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韶文化之天人合一维度探究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cb617b9c281e53a5902ff89.png)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始万物”,阴阳。
地:“生万物”,柔刚。
人:“成万物”,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 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二、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的涵义并不是固定的。
“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规律、命运、机遇等。
有关它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中说法也比较多,比如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
张岱年认为“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 “人” 的涵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它一般就指人类,但有时也有侧重,或者有更为具体的指称,如可以指统治阶级、圣人,也可以指社会现象、人为努力、人为造作等。
总之,天和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而“天人合一”作为天人之间统一性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就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a67949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61.png)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谈谈这个思想,并分析一下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
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
”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
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0f5b36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b.png)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还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启示,以期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
这一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不得违背自然之道。
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行为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三是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应与宇宙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整体联系,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是动态性。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
三是实践性。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https://img.taocdn.com/s3/m/d6c81841fe4733687e21aae3.png)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仍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历经了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
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
《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天保佑民众,因而把九类大法赐给禹,安排人伦规范。
这一观点肯定“天”(神)与人之间有着某种相通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的子产对于“礼”的认识也反映出天人相通、天人遵循同一法则的思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孔子对于天人关系虽然语焉未详,但是明确主张敬天法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天是一切现象和自然变化的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要求人类社会以“天意”来建立尊卑秩序,协调天人关系。
战国时期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扩充善端,来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
荀子对于天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在自然界处于优先地位,可以驾驭自然,但他同样没有否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故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各司其职。
《周易·文言》从人格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境界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合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舜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舜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491c2d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c.png)
舜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也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舜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舜文化的起源、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其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舜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舜文化的起源舜文化是指以舜帝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
舜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君主,他是“五帝”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舜帝是一位智慧、仁爱、勤政的君主,他的治理理念和行为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仁爱舜帝的治国理念以仁爱为核心,他认为君主应该像父母一样爱护百姓,使百姓得到安宁和幸福。
因此,他不仅注重政治安定,还关心民生,尽力为百姓谋福利。
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治理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2. 勤政舜帝是一位非常勤政的君主,他十分关心百姓的生计和安危,时刻想方设法为百姓排忧解难。
他不仅自己勤政,还鼓励百姓勤劳致富,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种以勤政为核心的治理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务实精神。
3. 和谐舜帝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倡导和平、和睦的社会风气。
他还倡导学习、尊重知识,推行教育普及政策,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治理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
三、舜文化的现实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舜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弘扬舜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魅力。
2. 培育优秀人才舜文化强调仁爱、勤政、和谐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也是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舜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 促进社会和谐舜文化中的和谐价值观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倡导和谐、平等、尊重等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
![“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3674bfe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c.png)
