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阜阳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安徽阜阳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试卷
一、默写题
1. 默写。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2)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
(3)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5)《观沧海》一诗中,写风助水威,展现大海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6)《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7)《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
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
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
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1)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请你再写出出自这本散文集的
两篇文章的篇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营救”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4)请结合原著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下列文章中不曾涉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②在《朝花夕拾》一书中,鲁迅先生还有哪篇文章写到父亲?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内容,简述鲁迅先生对父亲复杂深刻的感情。
三、综合读写
在社区组织的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你参与了部分工作。
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
成任务。
材料一: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堪称丰富多彩,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
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
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
阅读活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
材料二: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有
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
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
于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
材料三: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购买
了3000多本电子书,手机微信里收藏了近一万篇文章。
(1)阅读材料一,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3)下面是社区阅读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多处语病,请指出两处并提出修改
意见。
①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
②在推进“全民阅读”
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
③阅读的目的,
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④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性本爱“秋山”
①我喜欢山水。
而在山与水之间,我又偏爱于山,这倒不是我想做个仁者,而是我酷
爱中国山水画的习性使然。
一般来说,山水画中的水大都似有若无,往往通过山的衬
托和留白来表现,而山的形态与神韵却是要通过皴擦点染实实在在地具象表现。
因此,但凡到了山水间,我对山是特别留心观察的,偶尔还会拿出写生本勾画几笔。
②从古到今,爱山的人大有人在。
比如陶渊明就直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
出其不随俗流的文人心气。
不过,陶渊明的丘山是泛指。
没有南北地域之分,没有雄
奇险峻与开阔平远之分。
③我常年生活在川东北一隅,目光所及的山海拔都不高。
我把这类寻常之山称为“凡山”,它不会让人仰视并视为畏途,人们也不会考虑爬山的艰难,老百姓甚至不说爬山,而说转山,其轻松的感觉和散步差不多。
④我常独自去转山。
但我对季节是有选择的。
春天的山万木复苏,桃红柳绿,但我总
觉得有些清浅,缺乏山应有的厚重,加之人们热衷于踏青,人满为患,喧嚣嘈杂,我
很少凑热闹。
夏天的山色深沉了一些,却是一味单调的浓绿,少了一些层次和变化,
看久了就视觉疲劳,耳畔还有知了无休止的鼓噪;如果天太热,更让人心烦意乱,也
不宜转山。
冬天的山,草枯叶落,满目荒芜,山就是寒山或残山了,自然更提不起兴
致去转山。
因而我的转山,大多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此时看山,就觉得山很有底蕴、很有美感、很有亲和力。
⑤如此说来,我就不是爱“丘山”,而是爱“秋山”了。
⑥秋天的山色尤其丰富。
绿色依然是不二的底色,但大自然这位画师是神奇的,在底
色上又浓墨重彩地涂抹了红色、黄色、褐色。
红色是霜染出来的树叶的颜色,形成万
山红遍的主色调;黄色穿插其间,是必须有的过渡与中和;褐色也是植物的一种演变
过程,像人脸部的阴影一样增加了山的厚重感和立体感,但并不晦暗,反倒衬托出阳
面的明丽。
于山间行走,摘几片叶子,即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书签了。
