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心理学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
今天,我们在心理学与生活这门课程中,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自我的容。
我们将其成为发现自我之旅。
有一位哲学系的朋友,从另外一个高校过来到南开,他跟我说,南开的门卫真的很了不起。
我说此话怎讲呢,他说门卫拦住我的车子,问了我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我觉得难死老夫也。
我说,他问你什么问题了,他说他问我,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他说这是哲学里面的最难回答的三个问题。
作为哲学系的教授,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是好。
的确,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是自我研究当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
同时,它也是现代心理学当中的一个中心的问题。
另外,认识你自己,也是携刻在德尔菲神庙上的一句箴言。
也许是受到了这句箴言的启示,所以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行一次发现自我之旅。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来了解以下什么是自我概念,文化对自我是不是产生影响,因社会比较,自我在自尊的影响当中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来了解以下,自我实现的预言和自我服务性的偏差。
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日常经常会说的我是说的问题或者who I am 的问题,那你会给出怎么样的答案呢。
(提问学生)我们请第一排的学生给我们简单的说一下,如果你对面说,我是谁,你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话,你做怎么样的回答呢。
一会我们在文化与自我当中,我们也发现了,他们几个如果算做被试的话,给我们的答案有特别惊人的一致性。
那么呢,我们一会儿会看到在西方人的被试中,西方人会强调who
am I 的实验的时候,他常常说,我是男性,我是女性。
然后呢,我是开朗的或者我是乐观的。
我是怎么样,他完全是个人的特质。
但是,你从他们的回答当中发现一个特性。
他们都是关系中的人,他们都是某一种关系群体当中的人,当然这是很典型的一个中国人的特性了。
一会儿我们在文化与自我当中会看到。
好了,如果我们来了解自我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了,威廉詹姆士在100年前的时候就指出来,他说,自我是个人心里宇宙的中心。
那自我呢,也连接着我们在心理活动当中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们看自我概念的时候,我们发现,自我概念就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性的信息。
库里在1902年的时候,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这本书中,提到了,他说我们的自我,其实来自于什么呢,我们的自我来自于镜中我。
也就是说,别人都是一面镜子,我们呢,是通过他人这面镜子,去了解自己。
比如说,别人认定的我们是开朗的,别人认定我们是敏感的,我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信息,而改变对自己的一些看法。
之后又有一位社会学家叫戈夫曼,这会社会学家在自我的概念当中,提出了人的前台和后台的概念。
正所谓我们在梅兰芳先生的语句中经常看到,他说,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整个的是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舞台,我们世间的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而已。
那戈夫曼提到了前台和后台的概念,他说,前台是我们展现给他人的自我,而后台使我们可以自我的去暴露,最本真的自我的一些方式。
他最早发现了人的前台和后台的一些研究是在一个教会的学校里面,他发现在一个教会的学校里面,老师上课的时候,都是非常的斯文,非常的端庄,而且看起来饱览群书,对学生态度也非常的亲切。
