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多维异质性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商贸类专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

高职商贸类专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

高职商贸类专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商贸类专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是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变革,商业环境也愈发复杂和竞争激烈,对商贸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商贸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高职商贸类专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就能够接触商业实践,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分析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探讨“双创”教育对高职商贸类专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20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高职商贸类专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为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包括深入研究“三螺旋”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索如何将其理念融入到高职商贸类专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评估现有“双创”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效果,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最终旨在为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双创”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深入推广和应用。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高职商贸类专业“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高职院校提供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商业和贸易领域对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本研究的成果有助于为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实用的教育课程,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还有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商贸类专业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高职商贸类专业“双创”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免费下载】拟授予第十届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

【免费下载】拟授予第十届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

拟授予第十届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名单一、普通高中奖(162项)集体奖(22项)一等奖(9项):坚持均衡编班,促进个性发展潍坊第一中学信心教育助推学校再创辉煌潍坊第四中学高点定位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安丘市第一中学深化体制改革,打造一流教育品牌昌乐二中"学情会商"催生名校发展诸城市龙城中学以学校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青州市第一中学强化教师参与管理建设民主和谐校园高密市第一中学文化引领,多措并举,实现教师队伍新发展昌邑市文山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寿光市第一中学二等奖( 6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教育潍坊中学落实分层次教学让学生绽放不一样的精彩临朐实验中学从体制入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生学习力的根昌乐中学本提高级部精致管理法诸城市实验中学“BCA”课改为教育教学质量插上腾飞的翅膀青州市第二中学让教师自己培养自己昌邑市第一中学三等奖(7项):“生本课堂”引领教学师生共同幸福成长潍坊第七中学着眼细节深度作为安丘市第二中学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诸城市第一中学立足“六要点”打造生态高效课堂青州实验中学以教育教学质量为基础打造特色办学品牌高密市康成中学理清思路、用心研究、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实现教育和教寿光中学学的新跨越转观念打造品牌,高起点特色办学寿光市第二中学校长奖(22项)一等奖(9项):导引式自主生态课堂的深化潍坊第一中学于善胜信心教育助推教育教学全面发展潍坊第四中学韩忠玉推进“四有”课堂建设,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安丘市第一中学马金建回归教育本质,打造“271”高效课堂昌乐二中赵丰平提高课堂效益的突破口诸城市实验中学王春华挖掘书院文化优化学校管理机制青州市第一中学夏永军深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全面促进学生素质高密市第一中学侯宗凯发展通过文化管理促进常规落实昌邑市文山中学郭明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寿光市第一中学李东洲二等奖( 6项):以人文教育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创新发展潍坊中学王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设“学为中心”和谐临朐县实验中学马群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学生学习力的昌乐中学黄发国根本提高谈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自治自律的有效途径诸城市龙城中学李明亮以精细管理为导向,用教学科研作支撑引领青州第二中学孙祥礼学校快速和谐发展让校园成为生命生长最快的地方昌邑市第一中学张景和三等奖(7项):把"生本"理念落实到教学常规中潍坊七中王本礼转化理念,对话课改安丘市第二中学李玉成“二五六”高效课堂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诸城第一中学宋炳春信念引领造就卓越青州实验中学李兴圃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带动学校特色发展高密市康成中学冯培林家校合育,构建学习共同体,共促学生成长寿光中学赵玉峰让课堂成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寿光市第二中学张国祥教师奖(118项)一等奖(24项):建立学科课程体系的途径与方法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刘智华尊重差异,促进特长生多元发展潍坊第一中学张吉刚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奠基潍坊第四中学徐伟强强化单科教学,狠抓综合训练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杨树胜王金萍孙永红精编预习学案,助力自主学习临朐县教学研究室王军孙列武王文颖创设英语环境,营造英语氛围临朐第一中学吕廷静依托教材,改革方式,提升效率安丘市教研室王伟英语课堂学生注意力调控的研究安丘市第一中学战爱欣科学预设,艺术生成,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昌乐县教学研究室郑明香张玉德张瑞华实践教学与体验教学在基本能力学科中的昌乐二中于强宋小戈张升平探索与应用高中数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诸城第一中学安玉宝基于课标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诸城市教研室王永军胡治禄吴洪建性师生联动,四步教学法诸城市龙城中学王克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青州市教学教研室任晓夫用“1+1>2”的教育理念成就特优生青州第二中学杨春刚素质教育激活理综大课堂高密市第一中学杜收圣杨林毛维臣关于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与专业发展的探索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韩金洲綦英昕孟凡桥与实践优秀学生培养机制研究昌邑市教研室郭金华培养优生的方法探究昌邑市第一中学韩瑞涛浅谈高中文综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寿光市圣都高级中学张爱杰刘福坤靖光禄创设环境,科学指导,组织协调,严格管寿光市第一中学张海涛张振波李法坤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寿光现代中学张成国多媒体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