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新课程历史高考前25天每日限时训练(25)(2013年6月2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新课程历史
考前25天每日限时训练(25)
(时间:2013年6月2日)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
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钱氏家训·家庭》载:“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反映出古代家族()
A.具有广结善缘的行举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行善济世的乡风礼俗
【答案】C
25.日野开兰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雕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区的新型封建城市。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B.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C.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D.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答案】D
26.中国古代某位书法家的创,乍风格是“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道劲而气概凛然,更有其人格魅力凝聚于其中”。
该书法家的代表作是()
A B C D
【答案】C
27.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
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
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商品经济发展②市民阶层壮大③小说的世俗性④重商观念形成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D
28.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该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答案】D
29.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
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
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答案】B
30.近代《良友》:画报第62期刊登一幅大大的地毯,说明性文字写道:蒋主席公邸地毯图案,色彩庄严而华丽,象征全面统一,表现国体尊荣,然而际此10月国庆节期,内忧外患频仍,东北一角,崩缺糜烂,即使毯毁损,已堪惋惜,况国土失陷,可哀孰堪!这期画报出版的时间应该是()A.1915年B.1927年C.1931年D.1949年
【答案】C
31.右图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他曾把上
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祖国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
高秉涵老人当选的主
要因素是()
A.发展了“九二共识”
B.推动了“一国两制”
C.消除了两岸隔阂
D.彰显了民族亲情
【答案】D
32.下列图片是有研究小组收集的研究资料,据此可推断其研究主题是()
①②
③④
A.农村土地制度变革B.城乡文化事业发展
C.农村民主政治建设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33.近代法国某一思想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天赋人权B.社会契约C.自由平等D.分权制衡
【答案】B
【解析】“公意”、“共同体”体现了卢梭对公共意志和国家的认识,由每一个成员出让一部分权力形成共同体(即国家),以契约形式促使共同体保障每一个成员的利益。
故B项正确。
34.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中写道: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
新经济政策。
下列关于“改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指令性计划经济
B.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并存
C.从直接过渡到间接过渡
D.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
【答案】A
35.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考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解析】“杜鲁门主义”是两极格局的表现,“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属于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利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第40题25分。
第41题12分,共37分。
要求: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40.(25分)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备受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10万以上城市数量变化图(单位:个)19世纪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
材料二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当时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
……在伦敦,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改善普通劳动者的住房条件,商人乔治·皮鲍迪和悉尼·沃特娄发起“模范住
- 3 -
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
……1875年—1876年,伯明翰通过立法清除贫民窟,(市长)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窟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
……在利物浦,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1842年颁布了《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要求。
——任其怿、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英国解决住房问题的方法。
(9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10分)
40.(25分)【答案】(1)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或: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的迅速增加)。
(3分)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
(3分)
(2)建设廉租房;政府出资进行城区改造;立法规范房屋建设。
(9分)
(3)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诸如住房、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在顺应城市化潮流的同时,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做到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10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概念史”,与其说是将概念作为特定研究领域的一门专史,或者说思想文化史的一个分支,不如说它是一种认知转型期整体历史的独特视角与方法。
“概念史”假定,每一个具有转型特点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凝聚那个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反应和塑造那个时代里是社会历史特征的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概念。
