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
移学案
修订:郑站立时间:2021-7-24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现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主干效果探求
一、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出现——四大经济区的构成
1.划分的依据
司马迁依据__________散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1〕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域
①特点:在四大经济区中,属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地域是传统的农业区,临时居于全国_____________的位置。
②缘由:地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稀疏,因此经济实力强。
〔2〕开发起步相对晚的地域——江南地域
①特点:与山东、山西相比,江南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②缘由:江南物产丰厚,但气候炎热湿润,地势复杂,不利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局部地域人口稀少,消费技术落后。
〔3〕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龙门碣石以北地域
①天文概念:龙门碣石以北是山东、山西以北的广阔地域。
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两局部。
②特点:这一地域是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③缘由:气候冰冷、土地贫瘠。
3.区域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出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凸显——经济重心的南移
1.缘由
〔1〕中原人口的少量南迁,补充了少量休息力,并带去了较为先进的消费工具和技术
高潮时间缘由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社会环境: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动摇。
〔3〕自然条件:原本南方蕴涵着开展的庞大潜力。
2.进程:
①初步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1.联络课时1的知识,剖析黄
河流域临时处于全国经济中心
肠位的主要缘由?
2.中国现代中原人口少量南迁
的缘由有哪些?有何影响?
3.我国现代经济重心南移还有
哪些缘由?有哪些特点?有哪
些影响?
②逐渐超越:________________
③完全超越:
3.影响:带来了重心的南移。
课中案——协作探求·打破重难
重难打破针对训练
一、南方经济的开展
资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资料二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
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歉
收之年),那么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
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
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
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资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西北财赋,而吴中(江
苏)又为西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
——«陆游集»
资料四
朝代
南方南方
人口/户
占全国人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
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明向南开展»
(1)资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资料二、三、四反
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开展?
(2)上述资料反映出我国现代经济开展出现了什么严重变
化?
(3)南方经济开展的缘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1·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开展,南宋
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进这
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提高
D.海外贸易拓展
2.〔2021•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南方人经常
讪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南
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
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
可知,唐中期( )
A.国度一致使南茶末尾北运
B.南南方饮食习气趋于分歧
C.南方经济文明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逾越南方
3.〔202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
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
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那么泛舟
而鬻诸南,布那么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事先( )
A.商业是棉纺织开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损伤了农业
C.南方农业消费比南方兴旺
D.南方经济较南方更有优势
4.〔2021·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
表1出现的变化反映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资料一:南北〔以秦岭淮河为界〕人口户口对照表时间地域行政区划户口数占总户数比例
端拱年间988—989南方15路416370363.80%南方9路23605536.70%
元丰初年1078—1080南方1120844867.30%南方544414633.70%
资料二:〝吴、越、闽、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
两浙、福建、四川的普通亩产量在两石到三石之间。
广阔南方最好的土地,最高年成也能到达二至三石,但普通亩产量为一石,远不及南方。
〝苏湖熟,天下足。
〞
〝扬一益二〞
资料三:中唐大臣权德舆说:〝军国大计,仰于江淮。
〞杜牧那么称:〝明天下以江淮为国命。
〞——«中国现代经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
国度基本,仰给西北。
——«宋史»卷337
依据资料概括我国现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 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
河南15 16 2 1
江苏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时扩展
B.经济开展促进文明兴盛
C.中原地域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向清楚
5.以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造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域货币运用状况表示图。
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域经济开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开展D.长江流域经济开展相对动摇
1.秦汉时期,我国南方地域以长城为界分红农耕文明区和游牧文明区,形成这一状况的基本缘由是( )
A.消费力开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气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2.据统计,自上古至隋朝见于记载的88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72件,华南仅占16件。
而唐代见于记载的212件水利工程中,华北占101件,华南占111件。
这说明( )
A.南方水利技术超越南方
B.南方农业位置上升C.南方经济超越南方
D.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3.唐宪宗时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计天下方镇48道,申报户数224万缺乏(很多藩镇未报户口)。
其中所谓〝西北征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的58.3%。
这说明( )
A.南方的经济位置日益重要
B.中国经济重心在唐朝完成南移