研究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尹玉柱关于高效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葛立波二等奖(36项):如何避免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学流于形式潍坊第一中学程世刚刘乃金刘焕云多方合作助推高三理综复习潍坊中学张德升杨德照毛韦清内外兼修,让考场作文脱颖而出潍坊行知学校于淑萍多管齐下,点燃学生智慧火花潍坊滨海中学陈文淑于江波郑晓燕创新课堂模式,让我们的课堂有滋有味潍坊实验中学李修梅向名家学笔——巧用教材,设置写作训练临朐第一中学郭爱香“1+5”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临朐实验中学林卫庆刘中仁高瑞国立足学生需求,创新教学形式,给学生适合临朐县海岳中学张云生的教育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安丘市第二中学袁彦芬化用名言警句,提高作文语言表达水平安丘市实验中学闫桂玲讲评课五环节教学模式初探安丘市青云学府李建新精透学习法的探索昌乐中学滕继友语文教学育人为本,课外活动异彩纷呈昌乐及第中学陈安乐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与方法昌乐及第中学杨文忠多维互动式阅读教学诸城市实验中学丁尔安物理实验课五步教学法诸城市第一中学郑伟明刘明智徐明伟创新励志教育举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诸城市龙城中学杨光强梁晓辉高中数学小组合作三课型六步教学法诸城繁华中学梁晓辉优化讲评课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诸城繁华中学王振营运用师生联系卡提高课堂效率的实践研究青州市第一中学刘凤琳让合作探究与考纲对话青州实验中学张爱华高考理综冲刺复习策略浅见青州市第一中学石中芹张生东杜春田砥砺学生心志,散播教学馨香高密市第二中学刘萌萌如何提高文科学生数学成绩高密市凤城中学石金兰加强合作交流提升写作能力的研究高密市第五中学王梅关于资优生理科综合的培养昌邑市第一中学马高建齐俊艳于旭光优秀学生的培养方法研究昌邑市文山中学刘建波山东高考文综答题技巧与策略探究寿光现代中学吴福海赵明宝刘翠萍科学高效的理综复习寿光市第一中学王旭升朱强张军文科综合备考策略研究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常相利张德军王德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寿光市第二中学王乐民浅谈高三文科生的学习策略寿光中学任方华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策略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马凤喜高中数学试题讲评方法研究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会吉高中语文教学的艺术与技术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杜殿收基础与能力并举,成就文综硕果临朐第六中学谭迎春吕廷俊李秀美三等奖(58项):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实现教学质量新突破潍坊第一中学丁秀芬巧用策略,提分增能潍坊中学魏天明王焕菊徐杰然文综教学“1+1”潍坊第四中学李林军尹宗升王海霞加强人文关怀,激发教师潜能潍坊七中张世茂班级工作:在存异中求同潍坊七中沈宝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潍坊行知学校郑波精心备考,科学育人潍坊市寒亭区第一中学宋岩和谐课堂,教学相长潍坊滨海中学袁美英图文并茂,设疑入境——谈如何巧设图文,导入新课临朐县第一中学夏美英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临朐县第一中学付文明马山冯元芬高三数学备考中的七个“注重”临朐县实验中学金桂青落实提质量,细节定成败临朐县第二中学王晓刚倪永伟马全金用心备考,实现共赢临朐县第五中学郭立艳王洪娟王秀红高三英语学习习惯养成及方法指导临朐县第七中学苗卉芳强化过程指导,提升英语写作能力安丘市教研室臧志忠多措并举、突破极点、稳步提升学生学习安丘市第一中学宋树来寇文河于忠华质量复习课中的错例资源利用安丘市第一中学郭金成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次、自主探究教学法之安丘市实验中学朱振江研究策略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安丘市青云学府李建国张进刚梁晖目中有人,胸中有法,手中有艺昌乐及第中学李江贾立春赵清国英语话题分类阅读教学昌乐中学文建玲分层教学,挖掘潜力,整体优化昌乐二中曹树杰赵素芹樊淑英科学引导自主探究昌乐二中栾红艳孟祥忠玄有强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质量昌乐县高考补习学校王贻军陈明李延安生闲暇时间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对策诸城市教研室王进“文化立班,情感育人”班级管理诸城繁华中学刘金萍多方举措,提高语文学习兴趣诸城繁华中学孙忠利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诸城市龙城中学郭德安“反馈、反思、反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诸城市第一中学牛焕礼单联宏魏在强能力教学的互动与反思诸城市实验中学王迎战鲁海玲李德田多渠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诸城市实验中学李培胜徐培中赵柱华挖掘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潜能青州市第二中学张金香“菜单式”学情分析,搭建师生沟通桥梁青州市第八中学孟祥彬e时代数学课堂教学研究青州市第六中学冯波关注差异,构建语文生成式课堂青州市第三中学郭立赢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问题探究策略青州市第五中学李继武朗读彰显英语课堂之本质高密市第一中学綦敦继精细高效,协作共赢高密市第二中学孙明大禇艳娥栾莺莺高考数学复习备考策略高密市康成中学王兴林高效:文综复习的关键高密市凤城中学李涛田雪芹赵鸿坤高三数学学习方法指导高密市实验中学李玉“3+3”在解答英语“完形填空”中的运高密市第五中学钟秋菊用搞好教学小组合作实现分层教学昌邑市文山中学孙俊义打造高效课堂追求和谐教育昌邑市文山中学姜言平朱光辉王成伟既教书又育人-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昌邑市高考补习学校元建强关爱每个学生带着爱心与责任前行寿光现代中学张法国用心工作,追求卓越寿光中学孙福增王玉江郭伟高三英语考前复习策略寿光市第二中学王龙玉得阅读者得天下寿光市第一中学王淑梅创新教学方法整合文综教学寿光市第一中学桑晓红刘永荣韩素梅让教材中的“人文主义光辉”闪耀寿光市圣都高级中学胡清国数学不妨玩着学寿光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张明同团结合作,深化教研,力创优异成绩寿光现代中学刘伟刚冯恩祥耿晓静普通高中打造名师团队的方法与措施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刘锡亮合作探究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逄凌晖高中信息技术精品课程研究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花新高中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景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刘津二、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成果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燎原奖(118项)育人奖(27项)深度打造课间文化潍坊高新双语学校跨校性异质性潍城区家长沙龙潍城区教育局童话育人奎文区实验小学实施根基教育,铸就品格养成高新区实验学校小学阶段实施“弹性惩戒教育”的探索潍坊高新双语学校实施环境教育,奠基幸福未来潍城区和平路小学好习惯养成培养体系构建潍坊市育才学校引领社团建设,助推活动育人潍城区教育局初中学校半军事化管理潍城区于河街办实验中学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成长报告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潍坊新华中学“生本课堂”创建与实施潍坊第七中学班主任“八部曲”锻造法潍坊八中创新科技教育机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潍坊市实验学校赏识教育安丘市兴华学校教学重大问题奖(15项)一等奖(3项):县域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昌邑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徐金波郭金华付明林依托主题学习,努力构建语文教学新生态青州市教研室史振平焦方军郝永个性化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潍坊北海学校(高新区)汤善香考俊花隋海丽二等奖(5项):教学质量区域均衡发展研究潍城区教科研培训中心高树军胡友朋武继国构建“五三”课堂,推进生本教育——县域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安丘市普教教研室王伟赵庚奎王立斌构建“221”教研机制促进县域教育优质发展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韩金洲"全方位立体式"教育质量监测方法的实践研究奎文区教研室刘天宝王声姜秀梅建设魅力课堂实现高效教学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朱导泉冯树学杨振华三等奖(7项):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有效引导学生闲暇生活潍城区实验中学杨世珍夏慧丰臧素英县域重大教育教学问题的破解与成果推广机制研究诸城市教育局教研室李砚祥胡治禄王仲祥实施公民教育,成就精彩人生奎文区北宫大街小学王宝君邓光显胡旭春经纬纵横,活动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学生生活教育研究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孙莹莹崔秀丽杨伟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保障机制研究潍城区青年路小学于政虎王学英尹丽红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确定与培养研究青州市云门书院双语学校徐良川曹淑兰张云杰初级中学打造个性化教师的研究与实践潍坊十中韩海燕金文玉张立艳教学创新奖(12项)一等奖(2项):引领师生读书,助推智慧成长潍城区健康街小学张进兰 