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课程体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把通识教育阐述为培养“负责的人和公民”,即是赋予人们生活中的各科知识、能力、思考、信念、修养等的教育,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可以说,高等教育不重视全人的教育,不努力培养有责任感的、有修养的、心智健全的社会公民,将有失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
但长期以来,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研究型大学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上,而认为“不是所有学校适合开展通识教育”。
这样的观点,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发展,有悖于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实践上看,通识教育不仅存在于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活动之中,还存在于一般本科院校,也存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之中。
2016年6月,来自全国高职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共200多人,举办了一场“高职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论坛,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开发、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关系、高职通识教育本质与实现途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认为,高职通识教育客观存在,是基于高等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特殊性,以“通俗知识”为载体,但不以知识传授和积累为目的,而重在心智启迪和智识培养的教育。
可见,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已经出现,并成为培养社会公民不可缺失的重要教育形式。
从现实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令人堪忧。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定位、生源结构、教学方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
但是,高职教育过度功利化、过分强调技能培养,且生源质量不高,多重问题的叠加使得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高职院校难以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生力军。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新形势下卫生中职学校如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一、课题的提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是一个具有个性的学校;学校“个性”首先应该表现为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的核心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当前,各卫生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仍沿用着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使得就业与教学出现了严重的“脱钩”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卫生中等学校职业课程的发展。
课程是学校实现自己教育理想,培养具人才的载体和手段。
事实上,只有当学校能够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又形成和开发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校课程,形成了学校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形成以人的发展为理念,重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个人差异的课程结构。
由此可见,以学校为本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大有势在必行之趋势。
理论意义: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领域和实质环节,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最终也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卫生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对当前卫生中职教育现实发展的思考和体现其办学特色的需要。
实践意义:通过对目前我国卫生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各卫生中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探索构建我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卫生中职院校重新审视办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其使命与自身定位,发挥特色,将课程体系构建与特定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
构建具有医学中职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为学生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卫生中职院校实现以人为本,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课题的界定目前,国内各卫生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仍在延用着基于“学科中心”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先后有序,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和学习顺序,便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摘要】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接着探讨了目标设定、关键因素和实施方法。
随后,通过效果评估来评价此体系构建的成果。
结论部分强调了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进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教育课程,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重要性、现状分析、目标设定、关键因素、实施方法、效果评估、高职教育、意义、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确保学生接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分析和调整,可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还可以增强学校的内部管理能力和外部竞争力。
建立起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资和学生资源,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教育改革和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
只有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 正文2.1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课程体系的更新和调整不及时,一些课程已经滞后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与行业对接的课程体系构建机制,导致学生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导致学生专业能力难以全面提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核心环节 , 教学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 点,是深层次 的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课程计划与 教学计划 , 教学计划反映教学 目的的程度及可行性程度, 课 程结构是学生在校期 间所学课程 的组成状况。 包括理论课程 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 基础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的 比例 等。 课 程 内 容 是 所 学 课 程 对 新 形 势 的 适应 情 况 以及 课 程 的现 代 化
院校 课 程体 系建 设 的 现状 及 构 建 策 略 予 以探 讨 。 [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 中图分类号] G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0 1 1 0 80 0 872 2 1 )0 — 2 .2 0 设置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 块、专业模块、专业拓展模 块 、技能实验 实训模块 、人文综合知识模块 。基础教学以应 用为 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 、强化应用为教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郑 群 英
( 建 交通职 业技 术学 院,福 建 福 福 州 300 ) 507