C.京杭大运河成为朝廷的生命线
D.唐朝时中原人口少量向南迁移
4.下面表格是关于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拟表(人/平方千米),此表可以直接说明( )
地域
时代
下游地域中游地域下游地域
西汉15.3 10.1 13.6
东汉16.0 4.2 12.4
唐13.99 9.81 25.87
北宋21.4 13.8 23.6
南宋27.2 14.8 22.7
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向
B.反映了中国现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发展
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度一致
5.唐朝前期,太湖流域的进士落第的人数添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域也出现了进士。
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政治权利中心转向南方
C.南方经济开展促进文明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时扩展
6.隋朝守旧了京杭大运河,把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衔接起来,阅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经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资料观念实践上说明了〔〕
A.开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树立都城进攻的急切性D.国度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7
南方南方
南
直
浙
江
福
建
四
川
广
西
贵
州
江
西
湖
广
广
东
云
南
北
直
山
东
山
西
河
南
陕
西
27 26 11 9 2 0 22 12 5 0 17 13 5 11 2
114 48 A.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最好,因此经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说明明代时中国的文明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8.据统计:假定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
形成以上人口地域散布变化的主要缘由是( )
A.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动摇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开展与提高
D.南方统治者实施暴政
9( )
项目
东汉前期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765 669
长江流域342 611
A.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向 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
10.战国秦汉时期,南方不时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取得了清楚开展,使临时以来的南北经济开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增加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开展水平迅速超越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式初步构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位置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曾经转移到南方
11.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散布表示图。
依据所学知识判别,这一时期应该是( ) A.春秋战国B.秦汉
C.隋唐D.两宋
12.西汉时,长安左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稀疏,共有240多万。
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
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水平的增长。
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开展 B.天文位置+人口=经济开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动摇 D.社会动摇+人口=经济开展
13.与下表中数字序号①②③对应的地域搭配正确的选项是( )
中国现代思想家地域散布统计表(单位:人)
地域
时期
①②③内地地域算计
春秋战国至北宋91 27 1 0 119 南宋至明清16 73 15 10 114 算计107 100 16 10 233
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地域
B.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岭南地域
C.黄河流域、岭南地域、长江流域
D.岭南地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14.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南方经济格式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安宁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开展的先决条件
B.民族迁移对经济开展有着严重影响
C.统治者的注重对经济开展至关重要
D.消费工具的改良对经济开展起着决议作用
15.从隋朝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途变化说明( )
A.西部地域日渐落后B.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移
C.南方地域不时衰落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
16..阅读以下资料,完成相关效果。
资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
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
资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燃烧,十不存一。
中州畿内(指洛阳左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隔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资料三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苏州鄂州洪州饶州吉州衡州邵州泉州汉州
开元
户数
68 093 19 190 55 404 14 062
34
381
13 513 12 330 30 754 477
元和
户数
100 808 38 618 91 129 46 116
41
025
18 047 18 000 35 571 889
(1)区分概括资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依据资料和所学知识,剖析招致资料三中历史现象的缘由。
(3)资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事先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知识主干
一.1. 汉代经济 2. 经济重心 3. 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开展不平衡
二. 1.两晋之际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唐中期以后安史之乱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农耕经济 2. 中唐以后宋都南迁后 3. 文明重心效果探求
1.联络课时1的知识,剖析黄河流域临时处于全国经济中心肠位的主要缘由?
〔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稀疏,休息力相对密集。
〔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运用较为普遍。
〔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域兴修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消费的开展。
2.中国现代中原人口少量南迁的缘由有哪些?有何影响?
缘由: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妥协招致了南方频繁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消费,使经济繁荣,生灵涂炭。
而南方相对安宁,而且土地辽阔。
影响
〔1〕人口散布趋向合理。
〔2〕促进了南南方经济文明交流与民族大融合。
〔3〕给南方带去了少量的休息力和先进的消费技术,推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
促进了江南地域的开发,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4〕带来了新的习俗习气。
3.我国现代经济重心南移还有哪些缘由?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影响?