但是这些老师回到办公室的时候,以为他们教学条件比较有限,所以三四十个人挤到办公室,这些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依然会存在着,根据一些非常小的琐事,可能会打架,甚至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的跟他的上课的状态不一样。
那这样戈夫曼就提出了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对老师来讲,那就是前台。
而回到办公室,就是后台,之前他是这样理解的,可是后来他就发现了,在办公室当中,依然有很多的教师,是仍然非常斯文非常端庄的。
他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些老师就没有生活中的后台吗,他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一如既往的这样斯文呢。
后来他通过仔细的观察,他发现这几个女教师,都是未婚的女教师。
她看到了在这个办公室里面,有未婚的男性,她希望这个男性来约会自己,这样我们就不会把自己的后台展现出来。
仍然是把前台展现出来,所以戈夫曼就提到了人有前台后台之分。
这样我就想到了我有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周末喜欢睡懒觉,在星期天的早上别的同学
都去上自习了或者出去打篮球了,他还在被子里面睡觉,这个时候,听到门外有人敲门打断了他的睡眠,他觉得非常的恼怒,开始大喝一声,谁呀,门外出现了一声他非常熟悉的声音,宝贝,是妈妈。
好了,是他妈妈。
因为他知道他妈妈每个周末都会给他送来一些好吃的东西,另外拿走一些换洗的衣物。
所以他马上就跳下床去开门,无论你的宿舍多么狼藉也没关系。
因为你对母亲是可以展现出后台的,然后你就让母亲进来了。
我们换一个情景。
如果这个时候你仍然在睡觉,被别人打断了你问谁呀,门口有一个娇滴滴的女生说是我,你一听坏了,是你们班的一个班花,还是你们班的学习委员,她到你们宿舍来,收你们宿舍的班费,那这个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不是要去开门,因为这个反应对你来说是后台。
所以你常常第一反应是说你稍等一下啊,我马上就好,于是你再宿舍里面开始打扫一气。
当然有的时候,你会把一些臭袜子啊很多脏衣服啊往床底下放。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老师,那个时候真的很紧急,来不与了,我当时看到很多我的脏衣服,窗子是开着的,我顺手就把脏衣服扔出去了,他说等人走了,我还下去找,发现裤子少了一条,不知道被谁捡走了。
我说那你为什么要扔呢。
你就知道了,你要展现给这个同学的,一定是前台。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的设想,假如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这个班花真的如愿以偿成为你的妻子了,她在敲门,估计你就不会再去仍裤子了。
是不是因为,裤子也是需要花钱的,你展现给她的完全就可以是你的后台了。
那么这就是戈夫曼提出的,在这个概念当中,威廉詹姆士就提出了,其实我们的自我当中是有两个我,他把她叫做主我和宾我。
主我的概念就是I的概念,而宾我的概念就是me的概念。
I的概念是我们自己去体验,我们自己去认知,去思考的自我。
而me的概念是我们感知到被他人思考被他人知觉的概念。
那么我们说了,关于自我,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我的,是从一出生就开始吗,或者说,动物和人类之间,是不是都有自我的关系呢。
1977年盖洛普做了一个实验,他很想了解在所有的动物当中,是不是动物都具有一种功能,就是说镜像识别的功能,我们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他摆了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旁边,他弄了很多动物,鸭子啊。
猩猩啊很多东西。
结果发现,所有的动物,几乎面对镜子都是熟视无睹的,比如鸭子在镜子面前,它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镜子里的那个鸭子跟自己有任何的关系。
甚至他毫不感兴趣。
但是在所有的动物当中,唯有一种动物,跟我们是比较接近的物种,这就是猩猩。
猩猩在镜子面前可以学会剔牙的动作,就是它知道,我的镜子是我的工具。
而镜子里的镜像是我自己,可见,猩猩是非常聪明的了。
那我们来看人类是这样的吗,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呢,在9到12个月的婴儿那里,当他看到关于自己的视频自己的照片或者镜子里的自己,虽然他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认识,但是他大概能对这个物体感觉到非常的亲切。