[ 内容提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是高职 教育赢得社会认可和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 。本文首先对 高职 院校 的教学 目标 定位予 以阐述 ,接着对我 国高职
学 重 点 ; 业 课 教 学要 加 强 针 对 性 和 实用 性 ; 础 课 程 应该 专 基
全球信息化浪潮 的汹涌而至将高职 院校教育 的地 位 向 前推进, 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 的培养逐渐成为当代高 等教育的 目标 ,高职教育是 2 世纪高等学校全面素质教育 1
高职院校“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作者:盛振文徐丽丽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4年第17期[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然而,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实践资源、评估体系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高职院校遵循课程体系设置的学生中心原则、实践导向原则、跨学科融合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持续改进原则,通过构建“三阶段衔接式”的双创课程思政体系、“三层次递进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三平台共享式”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实现思创融合、专创融合、实创融合,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方面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7-0001-04高职院校构建思创、专创、实创“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也为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创、专创、实创“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的意义构建思创、专创、实创融合体系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
思创融合是指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塑造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1];专创融合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夯实学生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2];实创融合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提升学生全面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创新。
“1_+_X”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GDJG2021024);广东省高职教育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王雪松(1974-),男,湖南祁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㊁课程体系构建等㊂1+X 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王雪松㊀冯欣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广东佛山528137)摘㊀要: 1+X 证书制度是落实立德树人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㊂我校大数据技术专业以 1+X 证书试点为契机,将 X 证书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㊁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推动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有效对接㊂关键词: 1+X 证书;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2.0340㊀引言1+X 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㊂高职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精神,不断推进和实施 1+X 证书试点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探索 教师㊁教材㊁教法 三教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㊂在 1+X 证书背景下,我校大数据专业积极开展 1+X 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以 产教融合㊁书证融通 为抓手,及时将 1+X 内容有机融入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在 1+X 证书试点中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㊁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等衔接不够,未能真正做到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㊁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相融合㊂(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性设计不够,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性,实践教学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多元化㊁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质量监控和诊断改进体系,影响实践教学育人效果㊂为此,大数据专业建设团队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结合区域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将证书培训内容适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对接企业用人需求设置实践课程,重构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方案改革㊁教学方法创新,推动课程体系与证书知识技能体系㊁课程教学标准和证书考核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有效对接,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㊂1㊀探索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大数据技术专业依托广东(南海)大数据产业园企业优质资源,与国内大数据领军企业合作共建 大数据产业学院 ,建成具备大数据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创新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双主体育人模式㊂ 校企双元 是基础,根据大数据技术专业应用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有效对接; 项目载体 是手段,以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为依托,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过程,根据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微项目㊁虚拟或仿真项目㊁真实工程项目等递进式典型项目,以这些项目为载体分别在课程课堂教学㊁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㊁专业综合实习中应用和实施; 课岗融通 是目标,引入 1+X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教学中的知识点和职业岗位的技能点相融合,将职业道德㊁职业素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 课程教学 企业考证 职业活动 的相通培养,通过推进 课岗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职业综合素质㊂图1㊀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合㊁项目载体 人才培养模式㊃99㊃根据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 1+X 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㊁适应性㊁针对性㊂深化校企合作㊁产教融合,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场所㊁资源,与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组织共同实施教学㊁培训,学生通过规定的专业课程培训㊁评价或考试,即可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㊂2㊀融入 X 证书职业标准,重构 书证融通 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2.1㊀构建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㊁平台通用㊁方向互选 课程体系按照 校企双元㊁课岗融通㊁项目载体 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 1+X 证书技能考核标准内容㊁新技术㊁新工艺等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依照专业模块课程(物联网模块㊁大数据模块㊁计算机模块)㊁平台共享课程(公共基础㊁专业基础)㊁专业服务岗位课程㊁方向互选课程等方面,重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让 1+X 