缘由:
〔1〕江南地域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美、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2〕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动摇,为江南经济开展发明了动摇的环境。
〔3〕南方人民大批南迁,添加了少量休息力,并带来了先进的消费技术和工具。
〔4〕南方统治者为开展实力,注重开展经济,鼓舞开拓荒地、兴修水利。
〔5〕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进了农业消费开展。
〔6〕海外贸易的开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兴盛。
〔7〕江南地域各族人民的共同休息。
〔8〕政治中心的南移。
特征
〔1〕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消费技术和消费阅历,表达了事先消费力开展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向往往在国度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
〔1〕对经济规划的影响。
南北差距日益增加,南北经济联络不时增强,共同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开展。
〔2〕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形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开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促进了与周边国度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3〕对人口散布的影响。
南方的人口迅速收缩,我国南部、西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时增长。
〔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招致南方教育不时开展,教育文明中心不时南移。
〔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同,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开展。
〔6〕对南方环境的影响。
南方一些地域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水平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继续开展。
重难打破
一.(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流不兴旺。
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开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添加,数量接近南方;宋代南方户口大大超越南方,农业迅速开展,国度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展,我国现代经济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的经济开展超越了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宁;人口增长,添加了休息力,特别是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消费工具和技术;政府留意农业消费,注重兴修水利。
二.中国现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主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1〕南方户口超越南方,户口散布重心的南移;〔2〕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片面超越南方;〔3〕南方地域在国度财政中占据无足轻重的位置
针对训练
1.【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表达出商品交流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缘由,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招致自耕农数量增加,国际购置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开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提高会推进农业开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开展,是推进全国经济开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现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际经济开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从资料中的〝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来看,由于国度一致,南茶北运,南方对喝茶习俗看法得以改动。
【答案】C
3.【解析】明朝,经济重心曾经完成南移,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那么到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
才会出现上述的状况。
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曾经是在南方。
棉纺织开展是商业开展的前提,A项颠倒因果关系,扫除。
B、C资料不能表达,扫除。
【答案】D
4.【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时扩展,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添加,说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开展促进了文明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域经济开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答案】B
5.【解析】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说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域主要运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表达开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南北朝时期南方动乱影响手工业正常开展,C项不契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动摇,有利于经济开展,D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D
课后案
1. 【解析】在现代消费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决议各大经济区差异的主要缘由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C
2.【解析】资料信息无法表达C、D两项,也无法反映南方水利技术超越南方,只能说明南方农业的消费开展招致更多水利工程的修建,应选B项。
【答案】B
3.【解析】据资料信息〝计天下方镇48道〞〝‘西北征税八道’,其户数已占到全国申报户数的
58.3%〞,可知A项契合题意;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代,扫除B项;C、D两项与资料不符。
【答案】A
4.【解析】将同一时期三个地域的数字相加发现,除东汉比西汉人口密度有所增加外,以后每一时期都比前一时期要多,这契合〝总体上升〞的特征,故A项契合题意。
【答案】 A
5.【解析】资料提及南方多个地域进士数量添加,并未就南南方士人停止影响力对比,故A项错误;
唐朝时期政治权利中心依然在黄河流域,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的不时开展促使庶族知识分子受教育水平提高,在科举考试落第数量肯定出现上升趋向,故C项正确;科举取士规模不时扩展的说法缺乏严谨的数据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C
6.【解析】资料观念强调〝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没有反映出开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故A 项错误;B项是资料的外表现象,故B项错误;资料也没有表达树立都城进攻的急切性,故C项错误;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京师开封对南方米粮的依赖,实践上反映出国度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
【答案】D
7.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图表中的数字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准确地表达明朝南南方人口
中内阁大学士数量的对比状况。
题干表格信息实践上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明重心的南移,表达了南宋以来经济文明重心南移的状况,应选C项。
【答案】 C
8. 【解析】题干资料反映了从西汉到北宋南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要素是南方临时战乱,而南方政局相对动摇,人口少量南迁。
【答案】A
9. 【解析】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不时增加,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不时添加,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向,
故C项正确;唐前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仍超越长江流域,故A、B项错误;唐朝前期封建自然经济在不时增长,故D项错误。
【答案】C
10.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南方,A、C、D三项不契合史实,
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取得了清楚开展〞〝南北经济开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增加〞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域失掉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开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11.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散布集中于江南地域,即文明重心位于江南地域。
而中国现代,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明重心也南移,它末尾于两晋,完成于两宋,应选D项。
【答案】D
12. 【解析】从西汉到东汉,关中及南方诸州人口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不同水平增长的缘由是南方
战乱,而南方相对动摇,这也使南方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经济开展,D项契合题意。
【答案】D
13. 【解析】文明的兴旺与否往往与经济的开展成正比,现代思想家的地域散布可以从经济的开
展来剖析。
春秋战国到北宋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南宋到明清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南方的思想家人数又占相对优势,因此区分对应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岭南地域在中国现代不时处于落后形状,思想家最少,因此③对应的是岭南地域,A项契合题意。
【答案】A
14. 【解析】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南方经济格式的变化,可知事先我国的经济重心不时南移,其
决议性要素在于南方的开展,而南方开展的缘由在于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消费技术,这说明消费工具的改良对经济开展起着决议作用。
【答案】D
15. 【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代大运河那么取直,不再经过洛阳,这说明经济重心
东移。
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为了将南方的物产运往南方,满足南方的需求,说明经济重心曾经南移,B项正确。
【答案】B
16.【答案】
(1)资料一反映的是为逃避战乱,南方居民纷繁迁往南方;资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招致中原荒芜残破,人口少量增加;资料三反映的是与南方的状况相反,南方人口数量剧增。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形成的破坏主要在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宁;南方居民的少量南迁。
(3)招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动了我国人口的散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休息力,促进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开展;对我国现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发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