所以特就会有一些拍手,或者微笑的情况。
当15到18个月的婴儿,我们通过一些点红实验,所谓的点红实验,就是在儿童的鼻子上面画一个红点,把他放在镜子前面,那儿童的方式呢,他会有意识的去蹭这个红点,因为他认为这个红点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涂抹上去的。
不管他蹭的这个动作是不是准确,是不是能够把红点准确的摩擦下去。
但是至少我们说,他知道了镜像中的那个是自己。
等待21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完全具备了自我意识,或者说自我的概念了。
那么,关于自我的研究当中,刚才我们就发现了几个同学的回答中,你们都中了一句话,你们都说,我们是中国人。
是的,你们具有这样的一个文化的特性。
所以塞万提斯说,研究自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问题。
而在这个问题当中,通往它的路径,最关键的其实就是一个文化的因素,所以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研究。
北山忍做了一个研究,首先他呈现给被试的是一个方框,方框中有一条线,他对被试说,我希望你在小的方框里面,画一条同样的线,其实这句话是有点模棱两可的,同样的线,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是准确的,是按照整体性的,还是按照局部性的呢。
那么来看日本人和美国人的反映了。
日本人就觉得,让我们画同样的一条线,好了,你中间那个线就站四分之一,那我就画一条四分之一的线,他们觉得应该每一个被试都是这个样子。
结果美国的被试说让我们画一条同样的线,这条线
多少厘米呢,这条线3厘米,我就画一条3厘米的线,这条线5厘米,我就画一条5厘米的线。
所以我们看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一只整体式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一种关系的思维方式。
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中细节化的思维方式。
其实这个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说中国人,也是非常典型的,我们是亚洲的一种文化圈,亚洲的文化的群体,在这个文化群体当中,说中国人炒菜做饭的时候,我们会放盐,用什么来放盐,用手来抓盐,就是我们凭的是感觉,可是西方呢,你一去就会发现了,他们用天平,这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所以中国画重的是什么呢,中国画重的是写意。
西方画重的是写实,写实的画里面,它要求质感,要求层次,要求光影,要求阴影,甚至如果在绘画人物的时候,还要求人体的解剖,这样的只是都要学会,但是你中国人讲写意。
也就是说,实际上,你捉摸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但是他画出来的作品当中,是一种写意的这样的作品。
我曾经听到过有一个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他对中国的国画非常有兴趣。
他就发现了,他说在西方人的绘画作品当中,他一定是画的非常的精细的,比如说《蒙娜丽莎》但是中国的绘画作品中呢,曾经有一年,在中国的古人那里,大家一起来进行一个绘画的比赛,说我们来画什么呢,画美女,最后画美女的时候,并不是说你画的这个美女,她连脸上是不是有纹路,或者是不是有青春痘都能够画出来,,而更多的是,有一个人画了一美女图,这美女图,是纵情于山水之间,你看到的美女还是个背影,这个美女整体的大小,只有一个指甲这么大,可是人们粉粉的觉得说这幅画是最美的,因为我们能够通过这幅画,能够感受到美女在山水之间的,这样子的一种情意,所以这就是中国讲到的文化和自我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尼斯波特在2003的时候,展示了这样的一幅图
,
给一些所谓的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人来看,其中他也选取了典型的代表,是日本人和美国人,结果呢,日本人和美国人,他们给出了一些不同的差异。
比如说美国人,美国人看到这幅图之后,他们在回忆这幅图的时候,更多的是回忆起有几条鱼,这个鱼是什么类型的鱼,鱼是什么颜色的,它往哪个方向游,他们关注的这个细节比较多,而日本人呢,又多了百分之60的容,是关于背景的,他们在回忆的过程中,更多的提取的是关于这个图形
中,是一个水下的,和谐的场面。
他们会注意到水草,注意到青蛙,注意到蜗牛。