证书制度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㊂图2㊀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㊁平台通用㊁方向互选课程体系大数据技术与应用㊁物联网应用技术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隶属信息技术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对理论知识㊁技术技能基础要求一致,专业师资㊁资源㊁平台互通㊂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加强群内专业㊁平台㊁选修方向课程内容整合与共享,构建信息技术专业群 专业模块+平台通用+方向互选 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㊂ 专业模块 是根据专业群中不同专业特色而设置的,每个模块包含3-5门专业核心课程组成㊂ 平台通用 是根据专业群人才通用基本素质和能力㊁行业或岗位群通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计,相关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㊁Java 语言程序设计㊁计算机网络基础㊁Linux 操作系统㊂ 方向互选 是根据专业群共同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以及行业共同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计,学生可根据现实需求选课,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跨专业选择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方向课程,通过模块组合提升自身多种职业能力㊂2.2㊀校企协同重构分层递进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 大数据产业学院 为协同育人平台,密切与行业企业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产教研学协同育人机制㊂根据 1+X 证书技能考核标准和专业 岗位能力 培养目标的要求,校企合作开发基于云的实践项目㊁实践类教材㊁共建课程资源库和案例库等项目递进课程模块,重构任务驱动的项目化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㊂组建由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构成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实施企业导师参与的 双导师 制实践教学,对接产业需求㊁职业标准与生产过程,以项目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仿真实训㊁项目实战与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㊂图3㊀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框架图在大数据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融入 X 证书培训和考核技能㊁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按照 基础 专业 综合 创新 层级设置职业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块(如图3所示),基础层模块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认知与实践的基本技能,专业层模块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职业专项核心技能,综合层模块注重提升学生岗位职业综合技能,创新层模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㊁创业能力的注重和个性化发展,按照专业认知和技能发展规律㊁模块间内在逻辑和衔接关系,设定每个模块实践教学目标,按照 X 等级证书初㊁中㊁高级的职业技能标准,细化各模块实践教学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㊂探索问题教学㊁项目教学㊁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㊁自主管理㊁自我发展,突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共育和互聘互兼为途径,校企共建 双师型 教师团队,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㊃001㊃系和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型活页式㊁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培训㊁实训等实践教学资源库㊂2.3㊀课程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上,树立新发展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㊁劳动教育㊁职业教育㊁工匠精神㊁创新创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育人根本㊂在实施教学改革层面,坚持 价值性㊁时代性㊁受用性 的原则,深挖其蕴含的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确保思政实施效果的达成㊂在 1+X 证书制度背景下,紧密对接新时代职业岗位的新需求,创新校企命运共同体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㊁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思政课的育人功能㊂大数据技术专业坚持 思政融合㊁以点带面 的课程建设思路,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挖掘大数据应用开发 1+X 证书中的思政元素,找准 课程思政 的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中,在大数据采集㊁大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开发应用等课程课堂讲授㊁学生实践中,通过介绍我国在大数据方面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坚定他们学习报国的信念;通过介绍大数据的重大价值和应用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创新重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介绍大数据涉足信息安全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坚定责任信念㊁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使命担当㊂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㊁创新能力和独立探索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不怕挫折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了解世情㊁国情㊁党情和民情,提升学生学习实效性及针对性,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㊂3㊀引入 1+X 评价标准,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3.1㊀建立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开展在校生学习成果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健全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引入 1+X 评价培训机构㊁麦可思等专业咨询公司开展第三方评价和办学效益绩效考核㊂建立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以预设目标㊁建立标准㊁信息采集㊁质量评估㊁质量反馈㊁诊断调控等为内循环,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为主体的 外循环 ,在 内外结合㊁以外调内 过程中,参照预设目标,对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进行及时的分析㊁评价与改进,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呈现上升趋势,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㊂ 1+X 评价培训机构等社会第三方与学校共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由第三方通过问卷调查负责采集㊁统计和分析信息,然后将信息反馈给学校㊂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对课程设置㊁教学内容㊁师资队伍㊁实训条件等方面的质量标准进行调整,加强教学督导与管理,规范实习过程,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㊂3.2㊀建立校企 合作育人 闭环自适应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集课堂教学实时评价㊁教学信息反馈㊁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等功能为一体教务管理综合系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修订评价标准,扩充评价主体,加强评价结果的使用㊂建立由各二级学院㊁专家㊁同行㊁学生㊁班主任和 1+X 证书评价培训组织等共同构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实施 大数据产业学院 互联网+ 众创空间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建立质量反馈机制㊂成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专项工作组,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组织保证㊂形成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与服务为保障,以专业诊断与改进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目标体系㊁标准体系㊁制度体系,构建全要素网络化㊁具有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㊂4㊀结语大数据技术专业以 1+X 试点为载体,将 X 证书职业等级标准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标准有机对接,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建立常态化周期性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推进 岗课赛证 融通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㊁适应性㊁针对性㊂参考文献[1]柴美娟.职业教育 1+X 制度下建筑信息模型(BIM)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9,(10). [2]谢宾.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2,(10).[3]梁珍,顾丹.互动式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6,(2).[4]王雪松.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风,2021,(6). [5]廖静很.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风,2021,(8).㊃101㊃。
