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的四次革命
传媒的五次革命
![传媒的五次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09c42e69a98271fe910ef9d5.png)
人类传播革命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
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每个国家或地区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它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人类在公元前约3500年发明了文字,实现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年,人类进行第四次传播革命,迎来了电讯传播的曙光;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
在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因此,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言传播:第一次传播革命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
那么,语言是何时产生和怎样产生的呢?菲利浦•列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1984)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在3.5 万年前的某一时期开始使用语言。
罗伯特•芬(1985 )的推断与此稍有不同。
至于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各种猜测可谓异彩纷呈:“汪汪”派认为,言语是通过模仿狗叫等自然的声音形成的;“哼哟”派认为,言语是在从事某项群体的重体力劳动时为协调动作发出的声音形成的;“感叹”派认为,语言是由偶然地表现感情(疼痛、高兴、恐惧、悲哀)所产生;“唱歌”派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而来。
在众多的猜测中,恩格斯的“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的假说〔1〕,百多年来受到非议最少。
关于语言的产生,我们倾向于这样的假设和猜测:它起源于劳动,但并不局限于群体的共同劳动;它出现在简单劳动之后和制造工具之前,而不是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之中或之后。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2c25c33a76e58fafab00362.png)
主编:范艳丽、于婷婷、白冬雪、王掣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提要一、单选(20×1)二、名词解释(4×5)1.5w模式:答: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的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2.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答:(1)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成为“循环模式”(2)该模式里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接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3)该模式的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3.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答: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做信息环境。
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4.“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答: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5.意见领袖答: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伊里调查”中发现,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
大众媒介的定义、历史、分类
![大众媒介的定义、历史、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13f3e229915f804d2b16c136.png)
广播的传播特点
1,反应迅捷,时效性最强
2,易于唤醒受众注意 3,允许较大的伴随行为
4,接收工具轻便易携
5,体能精力耗量最低
6,与文字一样,可使受众保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电视的传播特点
目前被称作为“第一媒体”。 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
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 冲击力; 音画俱肖,图文并存。巨大的覆盖面和受众群落。全球谐 振,在第一时间内共享. 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 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电视的出现使人们每天的传媒接触时间由过去的几十分钟 一下子提高到了几个小时,看电视成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的 主要内容. 电视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仍能看出与图画相似之处,例如“日、月、木、 田”等。中国文字是一种字符记号,而西方是以 字母、字音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文字必须“书写”在一定的物质材料上才能
进行传播,而且也只有书写在一定物质材料 上的文字才真正构成传播媒介。 中国早期的文字媒介有兽皮、石头、龟甲、 木板、竹简、羊皮、绢帛等。 西方是石板、陶土、纸莎草纸、草纸卷、羊 皮纸等。 这些早期的文字媒介,到一千五百年前“纸” 出现后,才慢慢形成现在的书本形式。
媒介的历史
媒介的定义
1、媒介(或媒体)最早是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联系人或
事物。——《旧唐书· 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 媒介。” 2、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赖以实现的中介,它既是工具, 又不是工具。人可以让它为自己服务,媒介又可以反过来 对人类施加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并不都符合传播者的本 意。—— 戴元光《传播学原理与应用》1988年06月第1版 3、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4、媒介就是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杂志、 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大众媒介。 新闻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与电视而 言。