“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观念,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可以从自然观、道德观和境界观三个维度来理解。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然;道德;境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资源。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
儒家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统一的“三才”思想,要求“与天地参”。
道家提出了天大、地大、道大、人大四者相统一的“四大”思想,要求“道法自然”。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一)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认识,而不是把人和周围的自然割裂开来。
《周易》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人的价值和天地并存,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不能拆分的。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二)人所遵循的规律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自然之物归根到底都是由“道”产生的。
天人合一的论证思路
![天人合一的论证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798c43f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e.png)
天人合一的论证思路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理想境界和最高追求。
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并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哲学、宇宙观和人生的角度,探讨天人合一的论证思路。
首先,天人合一的论证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出发。
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实现和谐统一的境界。
传统中国哲学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交融,人的行为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
人与自然不应被二分对立,而应该相互包容、依存和互助。
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人类与自然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天人合一的论证可以从宇宙观的角度出发。
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人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没有人独自存在的可能。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一体”观念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纽带,天地人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天地人三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只有人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外,天人合一的论证还可以从人生的角度出发。
天人合一认为人类的追求应当与宇宙的规律相一致,人应该在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保持平衡,并且要将自己与他人、社会、世界联系起来。
只有在实现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和谐发展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天人合一的理念鼓励个人发展同时也关注社会公益,追求个人境界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只有通过天人合一的境界,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来说,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从哲学、宇宙观和人生的角度有着丰富的论证思路。
通过哲学的思辨,我们可以认识到天人合一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宇宙观的辨析,我们可以理解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认识到天人合一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哲学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3cfbe72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5.png)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哲学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
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环。
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领域,如哲学、自然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哲学领域中的体现。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天人合一”之说。
《易经》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关系。
这种观念在后来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探讨。
天人合一思想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
道家认为,人应当遵循天地间的自然规律,努力追求与自然的合一,从而达到彼岸境界。
另外,儒家哲学也强调天人合一。
儒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相和谐,通过对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二、天人合一的含义和意义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就是指天和人之间的合一。
在古代思想中,“天”往往被视为自然界的一种力量,具有不可抗拒和超越人力的作用。
而“人”则代表着另一类力量,是在天地规律下活动的,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有机体。
天人合一的含义是指,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某种结合和协调,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的一种理想境界,是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一种理性宣示,也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方式。
对此,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来完成天人合一的过程。
三、天人合一的体现1. 自然与人类的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自然和人类是一体的。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的物质来源,人类应当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了解,来认识自然的规律,从而适应自然的变化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天人合一的实践在实践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体现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强调过天人合一的实践,如孔子在《大学》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24945c0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e.png)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它源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主要依靠观察和经验。
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切。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与自然的运行息息相关。
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认知不断深化。
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修养,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与天地万物相通,实现天人合一。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
宋明理学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共生。
