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充分起作用的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杰斯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充分起作用的人杨眉2003
"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面的真正的我?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卡尔•罗杰斯
第一节卡尔•罗杰斯的生平
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出生于美国。

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业余时间喜欢经营农场。

他的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

罗杰斯早年生活较为富裕,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十分亲密,父母的要求较为严格。

罗杰斯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由于父母奉行圣经中的那句“生活于人群之中而洁身自好”的格言,所以他们家始终与外人保持一种距离,因此罗杰斯自小就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书上。

上学后由于他已习惯了离群索居并且缺乏社会交往的能力,他没能与同学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以至于直到青春期他都没有一个朋友。

是大学生活首次打破了他的自我孤立状态。

大学时他最初上的是农学院,在学校参加的一个基督教青年会讲习班上,他第一次体验到交友的快乐。

大二时他转学历史,开始进一步与同学交往。

促使他选择心理学的是他研究生时的经历。

起初他研究生念的是神学,他在一个由学生自发组成的讲习班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信任和尊重的情感,后来受一位叫沃森的老师的一门“与青年一道工作”的课程启发,罗杰斯认识到与人密切合作是可以成为一种职业的,于是,他决定放弃宗教研究,改学医学心理学,在读博士期间,罗杰斯对谈疗法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按他的说法:“我感到我之所以对谈疗法产生兴趣,肯定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幼年的孤独生活有关。

谈话疗法是一种为社会所公认的与人们结成真正亲密关系的方式,因而它正好满足了我当时无疑怀有的与人交往的愿望。

它还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既能与人交心,又不必经历与他人逐步加深了解的那种长期艰难的过程。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19,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931年,罗杰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纽约一所难管教儿童观测中心任职并创办了一所独立的心理教育中心,其后他相继在俄
亥俄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康斯威星大学任教。

1942年,罗杰斯写了他的第一本书:《咨询与治疗》,1945年,他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一个咨询中心,在此咨询中心工作的过程中,他出版了他的主要著作:《来访者中心疗法》,在这本书中,他介绍了他的基本理论。

罗杰斯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提倡了一种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在心理治疗中,医患之间是一种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医生要相信患者有足够的潜能恢复健康,并尊重患者的选择。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患者都具有丰富的自我认识、自我指导的内在资源,这些资源通过医生的积极态度就能够被激发出来。

此外,罗杰斯用“来访者”这一称呼取代“病人”这一称呼,是罗杰斯尊重患者、强调患者自主权利的具体体现。

罗杰斯新治疗观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这一新治疗思想源1930年代中晚期他在纽约儿童观测中心的工作。

当时他处理了几个很有意义的个案,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个案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带着她的极为淘气的儿子前来咨询,罗杰斯与其他专家会诊后的结果是:孩子问题的症结在于母亲对孩子表现出放弃的态度,于是他们在此诊断上与母子分别会谈十多次,但始终没有什么效
果。

于是罗杰斯决定中止治疗,而这位母亲也表示赞同,但就在她走到门口时,她突然转身问到:你们这里向成人提供帮助吗?罗杰斯刚表示偶尔也提供时,她立刻走到椅前坐了下来并滔滔不绝地谈起了她和她丈夫的问题,罗杰斯不知如何是好,大部分时间就是听她说,几次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不仅她的夫妻关系得到了改善,而且她孩子的行为也不断改善。

罗杰斯后来总结说“这件事给我上了极端重要的一课。

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我是跟着她的思路而不是我的思路走。

我仅仅在听,而不是诱导她去接受我的先入之见。

这是一种个人色彩浓得多的关系而不是那种“专业化”的关系。

然而,效果本身已说明了问题。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21,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后来,罗杰斯在读书中发现他自己摸索出的这套新方法在理论基础上可以追溯到存在哲学,这使他受到极大鼓舞。

不久以后,他又把“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观推广到师生关系中,即“以学生为中心”。

目前,这一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观点已广泛应用到医疗、管理、学校教育等一切与人有关系的工作关系中。

罗杰斯在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心理治疗的实践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其中之
一是,他确信,人最终必须依靠自己的经验,因为这是个体能够了解的唯一现实。

这种对自己经验的信任,后来成了罗杰斯人格心理学的基石。

罗杰斯在自己的研究中还发现:一切个体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实现倾向或说动机,正是由于实现动机的推动,人既使在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也不仅仅求生存而且求发展。

正因此,他对人性的看法十分积极,他认为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总是富于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

罗杰斯是在自己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发展起健康人格模型的,后来,他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帮助美国公众实现健康人格的大众性活动中。

