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构思技巧专题复习
诗歌构思技巧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该 题,按题目要求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不必分析反衬、对比的手法。
答案:这是全诗的中心,承上启下。前两句忆昔游而悲, 见花鸟而愁,后一句望江水北流而叹,都是诗人远离京城,正 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 发出来的。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3.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 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 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如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 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 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 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 诗 歌颔联 妙 在 融情 于 景 。 诗 中 描 写了 雪 “ 残” 、 雁 “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 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 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全突破
新课标全国版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全突破
智勇稳冲关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 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 都充分表达出来。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 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 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 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 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 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却跃然可见。
(优选)诗歌构思技巧
答案:(1)上阕意境肃杀苍茫,主要描写了词人登高眺望之 景:夜深星垂,月光流泻,江阔涛汹,无人渡江,雁落苇丛。 词人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表达了孤单无侣、众醉独 醒的孤寂之情。
(2)①用典。如“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了杜牧“十年一 觉扬州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屈膝议和的不满及 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②比喻。如“谩暗涩铜华尘土”,运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宝剑被弃来比喻李伯纪等主战人物受到罢 斥压制。
(优选)诗歌构思技巧
3.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 重描述渲染的技。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 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如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 秋思落谁家。”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 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 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侧 重考查艺术构思。前两句一横一纵,将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 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 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 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 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 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 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 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 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 看,过苕溪②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篇章结构-2022年学习资料
总结-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 。-2、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伏笔铺垫、承上启下等。-3、-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以景结情、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抑扬、-照应、对比。-4就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有:-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抑扬、对以
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按景情-先情后 -的顺序-花喝-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尾联陡转,以-村行宋王禹偁-“惆怅”引出-马穿山径菊 黄,信马悠悠-思乡归隐之意-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科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 ?村桥原树似吾乡。情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孙自可留。-蘭
2、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 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言尽而意犹未尽。-制
、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抑 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关不往,-小扣柴扉久不开-应怜展齿印苍答,-游园不值-叶绍翁-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 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 扬先抑法
6、照应-周-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剂-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高考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解说:分析构思型
高考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解说:分析构思型高考诗歌鉴赏题万能答题模式解说:分析构思型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2007年四川卷第12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练习:(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积累】构思技巧
2.曲笔入题。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 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 引读者。
3.承上启下。这是古代诗歌最常见的方法,指上下文 之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使前后相邻的 两层意思上下连贯,前后衔接,以保证诗歌结构的严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积累】
艺术技巧之“构思技巧”
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有讲究的,构思 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
结构上的“起—承—转—合”, 行文上的由“景”到“情”,
由“景”到“理”, 由“事”到“理”, 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构架 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
鉴赏诗词中的结构技巧往往是提问思路特征或是考查 关键诗句的作用。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 等。
古诗词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 1、诗眼与诗题的暗合 2、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 3、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 4、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 5、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
古诗词行文结构的常用术语有:
4.伏笔照应。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 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 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 情合理。照应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 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 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 或情怀,点明主旨。
6.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 豁然开朗。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构思立意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构思立意构思立意【铺垫】含义: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
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酝酿气势。
作用:①背景式铺垫,还原具体场景,使故事更真实合理;②衬托式铺垫,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有“水涨船高”的效果;③反差式铺垫,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 情节跌宕,意味深长;④铺陈式铺垫, 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主题更突出。
例句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此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前三句仅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使诗歌主题更加突出,表现诗人对山林秋色,尤其是枫叶的喜爱之情。