杨清 袁爱贞音型结合 巧记单词—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法奎文区德润国际双语学校王苏杰二等奖(3项):幼儿园美工区域活动有效性研究寿光市古城街道垒村小学吉孟国 孙协军 郑素荣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研修,促动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潍坊市高新区东明学校李玉良 杨淑平 王健树型知识结构自我构建教学法青州市五里小学韩峰 黄梅梅 郄会爱三等奖(7项):“四个百分百”教学管理法潍城区芙蓉小学张玉秀 王友群 李艳秋自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潍坊中新双语学校王鹏飞 李志勇 蒋德荣郭培春初中数学“三自一导”教学法诸城市桃林初中郭培春 解殿龙"六度"减负增效法潍坊八中李玉红 徐桂臻 刘玉强用数学文化滋养孩子心田临朐县第一实验小学史会清 刘学芝 刘海芹 小学生自能探究式教学法安丘市兴安街道城北小学李建秀 刘文娟 韩瑞莲中小学作业教学PDCA 管理法潍坊新华中学付霆 唐乃梅王新奎实验教学奖(9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密织隐患排查网络 安全落实实验教学诸城市明诚学校徐 洁 车 红 王金涛构建中小学实验教学教研同盟推动实验教师专业发展潍坊高新区实验学校王克峰 王申全 刘亚青“双轨育人”,打造实验教学“双赢”模式高密市大牟家镇大牟家初级中学徐兆光 周来祥 杨泽清运用自制教具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青州市东关回民初级中学张世明 王洪志 郄传蕊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模型教学潍坊中学颜美平 王佳炜 孙垂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奖(27项)一等奖(6项):安全教育(工作)管理奖(18项)一等奖(4项):创建“六五四三”管理模式,确保校车安全有序运行高密市教育局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促进学生幸福成长诸城市林家村镇桃园小学创新学校治理结构坊子区教育局创新校车运营管理机制,着力实施校车安全工程高新区教育局建立健全城乡教师科学流动机制,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昌邑市教育局实施“动态编制”教师策略,构建教师引进新机制寿光市教育局建立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和中层以上干部任课机制,促教育干部专业发展诸城市教育局创新民办教育体制,实现跨越发展峡山区教管中心 二等奖(8项):创新“五统一”工作机制,提升教职工师德考核实效临朐县教育局建立资源配置、考核评价、共同体建设三大机制,促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青州市教育局创新高考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优化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高密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十化”管理提升家长教育满意度安丘市景芝镇教管办探索多元化投资体制,积极促进学校建设奎文区教育局落实名师走校制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寒亭区固堤街道教管办构建管理评价新机制,提升联盟学校软实力潍坊幸福教育研究中心创新图书工作,建设书香校园诸城市教育局 三等奖(13项):以“四个一体化”为带动,大力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潍城区教育局创新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管理机制滨海区公共事业局构建多元化学校评价体系坊子区教育局建立“两法两抓”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临朐县教育局完善“四项机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高密市教育局老教师资源开发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青州市教育局推行学校党组织书记述职制度昌乐县教育局落实包靠工作责任制,树立公平公正的考风诸城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片区教研管理法昌乐县教育局创新学前投入机制,保障学前教育更好更快发展高新区教育局建立经费支出预审机制,确保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安丘市教育局建立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办群众满意的高考昌邑市招生考试办公室扩宽投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镇村教育均衡发展寿光市羊口镇教管办“校园安全啄木鸟”在行动潍坊北海学校(高新区)强化五项举措,全力构建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青州市教育局二等奖(6项):建立一六三四管理模式,保证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坊子区教育局建立3320工作机制,全力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安丘市青云学府打造校园灾害处置互动教学考核平台,提高安全教育实效性潍城区永安路小学校园安全“三重点”“四常态”工作法寿光市建桥学校制定优惠政策,全力推进新校车配备与管理安丘市教育局成立校园安全卫士团队,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潍坊市实验学校三等奖(8项):学校为主,校外教育基地为辅的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滨海开发区中心小学实施安全隐患有奖举报,打造平安和谐校园诸城市教育局锅炉事故应急救灾演练预案寿光市稻田镇第一初中学校社会联手,共建学生安全防护网寒亭区朱里街道于渠小学创新配备机制,规范运营模式,从根本上保障学生交通安全临朐县教育局落实安全教育体系,营造平安和谐校园潍坊育才学校(奎文区)每日“五分钟”安全教育活动峡山区太保庄街道望仙埠初中推行“五常”管理,打造平安乐园昌邑市实验幼儿园中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奖(10项)一等奖(2项):依托kbot,创新适合学生的科技教育新模式潍坊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孙桂芳、林德有、刘永坤普及地震知识,提升生存技能诸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滕云武、东庆忠、孙志军二等奖(3项):以综合实践基地文化建设为载体,拓展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潍坊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步庆祥、吕莹、王涛发挥实践基地优势,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寿光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胡少云、孙建刚、孙三祥构建多元立体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潍坊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陈杨、马青林、郝月元三等奖(5项):低碳环保——废旧衣物的再利用昌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刘晓芳、陈启辉、陈建军整合资源,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研究诸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王文同、李学芳、郭雷发挥种植专业优势,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青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邱士友、邹宗兰、王军光浅谈“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丝网花制作项目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临朐县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谭忠林、郭香芹、刘建华全方位系统化开展学生生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安丘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夏清英、李建国、孙锡民。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作者:***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4年第03期一直以来,专业建设研究始终是中职院校的工作重点,专业的竞争力决定了学校发展前途。

