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思考,是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诗歌的鉴赏,不仅需要了解其意境和文化背景,更需要掌握其表达技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古代诗歌通常采用动人的、形象化的词语来描绘景物、抒发感情。

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对登高望远的感受进行描写,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表现秋景的美妙。

同时,他也用“峨峨翠嶂,凌云壁立”、“青山挂翠,绿水潺湲”等生动的词语来描绘山水景色。

在诗歌中,形象、生动的表达不仅可以增加表达的动人程度,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二、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比喻友情的坚韧。

这里的野火和春风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但也要适度运用,不能过度渲染,否则就会削弱诗歌的感染力。

三、采用对仗和韵律的手法古代诗歌中对仗和韵律的运用也是一种表达技巧。

对仗和韵律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加诗歌的韵味和音律美感。

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里的“尽”和“流”、“目”和“楼”都是对仗,使整首诗歌在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对仗和韵律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声韵之美,使诗歌更加流畅和动人。

四、通过节奏和排比的手法增加感染力古代诗歌中的节奏和排比的运用也是表达技巧之一。

节奏是指诗歌中的重音和轻音的组合方式,排比则是指诗歌中句子句式、结构相同的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节奏和排比的运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种节奏和排比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音乐性和韵律美感,增加诗歌的感染力。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

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
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
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
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 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 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 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 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 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 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
操守。

松 杜荀鹤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 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 “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 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 “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 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 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 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 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 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 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 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 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 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 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 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 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 露”“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 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篇1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诗歌欣赏的技巧

诗歌欣赏的技巧

诗歌欣赏的技巧
欣赏诗歌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巧: 1. 主题鉴赏:诗歌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如怀古、讽今、思乡、忆友、离别的忧愁、重逢的喜悦、穷困的愤激、通达的豪迈、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等等。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是欣赏诗歌的重要基础。