他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行为需要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实现天人合一。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人们对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面临着许多与自然环境相关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提醒着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
因此,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丰富的过程。
从古代的观察和经验,到儒家的修身养性,再到现代的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天人合一的理念不断与时俱进。
通过实践和思考,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
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它要求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人类与自然相互关联,才能够实现人类的幸福和美好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积极践行天人合一的理念,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常顺有话如是说:多角度理解天人合一
![常顺有话如是说:多角度理解天人合一](https://img.taocdn.com/s3/m/0ef7d32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49.png)
常顺有话如是说:多角度理解天人合一
(大道行)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阐述,后来被汉代董仲舒发扬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传统文化的主体。
其基本含义是说,宇宙自然是个大天地,而人是个小天地,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故一切人事都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季羡林老先生曾经讲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天人合一,对“人”,比较好理解,但对“天”的理解是仁智各见、莫衷一是的。
综合各家各派,“天”大体可以有三种含义。
一是自然之天,比如说天空,天地的“天”。
二是精神之天,比如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天”。
三是人格之天,比如说天帝、天神的“天”等等。
因为“天”可做不同的理解,所以与之相对应的“人”,当然也就有不同的含义了。
依此思路,为了有利于全方位地理解天人合一,我们不妨从不同角度来做些阐释。
如果把天理解为自然的话,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如果把天理解为人格之天的话,人就是凡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神的合一;如果把天理解为人民群众的话,人就是各级领导,天人合一就是领导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如果把天理解为是上级、是中央的话,人就是下级,即每一个个体,天人合一就是要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如果把天理解为是众生的话,那么人就是我们自
己,天人合一就是自己要与众生融为一体;如果把天理解为心的话,那么人就是身,天人合一就是要做到身与心合一,物质与精神合一。
以上所言未必准确与规范,但做如此理解,对于指导工作和加强修养来说,或许会有所裨益。
皋陶魂:古典“天人合一”的诠释6
![皋陶魂:古典“天人合一”的诠释6](https://img.taocdn.com/s3/m/8609095b7c1cfad6185fa78a.png)
六、虞舜设官皋陶作士大禹伤贤仲甄封六(lù)马克思说过,过去的现实(历史)又反映在荒诞的神话形式中。
黄帝时期(约5000-4500年间)华夏部落联盟的形式,标志中华民族国家萌芽了。
尧(约4500年前左右)形成天人合一观念,并提出以德治国方针。
舜、禹时期(约4400-4200年间)中华民族国家基本形式。
这些历史不仅有神话传说、文献记录,还有考古发现证明。
所以我们相信它们是“过去的现实”。
尧的以德治国方针就是:首领带头提高道德以亲密家族,以家庭和睦带动部落成员团结,以本部落成员间的团结构建邦国(各地方部落国家)关系的和谐。
他发现了孝亲爱弟的舜,于是把部落联盟的领袖(“帝”)的地位禅让给他。
舜受禅之后,把祭祀天神(上帝)及山川之神常态化,加强了天人之间的沟通。
接受禹和皋陶的建议,借鉴三苗的做法,用“法”来弥补德治的不足。
最重要的措施,是建立稳定的职责明确的机构,管理前所未有的日益繁杂的事务的官职。
这一切都是在禹和皋陶的辅佐下完成的。
舜任命禹为司空,领导疏导洪水,兴修水利。
这是当时关系部落联盟生死存亡的大事。
开头禹说,弃(周的祖先)、契(xiè,商的祖先)、皋陶都比我合适。
舜说,他们都有能力,我另有安排,你不要谦让,上任去吧。
舜任命弃当后稷(jì)主管农业,解决百姓吃饭问题。
任命契当司徒,主管道德教化,使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建立和谐宽容的关系。
任命皋陶为士(司法官),他对皋陶说,当今一些不文明的部落不尊重华夏部落联盟的领导,联盟内一些人为了私利抢掠、奸诈、害人。
要皋陶把刑罚规范化,慑服为非作歹的人,用刑还要恰如其分,使犯人心服口服。
另外,舜还任命其他一些部落领袖负责管理手工业、山林、祭祀、乐舞、传达政令等事务。
共22人,分工明确,还三年考核一次。
比较稳定完备的国家机构形成了,“官职”是由联盟内有关部落首领世袭的,这就是远古用了上千年的世卿世禄制,到战国时才被官僚制度所代替。
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物理学诠释
![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物理学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f8568ddb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9.png)
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物理学诠释原创2022-02-15 19:26·合和化文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为基本的思想内核之一,也是中国儒、释、道各家学说都认同和主张的精神追求。
国学大家钱穆先生在晚年曾作文写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1]。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科学、伦理道德、审美意识、信仰等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通常的解释,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物我之间的贯通结合。
详细一点说,就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相处。
中西学者关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大同”、“天道”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解释,大都出自于一种文科化的认知诠释与发挥。
这在科学上不可证伪,不严谨,还属于非科学。
至少,这种思维认知方式,还不能纳入现时代的科学认知系统中,不能被称为科学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需要与现代科学结合,获得科学界的认可,这就必须使用科学范畴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现当代,最能体现科学理性和科学成就,并能清晰描述客观世界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
下面,就通过物理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论、相对论的时空弯曲论、量子场论、全息物理学和以太场理论等,来解析证明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万物皆备于己”及“大同”思想等的科学性。
同时,也导出基于以太场的大同宇宙论。
要说清楚“天人合一”,就必须说清楚“万物一体”。
因为“万物一体”是“天人合一”的根本。
中国哲学文化很系统,“万物一体”当然在其中。
《淮南子·精神训》说:"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孟子是:“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惠施讲:“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6eaaaa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9.png)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它把人与自然、天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导致万物和谐共生的。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并在后来的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总结。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文化诞生和发展了许多伟大的文化遗产。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无不表现出人与天地相通、相互依存的思想。
如《诗经》中的《关雎》、《卫风》等篇目,通过自然风景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相互依赖。