近年来,专业群建设概念的提出,给中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路。

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在充分调研市场产业链、岗位群对员工职业能力素养要求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专业,形成一个实训设备共用、师资力量共享、专业知识互通的专业群,将极大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各个专业的发展走向新的台阶。

同时,专业群的建设离不开科学、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之保驾护航。

一、专业群构群原则根据现有的财经商贸类专业的理论研究分析,结合博罗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并于2021年成功立项,确立了电子商务专业群的专业组群原则。

1.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学科交融为基础社会的行业发展趋势是中职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风向标,专业群的组建也应该以行业发展为导向。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有关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文件相继发布,“互联网+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电子商务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会计事务专业同属财经商贸类学科体系,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学科基础都有很好的交融性。

基于以上原因,博罗中等专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群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协同物流服务与管理、会计事务两个专业。

服务现代商贸服务产业,为产业链中的营销推广、商务运营、交付服务三个环节培养对口人才。

2.以服务职业岗位群为宗旨,做到精准培养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社会特别是学校所在周边地区的职业岗位群的分布情况,研究职业能力标准,力求做到精准培养。

博罗中专电子商务专业群在建群之前进行了专业群多维调研,根据调研数据进行了电子商务专业群内各专业与岗位关联分析,专业群内组群专业的选择考虑关联岗位广度,做到全覆盖。

3.以满足产业链人才需求为主线,优化专业组合电子商务行业特别是农村电商近年来蓬勃发展,产业链覆盖面广,就业带动力强。

2024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探析

2024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探析

2024年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探析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实践教学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尤其在工商管理领域,其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而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原则、内容与形式、效果评估与改进等方面,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践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现状与挑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校企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沟通不畅、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

因此,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合作机制构建原则在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机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坚持双方共赢的原则,确保学校和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利益;其次,要注重实效性原则,确保实践教学能够真正起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再次,要坚持灵活性原则,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调整合作内容和形式;最后,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确保校企合作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四、合作内容与形式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

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实习,了解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二是项目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一些研究项目,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三是课程设计,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更加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课程;四是师资交流,学校和企业可以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基于职业行动导向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考

基于职业行动导向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考

基于职业行动导向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者和从业者,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反思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基于职业行动导向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职业行动导向的理论基础职业行动导向是指以实际职业行动为导向,以解决实际职业问题的行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它认为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胜任具体的职业工作。

职业行动导向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认同和职业责任感。

1. 职业导向的课程设置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职业需求和实际职业工作为导向,结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构建符合实际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如职业伦理、职业规范等课程,同时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增加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

2. 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法基于职业行动导向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还需要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将课程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引入跨学科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职业导向的实践环节基于职业行动导向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对策:1. 教师团队建设基于职业行动导向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需要有一支具备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的教师团队。

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意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和项目驱动式教学。

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9年第二季度结题情况公布本科

湖南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9年第二季度结题情况公布本科
XJK016BGD055
省级一般资助课题
基于创新素质模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行为激发:路径分析与机制设计
怀化学院
杨若邻
郭丹、王立群、杨育、许颖
合格
37
XJK016QXX003
省级青年资助课题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预警方法与技术研究
怀化学院
米春桥
余聂芳、张显、米允龙、刘佳、印东、刘毅文
合格
38
XJK016BJG016
省级一般资助课题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
中南大学
彭满如
袁牧星、吕绍斌、吴庆芳、沈宜蓉、谭圆奕
合格
39
XJK015QGD008
省级一般资助课题
二战后东西方政府与大学科研关系的嬗变研究: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湖南师范大学
杨九斌周敏、樊杰、肖维 Nhomakorabea合格40
XJK17BXL005
省级一般资助课题
中小学教师工作价值观特点及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省级一般课题
基于“雨课堂”的《应用统计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长沙学院
郭红卫
熊劲松、蒋佳宏、王朝阳、胡景
合格
48
XJK015CDY005
省级一般课题
基于教育自觉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长沙学院
简姿亚
吴庆华、谢素科、张颖华
合格
49
XJK016CJG001
省级一般课题
双创时代湖南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关系研究
优秀
2
XJK17AJC001
省级重点资助课题
基于过程性指标的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杨莉君
郑三元、黎玲、贾蓉、郭念舟、雷碧洋、吴蓉、倪晓、陈佳琪、唐平、周也

高校专业建设如何避免同质化——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高校专业建设如何避免同质化——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高校专业建设如何避免同质化——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高校专业建设如何避免同质化——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作为高校中受欢迎的专业之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从高校专业建设的角度,探讨如何避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同质化现象。

二、同质化的表现1. 课程设置同质化:很多高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都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基础课程,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相似,缺乏个性化的发展。

2. 教学模式同质化: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缺少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参与实际操作,使得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能力不足的问题。

3. 师资队伍同质化:很多高校聘请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从业经验较少,且大部分只具备学术理论知识,无法给学生带来实际的管理经验和案例分析能力。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同质化的原因1. 中央政策引导:近年来,中央政府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引导,这虽然有力地推动了专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向上的同质化。

2. 学校发展理念:一些高校为了迎合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简化专业设置和教学过程,降低教育成本,使得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同质化问题更加严重。

3. 市场需求缺失:部分高校没有有效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无法准确判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需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四、缓解同质化的对策1. 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设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创新教学模式: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管理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师资质量:高校需要加大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培养力度,优先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

