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语文阅读答案
《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语文阅读答案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在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将一种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的文化形象,植入到我们的文化产品与文化表达方式中。
我们不能再以封建社会旧中国的文化特色、民国时代旧社会的文化符号作为我们当代国家的文化标志。
我们现在需要建构与传播的是能够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形象,而不仅是那些深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静卧在博物馆里的古董,沉睡在古籍中的文字。
有些古老文化可以作为文化遗产予以保存,但难以进入文化产业的流通市场进行推广。
而不能够进入流通市场的文化产品,无论过去怎样辉煌,都难以承担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建构的时代使命。
进而言之,当代中国期望别人认同的并不只是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还是那些能够体现我们时代特征的、绚丽多姿的当代文化。
事实证明,不论是文化的形象建构还是文化的价值推广,一个不可忽略的有效路径是通过商业的路径,采用产业的方式。
文化价值的传播时常是通过文化产品的贸易、文化活动的交流来实现的。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是建构文化形象、体现文化精神、传播文化价值的最佳渠道。
如果将美国的好莱坞电影、BBC的电视、百老汇歌舞,包括美国的牛仔裤、麦当劳都排除在外,美国文化的传播载体还有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文化传播的规律与本质是相同的,我们不能够舍弃在文化产业的领域里对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不能够放弃在大众流行文化中对文化价值的植入,不能够忽视对新兴媒体巨大传播效应的利用。
我们的国产影片曾屡次超过好莱坞进口影片夺取年度单片票房冠军;我们有些品牌性的电视节目尽管创意取自欧美电视市场,但是现在反过来却在节目形态上影响到海外同类的电视节目的设计;我们流行音乐的组合还登上了欢迎外国政要的演出晚会……这些都是能够体现当代中国软实力的文化产品,在某种意义上它们都能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代言者。
我们需要一系列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当代文化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中国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逐步适应海外文化市场的商业流通。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长期以来受“欧洲中心论”与“以西释中”思想的影响,我国美学研究对中华民族的审美理论常常以“审美智慧”称之,没有足够勇气将其称为中国的美学理论。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引以自傲的民族艺术。
因此,中国必然拥有本民族的美学,这种美学就是“生生美学”。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
“生生”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
“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
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因此这种“生生美学”也是鲜活的。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
“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且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
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
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
“生生美学”是一种东方的生命之美。
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
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之道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
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
像齐白石的虾图,仅寥寥几笔,以大片的空白将几只小虾在水中活泼的生命力表现无遗。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
“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阅读理解附答案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阅读理解附答案《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阅读理解附答案①中国文化中的超越因素比世界上任何文化都少。
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
中国的知识阶层里纵有对世俗采取批判的态度,也只是用一个放在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
士大夫阶层可以将对一般人来说是外在的人间关系内省化,由格物致知出发,经正心诚意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士大夫阶层没有真正推翻按等级与层次做人的方式,只是透过内省的过程,给予它一个理论基础而已。
②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显然地,这种由己而不是由人出发的为仁,仍然是为了成全仁这个二人关系的。
③这种情形,与站在自我的基地上超越外在的世俗关系的情形是不同的。
后者的范例莫如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借娜拉说的:在我是女儿和妻子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人。
易卜生是具有新教文化背景的,因此才会产生个人可以超越世俗及为世俗所负累的旧自我的思想。
④中国文化却反其道而行之。
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
他如果要作自我提升,也必须通过同样的渠道去进行,亦即用由内而外的致良知的方式,将这种世俗关系重新肯定一遍,并使之臻于完善。
⑤当然,士大夫阶层的思潮中还有逃遁世俗的倾向,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这种倾向到了道家的手里就变成了全面性的生活形态。
然而,后者亦不能使个体在世俗中全面盛开,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其表现方式主要是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以及在艺术方面的灵感。
至于道家思想的其他功能,如退隐终南的仕宦之术,在不测的世道面前的明哲保身之术,在人情磁场中利吾身的阴谋术,则基本上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
(节选自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有删改)1.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少有超越因素的一项是A.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
B.中国知识阶层只是用古代被理想化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
论述类文本邵长军《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乐山2022学年高一下期末考)
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地位与作用如此重要,呼唤着文化自信。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
在历史上,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源源不断的文化创造力。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
这为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指明了根本途径和方法。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追求。
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成熟的政党和充满生机的国家在理论和信仰上的忠诚坚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豪因而自信的又一精神力量源泉。
在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靠的就是信仰坚定,就是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大公无私、革命必胜的信念信心。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
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永远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教育、科技、哲学、社会科学、体育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证明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成就和实力。
高一语文鲁人版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
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
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
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
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
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
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
