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索福瑞:2012年第一季度电视收视市场分析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用收视率分析电视媒体竞争态势与策略(ppt 49)
节目分析与评价
• 节目竞争力分析与评价(1)
– 市场份额(横比) – 频道贡献率(纵比)
频 高 道 贡 献 率 低
II
I
III
低
IV 高
市场份额
节目分析与评价
• 节目竞争力分析与评价:CCTV1各节目
25
20
综艺大观
CChn%
15
新闻联播
10
新闻调查
5
实话实说 现在播报 晚间新闻
0 0
社会经纬 音乐电视城 世界报道
为您服务
50
对话
地球故事 金土地
频道定位、组合与竞争
• 频道的节目类型组合
频道 >> 南方电视经济频道 (%V) Duration 24.6 5.0 0.0 (%V) Min 0.0 12.0 0.0 南方电视综艺频道 (%V) Duration 0.1 4.0 1.3 (%V) Min 0.3 16.2 0.2 南方电视都市频道 (%V) Duration 0.1 6.3 0.0 (%V) Min 0.1 30.3 0.0 南方电视影视频道 (%V) Duration 32.9 15.7 0.0 (%V) Min 0.4 17.0 0.0 类别
– 内涵的延伸:从信息的接受者延伸到商品的 购买和使用者
• 受众:信息和商品的消费者 • “总和受众”
收视率分析的方法-方法论问题
• 对受众电视媒介消费的研究
– 媒介内容是产品 – 按照产品营销的观点经营节目和频道 – 产品市场现状的研究
• 谁是目标消费者(目标受众) • 消费的量怎样(收视量) • 重复消费的可能性(观众忠诚)
25
30
35
40
45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全国12城市电视剧收视TOP10
垂 、 川 电 视 台 套 共 频 遭 、 川 电 视 台 新 闻 资 讯 频 道 ・ 、 川 电 视 台 彤 视 文 艺 频 道 ( 毒 )+ 、 都 电 视 台 新 闻 综 音 频 道 ( 奎 ) 四 口 口 五 成 一 、 成 都 电 视 台 蛏 济 频 道 ( 备 )_ 、 都 电 视 台 影 视 主 艺 频 道 ( t - 、 央 电 视 台 练 合 频 道 、中 央 台 ^ 毒 ; 成 i)+ 中  ̄
频 道 中 央 电 视 台 综 合 频 道
j E京 台 四 套
节 晶名 称 京 华 烟 云
小 色 儿 与 花 无 缺
收 视 率 ( ) % l 6 3.
l 5 2.
3
4
苍 天 有 H 艮
家 JL x
北 京 台 二 套
中 央 电 视 台 综 台 频 道
8. 2
节 日名称
京 华 烟 云
家 风 黄 手 帕 第 二 部
收视 率( %)
2 5 5.
l . 81 l 2 O.
7. 9
5
6
汀 山 肛L 情 雨
天 下 第 一
北 常 台 四 套
北 京 台 = 饔
6. 2
6. 1
7 8 9
代 号 O 21 原 来 就 是 你 千 古 风 流 一 坛 瞒
中 央 白 八 套 .5 台 二 套 1 f京 北 京 台 四 膏
上 海 电 视 台 电 视 剧 频 道
87 . 8. 7 82 .
82 .
6 7 8 9
1 O
未 列 入 名 册 新 英 雄 虎 月 H 泶 有 九 风 阮 玲 玉
深 度 打 击
类型电视剧与受众收视惯性
类型电视剧与受众收视惯性浅析摘要纵观近两年活跃荧屏的电视剧,都强烈地突显了其题材类型化的特征。
其中以《宫锁心玉》为代表的穿越剧,《回家的诱惑》为代表的都市情感剧风头最劲。
类型电视剧的火爆局面不仅培养了受众观看的惯性,也致使影视制作者生产出大量题材内容雷同的影视产品。
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低下成为了国产电视剧的一大软肋。
本文通过对类型电视剧题材、电视剧受众的分析,希望对今后类型电视剧的生产、消费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类型电视剧题材电视剧受众一、引言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我国广电总局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电视剧产量为405部,约1.4万集,为五年来最高。
但如此庞大的数字却并没有全部被市场消化。
据统计,通过广电总局审批的电视剧为951部,而真正播出的只有26部,约占通过审批的2.7%。
由此可见,我国电视剧产品数量供过于求,精品供不应求的矛盾已完全突显。
因此,电视剧产业如何从数量繁荣走向品质繁荣,如何真正做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是值得每一个影视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类型电视剧题材(一)类型划分从理论上来看,电视剧类型的研究始于1980年“祖文忠和晓枫在《漫谈电视剧》中阐释了电视剧的特点,并从篇幅的长短和结构的某些形式划分。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电视剧的类型研究基本还是沿用题材、内容逻辑来对电视剧进行划分。
2006年4月6日,国家广电总局印发通知,决定自该年5月1日起,实行“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以时间和重要程度作为维度,制定了当代、现代、近代、古代、重大题材共五个大类, 28个亚类型题材。
根据央视-索福瑞发布的《电视收视变化及节目收视动态》报告指出,“反特/谍战剧,2011年1-4月在卫视频道播出量大增;5月后播出量骤减,之后持续降低”。
谍战剧市场在2011年上半年风光无限好的情势之所以在5月前后急转直下,是由于国家广电总局下令在2011年5-7月期间禁止播出谍战题材和涉案题材电视剧。
2012上半年CCTV收视稳中有升