不仅如此,罗杰斯还凭借其对美好人性的坚定的信念,将其理论运用于推进地区与世界的和平。

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中,把自己的方法运用于政治,帮助训练政策制定者、领导者,帮助他们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使他们明白他人并不是自己的对立者。

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世界和平,他在自己80高龄之时还为了推进和平而到世界各地旅行,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举办促进彼此了解的大工作坊。

他曾经到中东地区,到北爱尔兰帮助解决宗教冲突,到南非帮助解决种族冲突,在美国协助解决劳资冲突,他最后一次旅行,是他85岁时到苏联的访问,
在那里,他为促进两个阵营的沟通与了解做了很多的工作。

罗杰斯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家,不仅在心理治疗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身体力行,为建设美好世界做了很多的工作,为我们树立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榜样。

目前,罗杰斯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心理治疗领域,在教育界、机构管理、冲突解决、全球和平促进等方面都发生着积极的作用。

正因此,他被视作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治疗家。

1987年1月28号,罗杰斯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但仅仅几天后的2月4号,罗杰斯去世,享年85岁。

目前,罗杰斯的著作被译成20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第二节罗杰斯的健康人格概念
谈到健康人格,罗杰斯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健康人格不是人的固定状态,而是一种过程。

所以,我们也应从动态的角度去理解罗杰斯有关键康人格的概念。

他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
指的是:充分起作用的人面对自己和世界不胆怯、不防御,他们开放、坦然
而又准确地体验一切情绪和经验。

他们不仅能够接受各种经验,而且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

由于他们能广泛体验生活中的各种刺激,因而他们的人格显得富有灵活性,积极性和建设性。

对此,罗杰斯自己的一个表述很能说明问题:“我愿把所有这些感情,思维和冲动容纳在我胸中,成为我丰富的人格之一部分。

我并不打算根据每一种感情、念头或冲动去行动,但是当我对它们兼收并蓄的时候,我就成为一个更真的人。

我的行为也因而更能适应具体的环境。

”((罗杰斯,1980)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p127,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而缺乏心理健康或者说未能充分起作用的人的防御性过高,对人对己的戒备与清规戒律太多,因而缺乏吸收和认识经验的能力。

具体说就是:充分起作用的人解除了思想上种种观点的束缚和限制,因此能够不带任何成见地、尽可能客观地看待并且体验自己和世界。

不会因为自己产生了一个什么不好的念头或者与别人的观点不同就简单地怀疑甚至否定自己;比如,与自己的暗影相遇时,他们不会被吓倒,因为他们知道人的好坏不以念头区分而以行为区分,他们可以坦然正视自己的缺点或者弱点,然后以积极的行动去提升
自己,而不会陷在自责或者自我排斥中不能自拔。

因为“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健康的人更能够并且也更善于倾听自己的心声,他们不害怕和自己独处,相反,他们爱和自己相处,他们不仅可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弱点,也可以以坦然欣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

如果用罗杰斯的一家之言来解释现在很多人的忙忙碌碌,可能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害怕面对自己,害怕和自己独处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留出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和空间,现在有一本很流行的书提倡《给你自己一分钟》,如果用罗杰斯的理念来看,那是太少了,每天或许应该有两个小时才是。

在与他人相处时,这些充分起作用的人能以客观现实的态度与别人交往并且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

与人交往中,他们的防御机制很少被激活,因为他们开放的态度使他们很少体验到需要调动防御机制的焦虑。

不仅如此,开放的态度也使他们既能容忍现实中的模糊性也能容忍不同的观点。

二、存在主义地生活
这类似于帕尔斯所提倡的“生活在此时此地”。

充分起作用的人完全生活于存在的每一瞬间,对于他们而言,太阳每天都是
新的。

他们以充分自由、不带任何框框的态度看待并体验生活,不断接受各种新经验的影响,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灵活性、自发性和应变力。

而不健康的人则常常歪曲新的经验,以削足适履的方式使新经验适合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就显得缺乏适应性和应变力。

“存在主义地生活”其实是“对一切经验持开放态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因为“存在主义地生活”就是指要在每时每刻充分体验当前的生活,并且对当前的生活负责。

“存在主义地生活”这个理念帮助人摆脱由过去或者未来引起的困扰,使人能够集中精力在当前的时刻。

这点和我们以前介绍帕尔斯的观点“生活在此时此地”也有相同之处。

大家知道,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前设是: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无限发展的愿望和潜能,因此,只要一个人认真负责地过好并且体验他的每一天,他就能充分实现他自己,就能够:从眼前走出远行的路。

