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_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还记得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那时还是一名在高中生的我早就被这生动多彩的历史演讲方式深深的吸引,高中的语文老师及历史老师也都爱借鉴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来向我们讲解历史,并且为那时正积极备战高考的我们更深刻地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
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
读到这本书,让我再次体验到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文学艺术。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让我对我国的古典哲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弘扬了“国学”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经典。
这本书,使我了解到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万世师表的孔子。
他创立儒家学说,至今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发扬光大。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
最后总结是: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提倡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提倡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提倡公平、公开、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提倡仁爱、正义、自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1一、先秦简史1、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起兵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迁都镐(hào)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1)武王伐纣,开“革命”理论之端。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2)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开端,此人文文化后来被孔子继承。
礼是在维持“异”的基础上平定人心,即“不怨”;乐则是在异的基础上达到“和”的效果。
礼乐合起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历史证明,片面的强调平等,是妨碍历史进步的。
现实的不平等性需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维持,社会才能发展。
(当然,孔子之礼,在接受现实是不平等的基础上,有一个目标的平等,即“仁”的理想上的平等;西方是主张人生来平等,然后追求结果的不平等。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不平等,但是不能不公平。
2、公元前771年,迫于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东迁以后为东周(前770年—前476年)。
可见秀才是打不过兵的。
所以秀才要想立足,就要做会打仗的秀才。
3、春秋五霸①:王室衰微,强大的诸侯,齐、晋、楚、秦相继称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五霸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所谓的“王道”之治,历朝历代实践上都是“霸道”,亦即靠武力取得政权,没有文化的基础,建立政权之后再以文化粉饰之。
孔子比较推崇管仲,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如果说孔子是会打仗的秀才,齐桓公就像是念过书的兵。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300字以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300字以上(中英文实用版)In the early day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aw the rise of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This period of intellectual ferment left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nd studying it gives 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thought.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多元而丰富,研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想的发展。
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spects of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was the diversity of ideas.Confucianism, Legalism, Mohism, and Taoism were just a few of the many schools of thought that emerged during this time.Each school had it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on ethics, politics, and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This diversity of thought fostered a rich intellectual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d the exploration of various ideas and concepts.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思想的多样性。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各个学派以及他们的思想观点,通过阅读本书,我对这些学派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本书介绍了儒家学派的思想。
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学派主张仁爱、谦逊和孝顺等美德,通过这些美德的培养,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也深深地被儒家学派强调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所打动。
接着,本书介绍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主张道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自然和平衡的重要性。
道家学派的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常常忙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了内心的平衡与宁静,通过道家学派的思想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
墨家主张世界大同和兼爱,法家主张重法治和奖罚分明,兵家主张战争智慧和兵器制造,名家主张言辞的艺术和修辞之道。
这些学派各自有着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但都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未被广泛知晓的学派,比如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排除在中国哲学的主流之外。
墨家学派主张实用主义和公正,反对战争和仇恨,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先秦诸子的智慧和对世界的思考所感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读后感.doc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一)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书便是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
我最讨厌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历史,用自己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历史老师。
高中时期虽然学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东西生动展现,历史课上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他睿智和他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
我最先看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代名词。
老子给我智慧是指弱者生存。
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老子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
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东西以问题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
这句话很吊人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
他后面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注意力,至少在看时候不会太累。
老子“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人得到些许安慰。
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
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人如水一般。
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
最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读诸子百家有感[精选五篇]
读诸子百家有感[精选五篇]第一篇:读诸子百家有感读诸子百家有感孟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看出,修身养性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
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而诸子百家则恰恰是一门这样的学科。
孔子,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不仅仅在于他渊博的知识和孜孜不倦求学的精神,更在于他身系天下,为了理想而执着的精神。
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孔子用他自身周游列国十几年的经历来验证它。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
孔子的好学精神可见一斑。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给了我们一个做人的榜样,可以说孔圣人这个称谓他是当之无愧的。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做到这些大概就是真正的君子吧。
孟子还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养性,增益其所不能。
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挑战,结果肯定会好很多。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无为而治。
有点消极避世的感觉,不过在那种战乱、充满杀戮的时代,却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做法。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时代,怎样保持内心的宁静,不随波逐流,老庄的思想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中国有句古话:无以规矩,不以成方圆。
万物万事都有自己的道,人与人之间当然也缺少不了法的约束。
作为法家的代表,韩非子主张重赏、重农、重战、重罚四个政策。
在当今,中国的法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健全的法律就尤为重要,而韩非子的思想也值得研究和学习。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一切战争。