——李彬《传播学引论》 1993年10月第1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52a645a45177232f60a2a3.png)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核心素养聚焦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https://img.taocdn.com/s3/m/6e1b185fd5bbfd0a7856737f.png)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6.24 04:41:0 904:41 Jun-202 4-Jun-2 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4:41:0 904:41: 0904:4 1Wednesday, June 24, 2020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6.24 20.6.24 04:41:0 904:41: 09June 24, 2020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 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 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2、1996年10月,上网人数62万; 3、 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 4、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 居世界第五位; 5、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 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6、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 亿。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⒈广播 ⒉电影 ⒊电视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广播影视的普及——广播
1、产生时间: 20世纪20年代初 2、阅读课文,找到以下“中国第一”的名 称、产生时间和地点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
6、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 泥块一 样任意 揉捏。 2020年 6月24 日星期 三上午4 时41分 9秒04: 41:0920 .6.24
•
7、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20 20年6 月上午4 时41分 20.6.24 04:41J une 24, 2020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4e782860740be1e640e9a6e.png)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
![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fefca1452ea551811a68709.png)
文字传播时代:
结绳记事与原始图画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文字 文字传播让异时、异地传播成为了可能,大大提高了 传播的广度和范围。既能“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 年” 。也能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 组和丢失。 文字的出现,人类文明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促使了 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更进。 局限性:容易让人产生疲劳;通过篆刻,或抄写文字, 传播范围小、效率低;没有听觉和视觉效果;传播速 度慢。
媒介技术的发展
传播媒介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时代
每一次传播“革命”对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口语传播时代
4万到9万年前,人类获得说话的身体能力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 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 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 文字的出现。 局限性:只能近距离传递和交流;记录行 差,只能依靠记忆力积累传播。受时间和 空间制约大。
新媒体传播
1946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出现 1950s末,调制解调器的出现,解决计算机与电话的兼容 1960s末,美国军方阿帕网(ARPANET)实验 1971年第一台芯片电脑:集成电子新时代 1970s末,通讯卫星 80年代初互联网民间化,个人计算机和在线网络日益流行 数字光纤网络:宽带和压缩技术 1989-94, 网络浏览器、万维网、搜索引擎… … 有500个频道的光缆电视,移动电话,无线上网… … 新的媒介环境: 内部:计算机性能的迅速发展,数字化 外部,连接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国际标准化 互动:在“虚拟现实”和“电脑空间”中,人机之间的仿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6481e77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a.png)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免费下载⾃⼰在收集的,好像在⽹上还没看见全的咧,与⼤家分享了吧,呵呵,都要为了梦想努⼒坚持哦!第⼀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②特点:⼀种信息共享活动;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传播双⽅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种⾏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内传播、⼈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我创造、⾃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之间、个⼈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化背景⽅⾯的隔阂。
有⽆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为(媒介的⼈与⼈的社会关系)⼀定的精神⽣产与精神交往与⼀定的物质⽣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产⼒的发展⽔平制约精神。
大众传播学第五章
![大众传播学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fd2a85280722192e4536f648.png)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一组数据对比
700 报纸: 1936家,总印数达到445亿份 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记者证的正式新闻采编人 600 500 员大约 20万 期刊: 9900种,总印数31.4亿册 400 675.82
网民数量 300 3.84亿,博客活跃用户数量3000多万 广告收 网站: 336亿个, 374.88 200 网站数量323万个,网页数量 入 206.1 手机网民数量 2.33 亿 100 81.46 主要门户和新闻网站日均页面访问量 30多亿