2012上半年CCTV收视稳中有升——新闻“走基层”深入人心专业频道竞争力凸显(2012-09-06 15:07:00)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继续改革创新,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全台16个开路频道总体收视份额保持稳中有生,上半年整体市场份额为30.99%,比去年同期增长0.33个百分点。
其中清明、端午及五一等节假日收视表现更为优异,收视份额都在32%以上。
此外,观众每日收看央视的平均收视时长为 51.31分钟,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42分钟。
图:2012与2011上半年各频道组市场份额(%)占比采访报道模式改革,“走基层”提升新闻影响力2012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报道呈现出一派全新气象,包括名主播、名主持人在内的央视记者们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新闻事件以及社会民生的现场。
其中“新春走基层”系列的“回家的礼物”、“邵全杰返乡记”、“关注先心病患儿白玛央金”等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与以往模式化的新闻报道不同,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成为“走基层”新闻报道中真正的主角。
“走基层”报道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宽阔的百姓视角、故事化的表达,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闻。
目前,“走基层”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常态化的新闻报道模式,也让包括《新闻联播》等在内的新闻节目更加的贴近人心。
正如观众所说:“《新闻联播》变得更温暖了。
”专业频道特征凸显,竞争力提升表:中央电视台专业频道专业节目类型收播比重频道专业化是中央电视台近年发展的重点之一,也成为收视增长点之一。
2012年以来,央视专业频道的特征更加凸显,在相应领域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以 CCTV-2财经频道为例,频道占据了全国财经类电视节目收视市场份额的80%以上,CCTV-5体育频道同样占据了全国80%的体育节目收视份额。
今年上半年,包括CCTV-2财经频道、CCTV-4中文国际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CCTV-9纪录频道、CCTV-少儿频道等在内的专业频道收视不断提升。
2012上半年全国电视剧收视洞察(CTR)
3.5
2.9 1.3 1.3 1.1
4.3
3.2 2.1 1.2 0.9
4.0
2.7 1.5 1.5 1.2
4.5
4.0 2.0 1.2 0.6
1.4
1.6 1.1 0.6 0.4
1.7
1.2 0.8 0.6 0.2
1.6
1.5 1.0 0.6 0.4
1.8
1.0 0.8 0.5 0.2
0.5
0.4 0.1 22.7
7.7
16.2
13.5
1.1 0.3 0.00.0 0.1 0.1 体育 外语
0.7 0.2
5.3
10.7 9.3
生活服
戏剧 新闻/时 音乐
与题
综艺
务 100 80 60 40
20 0 0.0 0.0 财经 电视剧 0.1 0.1 0.0 0.0 0.0 0.0 5.3 电影 法制 教学 7.5 0.1 0.0 青少 84.9 85.5
事
CCTV-8 电视剧频道
6.5
5.7 0.0 0.0 0.00.0 0.0 0.0 0.0 0.0 体育 外语
1.1 0.1 0.0 0.2 0.0 2.9 与题 综艺
其它
生活服
戏剧 新闻/时 音乐
务
引领受众研究 沟通传媒价值
事
Page 15 /
数据范围: 71城市 2012年上半年
Media Industry's Preferred Research Partner
13:00
18:00
23: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论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几个因素
论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几个因素曾几何时,收视率这个词悄悄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在电视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收视率传递的是一个频道一个节目在观众中的影响面有多大。
或者说,它可以间接折射出一个频道在某一时期所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收视率,从字面上可以知道它仅限于在电视圈内。
央视一索福瑞网站为电视收视率做出如下定义:电视收视率是某一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或家户数)的百分比。
作为“注意力经济”时代的重要量化指标,它是深入分析电视收视市场的科学基础,是节目编排及调整的重要依据,是节目评估的主要指标,是媒介计划的制定与评估、提高广告投放效益的有力工具。
收视率的曲线已经成为电视行业的生命线。
在这条生命线上,电视剧的收视率最受人瞩目。
现如今的电视频道,广告创收额度关系着电视台未来的命运。
纵观各电视台,电视剧占每天播出的大部分时间,电视剧节目的优劣关系到电视台的未来生存,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电视剧对创收的支柱作用。
那么什么在影响着电视剧的心视率呢?第一、电视剧本身的质量是影响收祝率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中国电视观众人均每天收看电视剧约52分钟。
占收看电视总时间的30%。