⑦秋山清若水,是说山的清凉静谧。
但山是离不开水的,尽管有的山没有江河的环绕,但流泉飞瀑、小溪深潭还是随处可见的,静止的山于是就有了动态,有了声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鲜活场景,也就有了飞扬的山之魂魄。
在水边驻足休憩,或观鱼,或照影,或洗涤,山行就有了别样的情趣。
⑧秋山之中,只要你处处留心,总会有惊喜出现。
比如野果,就随处可见可食。
刺梨,剔除果皮上的刺,入口是酸酸甜甜的,特别生津止渴。
还有野生板栗、野生猕猴桃,
但你要在树下的草丛中细细寻找才有所得。
运气好的话,你还会找到几枚野生蘑菇,
那就是有心于果子,无心得菌子,算是意外收获了。
至于柿树上像小灯笼一样高挂的
红红黄黄的柿子,你就只好饱饱眼福罢了,攀爬采摘困难而危险。
⑨或许你是一人独行,秋山或许也是空山,但你不会感到孤独,意念中总会感觉有人
与你同行。
有采药的仙师,有抚松的隐者,有策杖的高人;有“空山新雨后”的王维、“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杜牧,有画《秋山秋水》的张大千和画《牧牛图》的李可染……他
们是睿智的雅士或诗画大家,会分享给你一些“道理”与“禅心”、诗情与画意。
⑩当然,你还会邂逅一些现实人物。
如与你一样来寻幽览胜的游客,搭讪几句就有了
共同语言,进而有了共同的去向,成为同路人或网友。
你还会路遇背着一大背篼猪草
回家的大娘,一路上拉拉家常,话话桑麻,缓解疲乏。
你最好让大娘歇息一下,放松
一下腰背,替她背着猪草走上一段,亲身体验一下山里人日子的沉重。
到家了,大娘
会请你喝一碗老鹰茶,剥几粒新花生,你会体验到山里人的淳朴———秋山一样的淳朴。
⑪性本爱“秋山”,性是第一位的。
性是真性情,是大襟怀,是宽视界,更是一路上的
发现与参悟。
如果仅仅满足于观山望景,到此一游,而不与大自然作深度交集,那就
不免发出“天下山都是一样的”之类谬叹了。
⑫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样的道理,我爱秋山,其意也
不在山,在乎秋意人意也。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围绕“秋意人意”,文章第⑥到第⑩段,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念中的同行者和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绿色依然是不二的底色,但大自然这位画师是神奇的,在底色上又浓墨重彩地涂抹了
红色、黄色、褐色。
(3)分析第④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第①段文字来看,在山与水之间,作者偏爱山,是因为在山水画中,山需要实实
在在地具象表现,而水可有可无。
B.文中“川东北的当地人把爬山说成‘转山’,让人感觉爬山像散步一样轻松”的内容,从
正面表现了山海拔不高的特点。
C.文中引用的古诗文,或点明题目出处,或表现山的秋意人意,或帮助表现文章的主题,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富有诗意美。
D.第①段文字揭示了有真性情、大胸杯、宽视野,并与外界事物做深度交集,才可能
发现和参悟到这事物与众不同的道理。
E.“我爱秋山,其意也不在山,在乎秋意人意也”一句,议论中含有抒情,点明了“我”对
秋山所蕴含的秋意人意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粒花生米
韦如辉
①那一年,我考上了大学。
父亲突然变得喜欢赶集,在村前弯弯的土路上,和人头攒动、噪声如潮的集市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这个中的原因,当然是由于他刚考上
大学的儿子。
②开学前一天,父亲坚持要把我送到学校。
③离报到的时间还有一下午,父亲对我说,不急,时间多着哩。
父亲边说,边把目光
投向车站周围的饭店。
父亲问:“饿吗?”我点点头。
我听到父亲的肚子里,也一阵阵
地敲着鼓。
④从几家大酒店的门前走过,父亲选中一家叫“薄利小吃部”的饭店,痛下决心似的说:“就这家了。
”
⑤小吃部摆设十分简单,几张对开的桌子和几条长椅组成的座位,稀稀落落散落着几
个食客。
父亲要了一盘红烧肉和一盘油炸花生米。
父亲递给我一双筷子,又夹一块肉
给我,神采飞扬地说:“补补身子,这是好东西哩。
”这时,老板手里拿着半斤老烧,
走过来递到父亲面前:“大哥,不喝两盅?”父亲受宠若惊,而后幡然醒悟似的问:“多
少钱一瓶?”老板回:“两块五。
”父亲对老板的安排似乎十分满意,斟上酒,美美地吱
溜一小口。
⑥一小瓶酒很快见了底,父亲夹花生米的筷子也开始摇摇晃晃。
父亲语速放慢,结结
巴巴地说:“吃肉吃肉,不吃完可惜了。
”就在父亲让我的时候,一粒花生米从他的筷
子头上脱落了,花生米先掉在桌子上,后从桌子的东头弹跳到西头,最后从桌子的西
头落在我脚边。
父亲红红的眼睛盯住那粒花生米,那是一粒十分饱满的东西。
这东西
要在地里长,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父亲心想,绝对不能放过它。
父亲弯下腰,捡起,扔到嘴里,风生水起地嚼起来。
这一连串的动作,父亲完成得非常漂亮,不带一
丝的犹豫。
但这一切都被我,还有老板,和几个素不相识的食客看得一清二楚。
我的
脸一下子红到脖子根,好像那半斤老烧都倒在我肚子里似的。
⑦从小吃部出来后,我拒绝了父亲送我到校的好意。
我以晚了就没有回去的火车为由,坚决打发父亲回去。
⑧而后,我脑海里尽是闪动着一粒花生米弹跳的影子,还有父亲那串卑微的动作和神情。
我无法接受父亲的那串历史,以致四年大学时光,他没能跨进儿子的学校一步。
⑨去年,我下岗了,我的儿子考上了大学。
⑩在送儿子入学的火车站旁边的小饭馆,发生了和父亲当年相似的一幕。
⑪我要了一盘红烧肉和一盘花生米,还有半瓶本地老烧。
⑫一粒花生米以同样的方式落在儿子的脚边。
⑬等儿子去洗手间的时候,我弯下腰,捡起,扔进嘴里。
之后,我顺手抓起桌子上的
一团粗糙的餐巾纸,试图堵住从我眼眶里溢出来的辛辣的东西()
(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
①“我”考上大学那一年,_______________。
②去年,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品析⑥⑦段画线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妙处。
①父亲红红的眼睛盯住那粒花生米。
②我以晚了就没有回去的火车为由,坚决打发父亲回去。
(3)关于文章①—⑤段的内容,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B.第⑤段喝酒的情节与中心无关,可删去。
C.父亲因贫穷而生活卑微,与后文“我”下岗后的心境相似。