【伏笔】含义:叙事性作品中,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作用:①构思精巧、结构严密,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②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耐人寻味;③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转移;④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例句赏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首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既奠定全诗基调,又为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作伏笔。
【卒章显志】含义:卒章显志是立意的手法之一。
“志”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是完毕的意思。
即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也叫“篇末点题”。
作用:①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④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
例句赏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突出中心。
诗词鉴赏之构思技巧
欲渡黄河冰塞川,
宫女如花满春殿,
将登太行雪暗天。
只今惟有鹧鸪飞。
闲来垂钓坐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从军行七首(其二)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卒章显志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 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以 景 结 情
规范答题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构思技巧;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君觅封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行路难 李白
古今对比
越中览古
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 ,秀野踏青来不定。 .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 ,无数杨花过无影。 .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 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 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 ,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 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
展(8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进行书面展示,要
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评(9分钟)
• 蜀中九日登高 •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考点24 诗歌的结构技巧 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
22Ⅳ
随堂普查练 P257
29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数学 低段
22Ⅳ
随堂普查练 P257
30
2.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 数学低段 体格独别。”这首诗与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 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在结构上有 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简析这首清词结尾两句的表现手法。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即以景结情。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
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 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4、铺垫照应
铺垫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
No 的技法。
数学 低段
11
一张图学透
数学 低段
12
一张图学透
数学 低段
13
一张图学透
数学 低段
14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起笔破题,便以登高所见的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
No 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深秋意境,奠定了全诗基调。
颔联紧承首联,“落木”承“风急天高”;“长江” 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 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数学 低段
答案: 开门见山。(2分)一个“愁”字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统领
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2分)
22Ⅳ
二组题学透 P257
23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第(14)题。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之赏析构思技巧
2.答题步骤
(四)运用技法,规范答题
• 1.开门见山 • [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 采桑子 • 欧阳修 • 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 【注】 西湖: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 龙沟交汇处的天然湖泊。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阕描写 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 [答题]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开门见山地点明题意。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 个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 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 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直接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 答案:
• 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极言意绪的迷乱繁杂,“春半如秋” 下启后两句,春光正浓之际反而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从而 在我与物、物与境之间起到了结合作用。
三、模拟训练
•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登 鹊 山① • 陈师道② • 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 微微交济泺③,历历数青徐④。 • 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 • 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⑤。 • 【注】 ①鹊山:因鹊而得名。②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 于棣州任上。③济泺(luò):古水名,即泺水和济水。④徐:指徐州。⑤医卢 :在古代指名医。
古诗:
表达技巧之“构思技巧”
课程标准
•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 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 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关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 学习目标与内容 •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 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诗歌构思试题及答案高中
诗歌构思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诗歌构思中常用的技巧?A. 比喻B. 拟人C. 排比D. 反问答案:D2. 诗歌构思中,以下哪个选项最能体现诗人的想象力?A. 描绘自然风光B. 抒发个人情感C. 创造新的意象D. 描述历史事件答案:C3. 在诗歌构思中,运用“象征”手法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诗歌的难度B. 使诗歌更加通俗易懂C. 增强诗歌的意境D. 减少诗歌的篇幅答案:C二、填空题4. 诗歌构思中,_________是诗歌的灵魂,它决定了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色彩。
答案:主题5. 在诗歌构思时,诗人常常通过_________来表达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深刻思考。
答案:象征6. 诗歌构思中,_________的运用可以使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答案:比喻三、简答题7. 简述诗歌构思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答案:在诗歌构思中,“对比”手法通过展示事物的对立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8. 诗歌构思中,如何运用“重复”手法来强化诗歌的主题?答案:在诗歌构思中,诗人可以通过在不同段落或句子中重复使用特定的词语、短语或意象,来强化诗歌的主题,使读者对诗歌的中心思想有更深刻的印象。
四、论述题9. 论述诗歌构思中“意象”的重要性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答案:意象在诗歌构思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通过具体的形象来传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创造新颖的意象,赋予诗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意象的运用也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表达技巧之构思技巧
2020/7/21
6、铺垫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 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 托作用的。
2020/7/21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 后破势而出。
2020/7/21
理清思路,规范作答
1.掌握结构种类。 在“起、承、转、合”的诗歌结构方面,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
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照 应、以景结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2.明确命题角度。 考查时,有的是直接就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设题,有的是对诗
