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沪教版.doc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1 山中访友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走近山中1、导入新课: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活动2【讲授】走进山中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3)学生畅谈看法(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设计意图: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活动3【活动】欣赏品味,领悟感受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我希望自己成为,因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4、指导学生朗读美句佳段5、联想创作: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活动4【讲授】走出山中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板书设计山中观景(事)山中访友拟人手法热爱自然(情)。

关于《山中访友》优秀说课稿

关于《山中访友》优秀说课稿

关于《山中访友》优秀说课稿一、教材:《山中访友》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构思新奇: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主要以第二人称叙述读来倍感亲切想象丰富:如山泉是姐姐、溪流成了妹妹、悬崖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爷爷从每一位朋友的身上作者都得到了启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也在跟着作者的想象在飞扬透过语言文字好像看到了那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二、学生情况分析:我执教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总体一般知识的接受能力还可以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去认真阅读文本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教师起到统观全局的作用在遇到重点、难点时着重强调其它地方点到即可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阅读美丽的语言另外在由文本中想象的特点拓展延伸到课外所学的古诗时学生思考起来可能会觉得吃力这时教师可用学生最近知识储备中的古诗为例加以引导作为学生思想飞跃的跳板进而让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感知想象的魅力所在!三、教学目标:本文教学定位在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进而去品味语言,达到陶治学生心灵的目的,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这也是生命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与自然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四、教学方法: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因此我首先采用示范朗读法两位学生示范朗读的同时也在培养听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其次抓关键字词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感受作者的心境好的语段在品的同时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逐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者进行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疏通生字词2、制作与文本贴合紧密的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寒假刚刚过去请问大家在寒假你都做了什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春节必不可少要去探访亲朋好友这是访友的基本意思而本文的朋友到底是谁只有读了课文才知道二、教学过程第一步: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字词就像是建设高楼的基石语文学习中字词的学习很重要积累好的词语、短语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第二步:初读课文理清信息感知作品内容:①找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②我的朋友是谁(用一句话概括)我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访友的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也可以检查学生在听读和圈画时是否认真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算是课堂热身③访问了些朋友分别用一个词语评价这些朋友的个性(用形容词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直接引用没有的自己根据文意概括)在回答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如山泉姐姐悬崖爷爷为什么把它们比作姐姐和爷爷以此引出比喻的特点:相似性第三步:细读文本品析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语段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说一说刚才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幅画面你最钟情或者位朋友你最喜欢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从表现手法关键字词上去分析)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第3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这一段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成第三人称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文中描写古桥那一段采用的是第二人称作者构思巧妙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作者想象的奇特之处还在于:人在观察景物时常用的想象是我是旁观者而在文中的我却是想象的参与者说明作者已经在思想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这个地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文本串联起来触类旁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里我举的例子是学生刚刚学过的每周一诗《小池》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可以有话说另外我再补充一个庄子的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我相融的意境第4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的视角独特新颖而且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从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二)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山中王国作者进山明明是看风景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的景物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的设置其实是回到主题再次强调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大家明白大自然和我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用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让大自然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第四步:再读文本运用语言传递表达我们的情感有了刚才这些美的品味仿佛我们也融入了大自然我们心中也有朋友可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和语调对好朋友倾诉自己的心声(可是书中的也可以写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朋友)这样优美的抒情散文让同学们学习的东西很多趁着课堂上学习的热情动手写写自己的朋友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让同学们思想的火花在作者情感的熏陶下绽放得更美丽一些!七、体验与反思: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和珍惜自然环境播放《山中访友》flash及原文配乐朗诵让学生再次进入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八、总结: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九、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2)修改课堂上的仿写片断使之语言更流畅、优美感情更真挚!一篇优美的文章需要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不断思考你会惊喜地发现每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如再把这新的思想的点滴加到你的文章中定会绽放不同的美丽!。

2012(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七下《山中访友》word教学设计

2012(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七下《山中访友》word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进一步学习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充分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热爱自然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以及联想、想象的手法。

2、难点:能够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并用心去感悟我们的周围美好景物。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句话叫“凡景语,皆情语。

”这些景物在作家的笔下,有着或喜或悲的情感,如果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投身到大自然中,那时的景物又会有什么特点呢?让诗人李汉荣做我们的向导,我们到《山中访友》吧!3、听读课文:(1)圈划字词;(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写“我”独自一人在山中访问山水林木飞禽走兽的经历。

美丽亲切神奇等等4、自由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圈点出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并思考作者是如何称呼(对待)这些朋友的?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称呼(对待)这些朋友呢?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小溪——妹妹——唱和小诗;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归鸟——伴我披月回家。