• 16、17世纪西欧出现了新闻小 册子和经常出版的印刷报纸。 1609年,德国的《报道与新闻 报》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 报纸,它是周报,每周一张。 1660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周刊 《莱比锡新闻》改为日刊,这 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日报。到 19世纪30年的中期,美国出现 了真正的大众媒介——便士报。 这是快速印刷技术和报纸的基 本概念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真 正的大众传播媒介。
0
电视
广播
报纸
网络
电子 SNS 邮件 博客
社区
微博
以个体为主导 的融合式传播 方式
掘客
贴吧
即时 通信 视频 分享
网摘
留言板 视频 分享 网络 调查
网摘 (收藏)
以媒体组织为 主导的融合式 传播方式
BBS论 坛 博客
嘉宾 访谈
掘客
媒 体 圈
新 周 刊
分享阅读(2335)| 评论(32)| 分享(57)
媒介特性再认识
• 报刊传播特性 • 广播传播特性 • 电视传播特性 • 网络传播特性
必 先 利 其 器
工 • 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 欲 ①把握传播媒介的特点及其规 善 律,充分认识我们进行传播活动 其 事 的物质手段。
大众传播学 传播简史
![大众传播学 传播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0ec6497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0.png)
⼤众传播学 传播简史第三章传播简史、模式和功能第⼀节传播简史在“年青”⽽“短暂”的⼈类传播史上,⼈类五次传播⾰命所产⽣的巨⼤作⽤深深改变了⼈类的命运和历史。
1、什么叫“传播学时钟”?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仿卡尔塞根的“宇宙年”所假设的描述⼈类传播发展轨迹的时刻表。
它将⼈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后把它⽐作只有24⼩时的⼀天来计算⼈类传播发展史。
2、⼈类传播史上的五次⾰命是什么?①⼤约10万年前,出现语⾔传播⾰命;②公元前3500年,出现书写传播⾰命;③公元620年,出现印刷传播⾰命;④1844年,出现电讯传播⾰命;⑤1946年,出现互动传播⾰命。
3、语⾔传播⾰命语⾔约产⽣于距今3.5万年到10万年。
语⾔产⽣的假说: “汪汪”派、“哼哟”派、“感叹”派、“唱歌”派。
恩格斯 “语⾔起源于共同劳动”的假说。
意义:语⾔传播使⼈类可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积累知识,由动物世界进⼊⼈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明时代。
4、⽂字传播⾰命书画同源两⼤体系:表⾳⽂字和表意⽂字意义:书写传播使⼈类可以将事件和⾃⼰的经历、见闻、思想固定或记录下来,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传播。
5、印刷传播⾰命公元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植物纤维纸;印刷术源于殷商时期的印章和公元200年的拓印术;隋末唐初,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世界上现存的第⼀本印刷晶是我国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佛典《⾦刚经》。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并做过⽊活字印刷试验。
1315年,中国最先铸出铜活字。
德国铁匠古登堡(J.Gutenberg,1400-1468)发明了铅活字和⼿压印制设备,1456年⾸次印成了42⾏本《圣经》。
意义: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的传播特权,使⼈类由⼈际传播时代进⼊⼤众传播时代。
意义6、电⼦传播⾰命美国⼈莫尔斯于1844年发明了电报,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爱迪⽣在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法国⼈马瑞根据中国灯影原理于1882年发明了摄影机,以及随之⽽来的⼴播、电影、电视的相继出现。
被解构的线性时间和实拟空间:智媒时代用户时空观念嬗变及社会影响
![被解构的线性时间和实拟空间:智媒时代用户时空观念嬗变及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af7f9e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f.png)
或多人游戏进行交流 ,而不是面对面的聊天或谈话。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手机、平板来看新闻、刷视频、 进行虚拟社交活动等 ,却时常忽略了现实环境中身 边人的真实交流与切身感受 ,即使他们的身体处于 某一具体的物理地点 ,而此时的他们更多的可能却 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所思考和关注的内容早已 不在此处 ,呈现出了一种身体的“在场”和精神的 “缺席”。
20被解构的线性时间和实拟空间: 智媒时代用户时空观念嬗变及社会影响
杜全清清
摘 要 智媒时代 ,用户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时间上 ,传统广播电视设定的固定时段播放内容、“黄
金档”等 ,逐渐被短视频、碎片化讯息推送替代 ;在空间上 ,通过媒介现场呈现的视觉效果也有了新的突破 :
2 媒介时空的解构与重塑
互联网时代 ,人们可以实时获取任何想要的信 息 ,线性时间被解构为“分子云”式的碎片化时间。 网络空间带来的便捷和即时交流的特点 ,不再要求 双方个体必须同一时间处于同一地点 ,从而冲破了 地域的界限 ,更大程度地解放了人本身 [5]。5G、人 工智能、虚拟现实的技术运用 ,更是使人们融入进 智能化媒体描绘的全新图景。 2.1 瞬息万变 :打散固定连续的时间感受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0eb2601aa216147917112891.png)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邵培仁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
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付。
每个国家或地区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它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付价将是极其巨大的。
关键词:传播史,传播革命,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文化传播卡尔·塞根(Carl Sagan)有句名言:孙宙很古老,人却很年轻。
他将孙宙从“一声巨响”开始到今天的150亿年,比作一个只有365天的“孙宙年”。
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恐龙,那么它应是孙宙年历的12月24日,而人类则“诞生”于孙宙年历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
著名的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模仿卡尔·塞根教授的“孙宙年”的假设,将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100万年,而后比作只有24小时的1天来计算[1],从而描绘了人类传播发展轨迹的时刻表。
