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1】篇〗
一、说教材
灵活地把握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是新理念所倡导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需要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但是,本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近一百年前,时代背景与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相距较远,
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学生不易进入文本中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

基于这种情况,我会在上课期间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主人公伟大的人生抱负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分析课文语句,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课及学生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在阅读中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同时,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读感悟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此环节安排如下: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在这一环节,我会在课件上出示周恩来的,并进行提问,这个人是谁呢学生大多能够说出这就是周恩来总理,我会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谈谈对周恩来的了解,接下来,我会这样来过渡:
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

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顺势揭示并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通过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为更好地开展新课教学环节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初读感知环节是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会请学生借助工具书及同桌互助合作解决生字词,对于一些比较重点的生字词,如抱负、喝彩、振兴中华、耀武扬威等重点和难于理解的,我会进行强调和详细讲解。

接下来,围绕“振兴中华”的课题,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的同时思考问题: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完课文之后,通过老师引导及学生回答,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即:“中华不兴”。

通过以上环节,一方面解决了生字词,帮助学生清除了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清了文章脉络及大意,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

3.再读课文,品味词句。

深入研读环节是解决重难点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我将分四个部分来展开教学。

(1)课文的第一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时,我会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
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3)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教学时,我会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4)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地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伟人少年时的伟大抱负和志向。

4.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会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接下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同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通过这种方式,回顾全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5.小结作业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会给学生布置这样的课下作业:在课后去自主搜集一些周恩来或者其他伟人的事迹,并在下节课上交流对收集到的故事的感受。

通过这种作业方式,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可以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延伸到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够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以下就是我针对本科设计的板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小黑板。

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的或课件。

(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让学生看后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

)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课题生齐读)
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指名读全文,正音。

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

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

)
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

如:“崛”、“嚷”等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

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
学习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2、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

(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

3、小组交流。

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3)”
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

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2)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学习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是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

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

(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

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

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

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

)板书:中国人受欺凌
(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3学习第三部分。

(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

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1、学习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

)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学习“阅读链接”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综合性学习”又要求我们怎样做。

二、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2、小黑板出示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有关注释。

(1)自由读诗。

(2)看诗的注释,请学生看注释试着说说诗意思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习作,拓展升华
自拟题目,把自己学习课文和“阅读链接”所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的故事吧。

2、分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

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习得很好,既了解了课文内容,也从课文中得到了体会,还学习到了一定的写作方法。

这是大家认真学习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努力而获得更好的成果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共五部分。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七册第七组第1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材编者的意图是:
1.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2.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的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
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其中,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加上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
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对于已经具备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不算太难,又有课前孩子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自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学法
课标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写一写的学习方式,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第三部分,引导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1. 以谈论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为题,引入少年周恩来的成长故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 指导学生学习课题中的“崛”字。

通过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指导书写“崛”字。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出示两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读后让学生辨别两组词语的不同。

由“振兴中华”引入课题,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共四个部分来教学——
1.课文的第一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 .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3 .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