高职院校“三维三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课程教学KE CHEN G JI A O XU E高职院校“三维三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韩志孝摘要:立足学生职业生涯全局,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从创新创业文化素养和创新创业技能培养方面设置“三个维度”的系统性课程体系,创建适合于“三个维度”学习实践的教学情境,及对应三类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的物理平台,形成“三维三层”结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以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创新创业;三维三层;课程体系一、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意义(一)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的价值在于“解放人,激发人的潜能”[1],实现个人超越,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因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促使学校回归本位、教育回归本质、学生回归本真。
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不仅能够主动适应和引领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且可以服务国家,特别是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三教”改革深度推进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求高职院校能为中高端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且要求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特别是要满足企业复合化、集成化、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等生产技术发展变革需要,同时,培养的人还要能适应企业岗位的调整变迁。
这些要求与东京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会议界定的“创新创业教育”精神不谋而合: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
这些内在素质及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学生为本,需要通过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才能统筹实施和全面推进。
(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并实现人生价值以学生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能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的意志,帮助大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增长实践本领,内化创新创业文化素养及练就创新创业职业技能,能让大学生在未来的创新创业中少一份风险、多一份自信,促使其朝着生涯规划目标前进,在创业中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美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审美能力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美育课程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能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践应用,以期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美育课程通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和审美训练,有助于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美育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够提升其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这些素质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影响。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美育课程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艺术活动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压力,提升其心理素质。
通过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增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
美育课程通过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促进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二、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背景和审美需求进行设计,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应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激发其自主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效性。
课程内容不仅应包括艺术理论知识,还应涵盖艺术实践活动,如美术创作、音乐演奏、舞蹈表演等。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艺术知识,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能力。
高职“岗位对接 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岗位对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高职“岗位对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在引言部分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分析了该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环节、案例分析和展望。
通过研究发现,构建这样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研究对教育实践的贡献。
本文的研究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和学生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职、岗位对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环节、案例分析、展望、结论总结、未来展望、研究贡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也逐渐向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转变。
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比如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不符等。
在这种背景下,构建“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一课程体系旨在贯彻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将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通过逐步递进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深入研究高职“岗位对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高职“岗位对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工作实用性。
通过构建符合岗位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职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挑战和变化。
这项研究也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对接。
通过深入研究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指导和借鉴,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
需求人手 , 深入开展专业调查 、 校企合作 , 制定了岗位
职业标 准和 人才培养 质量要 求 , 基 于 岗位 职业标 准 和