《楚辞》中的《离骚》、《九歌》等篇目,则将人类的悲欢与自然景致相融合,表达了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其次,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领域,天人合一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融合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思想。
如《清明上河图》等一些传世绘画,通过画家的笔触,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和谐。
又如著名的琴曲《广陵散》中,旋律、节奏、音韵都展现了一种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的情感体验。
在古代舞蹈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达,优美地展示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宇宙的和谐。
除了文学艺术,天人合一思想还在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发展。
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园林,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统一。
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以自然、人工环境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追寻和追求。
总而言之,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哲学思想,它把人与自然、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强调宇宙万物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成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发挥着它的独特魅力,不断激励着人们探索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途径。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演变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726de67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c.png)
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演变中华文化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就是天人合一。
这种思想以人为主体,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宇宙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博大深邃、气势恢宏的理念。
一、天人合一的起源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黄老思想。
黄老思想主张“道”是自然、宇宙的根源,而人亦属于自然之中,人和自然应当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期。
从当时的文献记载来看,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天人合一倾向。
同时,中国的宇宙观念中也体现了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的观点,这种观点又进一步推动了天人合一的进程。
二、天人合一在古代的表现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中国被广为传播,成为人们行为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在宗教、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体现。
在宗教方面,儒家、道家、佛家三者都体现了类似的思想。
儒家强调自我修养,和谐社会;道家注重自然、内心与宇宙的联系;佛家则强调人与所有众生的平等。
在文学方面,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了文艺创作,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虽然没有明显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但其中展现的是一种相互关连、相互拥抱的自然景色,恰好代表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
三、天人合一的演变过程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许多变化。
其最初的形态主要是一种宗教信仰,是将人与自然、宇宙建立起联系的一种方式。
到了唐宋时代,这种思想逐渐渗透到文艺中,成为一种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到了明清时代,这种思想又和政治相结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主张人应当和天地万物相互融合,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应该追求和谐、统一。
四、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表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天人合一思想仍然被持续传承,并拓宽了自己的内涵。
当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包括让人类和全球环境形成联合体,使自然栖息地回归到生命力旺盛、和谐共生的状态。
舜韶文化资源化研究
![舜韶文化资源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7c1494aa00b52acec7ca02.png)
舜韶文化资源化研究作者:王慧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18期摘要:舜韶文化以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感知方式、“尽善尽美”的美育观念,以及“中和之美”的审美旨趣,为礼乐制度绵延千年,提供了重要的美育力量支撑。
鉴于此,舜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绵延在人类生命活动的整个架构中,代表了人类成长的物质与精神印记的凝结。
舜韶文化资源的开拓,为韶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具有历史沉淀价值的审美经验支撑,其跨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向心力,形成了对于韶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反思意味的辽远辉映。
关键词:文化;文化资源;舜韶文化;资源化舜韶文化以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感知方式、“尽善尽美”的美育观念,以及“中和之美”的审美旨趣,为礼乐制度绵延千年,提供了重要的美育力量支撑。
鉴于此,舜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绵延在人类生命活动的整个架构中,代表了人类成长的物质与精神印记的凝结。
舜韶文化资源的开拓,为韶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具有历史沉淀价值的审美经验支撑,其跨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向心力,形成了对于韶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反思意味的辽远辉映。
一、文化资源化文化是一个博大而原始的名词,其可以囊括我们整个生存空间,成为一个原始架构而存在。
正如《周易》所描述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到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表述到:“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在其笔锋回转之间,形成了对文化更为明晰的指认:文化是架构我们生活的原始力量。
时至今日,虽然文化已然展现出成就我们整个生命活动架构的更为广博的能力,但是其能力仍然表现为一种原始的力量“化成”。
因为文化并没有直接与生活相联系。
进一步阐述,即其与关联人类生存的价值伸张,没有直接的血脉沟通。
而文化资源则将其间的血脉沟通承担起来。
文化资源是文化的衍生体,延展出文化与价值创造相联系的血脉。
而从文化到文化资源,价值生成因素迸发出了生命分层的火花。
所以相对于文化,文化资源是具备价值生成潜能的独特文化形态。
简答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简答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bf8713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a.png)
简答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观点,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天人合一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天人合一观点在中国文化中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