2. 虚实结合:诗歌常常通过虚实结合来表达主题。

虚就是抒情言志,实就是写景叙事。

鉴赏时,要分清哪是虚,哪是实,是情由景生,还是借景抒情,是触景生情,还是情景交融。

3. 意象把握:中国古典诗词,喜欢用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意旨。

如“明月”表思乡,“折柳”表离别,“浮云”表游子等等。

因而,揭示意象内涵便是诗歌鉴赏的重要选点。

4. 映衬和烘托:诗歌中常用映衬和烘托的手法来表达主题。

如用“春风”这一意象指浩荡的皇恩,君王的关爱;用“浮云”这一意象指奸佞小人;用“杨柳”这一意象指离别等等。

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诗歌。

5. 修辞手法: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等。

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有助于更好地欣赏诗歌,并从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以上是一些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当然,不同的诗歌流派和诗人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技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欣赏和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地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地概念.从诗歌鉴赏地角度说,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具体来说,以下几点需要认真掌握.()抒情手法:①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地感情、表达地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地对象.如白居易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地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地感叹.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地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地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地抒情方式.比如杜甫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地“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地忧虑和对家人地思念之情.另如宋祁地“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地“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地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地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地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地知识分子地幸福而牺牲自己地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地《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地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地悲愤和失意苦闷地情怀.④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地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地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地写作方法,最常用地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地高洁.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⑤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地《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⑥用典抒情达意.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地丰富性,增加表达地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地效果,增强作品地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地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地思想感情.⑦叙事抒情.如杜甫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地《琵琶行》等.⑧借古讽今.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地政治讽刺诗.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地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描写手法①渲染本来是国画地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地地方,用水墨或淡地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像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浓形象地手法,就是渲染.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地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比如,白居易地《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地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地米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地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地,红地色泽;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地渲染,最后一句地发问“能饮一杯无?”(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也就水到渠成,得到了突出.②烘托本是甲国画地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地轮廓外面涂抹,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地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地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地目地.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烘托就是对事物地侧面描写.它地艺术效果,可以与渲染媲美.清代方熏地《山静居画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石翁(沈周)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所谓“雨在无画处”,意思是说,画面上并没有直接画雨,然而通过那数枝飘拂地柳丝,一抹淡淡地岸影,一袭蓑笠,却又能使人得到满天风雨地强烈实感.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地“烘托”.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地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地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是以闹衬静.更多地是以物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地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李白地深厚感情.③衬托俗话说:“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地近似或对立地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地事物地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地相似条件来衬托地是正衬;利用事物地相反条件来衬托地是反衬.比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中写到:万千棵树上闪着红亮地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灿若晨星.贵家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引人地凤箫声,明晰夺目地“玉壶”灯,热闹地百戏,彻夜不熄地鱼形龙形灯,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首饰,打扮得漂漂亮亮地游女们,像阵香风,带着盈盈地笑语,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诗人用全词地三分之二以上地笔墨,极力渲染元夕地热闹景象,其目地却是为了反衬一个冷地特写:“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④抑扬这是指把要贬抑否定地方面和要肯定地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地目地表现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比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采用先扬后抑地手法,先写汉文帝在宣室夜召曾被驱逐地臣子贾谊,“求贤”、“访逐臣”写出了文帝地求贤心切,这是扬;但汉文帝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地大计,他感兴趣地只是鬼神之事,这足以证明其政治上地昏愦慵弱,这是抑.⑤动静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地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比如杜甫地《旅夜书怀》地三、四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静一动,雄浑开阔,令人称道.又如,王维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也是脍炙人口地名句.⑥对比、照应对比又叫对照,就是把对立地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以增强艺术效果地表现手法.比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地一二句,运用对照地手法写景.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一种色彩地对照;霜天透明地明亮与渔火鲜艳地明亮是光质地对照;而霜天地清淡与残月地迷朦又是另一种光质地对照.这些对照营造出一种孤寂、飘零地意境,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地抒情效果,增强了诗地感染力.照应是指诗中对前面所写地作必要地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比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地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地“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地“送”字.⑦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地直接地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地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地是侧面描写.比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就是用地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地方法.诗中正面描写罗敷地装束,显现她地外貌美;正面描写人物对话,显示她地机智勇敢刚毅不屈地性格美.但这首诗值得人们称道地地方,还在于它地侧面描写.诗中写人们因见到罗敷时地表现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诗,用侧面描写地方式,把罗敷地美写到了极点,而且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地想像余地.⑧虚实结合诗地形象思维,要求写诗讲一点模糊性,朦胧性.诗不能太实,太实很难给人留下想像地余地;诗也不能太虚,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让人摸不着边际,见不着真意,也不好.写诗,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可使作品地结构更紧凑,形象更鲜明,容量更大.而虚与实也是相对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比如,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那么前路如何,诗人心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说,诗人只是写了眼前地景: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洒满路途,似乎没有尽头.这就是虚笔.()修辞手法:诗歌中常见地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双关等.此外,炼字也属于此类.这里只说说比兴、象征、夸张、互文.①比兴“比”是比喻.南宋地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是用一事物比方另一事物.“兴”是寄托.朱熹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事于物,把作家地思想、情感融合在对事物地描写中,或在描写中引发作家地联想和感慨.比兴手法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感人.比如张九龄地《感兴(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诗中作者以丹橘自比,用丹橘地耐寒、甘美,来比喻自己有不媚俗地节操,但这“比”又是“兴”,因为它起领了下文.②象征借用某种具体地形象地事物暗示特定地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地感情和深刻地寓意,这种以物征事地创作方式叫象征.象征地创作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地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地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地实感,能表达真挚地感情.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借“黄鹂鸣翠柳”象征“大地回春地气象”,借“白鹭上青天”象征“脱离避难生活”,借“西岭千秋雪”象征“久滞客中地绝望”,借“东吴万里船”,象征“希望终于到来”.全诗通过象征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和无限喜悦地心情.需要指出地是,象征与比喻有相似之处.但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相关,而比喻则属于语言加工地范畴.对于有些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意义地事情,一时又不易讲清楚,或者有些意思不便明说,这时诗人常常便借用象征地表现手法.③夸张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地,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社会生活地,更多地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王维地《终南山》,其中地“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二句,是说太乙山(即终南山)距京都长安不远,山脉连绵延伸千余里,直达海边,从而指出了山地位置及其纵横绵亘地长度.终南山距海很远,这里说其峰峦叠连到海,是夸张其跨度之长远,有意将诗地画面拓展向无垠.又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地“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地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地求和派地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地苦难地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④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地语言结构相耳拼合、共同地表达着一个完整地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上文里省了在下文出现地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地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样地修辞手法叫做互文.运用互文手法,能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辞》)诗地意思是:“(木兰)对着窗户和镜子梳理头发,修饰面容.”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意思是:“修筑长城以御匈奴,起于秦汉,故谓明月照临关塞地景象在秦汉时已是如此.”“秦”、“汉”虽在字面上分属“月”和“关”,而意义上是合指地.)互文与对偶地区别是:互文主要是在意义方面(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对偶着重于语句结构形式方面(两个相对称地结构整齐地语句).大多数互文不是对偶;大多数对偶也不是互文;如果又是互文,又是对偶,便是两种辞格地兼用.。