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构建了课程体系。
一
、
人 才培 养方案 开发 过程
1 . 通过专业调研明确“ 为谁培养人” 和“ 培养什 么人”
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深入川、渝两地有代表f 生 的企 业, 对企业人力资源部、 计量室 、 质量部 、 车间现场进行 实地考察 , 与相关人员座谈 , 发放调查问卷表 , 走访相 关学校 , 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专业调研 。通过调研 , 明确 了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工作岗位是现场质量管理员或 车间、 计量室的几何量计量工 , 核心能力要求是能从事
实践技能课程 、 综合实践技能课程三大部分。 具体 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 1 所示。
模块 ; 将专业知识 和技能要求归纳为安全知识 、 钳工 基础、 机械加工基础 、 精密检测、 检具及量规设计 、 量
根据专业调研获取 的信息 ,聘请 中国第二重型 机械集团公司、 东方电气集 团、 德阳市质量与技术监 督局等企业和行业 的质量管理与计量检专家 , 结
合企业的生产实际 , 共 同研究制订了《 机械质量管理
步分解为 4 个知识和能力要求点 。人才培养质量要
求分 解表 的结构 层次 如表 1 所示。
表 1 人 才培养 质 量要 求分 解表 ( 节 选)
人才培养 质量要求 知识 和能力 ( 素质 ) 模块 知识 和 能力单元
位需求。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 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 ,制订课程开发设计表 , 将
二、 构 建课 程体 系
1 . 课 程 体 系结 构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
《2024年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范文
《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高职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本位作为其课程建构的出发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技能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二、职业素质本位的内涵及重要性职业素质本位是指以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人才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实践能力。
这种本位观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职教育中,应将职业素质本位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建构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其次,部分课程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
此外,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需求。
四、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策略(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紧密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相吻合。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和知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
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的设置
高职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的设置内容摘要:课程体系设置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在办学上的不同之处,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
本文就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设计进行了一些探讨。
高职课程体系设置一、引言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全国有高职院校近1200所,年招生人数300万人,在校生800多万,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办学规模上看,在校生总数已经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办学水平及办学条件上也有较大的提高,显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前景,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来,高职毕业生累计1400万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两个,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
本文认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实质上说,就是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的问题。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每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不一样的,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不一样的,课程体现了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最终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差异上,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各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可以说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对高职院校而言,既不能以理论为主,走“压缩型本科”的路子,又不能以实践为主,套用技校的模式,而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即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该自始至终的贯彻够用原则。
所谓够用原则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需要的就开设,不需要的就不开设,不考虑学科的系统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确定各门课程的讲授内容,需要的就讲授,不需要的就不讲授,不考虑理论的完整性;同时,在教学中还不能削弱其相关理论的教学,而必须保证相关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作为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要职责和任务的高职院校,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够用原则,必须跳出“本科”与“技校”的非常成熟的办学框架而另辟蹊径,进行必要的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论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探析摘要: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分析本门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和工作任务,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内容。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existing defects that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propose the reform path and contents for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teaching reform;theory;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69-030 引言根据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工程结构》、《施工技术》、《建设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前需课程之后,重点掌握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从课程的设置与开设可以看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几乎是前期所有课程的一个综合,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建筑类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经济与法规等的相关知识,即所谓的“全才”。
因此,本门课程综合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更强,力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工程实践、计算机上机等教学环节,加强项目管理理论学习,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活动,再以实践充实理论,培养学生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专创融合教育是一种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符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随着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渐兴起。