江山更替,朝代兴衰,人事沧桑该让诗人生 发多少感慨喟叹!可诗人的笔下只是一只轻盈的 燕子,一只四百年前高门士族王谢家的燕子(当 然是极度的艺术夸张!),现在却飞进了寻常百 姓家中。一只小小的“燕子”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也成为诗人感慨人事沧桑兴亡盛衰的情感媒介, 令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难怪白居易对此诗是 2“020/7掉/21 头苦吟,叹赏良久。”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 说到“边愁”用了 “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 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 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 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 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 我们2不020得/7/2而1 知,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分析构思( 结构思路)型练习
一、提问方法:
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二、解答分析:
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三、答题步骤:
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四、答题示例: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诗歌构思技巧专题复习
诗歌构思技巧专题复习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诗歌构思技巧专题复习1.抑扬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
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
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
“扬”是目的,“抑”是手段。
为否定和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
“抑”目的,“扬”是手段。
“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
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一般有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专题06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解读
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1、整体上考虑诗歌的起承转合。
2、首句: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基调、营造氛围、统领全诗、领起下文、铺垫【铺垫】示例:铺垫是指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这“钓翁”的背景,其居于次要地位,起到辅助作用。
也正是因为有了诗歌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特别关注】:辨析伏笔和铺垫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
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
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
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
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
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
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
比人心山未险。
”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
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
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开门见山】示例: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歌开篇即揭示主题,概括了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后面儿童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层层渲染、重章叠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构思技巧专题复习
1.抑扬
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
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
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
“扬”是目的,“抑”是手段。
为否定和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
“抑”目的,“扬”是手段。
“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
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
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照应一般有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4.以小见大
就是写小的景物来显示大的主题,即通过“小景”、“小事”、“小物”来反映大的主题。
它可使诗的意境更深邃,更阔远,主题更深刻。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烛分火是寒食节发生在宫中的生活小事,但是诗人却借百姓禁火而宫中不禁,写出宫廷的特权,讽刺当权者的腐败,小事写出大主题。
5.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写景结束诗句,从而抒发感情。
以景结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宋朝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诗人在末句并未直抒离情别绪,只是把眼前开阔的横塘缩小到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柳、画船上,颇具神韵。
6.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结
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敢于与权贵抗争的心声。
又如李白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7.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
如: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8.无理而妙
所谓“无理”,乃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而言;所谓“妙”,则是指其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
这种写法别具一格,诗人往往把本无关联的景物人事与情理联系起来,虽有悖常理,却别开生面,更巧妙曲折地表现着复杂的感情。
如李益的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一首闺怨诗。
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
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端的是“无理”之极。
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这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
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落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
【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此诗作于贬谪巴陵时(诗人曾任岳州司马)。
有人评价本诗后两句时,说它“无理而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答案】后两句写自己的愁恨,作者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埋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他吹散愁云;不说自己愁闷无聊,度日如年,却怪春日惹恨,把恨引长,诗人怪风怪春,毫无道理,但却把自己的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说是“无理而妙”。
【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逐臣:是被放逐之臣,这里指贾谊因力主改革,贬为长沙王太傅。
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采用了“欲抑先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
先写汉文帝求贤若渴,调回贾谊,虔诚求教,后笔锋一转,点出汉文帝垂询的内容。
诗由赞叹化为慨叹,由歌颂化为讽刺,表达了诗人对汉文帝的讽刺,对贾生的同情。
【落实到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三闾庙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题目。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本诗在构思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为“闺怨”,可是一开头去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是否违反了题意?请析之。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书司空图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
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
”你认为妙不妙?为什么?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①,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 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 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请比较两首元曲的结句(划线句),说说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诗歌构思技巧专题复习答案
1.三、四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尽。
2.这首诗在构思立意方面的特点是前三句写景,进行了层层的铺垫,最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在写景的顺序上,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3.没有违反题意。
前面写“不知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其“悔”是因为看见路边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
4.看似无理,实在情中。
诗人恨鸟不改“乡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
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
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5.很妙。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月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6.第一首的结句是以景语作结,含蓄而让人深思回味。
第二首的结句是直抒胸臆,一声长叹,壮怀激烈,表现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