★如果可以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形容)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画面,你会什么呢?5、在作者拜访的众多“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在文中画出并朗读,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如果有同学讲到第5小节时进行拓展。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

《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品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境。

自主学习,探究文章语言的妙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法、组内合作讨论法教学准备:课前分好组确定组长制作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周三我们一起去了白象湾和天平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了一下心情。

这周三就让我们随着李汉荣,去会会他的“山中的朋友”。

(板书:题目、作者)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最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读时,(1)把生字词圈画出来,小组内解决。

(2)思考:“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读时注意划出这些“朋友”明确:作者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小蚂蚁、归鸟老师特意为这些山中的朋友做了幻灯片,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他们的靓丽身姿吧!点击出示图片至岩石。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然景物。

(板书: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大家喜欢吗?(喜欢)注意听:为了更好地表达出我们的这份喜爱之情,我们把它们称为景物还是朋友?学生思考明确: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更能表现我们对山中景物的喜爱之情,3、过渡:你看!(指着文题在“友”字下加着重号,说)作者李汉荣与我们大家真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他也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突出表现了他对山中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书:热爱大自然)三、研读与赏析:4、这份热爱之情在文中处处可见。

这得益于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和准确的用词。

比如师非常喜欢第三段文字。

(范读第三段)老师的批注是:从修辞角度讲——这段第一句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古桥”比作“老朋友”,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与古桥亲密、和谐的关系。

从用词角度讲——这里以第二人称“你”称呼老桥,语气亲切,充满关切与赞美之情。

沪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 课件 (共37张PPT)

沪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下册 第1课《山中访友》 课件 (共37张PPT)
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 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多年来写作诗歌约 3000 首,散文随笔 1000 多篇,中短篇小说 30 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 《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 文》、《散文百家》、《星星》等海内外100 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小 说约 2000 多篇(首)。先后获市、省、全国 各类奖项30余次。
总结 天地给我们恩泽,自然 赋予我们生命。
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都是自然之子, 都与我们有缘分,让我们把天地万物当 成自己的亲友、邻居、伙伴。
让我们与自然 共荣共存,协 调发展。
阅读感知
作者去山里寻访友人,他都见到了哪些朋友?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感知
作者去山里寻访友人,他都见到了哪些朋友?
见到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 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树林——知己——幻想自己也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深深的峡谷刻着清澈的禅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轻轻敲击——听见时间的回声
落叶——细数纹理——看到命运的手相
学习方法提示:
a.理解法:这篇文章或这句话美, 美在__; b.感悟法:读了__ ,我感受到 (体会到) __ ; c.拓展法:读了__ ,我想到 (仿佛看到) __ ; d.质疑法:读了__ ,我不理解__
你觉得作者 对人生有怎样的 思考呢?

沪教版七上《山中访友》word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上《山中访友》word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课型:略读课
设计者:吴杰穗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能力目标:品位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品位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品位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心理准备:轻松、愉快、充满爱心
教学流程:
一营造气氛激情导入
二整体感知——说“了解”的话
问题:作者进山看到了哪些景致,拜访了哪些朋友?
三欣赏美读——说“感受”的话
用“我喜欢_______,从他身上看到(感受到)。

”说话
问题:1、作者如何称呼这些朋友?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品位语言——说“理解”的话
用“我觉得好,因为”的句式说话。

五仿写写作——说“创造”的话
欣赏桂林风光,以“桂林访友”为题写一段话。

六体验与反思
面对生活中破坏环境的人和事,你想对说点什么?
七实践作业体验生活
等到周末的时候,邀上几个同学也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拥抱自然,享受一下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并完成一篇200—300字的短文。

板书(略)。

第1课《山中访友》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课《山中访友》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课《山中访友》同步练习(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下)doc初中语文山中访友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湛蓝〔〕玄奥〔〕清亮〔〕犬吠〔〕2.文题为〝山中访友〞,作者在山中拜望了哪些朋友?3.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

请从课文中选出一两句加以讲明。

4.作者什么缘故把进山看景讲成〝山中访友〞?5.文章第五段如此写道:〝你好,山泉姐姐!……你好,溪流妹妹!……你好,白云大嫂!……你好,瀑布老大!……你好,悬崖爷爷!……〞请仿照这种句式续写两个句子,意思和上文相同。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③六和塔静静地耸立在钞票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钞票塘江边静静地耸立着,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7.依照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一句得体的话。

下雨天,一个妇女带着她的宠物上了公共汽车。

那条小狗又湿又脏,妇女对售票员讲:〝我情愿替狗付钞票,期望你承诺它像其他乘客一样有一个座位。

〞售票员回答讲:〝能够,只是。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一〕读山品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依旧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在山的稳固、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那么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这确实是山水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的全然缘故。

