文言的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很多,需要进行精细的分辨。

例如:“之”是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而”是连词,表示前后关系,”乎”是语气助词,表示疑问,”于”是介词,表示关系等等。

需要把握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四、文言的抒情表达文言文的抒情表达具有古典美感和叙事性格,需要学会欣赏其中的风采和情调。

必修一文言文重点

必修一文言文重点
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 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微:假如没有
8.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秦王一定很高兴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 太子。必:一定;说:同“悦”,喜欢, 高兴。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 以送之。
划线为定语后置句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 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8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 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10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1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1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 毕使于前。 1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1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6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17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 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 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1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给官 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 军的到来。 籍:登记,给……登记造册。
1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常也。
我派遣部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 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事故。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
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 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是使秦国土地减少, (晋国)从哪里取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 既:已经;封:疆界,这里作使动;阙: 侵损、削减;焉:哪里。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 通假字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月释其政政,通“征”。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亿有三千有,通“又”。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

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医生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

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古义:原野。

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

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摘要:一、文言文知识点的重要性二、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述1.通假字2.虚词3.特殊句式4.词汇与词类活用三、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技巧1.语境推断法2.语法分析法3.修辞手法分析四、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1.文学文化常识2.古代文学名著简介3.诗词鉴赏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文言文知识点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知识点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也是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概述1.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距”通“拒”,“内”通“纳”等。

了解通假字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2.虚词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语法成分,如“之”、“者”、“其”等。

掌握虚词的用法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熟练掌握各种特殊句式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4.词汇与词类活用文言文的词汇和词类活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等。

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技巧1.语境推断法通过分析上下文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语法分析法通过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来理解句子和文章的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修辞手法分析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等。

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文言文阅读理解与应用1.文学文化常识了解文学文化常识,如作者、作品、历史背景等,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古代文学名著简介熟悉古代文学名著的内容和特点,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效果。

3.诗词鉴赏诗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鉴赏诗词,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整理

《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字音1、壬戌(rénxū)10、酾酒(shī)2、桂棹(zhào)11、横槊(shuò)3、余音袅袅(niǎo)12、渔樵(qiáo)4、幽壑(hè)13、扁舟(piān)5、嫠妇(lí)14、匏樽(páo)6、愀然(qiǎo)15、蜉蝣(fúyóu)7、山川相缪(liáo)16、无尽藏(zàng)8、舳舻千里(zhúlú)17、狼籍(jí)9、旌旗(jīng)18、枕藉(jiè)二、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4.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三、虚词1.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变式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五、重点语句翻译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篇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役用法是指如何使宾语。

意动的用法是对物体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主观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完整word)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又令人欲肆其西封(表处所,在东边,在西边)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①既东封郑(封:边界。

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①又欲肆其西封。

(扩大,延伸;动词)②筵肆设席(陈设,动词)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名词)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①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③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庸俗,鄙陋,目光短浅)。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古文复习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8..要项伯(“要”通“邀”,邀请)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10.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12.不可不蚤来(“蚤”通“早”)1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行的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投击)10.断其左股(古义:大腿)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 12.约为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 14.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土地)5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7函封之(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又前而为歌曰(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 11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箕踞以骂曰(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其人居远(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进兵北略地(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群臣怪之(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18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9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用刀割刺)20道芷阳间行(道:名词作动词,取道)21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22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名词作状语)23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24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2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26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2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使,活) 28从百余骑(从:使动,使,跟从)29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四、一词多义:1、鄙:①越国以鄙远(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村邑)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鄙俗)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⑤孔子鄙其小器(鄙薄轻视)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自谦之词)⑦北蛮夷之鄙人(鄙陋鄙俗)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 ②敝人(谦词)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④敝帚自珍(坏,破旧)3、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器)②不及召下兵(士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武器)⑤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武器)⑥故上兵伐谋(用兵的策略)4、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四)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2.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 ——《烛之武退秦师》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4.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烛之武退秦师》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烛之武退秦师》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今义:指儿子)——《烛之武退秦师》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烛之武退秦师》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烛之武退秦师》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烛之武退秦师》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烛之武退秦师》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烛之武退秦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烛之武退秦师》(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兵)——《烛之武退秦师》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烛之武退秦师》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必修一古诗词文言文重点

必修一古诗词文言文重点

必修一古诗词文言文重点在必修一的语文学习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是重点内容,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必修一古诗词文言文的重点内容:1. 古诗词部分,重点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以及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作品。

这些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通过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

2. 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重点研读了《史记》中的《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等篇章。

这些文言文作品以其精炼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智慧。

3. 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背诵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作品,去感受和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

4. 学习古诗词文言文,还需要注意其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如《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以及《史记》中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技巧,都是文言文表达的重要手段。

