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川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太平州①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②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定仲求所作。侯之为州也,宽以有制,静以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庭,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百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二十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___________。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③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
治平四年九月四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太平州:宋代设置,州治设今安徽当涂姑孰城。②子城:姑孰城的内城,在姑孰城北面。③餔:吃饭。
(1)可填入第②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也
B.者
C.焉
D.耳
(2)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
(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这是圣人之道流传、百家之说形成、读书人彼此称颂的原因。
B.就这是用来流传圣人之道、兴盛百家之说、让读书人争辩的方法。
C.就这是圣人之道离散、百家之说兴盛、读书人争辩不止的原因。
D.就这是散播圣人之道、形成百家之说、使读书人互相颂扬的方法。
(4)对第③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立州学目的在于统一士人思想,最终目标是没有思想争辩分歧。
B.作者认为学者要通过积累善才能继承圣人之道,进而才能行仁义于天下。
C.作者认为读书人不能只听君主意见不了解百姓民情,否则会曲解圣人之道。
D.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
(5)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
【答案】(1)C
(2)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
(3)C
(4)D
(5)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为了给当官之人和士人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方法;通过积累仁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统一士人思想。【解析】【分析】(1)依据第二段“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_________”,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可知,此处需要一个代词,代指事情和问题。A 项,“也”,用于句末时,是语气助词,可表判断、疑问或反问、表感叹、表祈使、表示陈述或解释。B项,“者”用于句末时,用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C项,“焉”,用于句末时,可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可作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也可作助词,表示陈述、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呢”D项,“耳”,用于句末时,表肯定,助词。只有“焉”可以充当句末代词,故选C。
(2)依据第二段“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可知,作者写“为吏者”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进而赞美了李侯的贤能;接着感叹“为士者”懂得学习却不知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而引出下文“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阐述自己写本文的目的是要“告焉”,即讲述学习的问题。
(3)承接前文的“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由此可知,这里在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引出后文的感叹,故“之所以”应为“……的原因”,故排除BD;“盛”应为“盛行”,故排除A。故选C。
(4)D项,“李侯建立州学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因而值得为世人称道”错误,依据第三段“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者哉?”可知,李侯建州学的目的并不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故“值得为世人称道”的原因也不仅仅是“为读书人提供了可口之食、安逸之居”。故选D。
(5)依据第一段“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时功”,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可知,写作此文是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依据第二段“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可知,写作此文是为了给当官之人和士人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方法等。依据第三段“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可知,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积累仁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到没有争辩为止,即统一士人的思想。
故答案为:⑴C;
⑵先写“为吏者”反衬出李侯知道兴学且不费财伤民之贤,再写“为士者”知学却不知所以学,引出下文阐释“学的目的”,强调写作本文的用意。
⑶C;⑷D;
⑸为了酬答州人感念李侯功劳,并让更多人铭记李侯的请求;为了给当官之人和士人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内容、方法;通过积累仁善来继承圣人之道,最终统一士人思想。【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2)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安排的写作意图理解,抓住关键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从“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可见,写为吏者不知道学校的重要性,是为了突出李侯的明智;而写“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是为了引出“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也就是说自己作这片文章的原因还是为了告诉士怎么学习。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将几个选项中的句子放在原文中理解,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做这类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参考译文】
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又划出田地二十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
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这些道理。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学习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