会注意到许许多多的,关于和谐的一个因素。
这是我们看到他们之间的非常大的一个差异,所以,费孝通先生在早年的时候就提到了,他说中国和西方的这种关于自我的,自我存在于其中的人际关系是不一样的,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什么呢?西方人的人际关系是一捆一捆的柴火,几个变成一捆,几捆变成一剁。
他永远是这样的一种人际关系。
但是中国的人际关系,不是类似于这种柴火式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人际关系,是类似于一个石头,这个石块投到水里面去,它泛起了一层一层的涟漪,在泛起的涟漪当中,你最核心的中间的部分是自己,然后边上,是你的父母,像他们说的,我是我父亲的好儿子。
然后我泛起的是我的父母,我的配偶,我的子女。
再外面呢,是我的朋友,然后是我的熟人,还有我的同学等等。
所以我实际上的人际关系是根据这样的涟漪去逐渐扩大的人际关系,那么尼斯波特曾经强调了说个体主义的文化和集体主义的文化的来源在什么方面呢,因为在西方,它的文明是来自于古希腊的文明,而在古希腊文明中,人们都信奉上帝,所以我对上帝负责任。
我并不对其他人负责任。
那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是受法律制约的。
所以我听从于法律,不听从于权威。
别人跟我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所以他逐渐养成了人们之间的一种独立性自我。
但是在中国呢,古代的中国,我们更多的强调的是,个体受集体主义的影响,我们要服从权威,服从群体,个人的意志要以群体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样子,我们其实形成了,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自我的方式有一些差异。
那这样子,我们就会看到到,北山忍和马尔库斯就强调了,他说西方人和中国人自我的方式呢,一个是独立自我,一个是互依自我。
他们的独立自我呢,我是我,其他人是其他人,哪怕他是父母,哪怕他是朋友,或者是子女,但依然是其他人。
但是在中国,我们是互依式的自我,任何的一个我,都跟我自己是有联系的,比如说,在中国,中国的一个妇女,你很少看到她在大庭广众之下,非常过分的,或者非常热情的,赞美自己的先生或者女儿,赞美自己的儿子,因为在她看来,赞美这些人,赞美她们的配偶,赞美她们的儿子,跟夸奖自己是一样的。
如果你无限制的去夸奖自己,在中国的这种自谦的美德当中是矛盾的。
但是在西方,你经常会看到一个女性,她会跟她的朋友去介绍,说我的丈夫多么的完美,我的孩子多么的完美。
因为对于她来讲,赞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是对他们的尊重和爱。
而他们是他们,我是我,是没有任何关联性的。
所以在日本和美国的一个研究当中,心理学家就问日本人和美国人,说你愿不愿意和你的朋友住在一起,我不知道在座的
同学们是怎么想的,日本人就回答说好啊,我们愿意与我们的朋友住在一起,跟朋友住得近了,我们觉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美国人就说了,美国人说,好的篱笆造就好的邻居。
要是成为好的朋友,我们就必须距离远一些。
这样子,才能成为好的朋友式的关系。
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呢,日本人也会认为,日本人说,如果说一个孩子,,没有结婚,你就一定要住在家里面,跟家人住在一起。
可是美国人说了,说孩子一旦长大了,成年了。
你就一定的搬出去。
如果你还跟父母住在一起,不是你心理变态,就是你发育迟缓。
所以你是不能够这样做的。
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说中国人互依自我,所以你看,中国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都是互依性的自我。
有的人就强调,他说中国也有独立性的自我啊,中国确实也有独立性的自我,比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都是独立性自我。
可是,所有独立性自我,都是受批判的自我啊。
所以你就会发现,自我在中国,他一定是一个互依的方式的。
那我们可以看到,自尊和社会比较是不是有些关系呢。
我们对基于自己的了解,常常是在一种跟他人的比较中获取的。
所谓的上行比较是什么呢,上行比较是我们跟比我们强的人比较。
下行比较,是我们与那些不如我们的人去比较。
那在不同的划分过程当中,其实是有一定的细化。
比如说,当我们与陌生人比较的时候,跟陌生人比较,这个人我不认识,但是,我是觉得,我比他强,是一种下行比较。
很多时候,可能会提高我们的自信心。
