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题申报: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机制建设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机制建设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网评员舆情管理
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提出
网络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成为高校师生舆情获取与传播的主要渠道,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广大师生群体通过网络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渠道进一步加深拓宽,大量负面情绪借助网络平台涌现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作为新型社会问题,在诸多方面对学校和社会有着强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成为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社会任务。
湖北省高校数量多,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尤其是涉意识形态的“H大学教师社交平台发表支持港独不当言论事件”、“W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事件”、“W大学录取精日学生事件”等在网络上引发舆论风暴,严重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对学校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目前在湖北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中,由于处置、引导不当导致次生舆情爆发的情况并不鲜见。
一方面舆情监测、预警、处置机制不健全;一方面设备、人员、技术落后,缺乏舆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舆情应对方式以“拖、堵、删”为主,容易造成次生舆论危机。
推动高校网评员队伍机制建设,加强全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增强网络安全、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重要方式。
(二)课题界定
高校网评员包括高校教师和学生。
其主要的工作是在高校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在高校兼职或专职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下,运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互动,通过跟帖或发帖的形式,发布学校正面信息,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师生对国内社会热点事件、校园突发事件等各种现象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互动,产生一致的、公开的并具有影响力的态度、观点、情绪的意见总和。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两个管理主体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预警、干预、分析和处置调控。
本课题以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深度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方法,基于××××运营实践背景,以湖北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成功个案和失败案例为样本,分析湖北高校网评员队伍工作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理论,探索通过网评员队伍建设搭建“省-校-院”三级联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体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学者并不严格区分舆论、民情和民意等概念,通常都使用“public opinion”来表述。
西方关于舆情的出现,最早是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他认为舆情就是人们意见、社会民情。
美国政治学家李普曼是现代网络舆情理论的奠基人,他把舆情理解为共同意志的体现,认为舆情是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形式。
由于特殊国情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外理论学者主要集中于网络安全与网络意识形态的研究,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把网络舆情主体中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单一研究对象并不常见。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网络舆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等。
主要包括高校网络舆情从基本内涵、内容特征、发展规律、监测与引导几方面。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还存在争论。
学者们对网络舆情的主体和载体的认定有差异,其中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载体是校园网络,其主体是高校师生。
在高校网络舆情内容与特点方面,学者们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具有的分散性、特殊性、爆发性等传播特征,探讨了舆情通过自媒体平台从下至上、从内至外的传播过程和主要特点(陈志刚,2020)。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周期,学术界主要基于传播学理论对网络舆情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主要有“三阶段”、“四阶段”和“五引发说”。
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引导机制方面。
学者们主要探讨的网络舆情的预警、引导、干预和危机处理,包括预警过程中的信息控制,干预引导过程中的权威信息发布、网络谣言澄清和“意见领袖”作用发挥。
学者们主张通过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和网络信息员队伍、运用现代舆情监测技术、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等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监控。
部分学者指出建立网评员队伍是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王学俭、刘强(2011)研究发现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网络评议员队伍是优化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措施的重中之重。
学术界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发展迅速,涉及到内涵、特征、发展规律、管理引导策略等多个方面,但研究角度固化,缺乏学科关联度。
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导机制的研究较零碎,专门针对高校网评员队伍建设研究更少。
同时研究对象单一,主要以单个高校为主,缺乏对于某地区高校网络舆情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理论意义
高校网评员队伍机制建设研究,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的一个部分。
近年来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集中在内容和特点、发展趋势、产生原因、管理应对策略研究上,但专门针对某
一地区高校网评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很少。
本研究立足于湖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情况,揭示湖北高校网评员队伍机制建设的实际情况与问题,探索通过建设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构建起全省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联动机制,是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实践意义
从湖北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整体情况入手,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网评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归纳优化和加强高校网评员队伍机制建设的途径,有利于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引导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保障。
建设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也有利于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是维护湖北省高校发展稳定的需要。
(五)研究目标
一是在梳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明确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体系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制度保障,进而确立××××在建立全省高校网评员队伍体系中的统筹地位与牵引作用。
二是针对当前湖北高校网评员队伍工作情况及困境,基于××××和湖北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情况,为建设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提出对策建议,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应对网络舆情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六)研究内容
本课题依托××××平台,探索如何发挥××××的抓手和支点作用,通过网评员队伍建设自上而下构建“省-校-院”三级网络舆情工作联动机制。
校内舆情信息员线上线下获取到重要的舆情信息后,上报给××××,××××在完成舆情信息研判工作后将研判结果及时报送给省级教育主管部门。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和各高校有针对性的开展网络舆论管理和意识形态工作。
××××把抓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备网络舆情状况,通过网评员线上正向引导舆论,引导本区域内高校网络舆情良性发展,实现服务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七)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基于××××平台对湖北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经典案例进行研究,对区域性高校系统网评员队伍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其成因进行精准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以××××为抓手,建设好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从而构建起“省-校-院”三级网络舆情工作联动体系,为全省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供思路,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是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采集高校网络舆情数据信息,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系统、全面的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对经典案例进行定性分析,揭示湖北高校在发挥网评员队伍引导网络舆论上存在的问题。