知识生产模式Ⅱ视角下“3I·4C”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知识生产模式Ⅱ视角下“3I·4C”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DOI: 10.16750/j.adge.2018.11.007知识生产模式Ⅱ视角下“3I·4C”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刘宁沈妍赵红星陈金龙赵美蓉朱金明摘要:知识生产模式Ⅱ的应用语境、跨学科性、异质性、反思性等特征准确地把握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的特征,为高校更新研究生培养理念、构建研究生培养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天津大学基于知识生产模式Ⅱ的理论,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需求及特点,构建了“3I·4C”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以此体系指导研究生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Ⅱ;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作者简介:刘宁,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天津300072;沈妍,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天津300072;赵红星,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天津300072;陈金龙,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天津300072;赵美蓉,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天津300072;朱金明,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2。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市场化、研究商业化以及人文社会学科广泛参与科学研究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已悄然发生变化,正在由知识生产模式Ⅰ向模式Ⅱ演进。

基于知识生产模式Ⅰ建立起来的传统研究生培养体系,已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提出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需要从知识生产模式Ⅱ视角重新审视和指导研究生教育实践。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常来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作为社会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日益凸显,并逐渐倾向于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迈克尔·吉本斯等学者在《新知识生产:当代社会科学和研究动力》一书中提出了知识生产模式Ⅱ理论,以区别于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1]。

他们指出,新知识生产模式具有五个主要特征:①知识生产注重应用语境。

知识生产的全过程在相关具体的应用语境下进行。

②知识生产具有跨学科性。

知识生产的过程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范围,而是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的动态模式。

“1_+_X”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1_+_X”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GDJG2021024);广东省高职教育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王雪松(1974-),男,湖南祁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㊁课程体系构建等㊂1+X 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王雪松㊀冯欣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广东佛山528137)摘㊀要: 1+X 证书制度是落实立德树人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㊂我校大数据技术专业以 1+X 证书试点为契机,将 X 证书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㊁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推动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有效对接㊂关键词: 1+X 证书;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2.0340㊀引言1+X 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㊂高职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精神,不断推进和实施 1+X 证书试点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探索 教师㊁教材㊁教法 三教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㊂在 1+X 证书背景下,我校大数据专业积极开展 1+X 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以 产教融合㊁书证融通 为抓手,及时将 1+X 内容有机融入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在 1+X 证书试点中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㊁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等衔接不够,未能真正做到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㊁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相融合㊂(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不够,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性,实践教学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多元化㊁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质量监控和诊断改进体系,影响实践教学育人效果㊂为此,大数据专业建设团队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结合区域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将证书培训内容适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对接企业用人需求设置实践课程,重构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案改革㊁教学方法创新,推动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有效对接,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㊂1㊀探索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大数据技术专业依托广东(南海)大数据产业园企业优质资源,与国内大数据领军企业合作共建 大数据产业学院 ,建成具备大数据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创新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双主体育人模式㊂ 校企双元 是基础,根据大数据技术专业应用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项目载体 是手段,以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为依托,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过程,根据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微项目㊁虚拟或仿真项目㊁真实工程项目等递进式典型项目,以这些项目为载体分别在课程课堂教学㊁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㊁专业综合实习中应用和实施; 课岗融通 是目标,引入 1+X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教学中的知识点和职业岗位的技能点相融合,将职业道德㊁职业素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 课程教学 企业考证 职业活动 的相通培养,通过推进 课岗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职业综合素质㊂图1㊀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合㊁项目载体 人才培养模式㊃99㊃根据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 1+X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㊁适应性㊁针对性㊂深化校企合作㊁产教融合,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场所㊁资源,与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组织共同实施教学㊁培训,学生通过规定的专业课程培训㊁评价或考试,即可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㊂2㊀融入 X 证书职业标准,重构 书证融通 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2.1㊀构建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㊁平台通用㊁方向互选 课程体系按照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 1+X 证书技能考核标准内容㊁新技术㊁新工艺等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依照专业模块课程(物联网模块㊁大数据模块㊁计算机模块)㊁平台共享课程(公共基础㊁专业基础)㊁专业服务岗位课程㊁方向互选课程等方面,重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让 1+X 证书制度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㊂图2㊀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㊁平台通用㊁方向互选课程体系大数据技术与应用㊁物联网应用技术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隶属信息技术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对理论知识㊁技术技能基础要求一致,专业师资㊁资源㊁平台互通㊂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加强群内专业㊁平台㊁选修方向课程内容整合与共享,构建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平台通用+方向互选 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㊂ 专业模块 是根据专业群中不同专业特色而设置的,每个模块包含3-5门专业核心课程组成㊂ 平台通用 是根据专业群人才通用基本素质和能力㊁行业或岗位群通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计,相关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㊁Java 语言程序设计㊁计算机网络基础㊁Linux 操作系统㊂ 方向互选 是根据专业群共同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以及行业共同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计,学生可根据现实需求选课,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跨专业选择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方向课程,通过模块组合提升自身多种职业能力㊂2.2㊀校企协同重构分层递进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 大数据产业学院 为协同育人平台,密切与行业企业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产教研学协同育人机制㊂根据 1+X 证书技能考核标准和专业 岗位能力 培养目标的要求,校企合作开发基于云的实践项目㊁实践类教材㊁共建课程资源库和案例库等项目递进课程模块,重构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㊂组建由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实施企业导师参与的 双导师 制实践教学,对接产业需求㊁职业标准与生产过程,以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仿真实训㊁项目实战与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㊂图3㊀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框架图在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融入 X 证书培训和考核技能㊁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按照 基础 专业 综合 创新 层级设置职业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块(如图3所示),基础层模块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认知与实践的基本技能,专业层模块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专项核心技能,综合层模块注重提升学生岗位职业综合技能,创新层模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㊁创业能力的注重和个性化发展,按照专业认知和技能发展规律㊁模块间内在逻辑和衔接关系,设定每个模块实践教学目标,按照 X 等级证书初㊁中㊁高级的职业技能标准,细化各模块实践教学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㊂探索问题教学㊁项目教学㊁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㊁自主管理㊁自我发展,突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共育和互聘互兼为途径,校企共建 双师型 教师团队,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㊃001㊃系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型活页式㊁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培训㊁实训等实践教学资源库㊂2.3㊀课程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上,树立新发展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㊁劳动教育㊁职业教育㊁工匠精神㊁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育人根本㊂在实施教学改革层面,坚持 价值性㊁时代性㊁受用性 的原则,深挖其蕴含的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确保思政实施效果的达成㊂在 1+X 证书制度背景下,紧密对接新时代职业岗位的新需求,创新校企命运共同体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㊁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思政课的育人功能㊂大数据技术专业坚持 思政融合㊁以点带面 的课程建设思路,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大数据应用开发 1+X 证书中的思政元素,找准 课程思政 的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在大数据采集㊁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开发应用等课程课堂讲授㊁学生实践中,通过介绍我国在大数据方面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坚定他们学习报国的信念;通过介绍大数据的重大价值和应用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创新重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介绍大数据涉足信息安全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坚定责任信念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使命担当㊂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㊁创新能力和独立探索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不怕挫折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了解世情㊁国情㊁党情和民情,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性及针对性,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㊂3㊀引入 1+X 评价标准,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3.1㊀建立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健全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引入 1+X 评价培训机构㊁麦可思等专业咨询公司开展第三方评价和办学效益绩效考核㊂建立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以预设目标㊁建立标准㊁信息采集㊁质量评估㊁质量反馈㊁诊断调控等为内循环,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为主体的 外循环 ,在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过程中,参照预设目标,对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进行及时的分析㊁评价与改进,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㊂ 1+X 评价培训机构等社会第三方与学校共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由第三方通过问卷调查负责采集㊁统计和分析信息,然后将信息反馈给学校㊂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对课程设置㊁教学内容㊁师资队伍㊁实训条件等方面的质量标准进行调整,加强教学督导与管理,规范实习过程,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㊂3.2㊀建立校企 合作育人 闭环自适应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集课堂教学实时评价㊁教学信息反馈㊁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等功能为一体教务管理综合系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修订评价标准,扩充评价主体,加强评价结果的使用㊂建立由各二级学院㊁专家㊁同行㊁学生㊁班主任和 1+X 证书评价培训组织等共同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 大数据产业学院 互联网+ 众创空间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质量反馈机制㊂成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专项工作组,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组织保证㊂形成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与服务为保障,以专业诊断与改进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目标体系㊁标准体系㊁制度体系,构建全要素网络化㊁具有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㊂4㊀结语大数据技术专业以 1+X 试点为载体,将 X 证书职业等级标准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标准有机对接,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推进 岗课赛证 融通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㊁适应性㊁针对性㊂参考文献[1]柴美娟.职业教育 1+X 制度下建筑信息模型(BIM)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9,(10). [2]谢宾.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0).[3]梁珍,顾丹.互动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6,(2).[4]王雪松.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1,(6). [5]廖静很.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风,2021,(8).㊃101㊃。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第一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1.课程分类专科考试课程:(l)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品德教育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2)应用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语(专)”。