因为他认为春秋无义战,诸侯间的征伐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但我认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战争还是必要的,因为和平不能用丧权辱国作为交换。
在这些诸多学派的大家中,我最敬佩两位:孔子和庄子。
孔子的人格魅力、为理想而周游列国几十年的坚持不懈,令我十分感动。
2024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范本
2024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范本《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一部反映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该书以史书的形式,通过详细介绍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的观点和见解,展示了先秦时期思想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书读后,我深受启发和震撼,对先秦思想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读后感。
首先,本书展示了先秦思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归纳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
这些学派各有各的特点和见解,对于人与政治、礼仪道德、修养养生、社会秩序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例如,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孝顺;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
这些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学派之间的碰撞和辩论,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内容,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本书让我深刻领悟到思想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先秦时期,各种学派的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例如,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责任感,但在处理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方面相对缺乏。
相反,道家追求“无为而治”,倡导个体的自由和自主,但在建立社会秩序和规范方面相对薄弱。
这种多元的思想观点和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竞争和交互影响,推动了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思想的演进和进化过程。
最后,本书也给我留下了对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在先秦时期,人们关注人伦和礼仪道德的问题,讨论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规范。
这引发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仍然能够从先秦时期的思想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教训。
例如,儒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孝顺,这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读书笔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读书笔记篇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
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
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
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
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
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
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
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
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
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
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
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
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
据此看两字并未错位,只是解释的方法不同而已。
讲儒墨之争时提到了墨子与巫马子(孔子的疑似弟子)的两场辩论(P52、70),整个的思辩相当精彩。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800字 - 读后感大全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800字-读后感大全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学思想的盛世,诸子百家,学派林立。
他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提起诸子百家,就不得不说说"儒墨法道";四家。
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是"隐士";,儒家提倡"仁爱礼仪";,他们是"文士";,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他们是"武士";。
而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他们是"谋士";。
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争辩。
墨子一书中提到"四非";。
有我们熟悉的"非攻";,还有"非儒";。
很显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们之间的隔阂,必须从"爱";说起,墨子和孔子虽同生于春秋战国,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却是百岁有余,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们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缺少爱。
这不假,但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按照理论讲它们应该和谐相处,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划分的,上至国君,亲人,下至动物,植物,他们虽然都给予每一种生物爱,可是这种爱的层次与多是都是不一样的。
而墨家的兼爱,则与仁爱不同,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爱,就是说你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个人都平等。
从理论上讲,墨家的说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要求,但从实际行动上来说,几乎与不可能画约等号,但是墨子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爱的基础上加入了利益的诱使,鬼神的威胁。
儒家的孟子对此则是不屑一顾,墨子的兼爱与事实不符,而自家的仁爱更能被人们接受。
于是这场由"爱";引发的思想之争,就这样拉开了。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先秦诸子百野争叫读后感(一)一开端通览书模板双,尔最先决议读的书模板即是难外地的《先秦诸子百野争叫》,难外地的名声已经正在央望百野讲坛的品三国面便听到过,因而对他很感趣味。
尔最厌恶的汗青老师便是这种正在教室上一副暮气,老是照原宣科,把咱们看失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测验而划重点,尔怒悲这种学本人了解的汗青,用本人的话语方法让汗青“复生”,让汗青走远糊口走远咱们教熟的汗青教师。
下外时代虽然教的文科,但有幸逢到了一名年少学问赅博的汗青教师,他便可以将本人了解的工具熟动的展示,汗青课上的颇有滋味。
而难外地以本人崇高高贵的授课艺术,把哲教史、思维史上那个笼统、深奥、庞大的话习题,解说失深刻浅没,熟动活跃。
他的睿智战他的风趣深深天合服了尔。
尔最先看的篇纲是无关嫩子战庄子局部的,果为下外时代已经对庄子的“上擅若火”那句话极其青睐,而嫩子也彷佛成了“伶俐”的代名词。
嫩子给尔的伶俐是指强者保存。
各人否能会念到咱们皆知叙入化论,入化论的不雅点是物竞地择,适者保存。
而嫩子的彷佛能够说是物竞地择,强者保存。
而难外地便能够把相似思想露质下的工具以答习题的模式表述没去,好比,“尔读《嫩子》那原书模板,感想有三个字:嫩、年夜、易”。
那句话很吊人的胃心,尔坐马念来理解怎样便“嫩、年夜、易”了。
他前面的文章言语也很风趣诙谐,很可以呼引尔的留意力,至长正在看的时分没有会太乏。
嫩子的“强者保存”实践着真可以让一些没于优势的人失到些许慰藉。
异时尔感觉弱者异样能够从外教到不少工具,每一个人城市有处于优势的这一地,以退为入,才是年夜叙。
难外地谈到了要能忍能拆,现真糊口外忍无可忍,发愤图强终极报复雪耻的其实不长,否是实邪可以作到逢事没有激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尔而言,尔须要教习的便是正在各类状况放学会岑寂,只要岑寂了能力邪确权衡利弊,能力接续来“拆”。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擅的人如火正常。
火可以津润却又没有取相争,而逗留正在他人皆没有怒悲之处(低洼处),以是是最濒临“叙”的。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300字以上
理解古代我国的"思想百科全书"的任务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
这段思
想发酵和哲学辩论的时期,对我国哲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彻底研究了各种思想流派之后,我得出了若干关键的认识和见解。
"思想百科全书"中观点的多样性,确实引人注目。
哲学思想的范围,
从儒家主义和道教到法律主义和莫希主义,都反映了古代我国思想风
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每个学派都对人类存在的性质,政府的作用,
以及追求道德美德提供了独特的见解。
不同学派之间的激烈争论和竞争,显示了古代我国知识论的动态和竞
争性。
孔子,老子,莫齐等思想家的热忱分歧和对抗,揭示了这个充
满活力的时代所特有的深深信念和对真理的热诚追求。
"思想百科全书"对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这些古代
哲学家所拥护的思想和价值观继续塑造我国社会,为当代伦理,治理,社会和谐的辩论提供参考。
这些思想家的遗产证明了他们思想的持久
力量及其教义的持久相关性。
对"胡风思想学校"的研究,加深了我对古代我国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欣赏。
观点的多样性,辩论的激烈性,以及这些学校的持久遗产,给我
国哲学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希望,子孙后代将继续接触
这些古老思想家的思想,并从他们的永恒智慧中汲取灵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一本介绍先秦诸子思想的书籍,通过对各家哲学思想的阐述和比较,展示了先秦时期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
书中包含了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派的代表性思想和主要观点,读后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人生的思考。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作者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他对每个学派的思想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和分析,对每个思想进行了比较,并且没有倾向地为某个学派辩护或贬低其他学派。
这种客观的态度使得读者能够全面地认识不同思想之间的差异和争议,让人们在对待问题时更加客观、理性。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儒家思想以仁德和孝悌为核心,主张通过修养品德和行为规范来调整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
他们强调知行合一和人性的善良本质,倡导人们要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通过文化的传承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们要放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而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当我们身处繁忙而压力重重的社会中时,我们可以通过追求自由和宁静的方式来减轻压力,获得内心的平静。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法家和墨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厉和公正,认为只有法律的约束才能保持社会的秩序。