并基于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引入监测汇集、分析研判、报备反馈、指导处置机制,通过网评员队伍建设推动湖北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联动体系。
(八)研究思路
本课题从界定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网评员队伍相关概念入手,在整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学科相关理论,构建理论概念模型。
从传播学角度对湖北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内容进行分析。
依托××××平台运行情况,以若干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成功个案和部分失败案例为样本,对湖北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湖北高校网评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最后探索以建设××××为抓手,推动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机制建设,构建“省-校-院”三级联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体系。
(九)研究方法
1.深度访谈法
深入湖北省高校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基本状况、引导机制,揭示湖北高校网评员队伍的工作情况与问题,从而为提升网评员素质、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机制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2.个案分析法
通过对湖北高校典型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析,对湖北省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原因、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湖北高校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策略进行总结,分析其在舆情应对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建设湖北高校网评员队伍、优化湖北髙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提供实证支撑。
3.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与论文选题相关调查数据。
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为当今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十)实施步骤
2020.9-2020.12,完成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文献资料研究和有关湖北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网评员队伍工作情况的资料搜集;
2021.1-2021.6,依据有关理论,探索和构建有关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体系建设的理论模型;
2021.7-2021.12,进行问卷设计、拟定访谈提纲,组织开展有关高校和省级高校主管部门调研——包括成功与失败典型案例研究。
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为主要样本,通过专家访谈和调研交流等形式,收集不同层级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处置的问题及其网评员队伍机制建设情况。
省级高校主管部门的访谈主要调研湖北省教育厅相关处室,了解把握省级高校主管部门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尤其是网评员队伍工作机制与管理制度的认识、政策、措施等。
2022.1-2022.3,对个案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开展实证研究。
2022.3-2022.6,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组织开展有关交流。
2022.6-2022.9,形成以××××为抓手,建设湖北省高校网评员队伍的研究报告,提出相关机制的有效模式、路径及具体对策建议。
2022.6-2022.9,完成核心论文发表。
(十一)预期成果形式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8项)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十二)主要参加者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学术背景
××,讲师,主要研究高校网络舆情体系构建,机制建设。
×××,教授,主要研究公共管理,社会保障。
××,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和行政管理。
×××,讲师,主要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与研判。
××,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讲师,主要研究社会学,社会工作,高校网络舆情。
2、前期研究成果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委托):湖北省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联动机制可行性研究(19W003);
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六批)(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机制研究 2019.6-2021.6
3、核心观点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大量负面情绪借助网络平台涌现到学校的各个角落。
湖北省高校数量多,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尤其是涉意识形态和学生非正常死亡等事件在网络上容易引发舆论风暴,严重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在负面舆情的应对过程中,由于处置、引导不当导致次生舆情爆发的情况并不鲜见。
一方面舆情监测、预警、处置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设备、人员、技术落后,缺乏舆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舆情应对方式“拖、堵、删”为主,易引发次生舆论危机。
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高校网评员队伍,合理引导舆论走向,是增强网络安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方式。
(十三)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建明.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毅.网络舆论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6]引田凤.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7]王兰成.网络舆情分析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8]王天意.网络舆情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10]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11]程工.网络舆情研究与应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2]杨兴坤.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13]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14]冯兴福.教育系统网络负面舆情应对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6(03):6.
[15]唐远清.高校舆情应对及舆论引导:问题及对策——以研究生教育为例[J].中国研究生,2015(09).
[16]王保华.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86.
[17]张义庭,谢威.基于熵理论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五力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2(11).
[18]王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01).
[19]王嘉,戴艳军,王晋宁.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基于人人网[J].中国青年研究,2012(07):79.
[20]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21]龙玥,刘译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负面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和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9(12).
[22]程梦婷.我国高校网络舆情人才的“做中学”培养实践——以“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为例[D].重庆大学,2018.
[23]林双双.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4]孙莉玲.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治理[J].江海学刊,2016(03).
[25] Thomas MacCarthy, The Critical Theory of Jurgen Habermas[M]. MIT, 1978:271.
[26] Haberma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translated by Christian Lenhardt and Shierry Weber Nicholsen [M]. The MIT Press,1990:200.
[27] HSAVIGNV. Public opin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net [J]. Politics, 2002 ,22 (1):1-8.
[28] Lowell A L. Public opinion and popular government [M]. Longmans, Green, 1919.
[29] Price V. Public opinion [M].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1992.
[30]Splichal S. Public opinion: Developments and controversi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 Rowman &Littlefield Pub Incorporated, 1999.
课题编号: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