既然今天的生活也是生活,我们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生活?
具体说,大家现在努力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动机就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这没有错。

但是这样的话,学习就成了手段。

而到了将来,工作也有可能被当作
一种手段,如果一切真是这样发展,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生活?
可是如果我们现在就学会享受学习,那么我们现在就在生活,而且是一种很美好的生活,不仅如此,因为具备了享受学习的能力,将来到工作岗位时,也能很快学会享受工作,这样一来,我们的人生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学习与生活或者工作与生活,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否则,就会导致人的异化。

也就是说,本来人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结果人却成了学习或者工作的奴隶。

所以,我们要经常地问一问自己:我是否能够享受现在的学习生活?我是否能从眼前的生活中体验生活的美好?
三、信任自己的机体
罗杰斯在这里指的是信任自己的感觉、直觉和经验,指在必要时能够不受约束地按照瞬间的直觉并且不受外界的影响去自发地行动。

罗杰斯视经验为最高的权威,他认为如果经验认为是对的,那就是对的。

尽管这个观点在操作上有问题,不是那么容易掌握,但是,这个提法是有道理的,
前面说过,罗杰斯具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观,因此对人的看法十分积极。

他坚信人都是向上向善的,因此都可以引导自己。

坚信当一个人信任自己并且按照直觉和经验去自发地行动时,总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因为健康的人能全面接收信息并健设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必要时,就可以不依赖推理的过程而仅凭着直觉和经验就作出最恰当的选择。

而当一个人坚持说只有社会存在问题时,他是在按照别人经验而非自己生命的提示在生活。

对此我们如果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说也能加以解释。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其集体无意识中的良知系统、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已经发育得十分成熟,而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就更是如此。

他已经进入“随心所欲,不逾钜”的境界,所以,他可以完全信赖自己的直觉和经验。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也可以印证这点。

刚开始做咨询时,一个咨询人员的眼里可能全是病甚至是问题,但是,做的咨询越多,他就能越发现人具有十分神奇的自调节力和自愈力,而一个人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只是因为“当事者迷”,是因为他被情所惑。

所以,从操作上看,心理咨询者所能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调节他的情绪,当他的情绪平和时,他就能为他自己作出最好的选择。

而所谓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心理咨询帮助解决来访者的情绪,以使来访者能够有效解决
他自己的问题。

健康的人不仅信任自己,懂得尊重和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且始终能够忠实于自己。

因此,就个人而言,从操作上看,出现以下情况时大家就有必要引起注意,即:当我们努力说服自己做一件我们最初认为不该做的事时,或者我们努力为一件事情寻找理由时,说明我们都有可能正处在违背自己机体的状态中。

缺乏心理健康的人由于防御性过强,只知教条行事,往往漠视自己的机体,过份关注社会舆论,加之平时封闭而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因此在需要作决定时,通常只重理性而忽略情感需要和自身的经验,结果往往可能会作出违反人性的决定,或者由于缺乏对自身机体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只知人云亦云,不敢特立独行,因而坐失良机。

罗杰斯所说可以信任自己的机体,是相对于一个成熟健康的人而言的,大多数青年学生在身心方面都未曾全面成熟,主要的社会化任务仍然尚待完成,因此,有可能把“充分信任自己的机体”与“为所欲为”混淆,这是需要我们警觉的。

否则,就会南辕北辙,辜负自己的机体。

四、具有自由感
由于充分起作用的人对经验持开放态度,注重体验生活的每一瞬间,生活充实并信任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因而他们都有很大的选择与行动的自由。

他们不受别人愿望的约束,自己驾驭和控制自己的生活,体验着充分的自由感。

因此,在他们看来,生活是自由的,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他们确信自己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人只有思想的自由,没有行动的自由。

完全的自由对人对己都只能是灾难。

这在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都是一样的。

罗杰斯此处所说的“行动自由和不受别人愿望的约束”是有一个前提的,即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他们已经具有道德健康这个基本特质。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不仅懂得做人的底线是决不以任何名义伤害他人,而且知道与他人合作并且共享。

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都不可能允许完全的行为自由。

社会是人与人组成的社会。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人都只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因为很多时候别人也在渴求我们所渴求的东西。

人人都为了自己所渴求的
东西为所欲为,这个世界就会乱套,其最终结果就是人人都会受伤。

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以一定的自我约束去与社会交换做一个公民的权利,这是一种社会契约。

