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高三语文选考模拟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市高三语文选考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
1. (2分)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庐冢(zhǒnɡ)梵语(fàn)退避三舍(shě)懈怠(dài)
B . 谨慎(shèn)封禅(shàn)大惑不解(huò)胜任(shènɡ)
C . 荒谬(miù)窈然(yǎo)咎由自取(jiù)瑰怪(ɡuī)
D . 讣告(fù)褒奖(bāo)春华秋实(huá)渔父(fǔ)
2. (4分) (2018高一上·南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
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
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
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用的样式。
B .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 . 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D .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亘古不灭朴素无华息息相关扬长避短
B . 亘古不灭朴素无华休戚相关相得益彰
C . 亘古不变质朴无华息息相关扬长避短
D . 亘古不变质朴无华休戚相关相得益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 .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 . 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 .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3. (2分) (2018高一上·福清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文字恐惧症”最可怕的危害在于它可能使语言的教学行为完全丧失其教学上的意义,甚至完全阻断有效阅读供给主体精神滋养的途径。
B . 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测上取得重大的突破,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C . 饮用菊花茶可以缓解头昏脑胀及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干涩等症状,这是因为菊花有清肝明目、祛毒散热的功效的原因。
D . 新浪、百度、网易等各大网站的代表纷纷表示,要培养抵制互联网上假恶丑、推动真善美的社会氛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引领互联网健康快速发展。
二、语言表达 (共2题;共11分)
4. (1分) (2015高二上·河南期中) 城市升级持续进行,城乡大地发生巨变,勾起城市几代人对过往历史的追思。
有感于此,《城市日报》开展题为“寻找城市记忆”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老照片,老故事,然后编辑成册。
现在请你为册子撰写一段卷首语以吸引读者,要求:主题突出,语言鲜明生动,连贯得体,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50字。
5. (10分) (2020高三上·鹤岗月考)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2018年,原名刘树勇的微博红人“老树画画”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件扇面新作,并配上了一段颇为“佛系”的打油文字,“终于熬到周末,独自去看荷塘。
清风花香扑面,忘了世态炎凉”。
此作一时引起热议,有人称赞,有人批评。
请描述画面内容并结合画中文字阐述称赞与批评的理由。
①画面:
②称赞:
③批评: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
6. (9分) (2019高三上·烟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心”,包括志、意、情等在内,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一个意思,是中国传统哲学、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无论书法、音乐、绘画还是诗歌,中国艺术基本都是从“心”字出发。
由此,这些艺术形式虽然不能相互替代,却可以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沟通。
②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中提出“书,心画也”。
他当初所说的“书”,原本指书籍。
但后人以书法解释“心画”,已被普遍认可,可表达为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
那么,书法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什么?是点画,是线条,是笔法。
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无论哪一笔都是从最基本的点开始,正所谓“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一点一画。
都包含创作者的心灵活动,成为规范化后的“心”的一种美化。
③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中国人的人文心胸,主要用来表达情感。
有些诗虽格律正确,却缺少真情实感;有些诗看似华丽规整,却是套用前人陈词,或是胡乱堆砌词语,令人读之无味。
反之,有些诗虽不工整,但自有情怀真意,令人回味无穷。
据传宋代诗人潘大临一日见窗外雨打秋林,风涛阵阵,遂诗兴大发,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
这句诗刚落笔,突然被收租人打断兴味,无以为继。
所以只要不做作,抒真情,明其志,即便没有名篇传世,也不失为一名合格的诗人。
④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早期重形。
如《尔雅》所云:“画,形也。
”战国韩非子的画鬼魅易犬马难,重形似;到南齐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
宋代文人介入绘画者多。
我以为,从文人画开始,更讲“心”,“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
也就是说,作画最重要的是形与心要相合。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
可见,中外艺术传统虽有差别,但亦有共通之处。
即以“有意味的形式”来说,形是直觉可视的,但必须有意味。
有意味就要联系到心灵活动、心灵感受。
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形式不就单纯成为视觉活动了吗?所以从“意味”这一角度来做研究,与我们所说的“心”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相通的。
⑤情,乐本情性。
古人曾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声成文,谓之音。