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21-22版:单元综合检测(步步高)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 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 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 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 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 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 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 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 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 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 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 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 将来大有好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 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 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 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 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 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悲剧一直被称作苦情戏,是一种具有某种悲剧色彩的苦戏和哀曲。
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是评判的冲突,它主要是描绘、展开作品中的恶毁善、奸害忠、邪压正、丑贬美的苦情历程,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批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因此,中国戏曲悲剧冲突注重的是追求情节的曲折和任务的理想色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通过窦娥为代表的善被以张驴儿、楚州太守梼杌等人的恶所毁的悲剧经历,颂扬了“六月雪”般的“感天动地之善”。
结局在悲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因为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尾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的不同,以至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无悲剧。
窦娥注定冤死,但在临刑前还是发出三个誓愿,抗争到底。
按西方悲剧理论,到这里戏剧就该结束,似乎这样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
但是在中国观众看来,含冤的死者必将显灵显圣,这种信念是从“人命关天关地”出发的,三桩誓愿的应验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西方悲剧不会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结局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
”斯宾格也说:“悲剧以欢乐开始,以悲剧结局。
”这些论述都证明了西方悲剧结局的特点。
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与西方文化有紧密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一种原罪文化,人类终生的奋斗是为着赎罪,目的是死后回到上帝的怀抱。
人类的现世生活充满罪恶与苦难,惟有死才是解脱。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中即表现为“哀而不伤”。
《窦娥冤》第三折窦娥被斩,关汉卿又加了一个“平冤昭雪”,通过窦天章之手惩恶扬善,再如《赵氏孤儿》的孤儿复仇、《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需峰塔》的雷峰佛缘等也都是团圆结局,这已经成为中国戏曲中普遍的审美现象渗透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
高中语文现代文鉴赏五维度搞定小说与散文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一.【答案】1.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2.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3.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4.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1.试题分析:对于原因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模式以及寻找答案的区域。
比如本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应先到第四段找到“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这一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
寻找原因的时候,尽量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
2.试题分析: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首先找到画线句,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
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
3.试题分析:作用题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作答:一是情节结构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
二是人物形象上,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
三是主旨表达上,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这是探究题。
首先找到结尾“微笑的意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
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
该短语出自文章最后,故应结合最后几段的语境分析理解“微笑的意义”,可以联系“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这些句子分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刘梦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
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
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
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
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
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
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
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
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专题02 正确使用词语-五年(2017-2021)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通用)(解析版)
专题02 正确使用词语【2021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
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
【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
【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孜孜不倦B. 不露声色C. 或许D. 留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本处指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不知疲倦,所以运用正确。
B.不露声色: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这里的陈述对象是器物,是说器物的拙朴,而不是指人,所以不露声色运用错误。
C.或许:也许,不一定的意思。
这里是指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也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所以运用正确。
D.留存:存留、保存。
本处指那些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保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所以运用正确。
故选B 。
【2020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屏幕中的剧情风生水起....,扣人心弦。
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争先恐后。
某些字符甚至悬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
【甲】“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弹幕通常是对屏幕中剧情的即时评论,短小精悍....。
【乙】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练习卷-2024年语文考前模拟卷一(原卷版和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0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
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之、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
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
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
“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传统文化课后习题答案
章一 1.为什么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4炎帝发展了原始农业,和最早的农耕用具。
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创立日市,发明医药等。
黄帝发明几乎遍及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例如文字、衣冠和社会制度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了文明教化的意义,在物质、精神、制度文明上作出重大贡献,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上古各族的迁徙流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导致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文化发展。