每天观众打开电视的时候,至少都有三四十个频选择,收看电视的习惯,会在一段时间看到新的内容后,相对会把时间固定在所谓的偏好频道,这就是说每一次打开电视的时候,会先到三至五个频道看看有没有好看的节目,有就停下来,没有再去别的频道。
所以一部电视剧如果想留住观众,必须时刻有吸引观众的东西。
第二、地域因素对电视剧收视率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地域的文化积淀,不同的民俗风情,加之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同地域生活水平和生活节奏的不同,使得每个地域的人都有独特的欣赏口味。
这一点表现在对电视剧的喜好上极为明显。
《刘老根》在东北的收视率高达22%。
在南方观众觉得看不懂。
在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等因素影响,观众更偏爱那些节奏快、内容轻松有趣的剧,而经济不太发达地区和那些具有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地区,传统文化对人们有着更大的影响,具有传统教育意义的电视剧在那里会有市场。
中国十大市场调查公司()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十大市场调查公司()排名不分先后中国10家最具代表性的市场调研公司(排名不分先后)1 央视市场研究(CTR)CTR市场研究是中国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成立于1995年,2001年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主要股东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TNS。
消费者固定样组、个案研究、媒介与产品消费形态研究、媒介策略研究、媒体广告及新闻监测。
可提供连续性的多客户研究,还可以为不同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具有针对性解决方案。
2 广州策点市场调研有限公司(CMR)策点市场调研公司,是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跨行业市场调查公司。
策点调研着力基于基础市场数据的采集,给予企业决策支持,从而让企业更了解市场。
擅长领域为满意度研究、消费者研究、政府及公共服务研究、市场进入研究、新产品开发研究、房地产专项研究、行业研究等,总部位于广州,成都、南京、北京均有分公司。
3 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媒介研究是CTR和TNS合作成立的中外合资公司。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观众收视调查网络,提供独立的收视率调查数据。
致力于专业的电视收视和广播收听市场研究,为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传媒行业提供可靠的、不间断的收视率调查服务。
4 上海尼尔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ACNielsen)尼尔森公司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媒介和资讯集团,尼尔森公司为私营公司,其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
提供全球领先的市场资讯、媒介资讯、在线研究、移动媒体监测、商业展览服务以及商业出版资讯。
5 北京特恩斯市场研究咨询有限公司(TNS)由原TNS合并而成的TNS中国是中国专项市场研究公司中的佼佼者,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可行性市场洞察和基于调研的商业咨询,以帮助客户做出更具成效的商业决策。
在消费品、科技、金融、汽车等多个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而深刻的专业市场调研服务和行业知识,并拥有一整套先进独特、覆盖市场营销和商业运营所有环节的商业解决方案,其中产品开发与创新、品牌与沟通、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零售与购物者研究和定性研究等更是公司的特色强项。
2013年全国各电视台收视率排名表现(金鹰卡通)各城市收视占比,索福瑞数据
金鹰卡通最新收视表现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2012年11月1日——11月15日
一、全天收视整体排名:
金鹰卡通全天时间段在央视索福瑞全国网中,11月上半月,
P4+人群平均收视率为0.111%,市场份额1.005%,居所有频道排名第17位,较10月排名提升3位;居省级卫视第7位,较10月排名提升3位;P4-14人群平均收视率为0.357%,市场份额3.686%,居所有频道排名第4位,居省级卫视第2位;
二、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收视表现(目标人群4-14岁):
三、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收视表现(目标人群女性25-39岁):
四、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观众到达情况(11月1日至15日,在主要城市共计接触到4-14岁小孩764万人;25-39岁年轻女性650万人)。
《军情直播间》栏目收视分析
小结
《军情直播间》作为省级卫视首档军情观察节目,填补了省级卫 视军事类栏目的空缺,满足了军事爱好者,有着非常固定的收视 人群,主要针对消费力强的男性中年群体,具有针对性强的优 势!酒类、汽车、电子等行业客户尤为合适。
《军情直播间》收视概括: 1.全国30中心城市组:收视0.574,同时段卫视排名第5名! 2.全国28省网:收视0.47,同时段卫视排名第6名! 3.广东省21城市组:收视0.78,同时段卫视排名第3名!