因此历史学家不仅需要对这些概念的内涵演变进行专门探讨,同时需要关注、甚至更为关注这些概念的历史运用,也即重视它们与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之间深刻而微妙的互动与关联。
材料二概念史研究,通过对影响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制导政治和文化重大变革的新式核心概念,像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立宪、共和、革命、改良、阶级、军闽、民族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重要概念的形成、传播、认同和使用的深入探讨,特别是通过它们如何与社会政治彼此互动的途径与机制等的揭示,将无疑有助于提供和呈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的立体化历史图景……
——以上材料均摘自黄兴涛《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概念史”的认知。
(3分)
(2)从材料二中至少选用6个概念(着重号部分),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构筑一
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的立体化历史图景”。
(9分)
41.(12分)【答案】(1)认知:历史研究的独特视角与方法;适合于转型期的历史研究;要关注概念的内涵;要重视概念的运用。
(3分,答出三点即可。
)(3分)
(2)第一层次:选用4—6个概念,得1—2分;逻辑合理,应用准确,能从政治、经
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阐释某一阶段历史的内在联系,得6—9分。
第二层次:选用4个以下概念,能建立一定的历史内在联系,得1—6分。
第三层次:仅仅罗列历史概念不得分。
参照答案: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选考题:每小题15分。
只能选择做其中的一道题。
45.(15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格兰的第一所大学出现在1412年,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苏格兰的大学异军突起,又
先后建立了三所大学。
他们在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偏向欧洲,较少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
18世纪
50年代自然科学已经在阿伯丁大学确定了地位,而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成为主要的医学中
心。
在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化学、地质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是激发
了人们将科学应用到渔业、农业、交通和工业上去的兴趣,苏格兰的大学顺应时势,改革课程设置,
增添更现代更实用的课程,并与制造业建立了联系,这与依然稳坐“象牙塔”中的牛津和剑桥形成了强
烈的反差。
从1740年开始,格拉斯哥大学的本科生中约有40%来自工人或商人家庭(有些来自英
格兰),它的许多毕业生都在工商界获得了成功。
在苏格兰,大学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进程要比英格兰大学开始得早。
格拉斯哥大学在梅尔维尔
(AndrewMelville)担任校长期间(1574~1580)就开始对课程进行改革,第一年学习人文学科,
第二年学习数学、宇宙学和天文学,第三年学习道德和政治学,第四年学习自然哲学和历史。
1708年爱丁堡大学对教学进行了改革,抛弃了四年中由同样的教师教授所有科目的做法,到
1753年这种做法几乎被所有的大学所采纳。
1729年,格拉斯哥大学的哲学教授首次用英语取代了
拉丁语讲座。
这些改革使苏格兰大学在18世纪独树一帜,连牛津大学都自愧不如。
——《外国高等教育史》
- 5 -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格兰大学崛起的原因。
(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苏格兰大学有哪些创新和及影响。
(9分)
45.(15分)【答案】(1)英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较少受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6分,任选三点可得满分)
(2)在教学内容方面:打破神学和宗教束缚,大学课程逐渐世俗化,确立了自然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学以致用,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3分)
在教学对象方面:打破教士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大学教育逐渐面向工人和商人子弟。
(3分)在教育方式方面:用民族语言英语取代了拉丁语,促进教育普及和文化发展,推动英国国际市场的开拓。
(3分)
46.(15分)【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正确估计支配人类心灵的对权力的迷恋及滥用权力的癖好。
……行使政治权时。
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相互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
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现出来。
——摘自华盛顿《告别演说》材料二战后社会与经济恢复的困难和国内外全新的政治形势,规定了国民党可能的或可行的选择必须是放弃传统的一统模式,选择社会政治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国民党以全能主义政治为表征的的政治结构,因政治系统实行整合的主要社会政治因素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政治结构形态滞后于社会发展。
——摘自《抗战胜利后至内战爆发前的中国政局》(1)根据材料一概括华盛顿的担忧。
(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华盛顿解决他所担忧的问题的办法。
(4分)
(2)材料二中“选择社会政治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实现这一政治理想的有利条件。
(6分)
46.(15分)【答案】(1)①担忧有人过于迷恋权力和滥用权力而出现专制。
(2分)
②领导制定了1787年宪法,对中央权力实行制衡和监督;建立联邦制,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拒绝连任,不当终身总统。
(4分,回答2点即可)
(2)具体含义:国民党应放弃一党专权的独裁统治,在多党合作基础上实行民主政治。
(3分)有利条件:①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国共力量某种均势的形成。
③战后社会与经济恢复的需要。
④二战后和平思潮高涨和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壮大。
⑤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6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
47.(15分)【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各个地方,人们现在正在新的恐惧的阴影下生活。
因为可怕的、全球性的核浩劫的种种后果现在更加显而易见。
……毫无疑问,我们正处于动荡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伦理,一种得以生存的伦理。
——1961年5月阿德莱·斯蒂文森在斯蒂文森基金会开业仪式上的讲话材料二1961年初,“东方号”飞船的总设计师曾经向科罗廖夫指出,运载火箭和宇宙飞船的安全指数目前只能达到50%,但科罗廖夫还是决定铤而走险:必须领先美国人数周,进行第7次“东方号”栽人飞船发射。
……据专家估算,苏联把国民经济的一半到2/3投入到国防科研生产上,苏联发展国防高新技术……是搞“象牙塔”,用国民经济填“无底洞”。
——《文汇报》
(1)材料一中“新的恐惧的阴影”指的是什么?六十年代的“动荡”有哪些具体的表现?(6分)
(2)请对材料二中的现象进行评价。
(9分)
47.(15分)【答案】(1)“阴影”指美苏争霸(或美苏对峙、美苏军备竞赛)。
(2分)
“动荡”的表现有: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第二次印巴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等。
(答出两点即可,4分)