在炎黄部落迁徙的沿途,留下了很多文化遗迹,与当地的氏族部落发生了文化交流。
炎黄部落把当时先进的农业带给了东方,黄河下游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向西传播到中游地区。
古史有记载说周人即是黄帝的子孙,与炎帝也有血缘关系。
虽然在当时不同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但是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继续耕耘,创造古老的中华文明,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时代是中国5000年文明源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早在炎帝时代就有了萌芽。
炎帝发明弄个认识自然的综合成就,对天文气候等的粗浅认识。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也发端于炎黄时代。
在较早的文献中,认得历史就是炎黄的历史,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人的积极进取,这种相信人的力量依靠人的努力,问题、为社会为人民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1、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P21中国史前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两个中心地区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地的中国史前农耕文化,这些在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方面都有表现。
1)谷物种类北粟南稻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品种。
粟有野生狗尾巴草培育而来,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稻是野生稻培育出来,起源于长江流域。
2)家畜品种中国史前农业附属生产部门的家畜饲养业,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有很大发展,有猪狗鸡牛羊。
3)农耕工具主要农具铲、耒和锄,刀和镰,磨盘磨棒。
4)聚落形态农业的发展促使大规模聚落的形成2、试简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明过程P44.3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带答案详解)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凯.歌(kǎi)契.约(qiè)弧.度(hú)千钧.之力(jūn)B.竭.力(jié)吟.唱(yín)余晖.(huī)意趣盎.然(ǎng)C.偏僻.(bì)倔.强(jué)嗔.怪(chēn)妇孺.皆知(rú)D.绽.放(zhàn)执着.(zhuó)涵.养(hán)接踵.而至(zhǒ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和蔼亲合力以身作则焕然一新B.应衬关键词崇山峻岭取义成仁C.稠密发祥地开卷有益海阔天空D.信服弄潮儿微不足到迥乎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篇微型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B.毕业典礼筹备会上,同学们热烈讨论,纷纷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C.在“向来来”演讲比赛中,他得意忘形....地说:“要让青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D.“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济南市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打造齐鲁样板村。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坚持不懈的练习中,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古琴演奏家。
B.2022年我国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大约140.8%左右。
C.《红色气质》一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国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D.开放合作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而且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5.给下面新闻拟写标题,要求做到准确、简明、生动,最恰当...的一项是()最美四月天,济南迎来新发展。
中央文明办近日公布了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济南在30个省会、副省级全国文明城市中,连续四年位列该组别第一名,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连冠”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开门红”,标刻出济南城市文明新高度。
2024北京丰台八年级(下)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4北京丰台初二(下)期末语文2024.07注意事项1.本练习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
练习时间120分钟。
2.在练习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号。
3.练习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练习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练习结束,将本练习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8分)为建设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世界读书日”当月,班级筹备“阅见美好”主题班会。
你所在的小组负责班会资料的编辑整理,主体内容准备完毕,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
(一)班会主持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1995年该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一页一卷.,传承千年文脉。
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读书、善于学习的民族。
如今,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①读书才能让民族发展保持活力。
作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中间力量,我们的阅读水平事关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
陶行知先生认为,除了阅读纸质的图书,还要投入到生动的大自然和社会中去,“阅见”世界这本活书。
“②”,正是他针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提出来的。
1. 小组成员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表达的是“一定要有的物品”的意思,所以“必需品”一词中有错字。
“B. 因为表达的是“坚强有力并起主要作用”的意思,所以“中间”一词中有错字。
C. “散”在文段中是“零碎,不集中”的意思,应该读sàn。
D. “卷”在文段中是“书本”的意思,应该读juǎn。
2. 根据小组意见,在横线处填写内容,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崇尚①用书活,活用书,用活书B. ①崇拜①用书活,用活书,活用书C. ①崇尚①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D. ①崇拜①用活书,用书活,活用书(二)主题演讲词翻阅浩瀚如海的典籍,我们会发现围绕“阅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我们富尽一生也无法读完世上的图书,即使最勤奋的读者,读到的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选择。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
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
他者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知,包括对一个国家民众自我文化意象的认知;一国民众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各样他者眼中的文化观察作为反观自我的镜子。
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
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
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离开根基的建设,把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仅仅理解为一种设计、传播,便如同在花瓶中插进无根的花枝。
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
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
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
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
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含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刘梦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
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
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
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
《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
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
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
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
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
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