目前对于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薄弱,存在着教育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有必要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而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情况,分析其效果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该教育模式的内涵和实际运作情况。
针对现有的专创融合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亮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通过对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效果评价的探讨,可以发现改进的空间和具体措施,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结合以上研究成果,提出未来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发展建议,指导相关机构和教育者更好地开展专创融合教育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发展的成功。
1.3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研究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的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高职院校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分析专创融合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为高职院校提出有效的改革建议,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研究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及实施效果评价,有助于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践
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践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框架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构实践,提供了完整的理论、实践、素质教育三个教学体系的清晰结构,提出了三个体系在教学中融通实施的探索性实践方法。
关键词:专业群;课程体系;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开始启动新一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在2006年底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通过三年的改革与建设实践,最终完成了学院专业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框架、教学标准及其相应的规范。
一、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思路1.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框架模式构建课程体系。
对于高职教育中的专业群概念,目前有多种认识和理解。
我院在建构课程体系时,主要针对高职学生就业中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或岗位群),提出了“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框架模式。
其中公共技术平台模块面向职业技术领域,培养目标定位侧重于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某一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技术与技能的教育,这一阶段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在专业建设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内涵;专业方向模块则依据市场就业情况灵活设置,注重面向从业岗位的专项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就业适应性的定向教育,其出发点是让受教育者掌握从事第一个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专业群框架模式,为解决长期困扰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所遇到的“高职生就业市场‘动态需求’与专业内涵建设‘长期积累’的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
2.按照理论、实践、素质教育三个系统相互融合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我院自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建立中华职业学校之始,九十多年来长期坚持“做学合一”的教学传统,坚持“敬业乐群”的教育理念。
在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中,我们建立了知识学习、实践训练和素质养成三个循序渐进的、独立清晰的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整合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整合——服装设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介绍王岷潘先伟一、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设想以国际性专业课程体系为背景,以本地行业市场对人才需求为指导,以特色技术能力的培养为宗旨,废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建构现代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开拓新的课程,以培养开放型、技能型、特色型一流专业人才为课程体系建构与整合的最终目标。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现代意识、审美意识和时尚意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感受能力;吸收新的教育理念与科研成果,引进设计教学新的手段,研究服装设计的前沿动态。
其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满足国内和本地市场。
再次,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做到特色人才的培养,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与实践特色上使人才的特殊技能训练得到保证。
服装设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现代意识、市场意识,具有一定的时尚和审美能力的开放型、技能型、特色型一流专业人才为最终目标。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整合(一)课程体系建构与整合的背景介绍首先,国际服装设计教育与传统的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国际服装教学与研究越来越注重对新材料、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发;注重对创立国际知名品牌和地方区域品牌的思考;注重对市场开发和整个国际服装市场行市情况的研究;注重对服装企业战略经营的研究;注重全球信息资源收集与整合;注重对服装文化的研究;注重国际服装文化交流与合作。
国际服装教学与研究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也越来越广泛。
其次,我国服装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服装设计教育内容和观念比较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教学课程体系陈旧,许多学校还一直沿用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个性,实践能力欠缺;缺乏与市场的接轨与沟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层面,专科毕业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浅层操作技能层面,重视“专业表现”,轻视“专业实践”;缺少艺术思维和艺术审美教育,片面强调设计技术,设计教育与艺术构思脱节;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指导原则;普遍存在课程设置求多求全或课程划分过窄过细,相互之间缺乏交叉、连贯、整合的完整性;教学方法上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引导启发式、研讨对话式、市场调研式的主动型教学方式,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名称不规范,因人设课,盲目随意增加课程的现象依然存在。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指导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掌握求职技巧,提高职业素养,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不足等,亟待解决。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1. 课程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设置多样化的职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规划、求职技巧、职场礼仪、职业素养等。
同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内容:应注重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行业新动态、新趋势,使学生了解最新的职业发展信息。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