D.表现了父亲的卑微、无知,是“我”拒绝父亲进校园的关键。
(4)简要分析本文题目“一粒花生米”的作用。
(5)联系全文,请在文末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太丘舍去去:_______________
②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
③传不习乎传:_______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顾:_______________
⑤三十而立立: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述魏晋士大夫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组
织一批门人食客编写。
B.《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书,其作者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思想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C.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后来人们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表示特定的年龄。
D.【乙】选文中的一些短语或句子已经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比如:“择善
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4)孔子认为对待他人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结合孔子的这一观点,请具体谈谈我们
该如何对待【甲】选文中“友人”的做法。
六、写作
作文。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
请以《这样的人让我_______________》为题,参照下列要求与表格中的写作小贴士,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要求:(1)题目横线处填写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
(2)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3)不得抄袭套作;
(4)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安徽阜阳七年级上语文期中试卷
一、默写题
1.
【答案】
(1)影入平羌江水流
(2)逝者如斯夫
(3)应傍战场开
(4)江春入旧年
(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考点】
峨眉山月歌(李白)
名篇名句默写
《论语》十二章(《论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次北固山下(王湾)
观沧海(曹操)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羌”的正确书写。
(2)注意“逝”的正确书写。
(3)注意“傍”的正确书写。
(4)注意“入”的正确书写。
(5)由“写风助水威,展现大海气势的诗句”可推知答案,注意“涌”的正确书写。
(6)由“表现征人满怀愁绪,思念家乡的诗句”可推知答案,注意“芦”的正确书写。
(7)由“点明主旨的句子”可推知答案,注意“肠”的正确书写。
二、名著阅读
【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2)设法援救
(3)比喻
(4)①D。
②《父亲的病》。
鲁迅对父亲的感情: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
父亲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
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由此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父亲
强烈的爱。
【考点】
课内名著阅读
作家作品
《朝花夕拾》
词义解释
修辞手法的辨识
情节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朝花夕拾》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从中任选两篇作答即可。
(2)结合语境可知“营救”在这里是说“母亲,工人,长妈妈”只能“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没有办法救“我”脱离现在的困境,“营救”在这里意为“设法援救”。
(3)结合文段内容可知,画线句是将“我”急于背诵时的状态比作“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据此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①根据平时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可知,“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而《琐记》主要写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的经历,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
故选D。
②结合平时的积累可知,鲁迅所写的《父亲的病》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因此这篇文章也写到了父亲。
从《五猖会》的内容可知,父亲勒令鲁迅背书,只有背熟之后才可以去看五猖会,鲁
迅对父亲的做法感到困惑,但他从未指责过自己的父亲,这从《父亲的病》一文可以
看出,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他忏悔自己没有让父亲安
静地死去。
据此,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三、综合读写
【答案】
(1)让读者有阅读收获(提高阅读质量)
(2)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不相悖,相得益彰。
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
