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36m2 • 建筑绿化用地率40%
城市人口密度: 市区平均人口密度
建成区平均人口密度
1·1万人/平方公里
1 ·7 7 万 人 / 平 方 公 里
在绿色城市中,生态优先是最基本的内涵。 它尊重自然,摆脱以人为先,忽视支撑人类生命的其它环境系统。
珍惜自然并与之共存,决不能干扰地球自然生物,危害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在绿色城市中,局部利益必须置于整体环境利益之下,暂时性 利益必须服从于长期利益。
城市发展不能单纯注重生产和获
取而忽视有机体和生物群等稳定因
生态城市的模式
1990年 绿色城市 David Gordon 绿色城市是生物材料与文化资源以最和谐的关系相联系的凝聚提,生机勃勃,自养自立,生态平 衡
绿色城市的特点
是一种城市发展观念。:
是动态的,由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所组成。
是一个生态系统,应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实现其内部平衡。
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重复利用和资源循环再生等因素。
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主要体现在其结构内部协调,功能要素协调以及其区域平衡。
绿色城市具有阶段性: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形态以及环境表现。
“绿色城市”的发展目标:
是促进全球生态功能的健康发展在地域范围内最大限度地 实现体能平衡、资源消耗和循环再生平衡,将区域性特征和高 新技术相结合等等。
河
流
水
质
主
要
指
标
:
溶解氧>6mg/L
五
日
生
化
耗
氧
量
<
2
mg/L
硝酸盐氮<10mg/L
pH
值
6
·
5
—
8
·
0
环境噪声(昼/夜):
居民区55/45dB(A)
混
合
区
6
0
/
5
5
d
商业区60/50dB(A)
工
业
区
6
5
/
5
5
d
交
通
干
线
7
0
/
6
5
d
绿
化
:
• 绿化覆盖率40% • 人均绿地
40—60m2 • 人均公共绿地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学:是基于生态选择和组织作用,由意识定位、资本驱动和制度调
制下的人与自然相易合发展的地球表层人居形态
易合: •
是两种异质或异态之间的自组织或整合过程,强调差异性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天-地-人-生动态合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
通俗意义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建设与自然的选择相统一的人居形态的总和。
素的积累。
以绿色城市观念进行城市设计和规划时:
必须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等普遍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区域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等原则。 充分结合地域气候特征,延续地 方文化脉胳,使未来与过去相联系。 同时还必须运用新型材料使城市 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适应不同时 期域发展的特点。
绿色城市案例
江西省宜春市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试点。 它是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智力圈的学说、环境科学的知识、生态工程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的手段, 在市域范围内调控、设计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力求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达到能流、物流通畅,系统 调控自如,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的目标。
/buildings/highperformance/case_ studies/index.cfm
生态城市的模式
山水城市 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90年提出来的。 山水城市的第一个含义:
•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钱先生认为它的做法不是西方的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用中国的园 林艺术来加以改造。要让园林包围城市,而不是建筑群中有机块绿地,要将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大座园林。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哲学:天-地-人-生动态合一 生态经济学:“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增长—生态技术 生态社会学: 教育、法律、科技、文化、道德“生态化” 城市生态学: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规划学:空间结构合理,人工与自然环境融洽 城市地理空间:城市化区域,城市与乡村融合
生态城市的特性
整体性与复合性 和谐性与耦动性 高效性和内源性 可持续性与协调性 均衡性与安全性 区域性与开放性
生态城市的模式
1990年美国 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原则 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疏浚城市内部、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生态城市管理体制,研究提高管理技术和措施 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由生存空间 调整和完善城市经济生态结构 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 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取消汽车的补贴政策 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第二个含义:
• 是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
第三个含义:
• 是城市的建设必须将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与外国先进的文化和建 筑技术结合起来,将传统与未来结合起来。 • 强调在山水城市中,文物必须保护,并加以科学的维修,而不 仅是粉饰一新。
生态城市的模式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环境标准
吉林省长春市提出了到2000年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7m2的“森林城”建设目标。
江苏省张家港市也开始了生态城市的研究,决心建设成为生态平衡 的“绿色港城”。
/buildings/highperformance/case_ studies/overview.cfm?ProjectID=87 : 社区案例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参考指标和部分国外先进城市所达到的环境指标为:
大 气 环 境 质 量 ( 年 日 均 值 ) :
二氧化硫:0·04—0·06mg/m3 氮 氧 化 物 : 《 0 · 0 5 mg/m3