“英语(一)”。

(3)学科基础课:“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经济法概论(财经类)”、“企业会计学”、“中国税制”。

(4)专业课:“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国际企业管理”。

独立本科段考试课程:(1)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概论”。

(2)应用基础课:“英语(二)”【或“日语(二)”或“俄语(二)”】、“高等数学(二)”。

(3)学科基础课:“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金融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

(4)专业课:“企业经营战略”、“质量管理(一)”、“企业管理咨询”。

2.学习顺序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和应考过程中,应本着先打基础,然后拓展专业知识宽度的原则安排学习和考试的先后顺序。

第一阶段应首先进行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

通过学习,掌握方法论,端正政治方向,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观念,为专业课学习奠定政治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应尽量安排学习和应考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

“企业会计学”、“中国税制”等。

学科基础课程的理论和知识对其他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具有支撑作用。

通过学习,培养用经济原则评价经营管理活动和进行决策的思维模式,熟悉计算机应用和财务分析方法,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创造基础条件。

第三阶段可以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学习。

例如,专科层次的“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2015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指委拟推荐项目

2015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指委拟推荐项目


袁宜英
质量保证2015
10
青年教师
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流 行唱法教学改革与实践研 究——以广东文艺职业学 院为例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张宁
11
普通老师
岭南非遗民歌进入高校公 共艺术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12
中层干部
龙狮舞的现代学徒制课程 及教学改革探索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佛山市南海黄飞鸿中联电 缆武术龙狮协会
32
青年教师
机械制造类专业标准化通 识教育课程建设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丁红珍
33
青年教师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 ”课程开发与实践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左大利
34
普通教师
基于协同育人的数控技术 专业专本衔接课程标准及 教学方法研究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胡光明
35
普通教师
基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 模具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开 发及教材建设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佛山市南海区格林达节能 设备有限公司
李平辉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汕头东风印刷股份有限公 司 比勒(上海)自动化有限 工司、永发印务(东莞) 有限公司
王国胜 任洁 唐耀存 粤化工教指委[2013]2 号 化工2015 化工2015 张彦粉 机电2015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杨海鹏
36
普通教师
基于认知学习理论与校企 协同培养人才的数控技术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 的研究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吴志清
37
中层干部
高职政校合作开展“村官 ”素质提升办学改革与实 践探索——基于河源“村 官”大专班办学改革与实 践

2008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08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第 3 页,共 15 页
2008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清单 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清单
序号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编号 SC70 SC71 SC72 SC73 SC74 SC75 SC76 SC77 SC78 SC79 SC80 SC81 SC82 SC83 SC84 SC85 SC86 SC87 SC88 SC89 SC90 SC91 SC92 课 题 名 称 负责人 王家忠 陈全英 张龙禄 麻富游 姚苏宁 瞿佳 许冬武 杜友爱 王万铁 蔡福满 熊惠平 陶剑文 王怀奥 张锋 叶继奋 郑荣跃 徐建平 郑东辉 冯杰 孔绥波 郑曙光 周秋江 朱庆 所在单位 宁波教育学院 宁波教育学院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学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生态环境研究 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虚拟学习社区模型研究 培养教育思维—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研发与应 用研究 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学科发展的集约性学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 究 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规划研究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文化共融之探讨和实践 以《药事法规》为样本:非法律高职院校“行业 法规类”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医药(制药)人才培养模式 及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对高职教学考试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经济管理学科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中美远程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开放远程教育网络化实验教学的研究 网络教育的公平性研究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教育研究 职业学校经营:维度与建构 信息技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探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探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息进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培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工商企业对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探究适应当前大环境和企业需求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