如果一个成人不肯自律,那么就有可能被社会剥夺其做公民的权利。

所以,人有思想的自由,但却没有行为的自由。

因为任何思想或念头,只要不变作行为,就不会给他人或社会造成影响,就不会妨碍社会的正常运转。

而行为不然,它会造成实际的影响,如果它造成的是违背社会规则的大影响,就有可能受社会的强制约束。

此外,随心所欲、任性妄为也并非真正的自由,而是让心灵成了本能的奴隶,被本能所左右,这种情形积累到一定时候,就有可能被社会约束。

所以,现在再看罗杰斯的定义,大家一定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罗杰斯在这里所提倡的是心灵的自由和选择自己生活态度的自由,这与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心理治疗家弗兰克的观点也正好是一致的,这应该算是殊途同归。

而缺乏心理健康的人则不然,他们总被这种或那种因素所控制,他们能选择
的范围很窄,他们所感受到的自由度也很小。

现实生活中,那些总是抱怨现有条件不好的人,那些总是认为自己被环境束缚甚至操纵的人,那些从来不去想自己现有的处境与自身关系的人,都是缺乏心灵自由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再好的环境中,也难以有做人和做事的成功,更难以体验生活的幸福;而那些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努力奋发向上的人,那些从来不抱怨环境而只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环境的人,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拥有心灵的自由并能脱颖而出,成为能够影响他所在环境的人。

这样的范例实在太多,中国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外国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他们的实例前,所有以环境为理由而做的抱怨,所有以环境为借口而想出来的托词都显得那样的苍白和无力。

五、创造力
充分起作用的人具有很高的创造力,他们对世界敏感开放,他们信赖自己的机体,在生活中常常主动追求新的挑战、刺激和激动,所以,他们总能以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生活表现自己,使他们的产品和生活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不仅如此,由于他们具有创造力,他们不论在什么样的特殊环境中,都能建设性地妥善
处理与环境的冲突,适应环境并为自己创造丰富美好的生活。

一个人不把时间花在自我排斥、自我否定或者随大流上,而以开放而又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自然就会有很多精力去“主动追求新的挑战”,并在这种追求中产生很多思想的火花或者灵感,他们享受追求的过程,而“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表现自己”只是这种追求的副产品而已。

而有防御性的人则不然,他们由于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只能适应单一的环境,稍有变动,他们就会有强烈的不适应反应。

这样的状态下是很难产生创造性的。

以上介绍了罗杰斯有关健康人格的概念,它们既可以作为我们自我认识时的对比参照,也可以作为我们自调节时的参照。

下面,我们来看罗杰斯所提出的实现健康人格的方法。

第三节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由于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坚信人具有“实现的倾向”(actualizingtendency),即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坚信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具有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

因为,人性是美
好的并且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的,而实现健康人格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变成自己的过程,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人同时也就成为了充分起作用的人(fullfunctioningpersons)
罗杰斯认为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一、自动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
罗杰斯在其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个人能否自发成为充分起作用的人,首先取决于其早年是否得到了父母的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即无条件地接纳、关爱和赞成孩子。

在罗杰斯理论中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紧密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自我(self),在罗杰斯的观点中,一个人的自我的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和在对自身存在的体验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主要取决于他所经历的社会评价。

如果一个孩子在其成长中,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渐渐地,他就会产生和谐的自我,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关注。

他在任何时候就都能感觉到自身价值,具有安全感,能创造性地生活,能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并自然走上实现自我的正途。

这里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不是指放任孩子,对孩子不加管束,而是指不以管束和规矩为爱的条件。

不是“你按我说的做我就爱你”,而是“我爱你,我希望你能听取我的建议”。

不是“你不做我就不爱你”而是“你不做我会不高兴,但这不会影响我对你的爱”。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得不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如果他被父母忽略甚至冷淡,或者只有当他的行为符合他父母的期望时才能得到爱、接纳和赞许,渐渐地,他的自我就会被扭曲,就会产生价值条件化(conditionsofworth),即认为自己只有在做了别人所希望的行为后才有价值。

其表现是,把别人的感觉当作自己的感觉,用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不敢信任自己的感觉和经验。

举例说,在高考制度下,一个学生的价值不再是他自身的存在,而取决于他的行为和分数。

人的价值成为行为或分数的价值,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无意识中害怕考试、害怕竞争、害怕排名、害怕别人比他“强”的结果,因为那只会带来对他真实价值的否认,并使他在价值条件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丧失自我价值。

这就是在外人眼中看到的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的无意识的活动,因为是在无意识水平)外人和孩子都没有意识到,所以,外人不知道孩子的不爱学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