一氧化碳;4mg/m3 总悬浮微粒:0·06—0·09mg/m3
降尘:6—9吨/平方公里·月 可 吸 入 悬 浮 微 粒 〈 0 · 0 5 5 mg/m3
城市人口密度: 市区平均人口密度
建成区平均人口密度
1·1万人/平方公里
1 ·7 7 万 人 / 平 方 公 里
在绿色城市中,生态优先是最基本的内涵。 它尊重自然,摆脱以人为先,忽视支撑人类生命的其它环境系统。
珍惜自然并与之共存,决不能干扰地球自然生物,危害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在绿色城市中,局部利益必须置于整体环境利益之下,暂时性 利益必须服从于长期利益。
城市发展不能单纯注重生产和获
取而忽视有机体和生物群等稳定因
生态城市的模式
1990年 绿色城市 David Gordon 绿色城市是生物材料与文化资源以最和谐的关系相联系的凝聚提,生机勃勃,自养自立,生态平 衡
绿色城市的特点
是一种城市发展观念。:
是动态的,由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所组成。
是一个生态系统,应在一个确定的范围内实现其内部平衡。
减少资源消耗、增加资源重复利用和资源循环再生等因素。
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主要体现在其结构内部协调,功能要素协调以及其区域平衡。
绿色城市具有阶段性: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形态以及环境表现。
“绿色城市”的发展目标:
是促进全球生态功能的健康发展在地域范围内最大限度地 实现体能平衡、资源消耗和循环再生平衡,将区域性特征和高 新技术相结合等等。
河
流
水
质
主
要
指
标
:
溶解氧>6mg/L
五
日
生
化
耗
氧
量
<
2
mg/L
硝酸盐氮<10mg/L
pH
值
6
·
5
—
8
·
0
环境噪声(昼/夜):
居民区55/45dB(A)
混
合
区
6
0
/
5
5
d
商业区60/50dB(A)
工
业
区
6
5
/
5
5
d
交
通
干
线
7
0
/
6
5
d
绿
化
:
• 绿化覆盖率40% • 人均绿地
40—60m2 • 人均公共绿地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学:是基于生态选择和组织作用,由意识定位、资本驱动和制度调
制下的人与自然相易合发展的地球表层人居形态
易合: •
是两种异质或异态之间的自组织或整合过程,强调差异性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天-地-人-生动态合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
通俗意义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建设与自然的选择相统一的人居形态的总和。
素的积累。
以绿色城市观念进行城市设计和规划时:
必须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等普遍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区域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等原则。 充分结合地域气候特征,延续地 方文化脉胳,使未来与过去相联系。 同时还必须运用新型材料使城市 发展与时代发展同步,适应不同时 期域发展的特点。
绿色城市案例
江西省宜春市是中国第一个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试点。 它是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智力圈的学说、环境科学的知识、生态工程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的手段, 在市域范围内调控、设计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力求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达到能流、物流通畅,系统 调控自如,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的目标。
/buildings/highperformance/case_ studies/index.cfm
生态城市的模式
山水城市 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90年提出来的。 山水城市的第一个含义:
• 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钱先生认为它的做法不是西方的花园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用中国的园 林艺术来加以改造。要让园林包围城市,而不是建筑群中有机块绿地,要将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大座园林。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哲学:天-地-人-生动态合一 生态经济学:“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增长—生态技术 生态社会学: 教育、法律、科技、文化、道德“生态化” 城市生态学: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规划学:空间结构合理,人工与自然环境融洽 城市地理空间:城市化区域,城市与乡村融合
生态城市的特性
整体性与复合性 和谐性与耦动性 高效性和内源性 可持续性与协调性 均衡性与安全性 区域性与开放性
生态城市的模式
1990年美国 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原则 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疏浚城市内部、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生态城市管理体制,研究提高管理技术和措施 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由生存空间 调整和完善城市经济生态结构 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 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取消汽车的补贴政策 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第二个含义:
• 是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
第三个含义:
• 是城市的建设必须将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与外国先进的文化和建 筑技术结合起来,将传统与未来结合起来。 • 强调在山水城市中,文物必须保护,并加以科学的维修,而不 仅是粉饰一新。
生态城市的模式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环境标准
吉林省长春市提出了到2000年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7m2的“森林城”建设目标。
江苏省张家港市也开始了生态城市的研究,决心建设成为生态平衡 的“绿色港城”。
/buildings/highperformance/case_ studies/overview.cfm?ProjectID=87 : 社区案例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参考指标和部分国外先进城市所达到的环境指标为:
大 气 环 境 质 量 ( 年 日 均 值 ) :
二氧化硫:0·04—0·06mg/m3 氮 氧 化 物 : 《 0 · 0 5 mg/m3
一氧化碳;4mg/m3 总悬浮微粒:0·06—0·09mg/m3
降尘:6—9吨/平方公里·月 可 吸 入 悬 浮 微 粒 〈 0 · 0 5 5 m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