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大纲
第一章印度佛学
第一节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及死后百余年)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原名乔达摩·悉达多。
出生。
修苦行。
菩提树下成佛。
传法。
涅槃。
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
原始佛教特点:以“无我”和“缘起”为理论基础;重人生的解脱;种族平等;“中道观”
第二节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根本分裂:上座部(保守派)说“空”;与大众部(革新派)说“有”
枝末分裂:十八部(或二十部)
第三节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到十三世纪初)
小乘与大乘区别:佛陀观、修行目标、方法、内容及理论学说
大乘佛教三个阶段:1、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即空宗)(1-5世纪);2、无著、世亲瑜伽行派(即有宗)(5-6世纪);3、密教时期(7-12世纪)密教重性力说
第二章佛教基本教义
第一节四圣谛
三宝:佛、法、僧
四圣谛:苦、集、灭、道
缘起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业报轮回说三业:意业、口业、身业
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
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实相涅槃
(菩萨行)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三学:戒、定、慧
第二节三法印
三(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一切皆苦)、涅槃寂静
第三章中国佛教
第一节汉魏六朝佛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汉代安世高的小乘禅学和支谶的大乘般若学
三国时朱士行西行求法。
魏晋玄化的佛学:般若学“六家七宗”
北方鸠摩罗什长安僧团,南方慧远东林僧团鸠摩罗什译经
慧远的“三世报应论”与形尽神不灭说
支遁道安僧肇《肇论》
南北朝时北方佛教重禅观,重造像等实际活动;南方重佛理
竺道生涅槃学与大顿悟说
僧祐《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
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五代后周周世宗
四大译经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
第二节隋唐佛教
隋唐大乘八大宗派:
1、天台宗(最早):隋代,创始人智顗。
经典:《法华经》。
理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等。
“五时八教”判教湛然“无情有性”说
2、三论宗:隋唐吉藏。
经典三论:《中论》(龙树)、《十二门论》(龙树)、《百论》(提婆)理论: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正道。
“二藏三法轮”判教
3、法相唯识宗:玄奘与窥基。
经典一经二论:《解深密经》、《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
理论:三性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说、五种姓说等。
“三时教”判教
4、华严宗:(武则天)法藏。
经典:《华严经》。
理论:法界缘起说,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门等。
“五教”判教
5、禅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拈花一笑”。
达摩(少林寺面壁)――慧可――僧璨――道信――(五祖)弘忍
北宗神秀,南宗慧能。
“北渐南顿”慧能(六祖)传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神秀(七祖)禅宗五家七宗。
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
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沩仰宗、临济宗
临济宗──杨岐派、黄龙派
6、净土宗:远祖慧远。
昙鸾“二道(难道、易道)说”与“二力(自力、佛力)说”。
创始人唐代善导。
经典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
信仰阿弥陀佛,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主张念佛。
7、律宗:道宣,《四分律》。
律部三宗:道宣、法砺、怀素
8、密宗:开元三大力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经典:《大日经》理论:三密(身密、口密、意密)相应,“即身成佛”
三阶教:隋代信行创立。
三个阶段划分。
苦行,普敬,林葬,“无尽藏”等。
第三节宋元明清佛教
刻经。
丛林清规:百丈怀海《百丈清规》。
赞宁《宋高僧传》道原《景德传灯录》普济《五灯会元》
善昭“文字禅”宗杲“看话禅”
净土宗宗晓《乐邦文类》
天台宗山家与外山家之争
元代喇嘛教与帝师制
明代四大高僧:祩宏、真可、德清、智旭
第四节近代佛教复兴
居士佛教:杨文会欧阳竟无韩清净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敬安、太虚苏曼殊、李叔同
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
胡适、陈垣、汤用彤、吕澂
第四章藏传佛教
第一节藏传佛教的形成
1、前弘期(7世纪中叶至9世纪上半叶)
松赞干布与佛教。
第一次禁佛运动。
佛教与本教之争。
汉地佛教与印度佛教(密教)之争。
第二次禁佛运动
2、后弘期(10世纪后半期至现代)
“上路弘法”与“下路弘法”
阿底峡与藏传佛教的形成。
第二节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
1、具有浓厚本教色彩的宁玛派(红教)
2、阿底峡传入的噶当派。
后并入格鲁派。
3、萨迦派(花教)。
元代帝师。
4、口授传承的噶举派(白教)
5、格鲁派(黄教)
宗喀巴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
“达赖喇嘛”与“班禅”封号。
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形成
第五章佛寺与神像
第一节佛寺布局
山门(山门殿,哼哈二将)—→钟鼓楼(左钟右鼓)—→天王殿(主供前弥勒后韦驮天,四周四大金刚)—→大雄宝殿(供如来佛)—→法堂—→后殿、祖师殿、伽蓝殿—→藏经阁,两侧为罗汉堂、戒坛等。
主殿间有东西配殿。
主殿两侧为生活区,如方丈、茶堂、浴室、斋堂等。
第二节佛像
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释尊侍者二弟子伽叶、阿南或二菩萨文殊、普贤。
阿弥陀佛侍者左观音右势至。
药师佛侍者日光月光菩萨。
弥勒侍者无著、世亲二菩萨
横三世佛、纵三世佛佛三身(法身、报身、应身)
第三节菩萨等诸神
菩萨的汉化
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
观音三十二身
十八罗汉汉化诸天
藏传佛教的欢喜佛
第六章僧伽制度与佛事活动
第一节佛教制度
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
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菩萨戒、五戒、八戒、具足戒等“烧疤”“法腊”
传戒教程:初坛十戒,二坛(三师七证)具足戒,三坛“三聚净戒”
三衣、过午不食。
农禅耕作
佛寺成员等级与分工。
第二节僧尼日常生活
“五堂功课”、“两遍殿”
忏法与“打七”“安居”冬参夏讲
第三节佛教节日
浴佛节、佛成道节、盂兰盆节
观音的(三个)生日
水陆法会、焰口施食
第七章佛教艺术与名胜
第一节佛教艺术
佛塔、壁画、雕塑
壁画:本生故事、经变、世俗题材
第二节佛教名胜
三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四大名山:五台山(文殊)、普陀山(观音)、峨眉山(普贤)、九华山(地藏)
八宗祖庭
摩崖巨佛:乐山大佛、乐山睡佛
第八章佛教与中国哲学
第一节佛教与中古哲学思潮
玄化般若学
三世业报说与神不灭论
第二节隋唐佛教与中国哲学
1、发展中国哲学。
如心性论、本体论、认识论等。
2、佛教融合儒、道。
性善论、孝道等。
3、儒、道排佛与融佛。
第三节佛教哲学与宋明理学
佛教影响理学:儒家经典的确立,心性论、方法论及思想方法等。
理学与佛学儒化。
第四节佛教与近代哲学
1、宣扬理论主张。
2、构建哲学体系。
3、培养无畏精神。
第四节佛与儒、道关系简述
第九章佛教与中国文学
第一节佛教与古典诗歌
1、佛经传译与诗歌的声韵说。
反切说与声律说。
2、空灵的诗歌意境。
3、平淡风格。
第二节佛教与古典小说
1、内容方面。
僧侣形象,情节的仿效等。
2、思想方面。
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等。
3、艺术方面。
想象力,时空感,物的幻化等。
第三节佛教与古典戏曲
1、佛教说唱与戏曲的产生。
2、取材佛经故事,宣扬佛理的故事。
3、佛教思想对作家、作品的影响。
第四节佛教与通俗文学俗讲与变文。
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