这种观点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念。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人们注重与自然的合作,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农事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观点在中国文化中塑造了人的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共同的道德准则,人应该追求道德完善,与天地同步。
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自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追求内在的阳光正直,体现了天人合一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天人合一观点在中国文化中推动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应用到社会关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观点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得到了体现,人们注重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种追求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承,为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人合一观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艺术和文学的启发。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引导人们追求艺术和文学创作中的完美统一。
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反映人生哲理等方式,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以天人合一为理念的艺术创作风格,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天人合一观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塑造了人的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并启发了艺术和文学创作。
天人合一观点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识
![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12deef5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1.png)
古代对天人合一的认识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影响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同样的本源所生,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人应该把自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早期阶段,例如《 易经》中就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中也提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大道无言,人应该把自然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自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协调;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在这种思想下,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舜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舜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22c1803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91.png)
舜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以舜文化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为标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诚、信、和、谐、爱、美、智、德”。
这十个价值观是舜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舜文化的灵魂。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
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混乱。
而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需要的一种价值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体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体现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传承和弘扬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这些价值观。
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践行这些价值观,比如关注环境保护、参与公益活动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来体现这些价值观,比如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等等。
总结一下,舜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价值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社会实践和自身的行为来体现这些价值观,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04e81d86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8.png)
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舜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传承与创新。
舜文化是指与舜有关的文化,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帝王,被尊为五帝之一。
舜被视为至善至圣的典范,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舜文化强调了崇德修身、仁爱和谐的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舜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
舜强调崇德修身,他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升。
这一观念在古代中国深入人心,成为了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舜文化对于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人们依然强调崇德修身,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品行的良好。
这种价值观的传承,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舜文化的传承还体现在对传统节日的保留和弘扬。
舜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和冬至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弘扬舜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传承舜文化的内涵。
同时,也有人创新了庆祝方式和方式,使传统节日更加丰富多样,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舜文化的创新体现在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舜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也体现在传统艺术中。
中国传统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都有舜文化的影子。
在当代社会,舜文化对于传统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们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使得传统艺术更加具有现代气息。
总结起来,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传承舜文化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给现代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创新舜文化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使之焕发新的生机。
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舜文化,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舜韶文化之天人合一维度探究
作者:王慧莹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10期
【摘要】舜韶文化以“神人以和”的审美感知,开启了人与自然相互交感的独特方式。
而韶乐绵延的审美活动,则成就了展现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审美状态的文化载体。
