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9页(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形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除法估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除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1、从下面两组题中任选一组进行口算,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640÷8=210÷7=4200÷6=150÷3=60÷3=120÷4=(2)85÷4=138÷7=348÷5=161÷2=419÷6=179÷3=生:我们选择第1组。

第一组中的题都可以借助乘法口诀直接口算出来,比较简单。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题目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结合乘法口诀来完成除法口算比较简便,为除法估算的学习做铺垫。

2、你能估算出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26÷6≈17÷5≈59÷7≈30÷8≈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用表内乘法可以解决的除法估算题,总结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想除数与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商几十几。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第二组题目中的数,他们并不好口算,但我们又需要知道它的大约结果的问题,例如(出示例8)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住宿3天一共花了 267元,求每天的住宿费是多少。

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求每天的住宿费大约“大约”的意思?生:大约是大概,差不多,估计.......
生:我认为求大约多少钱,就是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因此可以用除法来解答。

267÷3≈(二)探究解法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小组交流想法。

展示、交流学生估算的过程和方法:生1:267÷3≈100(元)
267元接近300元。

300÷3=100,所以:267÷3≈100 生2:267÷3≈ 90(元)
因为267元接近270元,270÷3=90,所以:267÷3≈90
生3:267÷3≈:80(元)
把267元看成240元。

240÷3=80,所以:267÷3≈80 2.引导学生对比以上三种估算过程和方法。

(1)这三位同学的解答合理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都是合理的。

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他们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结果。

生2: 我认为都是合理的。

前两位同学是往大了估,而第三种是估小了。

生3:我觉得第二种估的最准确,他把267看成270,只比被除数大了3.这种估法更合理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从多种估法中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达到方法的最优化。

(2)对比三种估算的过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呢?生1:想几时于除数相乘,比较接近被除数。

生2:也可以想除数与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

生3:除数不变,被除数可以估大,也可以估小。

生4:被除数和除数要是倍数关系。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看来做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成是几
百几十的数而且二者还得是倍数关系,这样才能估计出大概的结果。

(3)师: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
生:比90元少。

因为如果每天90元,3天要花27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90
元少。

师:比80元呢
生:比80元多。

因为如果每天80元,3天要花240元,而实际只花了267元,所以比80
元多。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问答,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的选择估算的方法。

三、知识运

1. 练习六第一题:下面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几十?
78÷4≈ 98÷9≈ 361÷5≈ 470÷8≈ 178÷6≈ 500÷7≈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 解决问
题。

在汶川地震的一次余震中,有灾民184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个帐篷,大约要准备多少顶帐
篷?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知道了有灾民184人,每4人发一个帐篷。

求大约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不用求所需帐
篷的准确数,可以估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67÷3≈100(元) 267÷3≈90(元) 267÷3≈80(元) (300) (270)(240)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合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9、《古诗两首》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10、《风筝》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体会小伙伴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11、《秋天的雨》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12听听,秋的声音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语文园地三》口语交际,话题是“秋天的快乐”;我的发现,扩展出表示前面这种颜色的新的词语;习作:看图写一幅秋天的图画;日积月累:对对子、训练词语的搭配。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二、总体构想
本单元,围绕“美好的秋天”这一主题,把整个单元综合起来,设计“欣赏——感受——描绘”的教学活动:先结合学习《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在朗读与欣赏中,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与创编活动:“秋天的雨,是(有)”“秋天的雨把给了,”“听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在”等等;
再结合学习《风筝》,开展秋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快乐;最后,结合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指导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句,画秋天的景物,进行以秋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

相信这样的活动会让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三、课时安排:8课时
第三组整体教学课时备课
学习目标:
1、会认20个生字,会写3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4、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前置学习提纲:(一)
一、导语质疑:
读了本单元导语,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第一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标出生字词,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不认识或不明白的字词可以查字词典。

2、第二遍读课文,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签字:
3、识记生字新词。

(1)我会选:
促、忆、异、逢、佳、倍、遥、插
()进、记()、()同、相()、()节、加()、()远、()花
(2)比比组词:、
依()并()精()抽()扬()婆()房()
衣()拼()情()邮()杨()菠()坊()
(3)我会填:
五()缤纷、舒()()服、()惊()色、()呼()唤、垂()丧()
前置学习提纲(二)
一、初通文意:
1、第三边读课文,每读完一篇都要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四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段,把感受写在旁边。

二、品读重点,体会感情
1、通读古诗两首
(1)《夜书所见》中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结合注释解词)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结合注释解词)。

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的字是。

“遥”字你体会到什么?“少一人”少的是谁?。

(3)再古诗你体会到两位诗人是什么样的感情?
2、《风筝》
(1)朗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2)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3)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受?
(4)实践活动:说说自己放风筝的快乐。