人们通过读山品水,能够领会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一辈子的喜怒哀乐,查找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

远读其〔〕,近读其〔〕,精读其〔〕,细读其〔〕,读青、读绿、读和谐、读宁静……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

〝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域;〝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山中访友》是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散文》月刊的杰作。

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山中访友》教案一、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意境高远,把读者引入了无边的遐思和精神享受之中……因此本文的教学目的为:1.体会学习本文的写景状物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3.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主义教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教学过程中本课宜采用朗读体会法、导读法等。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大家都有许多好朋友吧?谁来说说你的朋友都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大家的朋友都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做事雷厉风行,有的考虑周到,遇事沉稳。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李汉荣到山中访问了许多好朋友,它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朋友呢,和我们的朋友一样不一样”)(二)学习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1)作者访问的是些什么样的朋友?(2)作者为什么把看这些景物说成是拜访朋友?(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拜访自己的这些朋友的?【设计说明】此题旨在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一步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适时地进行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你的情思,拨动你的心弦。

使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满怀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悟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

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1)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山中的朋友的?(2)作者的“朋友们”各有怎样的特点?【设计说明】以问题的形式使内容一步步深入,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地在发展。

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对话式描写(充满深情),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案】沪教版七下山中访友学案设计

【教案】沪教版七下山中访友学案设计

【关键字】教案《山中访友》教案设计教学设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人文精神和美的教育,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数来自落后偏远的农村,虽然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很多,但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

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几乎为零,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

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带着美好的心情,迈着轻快的步伐,我来到教室,向学生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

当歌曲前奏刚开始,许多学生就猜出了歌曲的名字——《朋友》。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山中访友》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山中访友》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说课稿
 一、教材:
 《山中访友》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构思新奇:
 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主要以第二人称叙述,读来倍感亲切。

 想象丰富:如山泉是“姐姐”、溪流成了“妹妹”、悬崖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爷爷”……从每一位“朋友”的身上作者都得到了启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字里行间,我们的思绪也在跟着作者的想象在飞扬,透过语言文字,好像看到了那充满诗意的画面,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山中访友》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 山中访友》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山中访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湛蓝、清澈、唱和、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

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学生充分阅读,以悬测揣摩写作意图,速读抓重点词语感知课文,精读探究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教师配乐深情诵读)“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衔向远山远水。

”同学们,这段如溪水畅流栩栩如生、灵气飞扬的精彩景物描写的观照视角新颖、独特,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使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便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而成文的。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走进幽谷,走进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去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1.指名认读生字词(先差生,后优秀生);
2.指名纠正读音;
3.教师小结,指导难读的字词;
4.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及成语的积累情况;
5.指名说一说文中几个相对重要的词语、成语的大概意思,师依据情况后教;
6.指名上台演板,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7.同桌互批互改,指名上台纠正错误;
8.个别难写的字词教师完成“后教”;
出示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请大家齐读。目标都清楚了,你们有信心达到吗?
1、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一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境界
先学
师:下面我们看一下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文章,想一想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
2、从那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有感语句认真读,体会,然后交流。)
3、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让学生从上面的句子中加以体会,体会不到的地方教师完成“后教”。
4、师鼓励总结
5、生交流学习方法,指名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方法。



先学后ຫໍສະໝຸດ 教二读课文,学习作者所运用表达情感的方法
后教
1、生开始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师巡视,部分学困生教师可适当引导,或后教)交流的顺序为:
①、分段对不对?如有几种分法,请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为什么”,段意归纳的“对不对”(准确、简洁)。
②、全文段与段之间有什么联系,理清文章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并举一反三。
当堂训练
师:前面几个环节大家做得相当好,现在我们来写一写本课的生字词吧,我相信大家能做得更好;咱们比一比看谁写得既正确又漂亮!有没有信心?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山中访友(沪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品味精妙语言。

2、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学会运用联想、想像的手法。

3、初步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文章新奇的构思。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正当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指导思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

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自读、默读、齐读、指名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悬测: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大屏幕出示背景及课题。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为什么访问他(她)?学生回答,如: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山中僧人——禅悟人生。

访一位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学生可以大胆想像,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就行。

教师:可作者拜访的又是哪些朋友?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会晤“山中众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2、感知内容①认知性朗读(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感知性朗读(快速默读课文)学生在听读中思考问题:作者拜访了山中的哪些“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读到第3节,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他们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沪教版七上《山中访友》优质课件

