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膜吸收法制次氯酸钠溶液岗位操作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膜吸收法制次氯酸钠溶液岗位操作法
目次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2 操作目的和意义 (1)
3 生产工艺流程及叙述 (2)
4 开车操作程序 (3)
5 不正常现象及处理方法 (4)
6 工艺控制条件一览表 (4)
7 安全技术与劳动保护 (4)
8 设备一览表 (5)
降膜吸收法制次氯酸钠溶液岗位操作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操作法规定了尾气氯和15~17%NaOH在降膜反应器中反应吸收生产次氯酸钠的工艺条件和要求,以及其操作要点与事项。
1.2 适用范围
本操作法仅适用于降膜法制造次氯酸钠的生产过程。
2 操作目的和意义
本操作法是根据生产工艺规程所指定的工艺参数指标,用15~17%NaOH在降膜反应器中反应吸收尾氯,生成合格的成品次氯酸钠。
2.1 原辅材料
2.2 原辅材料特性
2.2.1 氯气:氯属卤族元素,化学性质十分活泼,除惰性元素外,几乎可以同各种元素直接化合,其也可以和许多化合物起反应,自然界中常以化合物形态存在。
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液态氯是黄色透明液体。
2.2.2 烧碱:易溶于水,其吸湿性很强,其水溶液对动植物组织(如皮肤,织物,纸张等)有机物质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2.3 工艺指标及操作指标
2.3.1 工艺指标
2003-07-30批准 2003-07-30实施
1
QJ/SG 04010704-2003
2.3.2 操作指标
反应温度:≤40°C
原料成份:尾氯≥65%(体积比)
NaOH:15~17%
成品:有效氯≥10.0% 内控:夏季≥11%其余时间≥10.5%
3 生产工艺流程图及叙述
3.1 工艺流程图
2
QJ/SG 04010704-2003
3.2 生产工艺流程的叙述
30%液碱在配碱槽中加水稀释成15~17%液碱,经碱泵送入循环槽,再经循环泵送入填料塔吸收降膜反应器中未反应的余氯,然后,流入降膜反应器吸收来自洗涤槽的湿氯气,淡次钠之后进入循环槽,直至生成合格产品。
4 开车操作程序
4.1 配碱
4.1.1 开启“老次钠中间槽”旁碱分配台通往“新次钠”处碱阀。
4.1.2 打开“新次钠”处“30%碱去配碱槽”阀门。
4.1.3 打开“配碱”岗位处打碱泵的进口阀和出口阀,并开启打碱泵。
4.1.4 碱加到所需液位时,关闭打碱泵,并关闭上述中的曾打开的阀门。
4.1.5 打开“自来水去配碱槽”阀门,进行加水稀释,至所需液位时关闭此阀(或者打开水泵北侧下方阀门和“来自水贮槽”阀门,其余阀门关闭,然后开启水泵,加水至所需液位,最后关闭水泵以及各阀门)。
4.1.6 打开“泵冷却用水”阀门以及碱泵冷却水进水阀。
4.1.7 打开碱泵进口阀,出口阀以及回流阀,开启碱泵进行循环10分钟,取样化验,当碱浓度在15~17%调小回流阀,开启“来自碱泵”阀和“淡碱至循环槽”阀,进行加料。
4.1.8 加料完毕后,关闭“来自碱泵”阀和“淡碱至循环槽”阀,并关闭碱泵。
4.2 循环
4.2.1 开启循环泵进口阀,出口阀,“来自循环泵”阀,“回流至循环槽”阀。
4.2.2 开启循环泵,并缓慢打开“至塔顶”阀与之同时增大或减小回流阀,以此来调节流量,确保温度≤35°C。
4.3 通氯
4.3.1 先至液氯尾气分配台处开启“通往新次钠”阀。
4.3.2 当循环量稳定且降膜反应器中有液体流下,温度≤25℃时,缓慢开启“通氯”阀。
4.3.3 当温度升高过快或近于35℃时,关小“通氯”阀直至关闭为止。
4.3.4 每一小时至二楼取样点取样,临近终点时,增加取样次数,若样液碱性很小近于零时,可增大循环量并逐步关小“通氯”阀直至关闭。
4.4 停通氯
3
QJ/SG 04010704-2003
4.4.1 当反应器出口取样点(二楼)试液碱性接近0时,停止通氯,并保持循环一段时间,再分别在上、下二个取样点取样分析,若混合均匀且碱性均在0.1~1.0%之间,关闭尾氯分配台出口阀;若有碱性>1.0%,再稍稍开启“通氯”阀,直至达到要求指标为止。
4.5 向成品中间槽打料
4.5.1 保持料液循环,待温度≤15℃时,打开“至南成品槽”(或“至北成品槽”)阀,关闭“至塔顶”阀和回流阀,待循环槽料打空后;关“至成品槽”阀;关泵出口阀,停泵。
4.6 送成品
4.6.1 待成品中间槽内料液取样化验合格,通知仓库准备打料。
4.6.2 打开成品中间槽出料阀及成品泵的进、出口阀,启动成品泵,打毕,关闭泵出口阀,停泵,再分别关泵进口阀、贮槽出料阀。
5 不正常现象及处理方法
6 工艺控制条件一览表
7 安全技术与劳动保护
7.1 生产操作中的安全技术
7.1.1 本生产工艺中使用的原料是尾氯和淡碱,生成物是次氯酸钠,产品与原料均有毒,具强氧化性等特点。
7.1.2 控制半成品循环量及通氯速度。
来确保温度≤35℃。
4
QJ/SG 04010704-2003
7.1.3 需检修氯气管道,设备时,必须切断氯气来源,抽除其中余氯,并办理动火手续。
7.1.4 干氯切忌进入降膜反应器,一定要在降膜反应器内有循环液时,再通氯,以免损坏设备。
7.2 生产操作中的劳动保护
7.2.1 氯气、次氯酸钠都是腐蚀性,有毒化学物质,因此在接触时要正确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用具,一旦出现氯气外溢时,一定要戴防毒面具准确处理。
7.2.2 如不慎将淡碱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清水清洗,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7.2.3 如有氯气中毒,应立即安置在通风处,或送医院治疗。
8 设备一览表
补充部分:
一.参考文件
1.《氯碱工艺学》
2.《氯碱工业理化常数手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