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2018职业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2018职业教育改

1911年,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他主编的《教育杂志》上著文提出:吾国近日,亟宜注意者有三。

国民教育,一也。

职业教育,二也。

人才教育,三也。

“国民程度之高下,恃国民教育,国民生计之赢绌,恃职业教育,而国势之隆替,教育之兴衰,厥惟人才教育。

”这是“职业教育”四个字首次出现在中国人的文章中。

而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才真正让职业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

应时而生,解决国民“生计”
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救国之术”的过程中,振兴实业与改革教育始终是两大方向,并为此进行了探索,然而都没有能够实现国富民强的愿望。

民族危亡之际,职业教育作为沟通实业与教育的新形式,被人们赋予了救国的使命,中华职业教育社应运而生。

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办的一批实业学堂,说明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同“振兴实业”的目标挂钩,预示着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即将诞生。

一战的爆发,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职业教育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时机。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企业增加,需要劳动工人作为保障,尤其需要业务素质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可是,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的旧式教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
需要。

而当时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又极不平衡,仅上海一地的工厂即占全国工厂总数的47%。

在这样的背景下,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

从成立开始,中华职业教育社就凝聚了诸多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

1917年4月,蔡元培、黄炎培、梁启超、张謇、伍廷芳、范源濂等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发起》,宣布发起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

5月6日,在上海市方斜路江苏省教育会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

7月,黄炎培和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马相伯、蔡元培、张元济、伍廷芳、严修、宋汉章、聂云台、穆藕初、蒋梦麟、郭炳文等48人联名发表《宣言书》。

《宣言书》直陈当时中国教育之最大危机在于毕业即失业、就业者所学亦不能适于用。

它揭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宗旨是:一为改良教育作准备;二替学生谋服务社会的准备;三替中国和世界谋增加生产的准备。

同时宣布,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目的,是推广、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力求做到“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

作为一个教育性的群众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致力于职业教育发展,借以“沟通教育与职业”,以振兴民族工业,解决社会生计问题,使人民安居乐业。

黄炎培说:“职教社就创立在立国富民的一念上”,“吾们唯一的信仰,就是爱国、报国。

吾们想以生产报效国家,想以科学开发生产,想以人才运用科学。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直接相关。

在教育调查中,黄炎培认识到,当时中国教育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

于是,他紧紧抓住“生计”二字,提出了一种融教育与职业为一体的新教育形式。

职业教育“黄金”十年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初的前十年,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除了职业教育自身顺应潮流外,还得益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繁荣”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创立于中国民族工商业重镇上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抓住这难得的时机,顺潮流而进,做出了一番大作为,这番作为体现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的中国职业教育几个“第一”上。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本身即开历史先河。

中华职业教育社早期的两项主要工作——办学校、做研究,也都结出了硕果,由此奠定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为了开展职业教育实验,中华职业教育社直接创办了大批职业学校,既能够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也成为早期中华职业教育社职教思想的实践基地。

1918年6月15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

这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第一所职业学校,聘请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顾树森担任学校主任。

中华职业学校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

后来又
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

学生实行半工半读。

一面作为推广职业教育的实践场所,一面从事国货生产,抵制外货。

黄炎培亲订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和“敬业乐群”校训,并进一步明确说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

中华职业学校因此成为当时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最富实验性的学校”。

在提倡职业教育的全盛时期,黄炎培把自己儿子黄大能从美国教会办的贵族化学校转到他所创办的平民化的中华职业学校。

据有关资料:从1918年开办到1951年,中华职业学校共培养学生8800多名,其中很多都成为我国民族工商业的骨干人才。

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名会计师顾准、知名演员秦怡等都曾就读于中华职业学校,江竹筠(江姐原型)等革命先烈,也曾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华罗庚曾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骨干得之于本社的艰苦精神,血肉得之于清华的图书馆”。

按照社章,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主要事业是研究职业教育和设立职业学校。

在职教研究方面,1917年12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研究部,一开始就注意扫除“清谈”的习气,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入手,从事职业教育试验,摸索职业教育规律。

主持工作的先后为顾树森、廖世承、沈有乾、陈选善、何清儒、喻兆明,聚集了一批有志于职业教育、学有专长的人才。

重视调查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优良传统,黄炎培曾言:“苟以我六十万金办中国职业教育,我必以二十万充调查费。

”中华职业教育社每举办一项事业,无不先作实际调查,然后设计、实施。

此外,为了争取社会各
界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支持、推行职业教育,宣传工作是重要的一环。

当时的宣传方式有:演讲,办讲座、展览,编辑出版书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