1.4 1.2 1 0.8 0.6 0.4 0.2 0 1.13 0.91 0.78
0.46 0.26
0.17
0.15
0.14
0.13
0.11
0.1
0.07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4
0.04
湖 南 卫 视 视 江 卫 浙
深 圳 卫 视 视 卫 东
广 山 东 卫 视
江 苏 卫 视 视 川 卫 四
安 徽 卫 视 视 西 卫 江
上 海 东 … 卫 视 京
北 西 卫 视
广 东 南 卫 视
贵 州 卫 视 视 卫 北
湖 夏 卫 视
宁 天 津 卫 视
新 疆 卫 视 … 江 黑 龙
河 南 卫 视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28省网收视 时间段:每周二 22:00-23:10 日期:2012.1.1-2012.3.5
0 2 4 6 8 10 12
深 圳 都 成 西 安 州 滨 广 哈 尔 州 口 福 海 岛 海 青 上 京 州 北 杭 济 南 南 京 津 州 天 郑 沙 长 南 宁 阳 沈 连 肥 原 大 合 太 阳 贵 昆 明 浩 特 和 呼 庆 重 春 汉 昌 庄 长 武 南 石 家 州 兰
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
摘要《是真的吗》是我国一档新生态生活服务类节目,由央视财经频道和光线传媒联手打造,以互动和求证为定位,通过调查与实验破解网络流言。
自2013年4月28日开播以来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收视率一路走高,始终位于央视财经频道的首位。
在生活服务类节目日渐沉寂的今天,《是真的吗》犹如一缕清风,使观众眼前一亮,其成功值得关注。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由、现状、意义、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本文结合传播学、媒介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节目产生的背景进行梳理,认为节目是社会和媒介共同发展的产物。
同时,对节目的互动性和求证性进行分析和阐述。
第三章,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节目的选题来源和内容进行定量分析,认为节目选题紧扣民生热点,彰显人文关怀。
第四章,本文运用广播电视新闻学、叙事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心理学、色彩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从节目样式、编排策略和元素符号三个层次对节目形态进行细致研究。
第三、四章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最后一章,根据前文的系统分析,首先得出节目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其次,总结个体节目对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几点启示,为办好生活服务类节目提供有益的借鉴。
经研究,笔者认为,《是真的吗》的成功重在巧妙“混搭”。
节目以“混搭”的方式,为受众呈现了独特的视觉图景,奉上了丰富的精神大餐。
寓教于乐,传递知识信息;正本清源,勇担社会责任,使生活服务类节目真正回归到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功能本质。
其在适度娱乐、整合资源、革新思维和加快融合四个方面值得当前我国生活服务类节目学习。
关键词:《是真的吗》求证生活服务电视节目Research on CCTV-2 Program “Is it true”ABSTRACT“Is it true” is a new eco-life service program, which is jointly created by the CCTV 2 (Financial Channel) and Enlight Media, to verify network rumors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s, with the program positing to make interactions and verification. Ever since its first release on April 28, 2013, it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nd its audience rating has continued to go up. This program has been long at the top in audience ratings, among all CCTV 2 programs.This paper falls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which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his research topic, research status, significance, methods and innovations. In the second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media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the program background and positioning are analyzed.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program is a product of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media. Moreover, interactive and vivificated characters of this program are analyzed and elaborated.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is adopted to mak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topic selection source and contents of this program and find that this program mainly touches upon hot topics closely linked to people’s liv elihood and show humane care.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radio and TV journalism, the narrative theory, and relevant disciplinary knowledge of psychology and color science are used to conduct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program pattern including its program form,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element symbols.