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
微课是在互联网进入“微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在教育领域产生的一种适于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新生教学资源。
该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微课的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区别于传统视频课程资源的本体特征。
依据吉林大学微课设计实践的体会与个案分析,对微课呈现出的主要教学行为及影像呈现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并结合微课的教学应用,提出微课设计需要观照的四个视角,以期对微课的设计开发提供些许启示。
标签:微课;翻转课堂;本体特征;教学行为
引言
伴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成熟、移动智能终端的日渐流行,互联网逐渐进入“微时代”。
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已然成为当下“碎片化”的生活空间中人际交流、信息分享、表达自我的主要方式,技术的发展无疑引领了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并在教育领域不断地酝酿发酵,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微课也成为“微时代”语境下一种新探索。
一“微课”的概念界定与本体特征
1 “微课”的实践溯源
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泊来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后的一种本土化称谓。
微课程概念的首创源自美国“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2008年他提出“一分钟微视频”的微课程概念,强调将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式的学习体验”。
在微课程概念出现之前,微型视频的实践已经悄然兴起。
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他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并波及世界。
2007年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微型视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
在国内,广东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概念,并在中小学开展微课建设。
深圳、天津、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都启动了微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区域性的基础教育创新举措逐步实施,且不断波及到高等教育。
自2012年12月开始,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如火如荼地展开。
笔者作为吉林大学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微课建设实践中体会到微课与传统视频教学资源的差异所在,其鲜明的本体特征也使得教师在微课实践教学中加强了对教学行为的思考,这些新特征、新变化值得关注。
2 “微课”的本体特征
国内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
最早进行区域性微课研究与实践
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华南师大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这些定义均指向了微课的本体特征,然而部分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微课是传统视频课程的片段化处理。
因此有必要对微课本体特征进一步厘清。
第一,主题明确突出。
微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教学主题相对明确,主要围绕学科中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展开教学活动。
第二,内容短小精悍。
在基础教育领域,鉴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时间以5~8分钟为宜。
在高等教育领域,因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
第三,资源丰富多样。
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并提供由教学课件、习题作业及师生互动等多种资源构建的教学环境。
第四,结构相对独立。
微课是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建立起来的,各知识模块间松散独立,呈现出课程学习的结构性特点。
同时,若干知识模块以某种意义或关联组合在一起,构成学习单元,形成主题明确、内容完整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
二“微课”教学行为的设计与实践
1 “微课”的教学行为分析
施良方等将“教学行为”界定为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的所有行为,即为了促进学习者能够完成学习行为,教师进行的支持、指导学生各种行为的活动总和。
教学行为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灵活并富于弹性,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目标、内容等灵活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并深入理解和思考每一个行为的涵义,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微课强调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理念引导下的教学实践模式,其教学行为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1)教学设计行为
教学设计行为属于教学准备行为的一个主要方面。
从本体特征来看,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易于扩充的微型课程;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微课是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
那么,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行为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点,选择一个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更是获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关键。
刘丹老师的微课以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核心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教学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明确了教学目的,即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并应用该理论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具体问题。
在讲授中以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讲解。
邀请学生角色扮演,进行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多媒体呈示行为
在微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教师最重要的一种呈示行为。
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配合具体的讲述行为,完成教学任务。
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的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综合学习环境。
设计规范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往往能够配合教师的讲解,达到吸引学生注意、提升教学氛围、强化学生记忆的功能。
王晶老师的《光的偏振》和刘丹老师的《比较优势理论》都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来导入课程。
微课《光的偏振》通过观看3D电影《阿凡达》的片段进行课程导入,提出3D电影的制作和放映是利用了光的偏振原理。
刘丹老师通过米兰时装周的视频,提出意大利的服装闻名世界,是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拥有的绝对优势。
这两门微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影像的动态性和直观性特征,吸引学生注意,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形象地切入教学主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微课中,对于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解析配合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
在微课《生物电现象》中,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和膜电位变化情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种抽象概念、微观现象单纯依靠讲授较难理解,教师发挥多媒体作用,通过表格、指示图和动画的演示,加之生动细致的讲解,使这一难点轻松地被学生理解。
(3)板书行为
板书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又一项主要教学行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口头讲述可以替代板书的作用。
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板书行为的本质,不利于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
多媒体视觉冲击力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往往丰富的视听效果,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导致对知识点的忽视。
板书可以在学习者的视觉上留下强烈的印象,这种印象将会巩固他经由听觉所得到的信息。
尤其在微课中,以学科重点或难点为主题,设计合理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建立,同时板书留在视频画面上的时间较长,有助于学习者记录并加深印象。
微课中板书的呈现一般为两种:一种是将知识脉络和结构框架呈现在板书上;一种是根据重点和难点,将关键词有意识或随意性地记录在黑板上。