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完美版: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其它表现:联 想和想象
月夜 杜甫 今夜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 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 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 )
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间接抒情
• 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 情于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 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 写法。
乐景乐情: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 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 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
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 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 亲人的无尽思念。
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 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 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 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 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 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 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明暗
•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 ,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 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 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的描写,在渲染场面雄伟壮丽的同时,也为 下片写对周瑜的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了很 好的烘托作用。
1)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 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 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 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无人知道外边寒)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 国(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感叹王 朝兴衰(惟有树长生) 。
借代:通常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 物,可以使诗歌语言简练含蓄。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互文:言简意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反问:放在诗首多为启下,引出下文,做铺垫; 放在末尾的作用多为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 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 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李白《渡荆门送别 》)
故人之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 另一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 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诗歌的十大表达技巧

诗歌的十大表达技巧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 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要求:了解典故的含义,读懂诗歌。
十五夜望月
王 建(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请对这首诗的主要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 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 “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 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 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 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 这一诗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 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的?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 末句写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前三 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以动衬静。
技巧二: 以动衬静
品味下面的诗,分析有关表达技巧: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 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 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 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 包含着辩证法。
技巧一: 借景抒情
小结
技巧一: 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 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 的感情。

诗歌鉴赏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案:首联写诗人夜宿牛渚,目
秋江空寂,便很自然地想到谢尚对 袁宏的提携;次联正面写怀古,一 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 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 一起。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 难酬的孤独和寂寞。
三、表现手法
考点解读:
为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 共鸣,优秀古典诗词都使用丰富的表现手法。
记叙即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 描写即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 情态;抒情即抒发和表现诗人的情感;议论即对景 物、事件及相关人物的命运的态度和评价。
鉴赏诗词的表达方式要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分析其在诗词中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技法解密:
1、区别表达方式
要正确判别四种表达方式,应特别注意区分 描写中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和白描; 抒情中的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还应注意同一首 诗中,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情景分写: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 怅地遥望乡关所见之景;三、四两句由外界景物的描绘 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直抒思乡之情;五六 句又变换笔墨写景,用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加重了 诗人的乡愁;最后两句又是直抒胸臆,极写自己的惆怅 之情,这样全诗层层递进,内涵丰富,主旨深刻。
[例2] 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 题。
[例1]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 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 子黄时雨。
词中下片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甚至为人称道,试简要分 析词人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课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PPT课件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像出当年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10.设问:能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13.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
2、对比或对照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想当年,春风拂面,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十年来,漂泊江湖,每当夜雨潇潇、漏尽灯残之时,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这一联以“江湖夜雨”对“桃李春风”,巨大的反差,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哀伤与欢乐。以“十年灯”与“一杯酒”相对,更是进一层:不仅在时间上给人以“长夜难熬”的感觉,还突出了作者独对孤灯的沉重和思念的辛苦。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诗词中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主要有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按顺序,绘声绘色、声色并茂。

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渠道多角度描摹。

①、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再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用的特殊表现手法。

从近年的考查题型看,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从以下四大角度命题: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下面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做一个梳理,以便考生有系统直观的了解。