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constitute the core part of this paper. In the last chapter, based on systematic analyses made in previous chapters,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deficiencies of the program. Moreover, implications of this program for life service programs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life service programs in China.Research proves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program “Is it true” lies in the artful “mixture of various elements”.By “mixing various elements”, this program presents a unique visual picture to the audience and offers a spiritual feast. This program imparts knowledge with lively activities, clarifies matters and gets to the bottom of things to bravely assume socialresponsibilities, so that it recovers basic functions of life service programs to reflect the reality and provide life services. Life service programs in China can learn from the program “Is it true” for its moderate ente rtain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pace.Keywords: “Is it true”; Verification; Life Service; TV Program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 研究缘由 (1)1.2 研究现状 (2)1.2.1 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研究概况 (2)1.2.2 电视求证节目研究概况 (4)1.2.3 《是真的吗》节目研究概况 (4)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5)1.4 研究方法 (5)1.5 研究创新之处 (6)第二章《是真的吗》节目概况 (7)2.1 节目基本情况 (7)2.2 节目产生背景 (7)2.2.1 信息爆炸的社会背景 (7)2.2.2 良性管理的政策背景 (8)2.2.3 形态融合的媒介背景 (8)2.2.4 优势平台的频道背景 (9)2.3 节目定位 (10)2.3.1 互动性 (10)2.3.2 求证性 (14)第三章《是真的吗》节目选题分析 (17)3.1 节目选题来源分析 (17)3.1.1 选题具有新闻性 (18)3.1.2 选题具有时效性 (18)3.2 节目选题内容分析 (19)3.2.1 选题着重百科知识 (20)3.2.2 选题倾向理财消费 (21)3.2.3 选题关注公共服务 (22)3.3 选题内容的特点 (23)3.3.1 选题紧扣民生热点 (23)3.3.2 选题彰显人文关怀 (24)第四章《是真的吗》节目形态分析 (25)4.1 宏观:节目表现样式 (25)4.1.1 “娱乐+调查+科普”多样式杂糅 (25)4.1.2 刚柔并济,寓教于乐 (27)4.2 中观:节目编排策略 (28)4.2.1 黄金时段播出 (28)4.2.2 板块式结构,故事化表达 (30)4.3 微观:节目元素符号分析 (34)4.3.1 人物元素 (34)4.3.2 视觉元素 (38)第五章对《是真的吗》节目的思考 (39)5.1 节目存在的不足 (39)5.1.1 部分选题重复化、猎奇化 (39)5.1.2 验证严谨、专业性待提高 (40)5.1.3 品牌价值开发意识缺乏 (40)5.2 节目发展的建议 (41)5.2.1 优化选题 (41)5.2.2 完善团队 (42)5.2.3 延伸品牌 (42)5.3 节目对我国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启示 (43)5.3.1 适度娱乐坚守功能本质 (43)5.3.2 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内容 (44)5.3.3 革新思维实现个性发展 (45)5.3.4 加快融合构筑立体传播 (46)结语 (47)参考文献 (49)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缘由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打开了信息传输的门阀,未经核实的信息经过社交媒体、门户网站等渠道得以快速传播,流言难以避免,人们渴望得知真相却缺乏资源和途径,因此,求证新闻应运而生。
索福瑞是中国唯一的收视率调查公司吗
索福瑞是中国唯一的收视率调查公司吗篇一:关于收听收视率调查关于收听收视率调查一、什么是收视率《广播电视词典》的解释: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即收视率=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
收视率分为家庭收视率和个人收视率,一般而言,家庭收视率大于个人收视率。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电视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刘燕南说,目前业内以人数而不是家户数为统计标准的做法更加普遍一些,刘燕南所著的《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是国内系统研究收视率的第一本专著。
■收视率是如何产生的?目前采用的收视率数据采集方法有两种,即日记法和人员测量仪法。
日记法是指通过由样本户中所有4岁及以上家庭成员填写日记卡来收集收视信息的方法。
样本户中每一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日记卡,要求他们把每天收看电视的情况(包括收看的频道和时间段)随时记录在自己的日记卡上。
日记卡上所列的时间间隔为15分钟。
每一张日记卡可记录一周的收视情况。
人员测量仪法是指利用“人员测量仪”来收集电视收视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收视调查手段。
样本家庭的每个成员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钮,而且还留有客人的按钮。
当家庭成员开始看电视时,必须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钮,不看电视时,再按一下这个按钮。
测量仪会把收看电视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钟为时间段(甚至可以精确到秒)储存下来,然后通过电话线传送到总部的中心计算机\(或通过掌上电脑入户取数据\)。