1.问题的背景:在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中,同砚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教室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同砚很少有机会接触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

但当同砚毕业进入工商企业工作时,他们通常面临着实践能力不足、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

因此,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和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2.培育目标的明确:在制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时,需要明确该专业培育目标。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育目标主要包括: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阅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通过确定培育目标,能够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的制定提供明确的指导。

3.课程设置的创新:在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中,课程设置是关键。

传统的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

而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应该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同砚的实践能力。

可以开设实践课程,如企业实习、项目管理实践课程等,在实践中让同砚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4.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老师主导教室,同砚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限制了同砚的主动性和创设性。

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应该接受同砚主体的教学方法,鼓舞同砚乐观参与教室谈论、小组合作进修等,培育同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5.实习和实践环节的加强: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应该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使同砚能够真正地接触到企业管理工作。

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干系,开展校企合作实习项目。

通过实践,同砚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并培育实际操作的能力。

6.评判体系的建立:建立适应新型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的评判体系是必不行少的。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指根据该专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设计和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建设过程包括确定主干课程、辅助课程和选修课程,制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以培养学生在工商管理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和能力要求,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组织领导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2. 主干课程:确定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3. 辅助课程:安排与主干课程相关的辅助课程,如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等,以提供更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

4.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5. 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项目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6. 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通过考试、作业、报告和项目评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7. 更新与调整:随着工商管理领域的发展和变化,不断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保持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考虑课程目标、主干课程、辅助课程、选修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多个因素,以培养学生在工商管理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价值引领下的新商科“五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价值引领下的新商科“五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价值引领下的新商科“五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摘要: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内涵的重要抓手。

这是由于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掌握更多有关商科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新的背景下,开展新商科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在这一体系下不断优化和提升自身的整体水平,引导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发展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以便于逐步优化学生对新商科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尽快融入相应的工作中来。

关键词:价值引领;新商科;五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引言:随着新一轮经济变革的推进,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数字经济为改变商业环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进入数字化时代,各个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颇为模糊。

因此在进行高等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发展一系列新的学科。

新商科作为新文科理念下衍生出的一种有关于经济管理类教学模式的概念,旨在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综合技能术的实为销量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其主要是源自其跨界和融合,表现在新技术,新工艺与传统商业业态之间的融合。

在进行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学工作时,教师要对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报以高度重视的态度,并且采取一系列核心措施,以优化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对新时代的经济管理类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这样方可从根本上保证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人才质量全方位提升。

一、五维立体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一般来说,人的大脑被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左半脑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被称为意识脑。

而右半脑则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被称为本能脑。

五维教育一般来说被分成五个部分,一维教育是指传统的教学方法,二维教育是对右脑的激活与开发,三维教育是指右脑的图像教育,四维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开发,而五维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予以应用。

基于质量管理五要素的“五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实践

基于质量管理五要素的“五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实践

教学探索26文/张新娟 刘向勇基于质量管理五要素的“五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实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国技工院校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需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包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提升,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三融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起源于建构主义理论,刘献君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

李嘉曾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和激励学生。

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更好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笔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针对技工院校教学特点,依据全面质量管理五要素理论,提出构建“五化”教学管理模式。

一、基于质量管理五要素构建“五化”教学管理模式(一)构建“五化”教学管理模式的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五个主要因素是“人、机、料、法、环”,即制造产品的人员、设备、物料、生产方法、生产环境。

张林英指出虽然教育产出和产品生产过程各有不同,但其对过程的期望都是增值。

基本质量管理要素对应教育过程,就是从教师、教学资源、学生、教学组织、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虽然教学质量提升较难,但可借鉴经济领域成功的质量管理方法。

(二)“五化”教学管理模式内涵“五化”教学管理模式是指依据质量管理五要素理论,推动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师授课专业化、教学资源标准化、教学组织小班化、教学环境工作化。

首先,对传统排课课程体系进行改摘 要: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要求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基本质量管理要素“人、机、料、法、环”对应到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组织、教学环境,即实施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师授课专业化、教学资源标准化、教学组织小班化、教学环境工作化等“五化”教学管理模式。

高职商科专业建设方案

高职商科专业建设方案

高职商科专业建设方案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

商科专业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商务人才而设立的,相较于理工类专业,商科专业更注重实践能力。

具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商科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本文将就高职商科专业建设方案进行探讨。

建设目标商科专业的建设目标是要满足市场对商务人才的需求。

企业需要的商务人才具备以下能力:1.具备商业思维,能够了解企业运营模式。

2.具有较好的商业分析能力和预判能力。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具备市场营销和销售推广的能力。

针对这些市场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商科专业的建设目标:1.培养学生具备市场营销专业素质,可从事市场营销实际工作。

2.培养学生具备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3.培养学生成为通才型人才,能够适应不同企业的工作需求。

4.培养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

课程设置商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紧贴市场需求,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建议以下课程设置:基础课程1.经济学基础2.会计学基础3.财务管理基础4.统计学基础5.企业管理基础专业课程1.市场营销2.销售策略与推广3.财务分析4.经济法律概论5.商业伦理6.供应链管理实践课程1.市场调研2.产品策划与营销3.营销方案编制4.财务风险管理5.企业战略管理6.职场沟通与管理师资队伍商科专业的师资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具备国际化背景的教师更具优势。

本文建议以下师资要求:1.具备国际化背景,精通英语。

2.具有商业实践背景,能够就实际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

3.具备教学经验和指导经验。

实践教学商科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要,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建议以下实践教学措施:1.制定专业实习计划,让学生走进企业实际运营环境。