3. 教学方法: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1. 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职业指导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准确、实用的指导。
2. 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指导水平和能力,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 学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职业指导专家和行业精英,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四、实践环节的加强1.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使其更好地了解职场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竞赛和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机制,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实践技能,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论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入手。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I 科技与创新| 2021年第04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1 ) 04-0113-02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基金: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课题“协同视阈下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大学生精准帮扶对策研究”(编 号:2019SJB310); 2019年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无锡 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19kt113)郑素晓,王力伟(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206)摘 要: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为出发点,围绕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展开研究。
首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现状调查,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访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在此基 础上对数据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后,找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优化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保障体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服务就业 创业,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为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大三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共38学时,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 发展,并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同时在大二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网络课程,共32学时”针对对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学校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合力开设了SYB 创业课程。
高职院校社科类课程研究性学习体系的构建
CARE R E HORi ZON
高职 院校 社科类课 程研 究性 学 习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江 苏 南京 2 0 6 南 4) 1 0 摘 要 :高职 院校社 科类课 程要 努力创造 能发挥 学 方 式上强 调理论 和实 际的结 合 ,在 教学 过程 中引导学 生 主动性 的学 习环 境和 学 习资源条件 ,实现研 究性 教 生进 行 自主 的学 习和 有指导 的探索 ,提 高学 生的创新 学。 如 ,改进 课 堂教 学过 程 、增 设 实践 性 教 学 环 节 、 利 能力。 用计 算机 信息技 术 、建 立 “ 究性 学 习”评价 体 系。 研 二 、研 究 性 学 习的 主 要 内容 关键词 :社科类课程 ;研 究性 学习;创新能力 ;实 践 能 力 研 究性 学 习是 教育 科研 领 域 中的 一个 崭新 课题 。 它对 于全 面实施 素质教 育 、培 养具 有高 素质 的创 新人 随着 我 国经济增 长方 式的转变 ,产 业形 态逐渐 向 才 ,有着 十分重要 的理 论和 实践意 义 。关于研究 性学 技术 ( 知识 )密集 型转移 ,产 业部 门的技 术变革 日趋 习 ,教育 部 印发的 课 程计 划) )和 《 施指 南 中给 实 加剧 ,对 人 才培养 的多样 性 、适 应性 、创造 性提 出 了 出的定义 为 :“ 究性 学 习是指学生 在教师 的指导 下 , 研 更高 的要求 。高职教 育 的培养 目标是培 养高 级技 术应 从学 习生 活和社 会生 活 中选 择和确 定研 究专题 ,用类 用 型人 才 ,在 高职 院校完善 社科 类课程 研究 性教学 体 似科学 研 究的方 式 ,主动地 获取知 识 、应 用知 识 、解 系 ,其 目的不 仅仅在 于 向学 生传播 和 灌输某 些人 文社 决 问题 的学 习活动 。 ” 会科学知 识 ,而在于 实现 人的全面 发展 与综 合素质 的 研 究性学 习既是一 种学 习方式 ,又是一种学习观 。 提高。 作为学 习观 ,它反对被动地 接受、继承、记忆知识 ,主 张学 生主动地 理解 、应 用 、探 索 、创新知 识 ,认 为学 高 职 院 校 社 科 类 课程 教 学 改革 的背 景 生 的学 习过 程就是 创造性 锯决 问题 的过程 。作为 一种 目前 高职 院校社 科类课 程 的组 成如 下 :必修课 系 学 习方式 ,研究性 学 习是指在 研究 性学 习情 境 中 ,学 列 :大学 生心理 健康 、大学 生思想 道德 修养 与法律 基 习者 以 问题 解决为 主要 内容 ,以发展 研究 能力和 创造 础 、马克 思主义 基本理 论 、 中国近 现代 史纲 要 、形 势 能力 为主要 目的的一种 新型 的学 习方式 。 与政 策。选修 课系列 :( )传统文 化系列 :中国文 化 1 “ 以类似科学研究 的方法 ”表 明的是研究 性学 习的 概论 、 中国文 化地理 。 ( 2)文学艺术 系列 :美学 、文 基 本形 式 。在 研究性 学 习的过程 中,学 习者 将模 拟科 学作 品欣赏 、音 乐欣赏 、美术欣 赏 。( 3)社 交礼仪 系 学 家 的研 究方 法 和研 究过 程 ,提 出问题 并解 决 问题 。 列 :商务谈判与 口才技巧 、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 。() 但 教学 中的研 究性学 习与 科学研 究 毕竟 不 同 ,从研 究 4 人文与科技融合系列 :企 业文化 、IO9 0 S 0 0质量认证 体 过 程来说 ,大 多并 不具备 严格意 义上 的科学 研究 的严 系等。 谨性和 规范性 ;从研 究结 果看 ,一般 是有科 学研 究成 以上 课程 必 修 课是 教育 部 规定 的学 生 必选 内容 , 果的 “ 再发现 ” 。研 究性学 习的重点是学习者对科学研 着重培 养学 生健康 心理 、健全 人格 、伦理 道德 、政 治 究 的思 维方 式和研究 方法 的学 习与运用 ,它 注重掌 握 素质 。选修课 部分 是各学 校根据 自 己的教 学培 养方 案 调 查 、观 察 、实验 以及现 代信息 技术 等科学研 究的 方 开设 的 ,着重培 养学 生 的人文精 神 。社科 类课程必 修 法和 技能 ,培养 创新 意识和 实践 能力 。在 研究性 学 习 课程约 占总课 时的 6 % 左右 ,选修课程约 占总课时 的 的过程 中 ,学 习者是 否掌握 某项具 体 的知识 或技能 并 0 4 % 左右 。课程 主要是教师 讲授 ,往 往注重学科 知识 不 重要 ,关键是 能否对 所学 知识有 所选择 、判 断 、解 0 传授 ,学 生被 动地接 受 ,所 以学 生工 作后 发现在学 校 释 、运用 ,从而 有所 发现 、有所创 造 。换 句话说 ,研 所学的 知识 的大部分 ,在 实 际中都用 不到 。这样做 的 究性 学 习的过程 本 身也就是 它所追 求 的结 果 。 结 果 ,一 方面 在 时 间上 不 能保 证 技术 与 技能 的学 习 , 三 、社 科 类 课 程 研 究性 学 习体 系的 构 建 在 知识 内容上难 以使 理论 与实践 相结合 ;另一方面 在 培养 目标 上也达 不到 “ 口径 、厚 基础 、高 技能 、多 宽 1 改 进 现 有 的课 堂教 学过 程 . 方 向” 的要求 。 现 有 的必修和 选修 的人文社 科类 课程 ,主要 是 以 为 了适 应经 济和社 会发展 的需 要 ,社 科类 课程 的 课堂教 学为 主。 随着 社会 的发展 ,信息 来 源的多 面性 教学 要 更多地 培 养学 生 的形 象思 维 能力 、审美 能 力 、 已使学 生不满 足于课 堂上 教师干 巴巴的讲解 。建构 主 心理承 受能力 和 人际交 往能力 ,拓 展其视 野 ,激 发他 义学 习 理论要 求学生 由外 部刺激 的被动 接受者 转变 为 们 的创 新 能力 ,使 他们 成为 社 会需 要 的创 造型 人 才 。 信息加 工 的主体 ,要求教 师要 由知识 的传 授者 、灌输 借鉴 先进 国家的 职业教 育模 式 ,结 合我 国教育 的实 际 者 转变 为学生 主动建 构意 义的帮 助者 、促进 者 。相 应 和社会 发展 的需要 ,我 们认为 应用 型人 才培养 的主 要 的教学 设计主要 围绕 “ 自主学 习策略 ”和 “ 习环境 ” 学 任务 ,除 了在 学业上 达 到教学大 纲 的要求 外 ,还 应在 两 个方 面进行 。前者 是整个 教学 设计 的核心 ,是通 过 培养 目标上强 调学生 应用 知识技 能和 解决 现实 问题 的 各种 学 习策略诱 发学 习的 内因 ,主动建 构 ;后 者则 是 能力 ,培养实 践能 力强 的高层 次应用 型人 才 ;在 培养 为学 生 主动建构 创造必 要 的环境 和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