而墨家思想则强调兼爱和非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避免战争和冲突的发生。
这些思想虽然在先秦时期没有取得主导地位,但它们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古代不仅有儒家、道家等学派,还有一些其他的派别和思想,它们各有各的观点和主张。
这些思想的辩论和交流,不仅体现了先秦时代学术界的繁荣和多样性,也为后来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范文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范文悠久的历史中,中国文化独特而深厚,而其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更是熠熠生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阅读先秦诸子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颇有几点感悟。
首先,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深邃和系统性。
先秦诸子百家虽然有各自的思想主张和学派流派,但他们却有着类似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即对人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们不满足于对问题的表层现象的看待,而是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中,他探讨了道的概念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的《论语》中,他思考了人性和社会伦理的问题。
这种思辨性的思考方式,使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感受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博大精深。
在阅读他们的著作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学识。
他们涉猎的领域之广,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在各自的学说中,他们不仅对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能够将它们与其他领域相互联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说体系。
同时,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和观点也具有很高的启示性和现实意义,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问题和发展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者,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每个学派都有着独特的人生价值观。
例如,孔子的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中庸之道;墨子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追求天下为公;道家的老子强调人应当顺德天理,追求自然无为而治。
每个学派都对人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有着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这些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为社会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阅读先秦诸子的著作后,我认识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视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最后,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我感受到了智者的谦逊和实践精神。
与现代一些学者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同,先秦诸子百家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更注重将其落地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精选11篇)《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1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
在易先生极富逻辑而又幽默风趣的阐述中,对这些中华民族先贤哲人们的思想脉络、争鸣焦点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老庄的避世消极,墨子的鬼神专制,孔孟的等级虚伪,法家的残忍苛刻,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
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独有价值和历史进步性,否则便不会有较多人信服、接受,很难引起反响而成为思想或主义,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导的除去其时代色彩后,抽象地继承其内核价值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建立形成新时代的新思想。
顶礼膜拜并着力推行过去或许正确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准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无知者的浅薄妄想,或是当惯了奴才者的懒惰行径。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2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
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
20xx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
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500字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500字英文回答: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lso known as th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was a period of intellectual flourishing in ancient China during thePre-Qin era. This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existence and competition of various philosophical schools and thinkers, each advocating their own theories and ideas.As I reflect on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 am amazed by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Chinese philosophy during that time. It is fascinating to see how different thinkers approached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life, ethics, governance, and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For example, Confuciu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ralvirtue and social harmony, while Laozi advocated for a more naturalistic and Daoist approach to life.The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among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were intense and lively. It was like a marketplace of ideas, where thinkers engaged inintellectual combat, exchanging arguments and counterarguments. This vibrant intellectual atmosphere fostered a spirit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spects of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s the concept of "dialectic." This refers to the practice of engaging in dialogue and debate to arrive a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th. The dialectical method involves presenting arguments, counterarguments, and counter-counterarguments, with the aim of reaching a synthesis or resolution. This approach encourages open-mindedness and intellectual humility, as it requires one to consider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 their own beliefs.中文回答: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知识繁荣时期,也被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英文回答:After watching the lectures on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Pre-Qin period, I was fascinated by the rich diversity of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the intenseintellectual debates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at time. It was truly a period of great intellectual ferment and innovation.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spects of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was the emphasis on individualism and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cultivation. For example, the Confucian school,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focu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pursuit of virtue. They believed that by embodying the virtues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 one could become a morally upright pers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society.On the other hand, the Legalist school, represented by figures like Han Fei and Li Si, advocated for a more authoritarian and centralized form of governance. They believed that strict laws and harsh punishments were necessary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 The Legalist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uler's power and the need for a strong and efficient government.Another school of thought that caught my attention was the Taoist school, represented by Laozi and