也就是说“声”要加以规范化和美化才算“音”,由此才能形成“乐”。
就艺术的纯粹性来说,一般认为书法与音乐最为相近。
有一天,我吃早饭时,看到报纸上有句话,“嗓门大的人不见得会唱歌”。
我认为这话说得很对。
有的人嗓门很大,唱歌却跑调,徒有“声”而没有“乐”。
或说那“声”本来就缺少美的素质。
从声到音再到乐的过程,需要无数次的规范化和美化,最终抒发情性才足以动人。
⑥“写心”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传统。
书法与其他艺术都讲求写心,都讲求志、意、情的表达。
书法最强调“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其他艺术都可以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从而得到启发。
当下我们要“写心”,就要发挥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心”应该是天赋、精力和体验的积累,只有不断学习、行动、体会,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格力量和独立个性,最终才能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扬子法言》提出“书,心画也”观点,就是指书法是人的心灵活动的轨迹,是规范化后的“心”的美化。
B . 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宋代文人画讲求“形与心相合”,这与西方美学追求的“有意味的形式”内涵相同。
C . 由“声”到“音”继而到“乐”的过程,既是规范化和美化的过程,也是学会表达心灵、抒发情感的过程。
D . “写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书法最具代表性,其他艺术只能从书法的美学原则中寻根,而得到启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③段运用对比手法,阐释“表达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用潘大临的事例说明诗歌创作需要灵感,灵感是心灵的即兴发挥,要一气呵成。
B . 第④段运用了引证法,引用毕加索的话来阐明:写实的绘画技巧易于学习,很容易达到一定高度,但纯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却非常困难。
C . 第⑤段使用例证法,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说明必须是饱含“情性”的声音才是悦耳的音乐,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写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共同特征,并通过书法、诗歌、绘画、音乐四个门类进行具体论证说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书,心画也”两种说法,都明确地指出了文艺创作与主观思想感情的关系,都把文艺创作看成是作者内在思想感情的表现。
B . “心”可理解成是志趣、意念、情感,是艺术家内在主观因素的总和,“心”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文艺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
C . 艺术创作的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方面强调要取法于自然,在自然现实中汲取灵感和力量;另一方面是学会“写心”,抒发艺术家的内在情思。
D . 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诗书画共通的艺术大师,如王维、苏轼等,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文化重“心”的共同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艺术形式相通。
7. (20分) (2019高三下·南开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捕蟹者说
王充闾
望着阶前悦目的黄花,我想起那句“对菊持螯”的古话,蓦然触动了乡思。
西晋文学家张翰,因见秋风起而兴“莼鲈之思”,想起了家乡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遂命驾东归。
鲈鱼脍,常见于古代诗文,名气很大,该是上好的佳肴,但菰菜却没有什么味道,莼羹也未见得怎样的鲜美。
我想,无论如何它们也比不上我的故乡那肉嫩膏肥、风味绝佳的蟹鲜。
河蟹咸水里生,淡水里长,一生两度回游于河海之间。
我的家乡地近海口,处于九河下梢,向来是河蟹生长的理想地带。
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蟹的传说,有个红罗女的故事,凄楚动人。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河口有一个蟹王。
背壳赛过大笸箩,螯上夹钳像农户用的木杈,目光灼灼如炬。
每当星月不明的暗夜,便耀武扬威地出来伤人,成了乡间一害。
这年秋天,村头来了一个身披红罗、手持双剑的卖艺女郎,说是能降魔伏怪。
于是,便和蟹王斗起法来,鏖战了三天三夜,女郎终因体力不支,被蟹王吞掉,但事情并没有完结。
此后,连续数日,大雾弥天。
天晴后,人们发现蟹王死在岸边,从此,妖怪就平息了。
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但据群众讲,至今螃蟹还很怕大雾,却是事实。
老辈人口耳相传,道光年间中秋节过后,一个浓雾弥漫的晚上,突然,河里“刷刷刷”响声一片,螃蟹成群结队急急下海,顿时河面上黑鸦鸦一片铺开,有的小渔船都被撞翻了。
螃蟹雅号“无肠公子”,又称“铁甲将军”,千百年来,一直活跃在诗人词客的笔下。
有对它进行嘲骂的(当然是借物讽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有些诗感喟身世,寄慨遥深:“怒目横行与虎争,寒沙奔火祸胎成。
虽为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间五鼎烹。
”“勃窣蹒跚烝涉波,黄泥出没尚横戈。
也知觳觫元无罪,奈此樽前风味何!”有人把黄庭坚这两首诗比作《史记·项羽本纪》,实属过誉;但指出诗人意在咏叹叱咤风云的悲剧人物,也似有些道理。
还有些诗借题发挥,咏怀抒愤。
吾乡近代诗人于天墀,出于对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高俅式的恶棍的痛恨,乘着酒兴,写下了一首《捕蟹》七绝:“爬沙里处费工程,隔岸遥闻下簖声。
毕竟世间无辣手,江湖多少尚横行!”人们从不同角度咏蟹寄怀,见仁见智,独具慧眼。
但是,“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对于蟹味的鲜美,古往今来,认识却是一致的。
在现代国内外市场上,河蟹与海参、鲍鱼平起平坐,被誉为“水产三珍”。
其实,早在一千年前,人们就很抬举它的位置。
东晋时期的毕茂世,经常左手持螯,右手把酒,说是“真堪乐此一生”。
后世还有个叫冯梦桢的,敬事紫柏大师,潜心奉佛。
一天,两人同赴筵席。
冯因贪食蟹鲜,痛遭师尊的棒喝,但终竟不改其馋。
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午后复病,盖疟也。
不知而啖鱼蟹,益为病魔之助矣。
”即此,亦足证蟹味之鲜美。
大诗人李白是很喜欢吃蟹的,他写过“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的诗句。
在曹雪芹笔下,连那个温文尔雅的苏州姑娘林黛玉,也还啧啧称赞“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哩!