(2)一方面促进了苏联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航天航空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苏联的国民经济向国防军事部门倾斜,严重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发展;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国内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各种社会矛盾,是导致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9分)
48.(15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严复与梁启超都是近代中国具有极大影响的宣传家,在维新办法时期,由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与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作为同业,他们二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仍然坚持君主立宪,走改良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极为恐惧。
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循序渐进,而袁世凯当初的民国是比较符合梁启超理想的。
所以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
- 7 -
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但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扼杀了梁启超的政治理想,梁启超于是转向倒袁。
而严复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固守自己的立宪主张,甚至在二十世纪初灿烂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
……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严复对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
他曾致信梁启超说:“连日晤谈甚欢,引为平生快事。
近年来,国家多故,朝野不宁,然治之之道,确如老弟所言,必先安内固本,尔后方克对外。
”经过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一连串重大变局之后,严复由于政治上的孤立,加“以肺疾缠绵,几于闭门谢客”,使他日益限于保守落伍,其间也自然关涉那些与他有过一定关系的人和事,而对梁启超的议论与评判尤多。
晚年严复依然承认,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梁启超确实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他曾写道:“吾国自甲午、戊戌以来,变故为不少矣。
而海内所奉为导师,以为趋向标准者,首屈康、梁师弟。
顾众人视之,则以为福首,而自仆视之,则以为祸魁。
……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说严复与梁启超“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的重要史实。
(6分)
(2)上述材料反映严复对梁启超历史地位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分析变化的原因。
(7分)
48.(15分)【答案】(1)史实:①共同宣传推动维新变法运动;②戊戌政变后都反对革命,赞成立宪保皇;③辛亥革命中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6分)
(2)变化:从肯定变为贬低。
(2分)
原因:①两人政治立场发生变化,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严复支持袁世凯称帝;(4分)②严复日渐封闭,政治思想陷于保守。
(3分)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48分)
二、非选择题:(52分)
40.(25分)【答案】(1)现象:城市化进程加快(或: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的迅速增加)。
(3分)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
(3分)
(2)建设廉租房;政府出资进行城区改造;立法规范房屋建设。
(9分)
(3)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诸如住房、环境污染等问题;我们在顺应城市化潮流的同时,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做到人与社会可持
续发展。
(10分)
41.(12分)【答案】(1)认知:历史研究的独特视角与方法;适合于转型期的历史研究;要关注概念的内涵;要重视概念的运用。
(3分,答出三点即可。
)(3分)
(2)第一层次:选用4—6个概念,得1—2分;逻辑合理,应用准确,能从政治、经
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阐释某一阶段历史的内在联系,得6—9分。
第二层次:选用4个以下概念,能建立一定的历史内在联系,得1—6分。
第三层次:仅仅罗列历史概念不得分。
参照答案: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选考题(15分):
45.(15分)【答案】(1)英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较少受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6分,任选三点可得满分)(2)在教学内容方面:打破神学和宗教束缚,大学课程逐渐世俗化,确立了自然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学以致用,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3分)
在教学对象方面:打破教士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大学教育逐渐面向工人和商人子弟。
(3分)
在教育方式方面:用民族语言英语取代了拉丁语,促进教育普及和文化发展,推动英国国际市场的开拓。
(3分)
46.(15分)【答案】(1)①担忧有人过于迷恋权力和滥用权力而出现专制。
(2分)②领导制定了1787年宪法,对中央权力实行制衡和监督;建立联邦制,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拒绝连任,不当终身总统。
(4分,回答2点即可)
(2)具体含义:国民党应放弃一党专权的独裁统治,在多党合作基础上实行民主政治。
(3分)有利条件:①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国共力量某种均势的形成。
③战后社会与经济恢复的需要。
④二战后和平思潮高涨和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壮大。
⑤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6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
47.(15分)【答案】(1)“阴影”指美苏争霸(或美苏对峙、美苏军备竞赛)。
(2分)
“动荡”的表现有: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第二次印巴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等。
(答出两点即可,4分)
(2)一方面促进了苏联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航天航空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苏联的国民经济向国防军事部门倾斜,严重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发展;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国内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各种社会矛盾,是导致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9分)
48.(15分)【答案】(1)史实:①共同宣传推动维新变法运动;②戊戌政变后都反对革命,赞成立宪保皇;③辛亥革命中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6分)
(2)变化:从肯定变为贬低。
(2分)
原因:①两人政治立场发生变化,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严复支持袁世凯称帝;(4分)②严复日渐封闭,政治思想陷于保守。
(3分)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