3、《秋天的雨》
(1)读课文第2、3段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呢?
(2)“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这一句里是用了修辞手法,你是从这个字上看出来的。

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的句式写一句话。

(3)默读第4段完成安课文内容填空“它告诉大家,。

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松柏,杨柳树叶,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

”你还知道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4、《听听,秋的声音》
(1)通读课文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2)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四、质疑:将单元中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

(边读边记)
前置学习提纲(三)准备秋天的诗文朗诵会
收集资料:
1、积累描写秋天的词语
2、背诵秋天的诗文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读文识字
一、课前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提纲(一)
二、小组合作,学生字读课文
1、小组交流生字、词语。

组员互相评价。

2、课件展示,多种方法检查巩固。

结合课文理解:萧萧、重阳节、茱萸、憧憬、凌空、大惊失色、倏地、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磨坊、清凉、留意、五彩缤纷、频频、舒舒服服
3、指导写字。

萧、深、篱、歇、丧、柔、紫、紧
4、指定学生接读课文,同学评价。

教师指导难读的句子。

【设计说明:完全相信学生、依赖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课时:初通文意
一、课前完成前置学习提纲(二)
二、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完成对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的理解。

第三课时:欣赏秋天的美
课前交流积累的写秋天的词语
1、《古诗两首》背诵,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秋天的雨》
(1)交流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2)关于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以外的事物当做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就叫拟人。

例如2、4段。

(3)怎么运用呢?可以用描述人的词语来描述事物。

也可以直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续写第二段,秋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4)以读引说:请同学们试着说个句子用上拟人的修辞手法。

(5)问题交流: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

本文的结构特点:前四段每段第一句为中心句,第五段概括全文。

(6)背诵课文,
3、《听听,秋的声音》背诵课文
第四课时:感受秋天的快乐
秋天不仅美丽,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风筝》
(1)课文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找出有关词句,体会体会。

(2)心理描写:做风筝时“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放风筝时,“我们快活的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的奔跑。

”线断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3)你还知道那些描写心理的词语?依依不舍、愉快、忐忑不安、烦躁不安
(4)怎样进行细致的心理描写?整体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事例,动作、语言、神态把人物的心理变化写具体。

(5)以读引写:根据课文续写一段话,我们找到了风筝,突出心理变化。

(6)以读引说:你喜欢秋天里的活动有哪些?利用周末走近秋天,观察游戏。

第五课时:秋天的美文大展示
每人准备一篇或一段写秋天的美文,朗读比赛
第六课时:描绘秋天
“写一幅选的或画的秋天的画”关于写作策略的几点看法:
策略一、加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

口语交际为习作打基础,1、话题提供习作的素材。

2、说得有序、清楚是写得连贯、生动的前提。

3、习作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和积累的好词好句。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秋天的快乐“,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

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做的,如摘果子、看红叶、放风筝、捉蛐蛐、赏菊花、秋游等活动。

讲之前要选那些自己觉得最快乐,印象最深的事。

讲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快乐心情表达清楚,最好能使听的人受到感染。

为习作提供生动的素材。

策略二:加强小练笔
本单元教材除了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习作外,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

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的读写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练习,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

比如,学了《风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寻找“幸福鸟”,没有找到或者找到后的心情,写一
段话;学了《秋天的雨》,可以引导想象秋天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仿写一段话;学了《听听,秋天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

因为是小练笔,所以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这样畅达。

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

当然,这样做会给老师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构思好课文的最佳练笔。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宜。

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

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

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

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

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

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

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场的事”等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要懂得欣赏。

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

观察日记还要经常交流,常用的方法是,将日记本一一挂在墙上,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

策略三、吊足“胃口”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有很多,但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之情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信任,首先应该建立在第一堂课上,并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

1、重要的第一印象。

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教师走入课堂必须心里有“底”,肚里有“货”。

先博得同情:“写作文挺不容易吧?”继而话锋一转:“今天,不妨咱们来换个角色,你们出题,老师即兴口头作文,如何?”当学生搜肠刮肚想出来的作文难题都被老师迎刃而解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惊讶、佩服,就会转化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2、经常流露对文学的爱好。

课内课外,常和学生聊聊,比如说,小时侯爱看的书,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好词好句等等,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勤奋好学与文学功底。

强烈的向师性也会激起他们多看书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品味读书的乐趣。

3、表现出对学生真心的理解。

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胸中的积蓄写出来,不说假话空话,表达真情实感。

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感情。

4、善待学生的作业。

教师杂务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候一忙,就暂时搁置了,疏不知,这伤害了学生满怀期待的心!一篇作文,就是一颗真心,教师不但应该及时阅读,而且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第七课时:训练《语文课时练》
第八课时:测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