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能力目标: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1.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2.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材习题研讨
方法点拨
一、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
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
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
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
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
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说明琵琶女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用“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让琵琶女自述半生遭遇,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三、此题考查文学名篇的识记背诵能力。
背诵也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
特别是一些名句更要熟记,并且不能有错别字。
作者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
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
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四、“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给读者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大家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懂得叙事诗总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要找出诗人和琵琶女命运的共同点。
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进入诗的意境。
二、此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三、设计此题,意在使大家通过想象领略音乐美。
笼统地回答是毫无意义的,一定要作具体分析,要懂得器乐曲中常有模仿自然音的片段(如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中的“暴风雨”)。
答案不求统一,例如艺术通感也可以包含在内。
四、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积累运用
一、学海拾贝
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寓,寄托,隐含;意,心愿,愿望。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如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一诗:“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首诗的背景是熙宁二年王安石实行变法,诗人和他政见不同,竭力反对,然而宋神宗支持王安石。
因而当神宗欲任诗人为枢密副使时,他坚辞不就,并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又于熙宁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元丰八年哲宗即位,方归京任职,其间居洛阳共十五年。
这后两句所表达的便是诗人自己的情志。
他说的是: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因此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随便附和王安石),我的一片忠贞之心,即便是在穷居洛阳之时,亦犹如一株向日的葵花。
这才是诗人的真意之所在。
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事物之中。
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
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说法的多。
托物寓意,“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
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
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
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
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
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
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
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安的思绪之中了。
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二、新题导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案:寓意: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见解析(2))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案: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
“秋后”与“清霜”重复。
(说“秋后”好,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
解析:古人写诗咏物,往往都有寓意,第一题只要抓住一、二句作答即可。
由柳条依靠东风摇摆,自然就能想到那些依仗邪恶势力的小人。
第二题,回答这样的问题,一般都要站在原作者的一边,联系具体诗句回答,能自圆其说即可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二、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29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左善赞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早期所作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也反映出人民的痛苦生活。
自遭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铮铮.(zhēnɡ)贾.人(ɡǔ)悯.然(mǐn)
迁谪.(zhé)管弦.(xián)转轴.(zhóu)
幽咽.(yè)西舫.(fǎnɡ)虾蟆
..陵(hámá)
2.字形
霓裳银篦收拨荻花沦落掩泣憔悴阑干
3.词义
左迁:贬官。
间关:鸟鸣声。
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秋娘:歌妓们的通称。
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
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
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
向前:刚才。
青衫:唐官员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
青衫是最低一级的服色。
知识积累解题
文题为《琵琶行(并序)》,点明了诗体。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知识积累识记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知识积累巩固
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注意易读错的字音:
“谪”不要读成“zhāi”,“弦”不要读成“xuán”。
注意区别形近字:
“收拨”不能写成“收拔”,“憔悴”不能写成“樵瘁”。
总结
一、课文总结
1.重点词语
文言实词:左迁委身贾人迁谪信手谪居
古今异义:明年因为整顿颜色老大向前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
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而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自叙身世与诗人倾诉相映衬。
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形象都很突出。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写乐曲旋律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值得诵读。
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值得学习。
二、学习心得
收获: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