收视率多久能够出来?有的是一周,有的是两周,有的是一天。
刘燕南说,这主要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测量方法,如果采用日记法,因为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两周;如果采用人员测量仪法,因为电话线可以即时回传数据,因此能够做到隔一天就能够提供收视数据,只是人员测量仪成本比较高。
因此,简单地说,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即:收视率=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 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收视率分为家庭收视率和个人收视率,一般而言,家庭收视率大于个人收视率。
央视索福瑞CSM-收视分析指标体系及基本应用
n 收视时(分 长钟 )*权重
收视率(000)=
i1
i
i
该时段总(时 分长 钟 )
收视率(Rtg%)=
n 收视时(分 长钟 )*权重
i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i
*10% 0
该时段总(时 分长 钟 )*总体推及人口
收视率
收视率考察特定时段收看某一频道或某一节目的 人数在总体推及人口中的比例。该指标考察的实 际上是特定时段(节目)长度上收看人数和收看 时长的均匀分布 当受众被锁定为总体推及人口的一部分时(如414岁的儿童),收视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目标 观众收视率
观众构成与集中度
观众构成是指特定节目(时段)目标观众的收视量在该节目(时段) 的总收视人口的总收视量中的比例,反映了该节目(时段)的收视观 众结构;观众的集中度则是目标观众的收视率与该节目(时段)所有 观众的平均收视率的比值,描述了目标观众收视行为与总体观众收视 行为的差异
两个指标都是对目标观众的收视行为的刻画,区别就在于,观众构成 是对特定节目(时段)的收视观众结构的客观描绘,回答“什么人在 收看这个节目”的问题;而集中度则是通过比较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所 有观众平均收视水平的差异,来推断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性,集中度 本身是一个指数,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 平均水平,回答“什么人更爱看这个节目”的问题。
累计接触度 = 载 体 接触(0度 0)0载体
平均暴露频次(OTS)
在广告排期或载体计划中每条插播被观众平均收 看的次数
平均暴露频次 = 累积接触(0度00) 到达率 (000)
平均暴露频次经常用于广告投放计划传播深度的评估
毛评点(GRP)
即总收视点(Gross Rating Point),指在广告媒 介计划中,特定时期内某一广告数次插播的收视 率之和
“变”与“不变”——2012年第一季度电视收视透视
“变”与“不变”——2012年第一季度电视收视透视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近年来电视腹背受困。
一边置身于网络媒介的包围蚕食之中,一边又有2011年下半年的“两限令”,对电视内容与广告进行规范与限制。
双重压力下,电视不断在调整应对。
2012年第一季度过后,“两限令”的执行及其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已掷地有声,电视收视轮廓也日渐分明。
本文使用“两限令”实行后的2012年第一季度与“两限令”实行前的2011年同期71个大中城市收视数据做对比,从整体收视格局、节目市场演变、广告播出收视效果三个角度考察电视市场的变化情况。
电视市场整体收视格局分析2012年第一季度电视忠实观众收视量稳中有升,观众规模继续缩小,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第一季度电视的人均日收视时长较2011年同期基本保持稳定,达到185分钟。
电视整体格局及全天收视走势也基本稳定。
省级卫视今年上升势头强劲,主要表现在晚间电视剧收视高峰的上涨,其他各级频道收视均出现不同幅度下降(图1)。
在省卫视中,几个强势频道——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山东卫视、上海东方卫视、黑龙江卫视等2012年第一季度收视表现优秀,已与湖南卫视竞争差距缩小。
节目市场收视演变节目市场全天时段整体格局演变2012年第一季度全天时段,省卫视加大了电视剧的播出,综艺节目播出量明显减少;中央级频道综艺节目播出比重稍有增加;除中央级频道以外的其他各级频道,都加大了新闻节目的播出。
值得注意的是,各级频道均加大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播出比重。
从观众收视比重看,电视剧中插广告的消失,使各级频道2012年第一季度全天时段电视剧收视比重均超过2011年第一季度。
综艺节目除市级频道外,其余各级频道收视比重均下降。
新闻/时事类节目,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收视比重均有上升。
省卫视节目播出收视演变2012年第一季度晚间19:30-21:30时段,省级卫视电视剧的收视与播出比重均高于2011年同期;综艺节目受“限娱令”影响,其收播比重均低于2011年同期;新闻/时事节目的收播比重均稍有下降。
2012中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结果揭晓
2012中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结果揭晓
佚名
【期刊名称】《广告主市场观察》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2012年11月19日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在京揭晓“2012年中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结果”:本项调查始于1999年,南美兰德公司连续策划执行了14年,是当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全面的电视覆盖调查,调查范闱涵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地区暂缺)。
【总页数】6页(P9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9.24
【相关文献】
1."传媒江湖",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江湖——2007年中国电视频道覆盖及收视状况调研成果发布会 [J], 郑晓波
2.2013年中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结果出炉 [J], 牛春颖;杨雯文
3.2012中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结果揭晓 [J], 无;
4.农村电视媒介消费风景独好——美兰德第十次全国电视频道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结果揭晓 [J], 何礼
5.全国卫星电视覆盖人口持续高速增长--美兰德全国卫视频道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结果揭晓 [J], 辛慧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联播》swot分析