诚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构筑了舜韶文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更代表了舜韶文化所表现的人性解放的审美状态。
因而,天人合一不仅仅构筑了舜韶文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更代表了舜韶文化所表现的人性解放的审美状态。
【关键词】舜韶文化;神人以和;天人合一;生态宜居
舜韶文化以“神人以和”的审美感知,开启了人与自然相互交感的独特方式。
而韶乐绵延的审美活动,则成就了展现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审美状态的文化载体。
诚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构筑了舜韶文化的审美思维方式,更代表了舜韶文化所表现的人性解放的审美状态。
因此,笔者认为天人合一不仅是舜韶文化把握现实的审美思维方式,更应当是我们反思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参照。
诚然,舜韶文化以贯穿历史语境的文化力量,为韶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了审美制度范式。
同时,在韶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机制的运转之中,舜韶文化的延展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现实语境。
以化解现实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问题为旨归,舜韶文化获得了在文化记忆梳理之上,更为强劲的动力机制。
文化与经济、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际多重因素的碰撞,使舜韶文化走向历时的深化。
因而,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反思:首先,从“神人以和”命题,考量舜韶文化的原生审美情境;其次,以天人合一命题为核心,探究舜韶文化审美主体的生成;以生态宜居的建设问题为旨归,展开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反思。
一、“神人以和”:舜韶文化审美情境的生发
梳理舜韶文化的记忆,天人合一的思想生发于“神人以和”的审美情境之中,《尚书·舜典》将其生发之时的情境想象留存于今: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之。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 i
此处,舜首先定位了韶乐的审美标准。
在“直”与“温”,“宽”与“栗”,“刚”与“虐”的辩证中和之间,他划归出对于原始先民的人格标准。
教化目的在诗歌声律之间浮荡,生成了“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审美范式。
而人格标准与审美范式在韶乐的审美境遇中相与叠印,最终成就了“神人以和”的审美情境。
由此可见,舜韶文化原生情境生发的基础性行为在于“和”,最终价值指向也亦落归于“和”。
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其一,从主体要素划分,表现为人格、音乐与诗的融合;其二,在人格辩证的灵魂摆渡之间,形成了“直”与“温”,“宽”与“栗”,“刚”与“虐”的中和;其三,探析舜韶文化的核心载体,“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则
界定出形式维度的中和之美。
由此可见,舜韶文化在要素、灵魂、形式三个维度中,表现出对立合和的中和之美。
这种中和之美在舜韶文化生发的原始语境中表达为“神人以和”。
透过满载崇拜与禁忌的远古图腾,“神”的形象勾勒出社会统治秩序的权威与民众人格的偶像,所以“神人以和”所表达的审美情境含有“天人合一”的个人灵魂生长与“内圣外王”的社会统治双重价值指向。
“天人合一”的个人灵魂生长,我们已然在人格辩证的灵魂摆渡之间触摸到其轮廓,而“内圣外王”的社会统治,则在《尚书·益稷》对于乐舞剪影的记载: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
下管鼗鼓,合止,笙镛以间。
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 ii
此处,原始社会的统治核心——“礼”突显出来。
首先,乐舞文化的主体,从原始的动植物形象,转向人类自身。
人的形象成为乐舞的主体;其次,乐器但多样化,彰显出人类主体性的升华。
远古的乐器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表现出人类对于自然的依从。
以琴瑟为代表的乐器的制成,以巧夺天工的形成张扬出人类的主体性;再次,其标志着中国古典音乐范式的生成,成为中华文化整体走向的积淀。
孔子以《箫韶》为范式,界定出“尽善尽美”的文艺批评标准,进而以其为旨归构建礼乐相和的社会局面。
由此可见,舜韶文化于“神人以和”的审美情境之中,情境空间之内诉求着人性的和合、舒展。
礼乐和合之间,进一步彰显出审美支配生活、统治社会的内在张力。
二、天人合一:舜韶文化的审美主体生成
文化的核心是人,舜韶文化的生成,得益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确立。
这种审美主体的确立离不开,前文指出的人格辩证的灵魂摆渡。
在“直”与“温”,“宽”与“栗”,“刚”与“虐”的中和之中,审美主体逐渐丈量自我灵魂的维度,最终界定为“神人以和”。
笔者认为,透过满载崇拜与禁忌的远古图腾,“神”的形象勾勒出了民众人格的偶像。
那么其终极指向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人类无法掌控的自然。
远古时代生成力的限制,使人类处于自然的统治之下,所以生成了一系列将自然神化的思维活动。
所以“神人以和”的追求即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那么,“神人以和”所表达的审美情境则呼唤出审美主体之“天人合一”的个人灵魂生长的欲望。
在“天人合一”的架构之内,舜韶文化的审美主体正式确立。
顺承舜韶文化的脉络,中华民族的灵魂主体形成了一以贯之的灵魂延展,最终确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
诚然,天人合一勾画出贯彻中华文化的一条红线。
梳理其脉络,首先商周时代,历史革新演变之间,这种“天人合一”的主体性诉求正式形成。
其次,战国之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火花,为“天人合一”的诉求填涂上不同的主体色彩。
其中儒释道三家的博弈互绌,使得人类主体从自然的统治之下解脱,最终在和合性思维中,获得主体性的伸展。
三、生态宜居:舜韶文化的审美现状反思
舜韶文化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社会统治,在礼乐和合之间,进一步彰显出审美支配生活、统治社会的内在张力。
这无疑成就了对工具理性所支配的现代社会的审美救赎。
“岭南名
郡”韶关与舜韶文化渊源深厚,具有获得审美救赎,延展舜韶文化审美状态最为得天独厚的条件。
韶石山的矗立,已然驻守了舜韶文化永恒的历史时空。
同时,韶城“三江碧波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生态样貌成就了其在时代语境中延展的契机。
因此韶关市委将我市的发展定位为“在城镇化进程中,韶关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新型城镇化的全过程,打造生态宜居韶关。
”
生态宜居的标签,将自然与人文融合成为一体。
自然成为人类视阈之下的生存环境,即所谓的生态;人类在彰显自我主体性的同时,穿越工具理性的麻木丛林,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宜居这一概念。
人类主体成为引领韶关发展的重要维度。
文化的意义借此被强化。
最终,在人类主体的努力之下开创山、水、林、园、城,和合成为一体的审美状态。
此时,在源于流的链条之上,韶关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则成为舜韶文化的时代辉映。
直观韶关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即是对于舜韶文化审美现状的探究。
结合《韶关市城市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探究反思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交通和谐、通达立业。
舜韶文化在当今时代语境中的依托主要表现为以旅游业为主打的文化产业。
交通作为通达游客与景点的基础性因素,因而成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的先行条件。
其次,以人为本、惠民宜居。
人是一切文化的主体,因此韶关城市建设的终极指向落归于人民共享。
目前韶关已针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综合环境等几个展开努力,实现生态与宜居的化合。
再次,顺应自然、生态美城。
舜韶文化的延展需要一定的审美情境,韶关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依托一定的空间架构,因此,如何审视自然生态成为舜韶文化延展和韶关发展的重要议题。
目前,韶关市针对生态美城这一焦点所展开的建设努力包括:生态公园建设、休闲绿地拓充、三江六岸景观带改造、杜鹃花城打造、门户形象提升。
再次,新城建设、双核驱动。
对于生态的开辟,有赖于新城空间的拓展。
韶关市按照“兴业、宜居、建城、治水”的发展策略,积极推动新老城区一体化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形成了以下几方面规划:建设海绵新城、建设配套设施、保护空间生态、统筹布局优化空间。
最后,提升智能、智慧城市。
科学技术成为延展舜韶文化,开拓韶关生境的崭新时代力量,能够激活文化,开拓生境。
具体而言形成了以下几方面规划: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打造“智慧韶关”统一平台、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改进城市管理。
生态宜居韶关的建设必将为舜韶文化的延展贡献力量。
注释:
i 孟子等著,四书五经,中华书局,2009.01,第219页。
ii 孟子等著,四书五经,中华书局,2009.01,第2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