阅读方式。
(3)②去掉“都(将“双升”改为“上升”);
③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④在“在于”后面加“是否”(或将“能否”改为“能”)。
【考点】
材料探究
见解阐述
病句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可知推进“全民阅读”应
该重在让读者有阅读收获。
(2)细读材料二可知,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各有优点,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细读材料三可知,俞敏洪的阅读方式既有数字阅读又有纸质阅读,这表明这两种阅读方式并不相悖,相得益彰。
据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看法即可。
(3)②语意重复,去掉“都”或把“双升”改为“上升”。
③关联词搭配不当,可将“而是”改为“而且是”。
④两面对一面,在“在于”后面加“是否”或将“能否”改为“能”。
四、现代文阅读
【答案】
(1)山的颜色,水,野果(野果和菌子),现实中邂逅的人
(2)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秋山颜色的丰富,和作者对秋山的喜爱之情。
(3)写山其他三个季节的特点,反衬秋山很有底蕴、很有美感、很有亲和力,表现作者“性本爱‘秋山’”,引出下文对秋山的具体描写。
A,B
【考点】
散文阅读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修辞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中间段的作用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第⑥段“秋天的山色尤其丰富”等语句可知,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山的颜色;根据第⑦段“但山是离不开水的,尽管有的山没有江河的环绕,但流泉飞瀑、小溪深潭
还是随处可见的”等语句可知,这一自然段写的是水;根据第⑧自然段“比如野果,就
随处可见可食”“你还会找到几枚野生蘑菇”等语句可知,这一自然段写的是野果(野果
和菌子);根据第⑩自然段“当然,你还会邂逅一些现实人物”可知,这一自然段写的是现实中邂逅的人。
(2)在“绿色依然是不二的底色,但大自然这位画师是神奇的,在底色上又浓墨重彩
地涂抹了红色、黄色、褐色”这个句子中,作者把“绿色”比作画作上的“底色”,把“大自然”比作“画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涂抹”一词可以看出作者把大自然当做
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绿色依然是不二的底色”“又浓墨重彩地涂抹了红色、黄色、褐色”表现出秋山颜色的丰富多彩,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山十分的喜爱。
(3)此题可从内容、结构上进行作答。
内容上,本段分别写了春、夏、冬三个季节里山的特点;由“因而我的转山,大多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此时看山,就觉得山很有底
蕴很有美感很有亲和力”一句可知,写山其他三个季节的特点,是为了反衬秋山很有底蕴、很有美感、很有亲和力;结合第⑤段中“我就不是爱‘丘山’,而是爱‘秋山’了”,可
以看出作者“性本爱‘秋山’”;结构上,本段写“我”在秋天转山引出下文对秋山的具体描
写。
(4)A项,“水可有可无”表述有误。
由文章第⑦段可知,山离不开水;有了水,山才有了动态、有了声响、有了鲜活场景、有了魂魄、有了别样的情趣。
B项,“从正面表现了山海拔不高的特点”表述有误。
文中说“人们也不会考虑爬山的艰难,老百姓甚至不说爬山,而说转山,其轻松的感觉和散步差不多”,是从侧面表现山
海拔不高的特点。
【答案】
(1)①父亲送“我”上学,“我”因厌恶父亲的卑微的生活方式而拒绝父亲入校。
②“我”下岗了,在送儿子上学时,发生了与当年类似的事,“我”才真正理解父亲。
(2)①“盯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目光紧紧跟随花生米落地的全过程,从而表现出因贫穷而卑微的父亲对花生米的看重。
②“打发”表明“我”对父亲的卑微的动作、神情充满了不满和鄙弃之情。
C
(4)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以一粒花生米之小,反衬出情感的深重,引人深思。
(5)应填入“……”。
表明直到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心境,既后悔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态度,也感慨于自己生活的辛酸,用省略号能够更好地将那种复杂、一言难
尽的情感表现出来。
【考点】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散文阅读
赏析文章语言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记叙文标题作用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处根据第⑧段“而后,我脑海里尽是闪动着一粒花生米弹跳的影子,还有父亲那串卑微的动作和神情。
我无法接受父亲的那串历史,以致四年大学时光,他没能跨
进儿子的学校一步”,结合“我考上了大学”“父亲坚持要把我送到学校”等表明时间的语
句可知,横线上应该填“‘我’因厌恶父亲的卑微的生活方式而拒绝父亲入校”。
②处根据第⑨段“去年,我下岗了,我的儿子考上了大学”,第⑩段“在送儿子入学的
火车站旁边的小饭馆,发生了和父亲当年相似的一幕”,第⑬段“我顺手抓起桌子上的
一团粗糙的餐巾纸,试图堵住从我眼眶里溢出来的辛辣的东西”可知,横线上应该填“‘我’下岗了,在送儿子上学时,发生了与当年类似的事,‘我’才真正理解父亲”。
(2)①“盯住”本义是集中或显著地注意。
句中父亲的目光紧紧跟随花生米落地的全过程,不错眼珠,表现父亲对花生米的看重,体现了他因贫穷而卑微的特点,生动形象。
②“打发”本义是从某处撵走,这里是“我”不满父亲捡掉落地上的花生米卑微的动作、
神情,而把父亲故意撵走,拒绝父亲进校园,体现了“我”对父亲的鄙弃之情。
(3)A项,文章①—⑤段,写父子俩人在小饭馆吃饭,并不是为表现了父亲对“我”
深沉的爱。
B项,第⑤段父亲因喝酒才不慎掉落花生米,才有后面的内容,喝酒的情节与中心有关,不可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