5. 此外,对于古诗词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作品的时代意义。

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领会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6.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古诗词文言文的鉴赏和创作实践。

通过模仿和创作,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7. 最后,古诗词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实践。

通过阅读、写作、讨论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句子归纳2021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句子归纳2021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句子归纳2021请同学们首先就要端正对语文的认识,重视语文、喜欢语文。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句子归纳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句子归纳2021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参考译文】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翻译重点】“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参考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翻译重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参考译文】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翻译重点】“微”,如果没有;“谒”,请求。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参考译文】秦国对待您,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翻译重点】“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参考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翻译重点】“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参考译文】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翻译重点】“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 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 不受任何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 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是起来的说法是妄 造的。
1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 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 灭。 • 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 于应酬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 此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 终于被秦国灭掉。
兰亭集序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仰观广大的宇宙,俯瞰繁盛的万物, 这样来纵展视力,开畅胸怀,尽情享受 看和听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屈原痛心怀王耳不辨是非,目又 为谗言和谄媚所蒙蔽,邪恶的小人危 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 朝廷所容,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
6、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 质事楚, 秦惠王很担心。就派张仪假装离开 秦国,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表 示愿意侍奉秦王。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尽了自己的力量,即使最后没有到 达,也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能讥讽他吗 ?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这就是学习的人不能够不深刻地思 考而谨慎地采取的原因啊。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替)我打 败刘邦的军队。
• •
《劝学》
1、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并且)每天 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智慧明达, 行为没有过失了。 2、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 以横渡江河。 3、积累善行养成崇高的品德,就能悟到 大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就在自己的头 脑里具备了。
4、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 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江面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 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 飘然,又像脱离尘世,超然独立, 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 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 向东进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 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槊吟 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面没有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孤单地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 相互安慰。 5、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 早先有个名叫逵的太守,访察并推 举我为孝廉;后来有个名叫荣的剌史 举荐我为秀才。
6、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授职为太子洗 马。 7、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 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 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会停止; 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 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 看到的便是色彩。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 在沛公身上。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常也。 特意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意外变 故。
• 8、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 辞为? • 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 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 家正好像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 则好像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 告辞呢?
• 我想奉命急速就道,但刘氏的病一天天 加重;想要暂时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 诉又得不到允许。
8、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 所见明知, •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单是蜀中人士及 二州长官看到并且了解, 9、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我怀着如同犬马在主人面前那种恐 惧的心情,恭敬地上表奏报陛下。
• 如来往经过,供应他们所缺乏的 东西。
6、夫晋,何厌之有? • 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 是不会有今天的。
赤壁之战
1、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 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刘备是天下豪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 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 (他)。 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 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 兵还有一万人,
9、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10、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 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 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 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陈情表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我因为命运坎坷,很早就遭到不幸的事。
2、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到了四岁,舅舅强迫我母亲改嫁。
项脊轩志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 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
3、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 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4、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取得效果了,这孩 子取得成就,就可以就可以等待了呀!
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 所欺骗,
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 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军队遭挫败,土地被削割,失掉六郡, 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 王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害啊。 9、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 面走一面吟唱。脸色憔悴,身体和相貌都像 干枯的树木一样。
5、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张衡一到任就从严治理,整治法令制度 ,暗中查知一些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全都 抓起来,于是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政治清 明。 6、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 ,朝廷(却)任命他为尚书。

5、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 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 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 专一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 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 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 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 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张衡传
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多次 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 2、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让公车特地指名征召,任命他为郎 中,两次调动官职后担任太史令。
3、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 ,合契若神。 循着龙头的方向,就知道地震的方位 。用实际情况来验证它,完全符合, 灵验如神。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 这种仪器)
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几个人 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做 我老师的人。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 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 学问和技艺各有所长。
9、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 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 尚,于是写这篇《师说》来赠送给 他。
烛之武退秦师 1、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国君曾对晋文公无礼,而 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亲近楚国。 2、晋军函陵 晋军驻扎在函陵。 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 以陪邻?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 境,您知道那是困难的,何必要灭掉郑 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
10、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 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 ,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 土。又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 外物的污染呢?
11、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 而以赋见称
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 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
9、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刚一交战,曹军就打了败仗,退却 后驻扎在长江北岸。 10、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被烧死的 、淹死的人马很多) 11、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疲弱的士兵被人马践踏。
• 必修二
赤壁赋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 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 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 ,真像个女孩子呀?” 6、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 几学书
• 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 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
4、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 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射程 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所 以兵法忌讳这种情况,说一定会使主帅 受挫。 5、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将军您投降曹操,会得到什么样的结 局呢?(要回到那里呢?)
6、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 之绝; 如果能拿吴越的兵力同中原的曹操对抗 ,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北朝拜 投降曹操呢? 8、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 失所望; 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怀着个人 打算,很让(使)我失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