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一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的阅读答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维度的阅读答案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决文化自信。
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那么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开展融合的过程。
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开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
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开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
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
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表达,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
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
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
5月月考语文答案
12.【答案】C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明察秋毫:形容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 看得清楚。 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 ①句突出观察透彻深远。②句突出观察巨细靡遗。 ③句突出一眼就看得清楚。
13.【答案】B 【解析】A.结构混乱:第一句的主语是“庆丰包子 铺”,句子未完成,下一句主语又变成“他们的包子” 了。 C.搭配不当,“解决……压力”应为“缓解……压力” 或“解决……问题”。 D.句式杂糅,“深受世界人民所赞誉”应改成“深 受世界人民赞誉”或者“深为世界人民所赞誉”。
(2)【答案】 ①佟金银是生产队长, 私心重,利用职权为自己办事。 ②有心计,能说会道,哄骗老实 人。③贪杯,要面子。
(3)【答案】 ①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 情发生的背景,那特殊的年月——那年, 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突出分红 对各家的重要性。 ②交代小说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丰富 人物形象。 ③为分红风波——佟金银和段二爷的冲 突作铺垫,佟金银“难”找到钱补段二 爷,段二爷只有拿到分红的钱。 5.【答案】 C 【解析】 要理解道宪这段话的意思。根据上文, 道宪主张守住岳州,此处“缮城以守”就是“修 缮城池,以便防守”的意思。后面“彼犯岳”与 “若弃岳”相对,前后要断开。 6.【答案】 D 【解析】 误解文意。四卒是希望贼寇允许他们 将主人的尸骸掩埋后再赴死,贼寇答应了他们的 请求。四卒解下衣服裹住道宪尸骸,将其掩埋, 然后, 四卒自刎而死。
15.【答案】①吃的是叶,吐出的是丝 ②把无穷的光和热无私奉献给了万物 ③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16.鸬鹚是一种长着钩状长嘴、外凸圆鼓的 双眼、蹼质的脚掌且长脖中间有着袋状喉 囊的善于捕鱼的水鸟。
17.【写作指导】 立着:站立、自立、独立—不依赖、不自卑、不仰视名人、不仰仗他人、要 坚强、要自信。从“立着”的角度看:论述“立着”的内涵、意义,阐述我 们为什么要“立着”,怎样才能“立着”,或叙述关于“立着”的故事、经 历、见闻。立意参考:男儿当自强/自立、非“立”无以成才、个性“立”中 求、成功/幸福/快乐需要“立”…… 靠着:依靠、依赖—借助外物或外力。从“靠着”的角度看:在家靠父 母,出门靠朋友。“靠”无可厚非,适度的“靠”是智者的行为,肯定“靠 ”的必要,强调“靠”在人生、生活、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的作用、价 值和意义。 从正面角度看:不“靠”不“立”、君子善假于物、成功怎能没依靠、适时/ 适度依靠(外力或外物)、学会“靠着”、善于“靠着”、何妨“靠着 ”…… 从反面角度看:靠者必败、说说“靠着的一代”(“啃老族”、“官二 代”、“富二代”)…… 从综合角度看:论述“立着”和“靠着”的关系,阐述如何正确对待“ 立着”和“靠着”。立意参考:“靠着”并“立着”、亦“靠”亦“立”、 立者何必不靠、靠者不可不立……
上海市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新高考语文五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上海市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新高考语文五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是点、线墨迹与白纸之间产生鲜明对比从而表达意象、抒发作者情感的视觉艺术。
书法艺术中的点、线墨迹与白纸之间构成了视觉艺术的黑白美,书法家借助这种黑白美来表现蕴藏在内心的精神色彩。
中国书法最大的特征是以墨为主,墨即玄,古代以玄色为正色。
在传统审美中,墨给人的一般印象是高雅深奥、超凡脱俗,墨色光华,其妙无穷。
我们在欣赏书法时,目光往往只随着黑色的墨迹运动,在大片纸上,书法作品的条条墨迹永远是知觉的主体。
几千年来,书法家们挥毫泼墨,运用黑白分明的单色和独具匠心的笔墨变化,构成一幅幅美妙绝伦的书法艺术精品,各具特色。
无论是汉魏“尚象”、晋人“尚韵”,还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都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审美风尚的总结。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艺术,关键在于墨和纸所产生的黑白美。
南朝齐著名的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一幅书法作品,字字各有其位置,墨为字,白也是字,有字之字固然重要,无字之字更为重要。
笔画和空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能安排好有笔画的地方,就可控制好没有笔画的空白之处。
这样有与无互相衬托,“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显得奇妙无穷。
人们在品评书法作品时,一般只重视有笔墨处的笔画,至多是“计白当黑”的二者并重。
其实笔墨处仅存迹象,那空白的无笔墨处才是高妙的神韵所在。
书法家留在纸上的超逸神韵,乃是形成黑白世界精神意趣的具体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
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
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
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们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
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
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
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国人曾经陷入迷茫。
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
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
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
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
“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
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
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
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节选自《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学会向世界讲述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B. 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
C. 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建立国家文化形象的根基。
D. 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点,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与“自我”的存在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
B. 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
C.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建成了完备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将文化信息传到村一级。
D. 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上,也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必须要从根基、灵魂、坚守、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
B. 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C. “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D. 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五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主张,即
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中丰富自我。
1. A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A项,从原文第五段的内容来看,“通变智慧”“自强意识”“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由此可见,创新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还要表现在行动上。
所以选项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的表述不全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项范围失当。
原文第二段第二句的表述是“我们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而选项的表述是“已经建成了”。
3. 试题分析:全文是总分关系,最后一段不是对前文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