央视《新闻联播》swot分析【摘要】《新闻联播》一直是中国的官方名片,它不仅是中国政治动向的风向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联播类新闻节目的现状, 代表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形象。
《新闻联播》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新闻地位使其一直受到多方的关注。
本文将从《新闻联播》及其播出频道等一系列收视率数据出发,利用市场营销学中的SWOT(态势)分析法,对其优势、劣势,及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初步分析,进而得出应选择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新闻联播》SWOT分析改革竞争收视率《新闻联播》是中国最重要,收视率最高,影响也最大的新闻节目。
然而,近年来,《新闻联播》却一直为人所诟病,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更是如潮水般,未曾断绝。
其收视率也有所下降,甚至在广州、上海等地退出了收视前十名的行列。
虽然全国的收视率水平仍保持在20%以上,但其受众流失程度仍是比较的严重。
因此,对其进行SWOT分析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分析它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遭遇到的挑战,可以进一步的了解《新闻联播》所处的态势,从而进一步的选择适当的策略去帮助它变劣为优,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一、《新闻联播》的优势1、独特的地位作为党的政策的权威传达者,《新闻联播》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源,这样的资源是其他电视传媒不能具备的。
1981年4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做出两项重大规定: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供稿;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199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关于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完整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节目的通知》,再一次强调了《新闻联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知要求,各级地方台(站)必须以专用频道完整转播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
在转播中央台节目时,不得插播自办节目和广告。
因此,每到晚上19:00~19:30分,全国各级电视台都在转播《新闻联播》,这使得该节目在该时段没有竞争者,获得了几乎绝对的收视率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一季度电视收视市场分析兼析“两限令”对节目播出与收视的影响作者:冯波网络的普及,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近年来电视腹背受困。
一边置身于网络媒介的包围蚕食之中,一边又有2011年下半年的"两限令",对电视内容与广告进行规范与限制。
双重压力下,电视不断在调整应对。
自"两限令"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后,我们一直在关注电视媒体的应对及其带来的变化。
一个季度过后,"两限令"的执行及其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已掷地有声,"两限令"后的电视收视轮廓也日渐分明。
本文使用"两限令"实行后的2012年第一季度与"两限令"实行前的2011年同期71个大中城市收视数据做对比,从整体收视格局、节目市场演变、广告播出收视效果三个角度考察电视市场的变化情况。
一、电视市场整体收视格局分析1、观众规模继续缩小,电视忠实观众收视量稳中有升受寒假及春节等季节性收视影响,每年第一季度观众规模与收视量一般会高于全年平均水平。
2012年第一季度,以平均到达率来衡量的观众规模仍然续延近年来的萎缩趋势,较上年同期稍有递减。
以人均收视分钟数(观众)所体现的受众忠实度在2012年第一季度有所上升。
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2年第一季度电视的人均日收视时长较2011年同期基本保持稳定,达到185分钟(表1)。
表1 2011、2012年第一季度所有频道全天收视比较(71城市)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2、电视整体格局稳定,省级卫视上升势头强劲分析各级频道收视份额,省级卫视近年上升势头强劲,藉众多频道之合力,竞争力稳居首位。
面对省卫视众多频道的收视冲击,中央级频道近年收视份额不断下滑。
而省级地面频道在中央级频道和省卫视双重挤压下,近年也寻求突围,市场份额基本稳定。
市级频道受阻于市场、资源、资金和人力等限制,依然举步维艰。
从2012年第一季度与2011年第一季度的对比来看,只有省卫视的份额获得提升,其他各级频道均出现不同幅度下降。
"两限令"的实行,限制了诸多娱乐节目与广告的播出,虽然不能完全说受政策影响,但从数据分析看,最终受惠的是省级卫视。
而中央级频道和市级频道市场份额2012年第一季度较2011年同期下跌0.6个百分点,省级地面频道和其他频道组收视份额也稍有下跌(图1)。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3、全天收视走势基本稳定,省卫视晚间收视高峰上涨2012年第一季度各级频道全天收视走势同比类似,晚间时段仍然是各频道竞争的焦点。
各级频道晚间收视最高峰值出现的时段略有不同:市级频道晚间最高峰值出现在傍晚时段,中央级频道和省级非上星频道最高峰值出现在19:15-19:30时段,省级上星频道最高峰值则推后到了20:45-21:00时段,这一时段正是各大卫视电视剧集中播出的黄金时段。
2012年第一季度,中央级频道晚间收视高峰期较2011年同期有所下降,而省级卫视晚间高峰期则较2011年同期有所上升。
省级非上星频道全天收视走势基本稳定,市级频道晚间高峰时段较2011年第一季度略有下降(图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4、强势省级卫视收视紧追湖南卫视在考察的30个收视效果较好的省级卫视频道中,约三分之一的频道2012年第一季度全天收视份额高于2011年同期。
江浙地区卫视2012年第一季度收视表现较为优秀,比2011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升。
北方地区则是山东卫视和黑龙江卫视收视表现突出,与江浙地区卫视竞争力相当。
除湖南卫视之外的其他几个强势卫视频道如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山东卫视、上海东方卫视、黑龙江卫视等2012年第一季度收视表现优秀,已与湖南卫视竞争差距缩小(图3)。