沪教版七上《山中访友》优质课件
5 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形容很有兴趣的 谈论_津__津_乐__道___ 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 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 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不骑车, 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 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 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 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轻轻地招 手,作别了山中的众朋友,只带回满怀的好心 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有 称呼的有哪些? 2、作者访友用了多长时间?来去的 心情如何?
3 作者和这些朋友之间关系这样密 切,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山中访友 李汉荣
教者:育红中学 李亚玲
掌握生词:
栀( zhī )子 唱和( hè)
憔悴( qiáo cuì)幽(yōu )径 来自(zhàn)蓝 禅(chán)心
1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偏 僻的小路)_幽__径_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2 (品德高尚名望很大)_德__高_望__重__的老桥,你在 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 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你好,溪流妹妹!吟着一首小诗,是邀 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 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 身影里,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 露出湛蓝的笑容。
你好,瀑 布大哥!雄浑 的男高音,纯 粹的歌唱家, 不拉赞助,不 收门票,天生 的金嗓子,从 古唱到今。
你好呀,悬崖 爷爷!高高的额头, 刻着玄奥的智慧, 深深的峡谷漾着清 澈的禅心,抬头望 你,我就想起了历 代的隐士和高僧, 你也是一位无言的 禅者,云雾携来一 卷卷天书,可是出 自你的手笔?

沪教版七下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2篇

沪教版七下山中访友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2篇

《山中访友》课堂实录一、温情地觅友(播放描绘大自然的音乐同时屏幕展示葱郁的森林画面。

)师: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唧唧喳喳:看到了树木、花草。

听到了流水声、鸟叫声。

闻到了花香。

)师:想说点什么?(生沉醉地:大自然真美!令人陶醉!)(音乐渐止,生睁开眼睛。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去访友,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一个清新的童话般的世界。

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用笔标出文中所写景物。

(学生浏览课文,按要求标注。

)师:请一位同学将所标景物说给大家听听。

生1:文中写到的景物有:风、古桥、树林、鸟、露珠、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

师:讲得不少,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生2:还有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月色。

师:这样多的景物作者是怎样将他们有条有理的介绍给我们的呢?生3:按一天的顺序。

师:一天谁的顺序呢?生3:一天作者时间的顺序。

师:嗯,先不着急确定答案。

我建议大家和这位同学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走出门……”“……我也该回家了……”)师:现在你能告诉我作者是怎样将所有景物有序的介绍给我们的吗?生3:应该是一天中作者所走过的顺序。

师:也就是作者的行踪啊。

你能随机应变,我很欣赏。

现在同学们不但把景物找全了,而且还理顺了,好眼力!当然读书光是眼到是不够的,还要——(生和:心到。

)二、用心地问友(一)找出不解的句子师: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你心存疑惑的地方,并标上问号。

(生轻读课文并勾画不解之处。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情况,适当引导。

)师:同学们书上标着的一个个问号真好比智慧的火花。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生4:把每个人的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生5:这样时间不够用。

不如让各小组先讨论解决一些小问题,然后把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提到全班来,大家一起讨论。

师:同学们赞同吗?(生:赞同)(二)小组交流(生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探究本小组成员所提问题。

山中访友-沪教版

山中访友-沪教版

前几天,我偶然在中午的时候去了植物园。满溢的阳光
到处洒上了金粉,连曲径上的小碎石都艳了起来。一切的静依
然静着,却不知由哪儿飞来了许多花的访客——那些横飞的蜜
蜂。草地上躲躲藏藏的苜蓿透露着若隐若现的紫色消息,一只
淘气的蜂把它传给旁边的草花。那野花像一朵淡黄的云,轻柔
得仿佛轻风一吹就会散。那只蜜蜂一站到花心上去,花茎就不
读一读 想一想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古桥 树林 悬崖 云雀 犬吠、归鸟
山泉 落花
小溪 瀑布 白云 落叶 石头 岩石
古桥
归鸟
树林
犬吠

山泉
友 岩石 热
阵雨
大 小溪
瀑布Leabharlann 石头 然 自 白云落叶 落花 云雀
悬崖
德高望重 古桥
老朋友
用 比喻 修辞手法,
这是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 也可以使行文生动,并为下文做了铺垫。
2、既然是山中访友,那么李汉荣先生跟自己的好朋友交流了吗? 他们又是怎样交流的?
物我交融,景物的美在他眼里首先人格化,然后升华为一种情 感,由情感又升华为思想。他,不仅用眼睛去观赏“朋友”,更是 用情感去浸润“朋友”,更是用心去冥想,与“朋友”交谈。
jiàn 涧水
chè 清澈
guān
树冠
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yùn
蕴含
guàn 冠军
qiào
陡峭
qiáo cuì 憔悴
①隐蔽、僻静的小路 。 ②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 ③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④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⑤形容有滋味或有兴趣的说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
大树
出门去山中访问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回家
石头、落叶、小花
树下避雨柏树、蚂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