不过,就我体察,蟹味美则美矣,但随着情况的不同,人们的感觉也时有差异。
四十年来,我吃过无数次家乡的河蟹,而感到风味最美的是童年时节在草原上野餐那一次。
那年秋天,我随父亲去草场割柴。
河清云淡,草野苍茫,望去有江天寥廓之感。
休息时,父亲领我去沙河岸边掏洞蟹。
原以为洞中捉蟹,手到擒来,谁知这绝非易事。
我刚把手探进去,就被双钳夹住,越躁动夹得越紧,疼得我叫了起来,父亲告诫我:悄悄地挺着,别动。
果然,慢慢地蟹钳松开了,但食指已被夹破。
父亲过来从洞中把螃蟹捉出,并作了示范。
用拇指和中指紧紧掐住蟹壳后部,这样,双螯就无所施其伎了。
还教我把捉来的大蟹一个个用黄泥糊住,架在干柴上猛烧,然后摔掉泥壳,就露出一只只青里透红的肥螯,吃起来鲜美极了。
后来,学到了多种多样的捕蟹办法:编插苇帘,设“迷魂阵”,诱蟹就范:拦河挂索,迫蟹上岸;在秋粮黄熟的田埂,提灯照捕:驾一叶扁舟,设饵垂钓……无论哪种办法,都比掏洞捕捉轻巧得多。
但说来奇怪,吃起来,味道却总是略逊一筹。
我想,未必草原上的螃蟹风味独佳,恐怕还是主观上的感觉在起作用——得之易者其味淡,得之难者其味鲜。
王安石说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把这番道理推演一下,是不是也可以说:甘食美味往往出现在艰辛劳动之后啊。
(1)此文从哪些方面,写出蟹具有什么特点?
(2)本文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本文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又感悟了什么人生哲理?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文开头,写“悦目的黄花”与“对菊持蟹”,画面温馨,其乐融融,反衬思乡之苦。
B . 引用神话传说,讲述红罗女降妖除魔,为保一方平安英勇献身的故事,既介绍蟹在雾天聚集的习性,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C . 本文引用文人墨客的以蟹为意象的诗句,表达出对它的爱憎;见仁见智,明眼慧心,蟹的功过随其论说。
D . 作者由叙述蟹的文化历史内涵,转而写蟹的味道鲜美,又是引用历史上、小说中的人物吃蟹的故事作为佐证。
E . 作者进而由吃蟹转而写捕蟹,叙写在草原捕蟹伤到手指的故事,感悟出人生哲理,实践最重要,要在做中学。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8. (16分) (2020高一下·平桂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辱①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②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③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④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苍黄⑤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
注:①辱:谦辞,感到自愧的意思。
②自卜:自量。
③抗颜:严正认真的态度。
④挈挈(qiè):急切貌,一作孤独貌。
⑤仓黄:同”仓皇”,张皇失措的样子。
⑥《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
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
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则耻师焉:耻辱
③仆道不笃:谦称,相当于“我(的)”
④未见可师者:学习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尊称,相当于“您”
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责怪
⑦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⑧狂走者累日:奔跑
A . ①⑤
B . ②⑥
C . ③⑦
D . ④⑧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B .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C .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D .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曾像他的老师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和“王道”的思想,被后人尊为“亚圣”。
B . 韩愈,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世称“韩昌黎”、“韩文公”,和柳宗元一起发起了“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和言辞贵新。
C . 南越,先秦时期百越各部落的其中一支部落,先秦时期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各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各自的名称,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
D . 州,古人将天下分为“九州”,如《过秦论》中的“拥雍州之地”中的“雍州”就是九州之一。
后成为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所辖地区的大小历代不同,后多用于地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9. (6分) (2018高二上·汕头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题歌风台①
张方平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诗。
淮阴反接②英彭③族,更欲多求猛士为?
【注】①歌风台:《汉书·高帝纪》载,高帝十二年,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酒酣,击筑自歌,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②反接:反绑双手。
③英彭:英布与彭越,二人都是开国功臣,一封淮南王,一封梁王,先后被刘邦杀死,灭三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诗歌首句时间跨度很大,点出刘邦从穷困失意到贵为帝王的前后变化,给人强烈的反差感。
B . 次句刻画刘邦醉酒赋诗的典型瞬间,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主人公志得意满、慷慨激昂的一面。
C . 三,四句机杼别运,说刘邦君临天下的目的尚未达到,却错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
D . 本诗风格笔短趣长,意在言外,顺接自然,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以含蓄蕴藉的审美享受。
E . 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诗人借古迹而抒怀,在叙述和议论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2)这首诗的三,四句与元代诗人张昱《过歌风台》中“韩彭受诛黥布戮,且喜壮士今无多”两句表达了怎样相同的思想感情?手法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
10. (10分)(2020·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间,‘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论语·先进》)
材料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论语·子罕》)
(1)下列的划线字与“求也退,故进之”中的“进”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史记》)
B .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庄子》)
C .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诗经》)
D . 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
(《礼记》)
(2)孔子认为“止,吾止也。
进,吾往也”,却又说“求也退,故进之”,二者矛盾吗?为什么?
七、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20高二下·玉林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指出读书人因道路遥远、责任重大而应该有远大抱负、坚强意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花开月圆的美好日子已经结束,将现在和过去交织在一起,抒发了抚今追昔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