在这个“传播学时钟”上,1小时就等于41 666年,1分钟等于694年,1秒钟等于11〃6年。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相当于这一天的21:36;人类在公元前3500年的第二次传播革命中发明了文字,在“时钟”上大约为23:52;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约620年)首先发明了印刷术,此时约为23:59;1844年,当人类进行第四次传播革命、迎来电子传播的曙光时,离午夜只差13秒;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这时离午夜仅4秒钟。
对此,我们套用卡尔·塞根教授的话说:“人类很古老,传播很年轻。
”在“年轻”而“短暂”的人类传播史上,人类的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说惊天地泣鬼神。
它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897c9cf19e8b8f67c1cb933.png)
现代媒体总论知识点第一次传播革命――近代报纸的出现第二次传播革命――电子媒介的问世第三次传播革命――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传播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承传、延伸、扩大特定信息的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指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广义的媒介指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互动媒体:是以电脑与互联网产生后形成的,具有强交互性,能够及时交流,也可异时反馈的新型媒体。
特点:高度综合、充分交互。
媒介环境:指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信息资源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一种全球性、开放性的信息资源网。
网络媒体:就是指第四媒体,它是将国际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视为终端,传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新闻信息的传播工具。
摩尔定律:英特尔公司的奠基人高登。
摩尔认为,计算机处理器(CPU)的运营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倍。
其他媒介:是依赖电脑、多媒体、数字技术等所形成的新型媒体形态。
模拟技术:是将信息在制作、传递、存储以及接收各环节,以电信号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声波、光波等物理信号的模拟和传输。
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编辑、播出、传输、接收的全过程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
网络广播:也叫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国际互联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
图文电视:是指利用电视信号场消隐期间的时域空隙,附加播送代表文字、图形的数码,观众用接收附加器解码后可在屏幕上收看的一种技术。
最早出现于英国。
媒介组织:是由专业人士组合、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的职业化社会机构或单位。
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f78c3d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f.png)
传播学期末复习知识点1.重要人物,观点①施拉姆②麦克卢汉2.传播学的欧洲渊源,几个社会学家的观点①孔德英国社会学创始人《实政政治体系》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②塔尔德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用发明和模仿这两个因素的作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生活现象,宣称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适应的循环过程,因而社会需要借助传播进行不断改革。
③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给以启迪。
如何观察社会现象:(1)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2)观察要又外入内、由浅入深;(3)观察结果要能客观确切地表现;③齐穆尔德国社会也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交流网络才能被彻底而正确地认识和理解。
人与人通过信息交流组成群体,进而形成社会。
社会犹如一张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传播网络。
这位后来的传播学者分析人类的传播网络提供了理论支持。
3.美国传播学的孕育①杜威信息的社会化责任共享工具②库利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折射、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发展“镜中我”:自我形成的渠道③帕克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换④米德首创符号互动论;“自我体”和“客我体”的社会形成和传递。
符号互动论:对符号意义的共识和交换,强调语言、副语言等符号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1)“主体我”代表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而“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一面——内在化了的社会环境要求的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2)人的自我是在“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在互动中体现。
(3)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4.传播学的产生于确立: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五W模式:who谁 what说些什么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hom对谁说 what有什么效果传媒的三大社会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2)、勒温(卢因)美籍犹太人社会心理学家守门理论、把关人观点(来自经济学);团体动力学;实验法;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以及一系列由实地试验(实验法)得出结论3)、霍兰夫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态度说服理论(传播效果理论)说明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为“可说服性”这个当代传播学理论奠定基础;通过操纵变数以测量传播效果的实验性研究则构成了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
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
![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3179d0076c66137ee0619f6.png)