图3 2011、2012年第一季度主要省级卫视全天市场份额(71城市)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二、节目市场收视演变从各类节目在各级频道组中的收播比重来看,2012年第一季度全天时段,在播出比重上,省卫视加大了电视剧的播出,综艺节目播出量明显减少;中央级频道综艺节目播出比重稍有增加;除中央级频道以外的其他各级频道,都加大了新闻节目的播出。
值得注意的是,各级频道均加大了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播出比重。
从收视比重看,电视剧中插广告的消失,使各级频道2012年第一季度全天时段电视剧收视比重均超过2011年第一季度。
除市级频道外,其余各级频道综艺节目收视比重均下降。
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新闻/时事类节目收视比重均有上升。
省级卫视2012年第一季度晚间19:30-21:30时段,电视剧的收视与播出比重均高于2011年同期;综艺节目受"限娱令"影响,其收播比重均低于2011年同期;新闻/时事节目的收播比重均稍有下降。
(一) 省卫视晚间电视剧竞争加剧1、内地电视剧和栏目剧收视比重增加,港澳台电视剧基本销声匿迹2012年第一季度电视剧收视播出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栏目剧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都比2011年同期上升。
港澳台电视剧播出收视比重锐减,内地电视剧播出收视比重均比2011年同期稍有上升(表2)。
表2 2011、2012年第一季度省卫视各类电视剧收播比重(19:30-21:30,71城市)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2、独家首播剧井喷,首轮多家联播剧目减少2012年第一季度19:30-21:30时段,电视剧的播出方式仍主要以独家首播和首轮多家联播为主。
但是,2012年第一季度独家首播剧目数量和播出频道数均比2011年同期大增,2011年第一季度19:30-21:30时段独家首播剧目9部,集中在安徽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三个频道,每个频道均播出三部。
2012年第一季度共计10个频道分别独家首播18部电视剧,电视剧播出数量是2011年第一季度的两倍,新增7个频道尝试独家首播方式,分别是福建海峡电视台、四川卫视、山西卫视、北京卫视、深圳卫视、上海东方卫视和湖南卫视。
2012年第一季度新增了3部首轮两家卫视联合播出的剧目,三家联合首播和四家联合首播的剧目分别由2011年第一季度的6部和8部削减为5部和7部。
3、晚间电视剧播出收视竞争加剧为了应对"两限令",不少频道都对晚间节目编播及时进行调整。
以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为例,湖南卫视在2012年第一季度晚间19:30-21:30时段新增"金芒果剧场",进行电视剧的两集连播。
江苏卫视该时段2012年第一季度比2011年同期多播出一集电视剧,开启了电视剧的三集连播。
经过节目播出的重新编排调整,两个频道2012年第一季度19:30-21:30时段在71城市收视竞争力均比2011年同期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
(二)综艺节目整体播出量减少,收视时段后移1、综艺节目全天收视分布整体后移两个季度综艺节目的收视主要集中在20:00-23:00时段。
2011年第一季度21:00-22:00时段是收视量最为集中的时段,与之相邻的前后两个时段20:00-21:00和22:00-23:00的收视量分布则较为均匀,两者差异不大,基本是21:00-22:00时段收视量的一半左右。
2012年第一季度综艺节目收视分布后移是主要的变化特征。
21:00-22:00时段依旧是2012年收视量最为集中的时段,然而其收视量却明显较2011年减少。
以这一时段为分界线,晚间21:00之前,综艺节目2012年第一季度收视分布少于2011年同期;22:00之后,综艺节目2012年第一季度收视分布则显著增加,变化量最大的是22:00-23:00时段,增加量几乎是三分之一(图4)。
图4 2011、2012年第一季度省卫视综艺节目全天收视分布(71城市)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2、晚间19:30-21:30时段现场互动娱乐节目减少,综艺晚会增加在晚间19:30-21:30时段各类综艺节目中,现场互动娱乐节目2012年第一季度较2011年同期播出量减少近一半,其收视量也较2011年同期减少。
综艺晚会2012年第一季度播出量增加,其收视量增加更为显著。
综艺娱乐报道节目在省级卫视已难觅其宗(表3)。
表3 2011、2012年第一季度省卫视各类综艺节目收播比重(19:30-21:30)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三、省卫视晚间广告播出与收视特征(一) 晚间19:30-21:30广告播出总量减少,观众广告收视量增加2012年第一季度晚间广告播出量为1144小时,较上年同期下降141小时,下降幅度为上年的10.97%。
在广告播出量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再从数据中考察观众对广告收视的反应如何。
2011年第一季度19:30-21:30时段,广告的收视率为0.23%,而2012年第一季度19:30-21:30时段,广告收视率为0.24%,较上年略有增加(表4)。
表4 2011、2012年第一季度省卫视晚间19:30-21:30时段广告播出及收视情况比较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二) 晚间19:30-21:30时段非中插广告剧增,带动广告收视上升目前各大卫视播出广告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同一节目中插播广告,另一种是不同节目之间播出广告,我们称之为"非中插广告"。
把晚间19:30-21:30播出广告的时段总体分为中插广告时段和非中插广告时段,受"限广令"影响,晚间中插广告的播出数量大减,而非中插广告的播出量却大增。
2011年第一季度晚间19:30-21:30时段非中插广告播出量为485小时,2012年同期非中插广告的播出量是947小时,播出量比2011年同期增加了将近一倍。
在广告播出量增加的形势下,观众收视率也大增。
2011年第一季度非中插广告收视率是0.15%,2012年第一季度非中插广告收视率是0.25%,较2011年同期增长了67%。
非中插广告的其他收视数据例如平均到达率和人均收视时长等也出现利好趋势(表5)。
表5 2011、2012年第一季度省卫视19:30-21:30时段非中插广告播出收视对比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三) 广告播出形式出现新的变化数据已经显现出"两限令"之后,节目与节目之间广告时长的飙升。
目前广告播出时长与其收视效果达到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既增加了时长,也获得了较好的节目与广告收视率。
节目中插广告时长缩短,不仅导致节目间广告时间拉长,也势必会影响广告播出的其他特殊形式,例如剧场冠名、特约播出、片头片尾、植入广告、短信互动等,也可能会激发新型广告模式的创新。
如果一味拉长非中插广告时间或在节目内容中过度增加植入广告量,必定会打破目前这种稳定性,破坏节目与广告的收视效果。
广告的播出方式越来越成为各商家竞争的焦点所在。
结语在这个"媒介即讯息"的时代,各种信息以多种方式从不同渠道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