Zhuangzi. Taoism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he pursuit of inner peace and tranquility. The Taoists believed in the concept of "wu wei," which means "non-action" or "effortless action." They believed that by aligning oneself with the natural flow of the universe, one could achieve true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also witnessed the rise of the Mohist school, which advocated for universal love and impartiality. The Mohists believed in the principle of "jian ai," which means "inclusive love." They argued that love 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family and friends, butshould extend to all humanity. They also developed various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promoting social welfare, such as the use of defensive warfare and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Overall, the lectures on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provided me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llectual and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of ancient China. It was fascinating to see how these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engaged in vigorous debates and discussions, each offering unique perspectives on the nature of reality, ethics, and governance.中文回答:看完了关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讲座后,我对丰富多样的哲学思想和激烈的学术辩论深感着迷。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300
Reflections on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Pre-Qin Period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Pre-Qin period was an era of intellectual diversity and vibrant debate, leaving me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awe and inspiration.Witnessing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clashes of perspectives among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was fascinating. Each school had its unique philosophy and approach to governance, ethics, and the universe. The diversity in thought and the passionate discussions among scholar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the pursuit of truth.What struck me most was the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of the scholars in pursuing their beliefs and ideas. Despite facing opposition and criticism, they remained committed to their philosophical pursuits,贡献ing significa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era reminds us of the value of open discussion and intellectual diversity. It encourages us to question, explore, and挑战conventional wisdom, foster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progress.In conclusion,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Pre-Qin period was a remarkable era of intellectual prosperity and debate. It inspires us to cherish the freedom of thought, embrace diversity, and strive for truth and progress.《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多元、辩论激烈的时代,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震撼的印象。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1500字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1500字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很早就已经把它摆到我的书架上了,也很早就把它读完了。
但书的内容相当深奥,读一遍是不足以理解其内涵,这才又读了一遍。
就几个问题随便侃几句。
易先生在讲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时候(P17),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然后解释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获成功。
印象中我学古汉语时,这个“期(ji1)”当“满”讲,也就是说“期月”是满一个月的意思。
换个角度思考,“期年”是什么意思,是满一年,还是十二年?显然是易教授错了。
《论语·里仁》里有这样一句话: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句读起来是有点问题,联系上句感觉应该是“不以其道去之”为好(P18)。
易教授也不管这些许问题,就自顾的揣测起来了。
我翻过朱熹的《四书集注》是这样解释的,谓不当得而得之。
我仍然不解,富贵可以得,难道贫贱也要得?惑矣。
在君子固穷这篇里看到一句话,说得太实在了: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P19)。
意思是说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是应该保持沉默的,不能信口开河。
几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有如此思想怎能不让人敬佩,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源。
知之为知之,不知可以google 知,为什么要忽悠?想想你身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
其实他不知道,纯粹在那瞎咧咧;当时你也可能上当,但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才是“小人”的嘴脸。
愚不可及只是一俗语,绝不是成语,可见教授也不过如此(P20)。
原意是指卫国大夫宁武子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时候我们(指孔子)比不上,到后来意思就变味了,有趣。
易教授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中的贫与寡错位了,并做出了解释(P24)。
我认为寡指少,指的是财产少而不是人口稀少,才会担心分配不均衡;贫当然是贫穷了,贫穷才会滋生盗匪,比如索马里海盗,才会担心政局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易中天学讲课——《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刘庆亮(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200)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
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
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
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
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
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
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
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
”[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
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
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
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
”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
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
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
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
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
”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
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
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
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
第二种,隐性问题。
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
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
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
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
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
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
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
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
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
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
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
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
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
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
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
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
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
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
高就是高,不服不行!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
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
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
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