前者如吴留戈老师的微课《有效遗嘱的实质要件》,主讲教师充分发挥的板书的作用,将主要知识结构提纲挈领的呈现在板书上,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后者如王玮老师的微课《生物电现象》,主讲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将本讲的重点内容的核心要点和关键词记录在板书上,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也有教师将这两种板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如王晶老师的《光的偏振》,既呈现本讲的知识脉络,也依据讲解的要点将核心词或数据、简易图等记录在板书上。
(4)提问行为
提问行为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行为之一。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考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对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等做出预估,再基于此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提问的具体时机都需要进行具体的设计,以便实现教学应用的效果最优化。
丁瑜老师的微课《帕金森病与模式动物》在介绍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时,播放了患有帕金森病的拳王阿里点燃奥运火炬的影像片段,要求同学观察阿里的手、头、面部表情等,随后向同学提问。
这样的问题不具有太强的专业性,教师充分考虑微课开发后的教学应用环节,不至于让过于深奥和专业的问题影响了处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学习者参与的主动性。
吴留戈老师的微课《有效遗嘱的实质要件》在提问契机和评价反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讲授教学重点时,通过典型案例,向学生提出“遗嘱财产给予情妇是否合理有效”的问题,并对回答做出中肯的评价,同时结合两起性质相同但判决结果不同的案例,分析问题的理论渊源。
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考能力,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同时通过提问引出的有争议的案例,有助于微课在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时,引发学习者的反思。
2 “微课”教学行为的影像呈现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这就涉及如何将教学行为进行影像呈现。
视频摄制与包装的水平影响接受者的心理感受,优秀的课程视频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呈现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兴趣。
为达到真实反映教学情境、完整记录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选择在多媒体教室录制,三机位拍摄,将三路摄像机信号源与一路通过网络传输的PPT信号源接入导播台,进行现场即时编辑是一种比较合理优化的设计方案(如图1)。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能够完整真实地展现课堂原生态,全面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依据影视制作原理对四路信号源进行即时编辑,以合理的视觉呈现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
1号摄像机为主机位,以拍摄主讲教师的中近景为主,兼具中景的叙事功能和近景的表现功能,适于呈现教师的肢体动作、精神面貌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
同时1号机位也会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丰富的景别变化,吸引学习者的无意注意。
2号摄像机为辅助机位,以拍摄教室的全景为主,利于揭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忠实地记录课堂全貌,在教学互动中表现师生间的相对关系。
3号摄像机用于拍摄学生镜头,主要用于捕捉学生的即时表现,及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行为。
投影屏幕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教室的主控电脑以网络信号接入导播台,用于即时呈现教师的多媒体呈示行为。
这种接入方式清晰的表现PPT内
容,获得良好的呈现效果。
将这四路信号源接入导播台,由导播人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的变化适时进行现场编辑。
录制过程中要注意与师生的协调,根据教学方案制定合理的拍摄计划,不能单从影视制作的角度去进行场面调度而忽略了教学情境;此外,现场切换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行为的变化,信号源的选择和镜头的组接都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以符合学习者的心理期待。
三“微课”的实践反思与设计建议
1 “微课”的实践总结与反思
微课是具有明确教学主题和内容的微型教学视频,其主题内容、视频呈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应用这四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微课的设计与实践过程中,这四要素及关联关系是需要予以重视的,如图2。
吉林大学在微课建设后,将其投入到教学应用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与探索。
通过学生的反馈,对微课的设计进行总结与反思,归纳如下:(1)微课作为一种主题明确、内容短小的教学微视频,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合理有效的教学主题与内容设计可以跨越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自由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满意度。
(2)微课作为一种适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艺术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接受效果。
在非面对面的师生互动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艺术就显得更加重要。
选择适合教学主题表达的教学行为,综合运用多媒体呈示行为、板书行为、提问行为等,提升教学的艺术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身份与角色认同,达到教学应用效果的最优化。
(3)微课的影像呈现效果给学习者带来最为直接的感官刺激,直接影响其外部注意。
视频的呈现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整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景别的选择、镜头的组接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等都可以达到刺激感官、调控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优化的设计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
2 “微课”的设计建议
基于微课的建设实践,并结合微课在教学应用中学生的信息反馈,笔者认为,微课的教学行为设计与视频呈现方式应从教育、心理、技术、艺术这四个视角予以观照。
(1)教育视角。
微课与微电影等微视频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教育性。
微课的作用在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其教育性和教学性应成为微课设计的根本。
(2)心理视角。
微课突出的特点在于师生的时空异步性,在非面授式的师
生互动环境中,微课的知识内容设计、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视频的影像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特征,依据学习者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进行优化设计,以使受众对知识内容产生心理共鸣。
(3)技术视角。
微课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制作方面,如何依据课程的主题内容、教学行为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技术表达方式来制作微课是至关重要的。
在视频的影像表达上,也要充分考虑到镜头语言的表意性以及镜头的组接、多媒体的应用对学习者无意注意的影响。
(4)艺术视角。
微课设计的艺术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的艺术性。
教与学时空分离,教师应凭借经验赋予微课以独特的认知,发挥教学艺术,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是视频影像呈现的艺术性。
影像表达是技术支撑下的艺术创作,需考虑其呈现的艺术效果,以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优化学习体验。
四结语
“微课”作为在互联网进入“微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在教育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生教学资源,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丰富、结构独立的本体特征,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资源结构,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可用性、适应性和再生性,满足了碎片化时代的学习文化,为智能教育提供泛在的优质的学习资源。
一个优秀的教师理应把握时代脉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过去的经验成为进一步反思与探索的出发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掌握不同环境下教学行为的变化特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新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形式下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0.
[2][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61-65.
[5]施良方,崔允榔.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150.
[6]欧阳兴,蒋朝群.多媒体教学不能取代传统板书[J].教育文汇,2004,(4):11-13.
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