一、表达方式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其中以描写和抒情为主。

1.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

具体有:(1)动静结合,即景物、事物的动态和静态描写相互映衬,构成一种特殊的情趣,如“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2)虚实结合,指用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3)白描,即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4)細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加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指作者对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例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托物言志,也叫借物抒怀,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例如“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歌的鉴赏需要关注其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1.象征手法:通过使用具象或抽象的符号、形象、意象等来代
表或暗示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用春天来象征希望和新生。

2.比喻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来突显它
们的共同之处或特点。

例如,将心比作苍穹,形容心情广阔。

3.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性和行为,以增强
表达的形象感。

例如,用“秋风”“呼啸”来描述风的声音。

4.排比手法:通过使用并列结构的句子,以强调同等重要的事
物或概念。

例如,"冰冷的风,寒冷的雨,无情的黑夜"。

5.对仗手法:通过对诗句中的词语、句子进行音、韵、意义上
的对应,以增强韵律和美感。

例如,“山隅隐隐”中的“隐隐”与“山隅”产生对仗。

6.修辞手法:包括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倒装等,以增强表达力和形象感。

7.节奏感和韵律感:诗歌通常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通
过对诗句的音调、音节、重复等进行处理,使得整篇诗歌具有一种鲜明的韵律感。

8.意象和意境的营造:通过运用具体而生动的修辞手法,使得
诗歌中的意象更加鲜活,以及透过意象的串联和延展,使得整篇诗歌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这些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常常与主题、情感、氛围等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一首优秀诗歌的魅力。

同时也需要根据诗歌的风格、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鉴赏。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手法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一)比喻作用:1.形象具体可感。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望洞庭》)分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二)比拟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2.突出作者的情感。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作用: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四)夸张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五)反复作用: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

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

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例如: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六)对比作用:1.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2.强化作者思想感情。

例如: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七)隐语(谐音)、双关作用1.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2.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

例如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分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常见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双关、顶真、互文等。

其中诗歌中考查较多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

1. 比喻比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判断下列几种情况,是不是比喻:同类相比。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

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明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的苍翠的屏障。

借喻夕阳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了山。

博喻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的秋)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喻几种特殊形式。

本体同喻体并列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同喻体同位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本体修饰喻体这里是花的海洋。

喻体注释本体书籍——人类的朋友。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的互相沟通。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作者把荷花的似有似无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写嗅觉才能感到的事物,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荷香似有似无,忽有忽无的特点。

比喻的作用⑴化平淡为生动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⑷化冗长为简洁⑴比喻必须鲜明地表达出思想感情⑵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事物⑶做比喻的事物要常见、易懂⑷比喻要力求做到新鲜、生动虞美人(五代)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后人的称道,为什么?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比喻和设问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下面将高考常考的表达技巧以图表方式列出,以便考生对此有一个系统直观的理解。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渲染、比兴、用典等表达方式⎩⎪⎪⎨⎪⎪⎧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描写方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点面结合构思立意技巧: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1.比喻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答题示例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徐昭玉案山房兰茂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

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

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

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

〖诗意赏析〗兰茂(1397—1476),明代医药家、诗人、教育家。

字廷秀,号芷庵,别号和光道人。

昆明市嵩明县杨林人,原籍河南洛阳。

此诗借描写朋友的居住地,表达自己的羡慕之情。

首联“乐从容”是对朋友隐居生活的赞美,“第一峰”则是对其居住环境的称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诗词中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主要有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高、低按顺序,绘声绘色、声色并茂。

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渠道多角度描摹。

①、动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再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 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 “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 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 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 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 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可谓一绝,用的就是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 朔风渐起,却早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了” ,这是从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风猛;“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属于面的间草亭已被雪压倒了” ,“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写草屋的摇振、倒塌,火种的浸灭来间接突出风雪之猛烈。

两种描写手法的结合,使风雪的特点更为突出了。

④、远近高低相结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在描写紧十八盘时,运用的便是这种手法:远眺“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仰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 ;近看“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俯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总活泼的艺术形象。

⑤绘声绘色、声色并茂。

田园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⑥、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渠道多角度描摹。

2、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

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诗人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引发了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

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②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再如:登咼(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咼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再如: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谢亭送别》(唐)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③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㈡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题〗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 ,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问题〗“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1 分)写开门见“山”,“两山” 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2 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 “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5.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6.对比:吴宫怀古•陆龟蒙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