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主席诗词鉴赏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赏析:
这首词词风十分豪迈,运用了许多比喻,将革命风暴卷席中国得迅猛,工农们非常踊跃进入红军队伍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赞扬了将领黄公略的勇敢和机智。
这首词中出现了国际悲歌的“国际歌”的概念,显示中国革命的风暴与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联为一体,更加增加了诗的革命乐观主义英雄气概。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赏析:
上阕表达了工农革命军行动的迅速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开头两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旗帜鲜明,铿锵有声,为全诗创造了昂扬奋发、气壮山河的氛围。
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这次起义不再借用国民革命旗号,而是第一次坚决、公开地打出工农革命和共产党的旗号,表示它是一支受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军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这两句说队伍走向,突出指挥若定的气概及奋勇前行的气势。
下阕追叙起义的原因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照应了上阕,必然的因果关系显得极有说服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起始两句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的尖锐程度,
指出秋收起义的内在原因及动力。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前句写地主催租索债给农民带来无限的悲愁,于是后句“霹雳一声暴动”便成为必然之势,顺理成章,形象生动,充分显示出起义的正义性,有力地鼓舞了广大工农群众。
另外,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
“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潇湘”,以当地的名山名水指代两地,简练含蓄,充满诗情画意,富有魅力;一个“直”字,坚决明快!“同仇”,既典雅又易懂,雅俗共
赏;“暮云愁”、“霹雳一声”,比喻形象,有气魄。
作者:毛泽东
原文: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赏析:
上阙写景: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彩。
一个“锁”字,连接双山大江,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
设象意中,而象在意外。
蕴藉无穷,引人入胜。
下阙言情: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应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
一个“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
设意象中,而意在象外。
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
可是整个中国的局面仍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扑朔迷离的烟云密布大地,是年毛泽东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
登高赋诗是历代文人抒情言志的习惯,毛泽东,这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的一代诗人兼革命家以其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全诗一开始从大处作眼,从远到近,层层展开,其中有精确的地理,•这地理中暗示作者内心缜密的布局及经纬法度,这一切处理得干净简练,•仅用“九派流中国”,“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这几个妙巧的对称,犹如围棋高手的布局显得严密而大度,同时也显示了对祖国的山川谙熟于胸。
接着下阕一转,又透出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雪泥鸿爪之感慨,一代又一代该过去的都过去,而今诗人又作游人的一员在此低回歌咏。
最后二行诗人把酒酹江以抒壮志,涌动的心潮如澎湃的波涛,•越来越感受到一种急迫地想立即置身于中心的强烈愿望因当时共产党处境维艰,国民党占有上风,•诗歌在此达到一个最后的高潮,以绵绵思绪和慷慨高歌抵达诗言志的核心,•几乎直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的确是正宗汉音,苍凉慨叹沉雄俊爽。
另外,黄鹤楼自古以来为诗人咏叹,自崔颢题诗之后,写黄鹤楼要不落前人窠臼,实属不易,而毛泽东凌云之笔一下就触击巅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