2.建立实践教学小组,由教师主持,学生参与,探讨实际问题,提高实操能力。

3.参与企业实际项目,通过实际项目锻炼学生能力。

总结商科专业的建设要紧贴市场需求,通过优秀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商务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多维异质性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赵桂芹 ( 浙江 东源自职 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3 2 5 0 1 1)
【 摘 要】 随着我 国经济发展和岗位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 ,构建具有针对性 、特色突出的课程体 系已成为当 前众多高 职院校人才培养的 核心 内 容。 也是解决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的重要途径。 本文是在对浙江不同区域的多所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广泛调研和比较分析 的基础上 ,并从学校 、学生、同层次学校所属地等 多维度异质性的角度分析 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 系构建问题,结合学校所属地经济发展 的异质性和莳位需求特点, 从区域人才需求特点、专业性质、学生定住 、办学特 色、培养 目标等诸多方面提出能够充分体现技能型、实用型、创新型 ,更 加 优化 、更加 灵活 的人 才培 养特 色的有 效可行 的 高职 院校 工 商企 业管理 专 业 多维异 质性 的课 程体 系构 建途 径和 方 法,从 而 为我 国 高职院校 人 才培 养课 程 体 系建 设提 供 了全 新的 思路 和方 法 。 【 关键词 】高等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多维异质;课程体 系
的思路和方法 。 二 、高职 院校 工商企 业 管理 专业 多维异 质 性课 程体 系构 建思 路与 方 案 引言 ( 一)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多维异质性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对高端技能、实用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 通 过对 学 校 、企 业 、学生 的实地 调研 数据 进行 分 析,结 合温 州地 区 的 突 出高 职 院 校人 才 培养 的特 质 , 已成 为众 多高 职 院校 人 才 培养 的 首 要 目 经 济 发展特 点 与专业 岗位需 求 的特 点,以浙 江 东方职 业 技术 学 院工商 企业 标 。根 据我 国近 三年 的大学 生就 业报 告显 示 :工 商企 业管 理专 业特 色 不 明 管 理 专业课 程 体系 为例 , 构 建 多维异质 性 课程 体系 。 构建 整体 思路 : 首先 显 ,就 业 问题 突 出。究其 原 因 ,主要 是 由于 许多 高职 院校 工 商企业 管 理专 要 明确 工 商企业 管理 专业 就业 领 域 。温州 地 区众 多 的中小微 型 企业 ,重点 业 人 才培 养课 程体 系 缺少 异质 性 , 培 养 的工 商企 业管 理专 业人 才难 以满足 是 电器 、服 装 、鞋革 、泵 阀、 电器 、印刷 等产 业集 群 。主要 就业 岗位 :生 区域 岗位 需求 ,即人 才培 养 同质化 明显 。这 导致 了我 国教 育 资源 的低 效与 产 管理 助理 、人 力资源 管 理助 理 、营 销 员;次 要就 业 岗位 :班 组 长 、人 力 浪 费 ,高职 院校 人才 培养 与 区域经 济发 展 岗位 要求 背离 ,加剧 了大 学 生就 资源 管 理专 员 、销 售主 管等 。其 次 ,要 确定 人才 培养 目标 。该 专业 培养 具 业 难 度 。 为此 , 国家 教 育 部针 对 高 校专 业 建 设 的 同质化 的 问题 ,在 教 发 备 良好 的思想 道 德素 质 ,遵 纪 守法 ,诚信 ,有 责任心 ,掌 握工 商企 业管 理 [ 2 0 1 1 ]9 号 文 《 教育 部关 于“ 十二 五” 期 间高等 学校 设置 工 作的 意见 》中 专 业必 备 的基础 理论 和专 业知 识 ,具有 英 语应用 能 力 、计算 机应 用能 力 , 指 出: “ 全面 加 强 高等 学校 内涵 建 设, 改革 高等 学校 办学 模 式 ,创新 人才 培 同时具备在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方面的技术技能和人 养 模 式 ,在 不 同层 次 、不 同领 域办 出特 色 , 克服 同质 化 倾 向 。” 然 而 ,克 际技 能 , 可在 制造 业 、 流 通业 和服 务业 以及 各类 型工 商企 业 从事 生产 计划 、 服 同质 化 离不 开具 有特 色 的专业 课程 体 系构建 。 本 文在 对温 州 职业 技术 学 生产 调度 与控 制 、现场 管理 、质量 管 理 以及人 力资 源规 划 、工作 分析 、招 院、浙江 东 方职 业技 术 学院 、浙 江 商业 职业 技术 学 院、宁 波职业 技 术学 院 聘录 用 、绩效 考核 、薪 酬管 理 、销 售 、客户 关系 管理 等工 作 ,具有 创新 精 等 浙江 省 不 同地区 多所 高职 院校 工商 企业 管理 专业 的 课程 体系 广泛 调研 , 神和 较 强实 践能 力的 高端 技能 型企 业管 理人 才 。再 次 ,要 明确 专业人 才 培 并 从 学校 、学 生 、同层 次学校 所属 地等 多 维度 异质 性 的角度 分析 了工商 企 养要求。课程体系包含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模块 、职业技能模块、职 业 管理 专业 人才 培养 课 程体 系构 建 问题 ,结合 学校 所属 地经 济发 展 的异质 业考 证模 块 、职业 拓展模 块 、毕业 实 践模块 。课程 分 为理 论课 、理论 与 实 性 和 岗位 需 求特 点, 提 出 了能够 充分 体现 技 能型 、实 用型 、创 新 型 , 更 加优 践课 和 实践课 。构 建 ( 二 )高职 院校工 商企 业管 理专 业 多维异 质性 课程 化、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特色的有效可行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 体系构建方案 程体 系构 建 途径 和方 法 ,为高 职 院校人 才 培养 课程 体系 的建 设提 供 了全新 1 . 课 程体 系与 核心 课程 ( 详 见表 1 ) 表1 一课 程体 系与 核心 课程 专 计划学时 学期分配周课时数 培养 序 业 考 核 四 五 , 、 模块 号 课 程 名称 核 共计 理论 实践 方 式 备 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