新媒体传播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 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目的的传 播形式。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 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 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 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 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 式流入网络之中。 ⑴互动性;⑵即时性;⑶个性化;⑷传播成本 费用低;⑸权利平等性;⑹多元性。
新媒体传播
1946年,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出现 1950s末,调制解调器的出现,解决计算机与电话的兼容 1960s末,美国军方阿帕网(ARPANET)实验 1971年第一台芯片电脑:集成电子新时代 1970s末,通讯卫星 80年代初互联网民间化,个人计算机和在线网络日益流行 数字光纤网络:宽带和压缩技术 1989-94, 网络浏览器、万维网、搜索引擎… … 有500个频道的光缆电视,移动电话,无线上网… … 新的媒介环境: 内部:计算机性能的迅速发展,数字化 外部,连接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国际标准化 互动:在“虚拟现实”和“电脑空间”中,人机之间的仿生
电子传播时代的特点
突破传统媒体介质,集文字、图片、视频、音 频等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播形式为一体 电子传播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影、电视 是视听复合符号的信息传播,二是影视提供的 直观性是空前的真实与虚假的混和,三是与语 言文字、印刷术的发明不同,电影、电视从它 们诞生的那天起,就属于大众传播媒体,具有 世界性与商业化的倾向。
人类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新媒体的传播 时代。每个传播时代都有它的优劣。包括新媒体传播 时代的传播也有很多缺陷,信息也有好坏,在这种容 易传播,容易复制的环境下容易造成“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现象。如果是虚假信息,低俗信息这 样影响会更坏。 总体来说传播媒介的发展是进步的。从传播范围和传 播速度变化来看是进步的。从信息的传递,接受,反 馈情况来看也是进步的。 我们的传播媒介技术从古至今都在进步,而且更新换 代的时间越来越短。相信以后会有更先进的传播技术。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技巧]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da75832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1.png)
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时代性标志。
大众传播媒介的的变化与发展,其实就是新媒介在旧媒介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与发展。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形态、人们的生活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都有各自的特点。
印刷类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电子类传播媒介主要有广播、电视、互联网。
大众传播媒介最先出现的是报纸,《邸报》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报纸,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昭文新报》是1873年8月8日创办的,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接着在我国出现了大批的国人创办的报刊,例如《万国公报》、《强学报》《红色中华》等。
这一系列报刊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各阶级政权的不断改变。
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不断为人们提供信息的同时,广播、电台这一新媒介问世。
第一座广播台,是于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接着,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于1926年在哈尔滨正式开播;最后广播电台出现了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于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从报纸到广播再到影视,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可谓是有着质的飞跃,中国的电影事业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
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打响了中国影视发展历程中的第一炮,随后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把影视从无声推向有声,电影的发展为后来电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3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
![3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8fe3bad3c1ec5da51e270ea.png)
二、文字传播时代 公元前4000年,埃及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1200年,希腊产生了完整的字母表音 文字系统。
公元前13世纪左右,殷商时期甲骨文,10万 多片,单字近5000个,有指事字、象形字、形声 字,还有形声字,标志着汉字符号体系的基本形 成。
水中之鱼
钓鱼
抓鱼
甲 骨 文 动 物 名 称 表
?1920年世界第一个电台kdka在美国匹兹堡正式开播同年播出总统竞选讯息1920年世界第一个电台kdka在美国匹兹堡正式开播同年播出总统竞选讯息反响强烈刺激了广播业的发展带动广告业和收音机制造业的兴起
第三章 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
M·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m)把媒介( media)视为人的延伸。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 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 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化成 为主流。
信息化时代的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50—80年代,报刊、广播、电 视等传媒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电话、 录音、录像、摄影、传真机等普及。
• 1906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节目试验 播出,1910年无线电广播初次试验完成。
• 1920年,世界第一个电台KDKA在美国 匹兹堡正式开播,同年播出总统竞选讯息 ,反响强烈,刺激了广播业的发展,带动 广告业和收音机制造业的兴起。
• 1884年德国科学家尼普柯发明旋转盘 扫描式的播送方式,为现代电视技术奠定 了基础。
•
•
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导致印刷时代的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