比如我们会说了,在全世界现在粮食危机的情况下,有很多人还在饿着肚子,然后你觉得,那是陌生人,但是我们依然会觉得自己有一种幸福感,但是我说了,我说你现在怎么还不好好学习呢,人家有的物理学家,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都拿诺贝儿奖了,你说,老师那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的一些美国总统,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都当总统了。
可是我们就会发现,拿诺贝尔奖的人和当总统的人对我们来说,都不构成激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会觉得,跟陌生人的上行比较,并不能够引起我们的一些自卑,或者是自贬的一些心理。
可是,反而谁对我们增加影响呢,我们会有嫉妒的,或者很多同学说,羡慕嫉妒恨,这种复杂的心情,都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群体的人,所以说,在本群体的成员当中,在你的宿舍里面,在你的班集体当中,如果说,你是比不如自己的人,成绩不如你的人,能力不如你的人,你比较的话,你确实会觉得飘飘然,觉得很自信,但是你比较那些事事都比你强的人,你就会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魅力不足,
也会产生出自尊下降的情况。
可是,是不是只有这两种呢,后来心理学家就发现,还有另外一种,就是与你关系亲密的人,比如说,你的父母,你的至亲的兄弟姐妹,甚至是你将来的配偶,或者是你现在的男朋友女朋友,如果别人在你面前,说你男朋友非常差,比你差远了,你真的很高兴吗,你肯定不高兴,因为对于你来说,你男朋友跟你,他好就是你好,他不好就是你不好。
所以这样子,在下行比较当中,如果他很差的话,你比他要强很多,反而你会降低自尊,那么如果说他非常好的话,你就会为他感到骄傲,你就会提升自尊。
所以自尊和社会比较,也是这样的一个话题了。
那么我们在这幅图当中,我们来了解以下,在自我的研究当中,人们是不是会根据自我的实现会产生一些影响呢,在这个图片当中,我们列举了一匹马,这匹马叫做汉斯,汉斯在心理学里面,其实非常有名,很多人把它叫做“聪明的汉斯”
聪明的汉斯之所以他聪明,是因为他会做数学题,他会做数学题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饲养者是一个数数学老师,这个数学老师呢,据说是个单身,没有什么事情做。
所以他养着这样的一匹马,每天就对这匹马训练,他希望能对这匹马训练出来,会做一些数学题。
当然你指望这个马跟你开根号后果者做这个微积分是不行的,他只能去做十以的加减法,但是对于马来讲,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所以他就每天在家里面训练,训练之后,他就发现,这匹马真的很聪明,可以去做这样的数学题。
他就把它拉到集市上去,很多人去参观,这样子有一些搞心理学的人,他们就非常的惊讶,说这个马真的是非常聪明,真的是可以做数学题马?他们就仔细的观察这个马,后来就发现了,其实这个马,并没有那么高的智商去做数学题,但是这个马,因为它建立了连锁的反应,他跟这个数学老师经常生活在一起,所以它非常快速,或者是非常敏锐的检索出了他的一些反应。
比如说,这个老师会问说,2加2等于几,当问2加2等于几提出这样一个数据的时候,其实马是不认识数字的,黑板上写什么,他也不知道,别人给他说什么,他也不知道,但是他就知道跺脚,就是说,我用我的前蹄跺地,可是他在跺地的过程当中,当躲到第四下的时候,这个数学老师呢,他会有无意识的一个反应,因为他期待着第四下的出现,等第四下出现的时候,他就开始微微笑,然后就抬起头来,因为他所有一系列的动作表明,结束了。
就是说4就结束了,所以马就知道了,你说结束了,我就停止了。
其他的镇上的人就说这个马很聪明,它确实能够知道,它等于4,所以我们把它看做是一匹聪明的汉斯马。
汉斯马就告诉我们了,其实有一定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说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的自我受到了他人的期待,受到了他人的影响。
他人的影响对我们是
产生作用的。
这里面我们要提到两个人,一个叫皮革马力翁,一个叫罗森塔尔,当然他们两个并列起来,也不公平,因为一个是虚拟的人,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那么我们看到皮革马利翁效应,在西方是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皮革马利翁是一个雕塑家,他雕塑了一个非常美的女神的一个形象,然后他每天就觉得她太美了,他期待着她赶快变成真实得人,然后能下到凡间来与他结成夫妻,所以他每天就去祈祷,在祈祷的过程中,他的祈祷就受到了女神雅典娜的倾听,女神雅典娜就帮助了他,结果这个雕塑就变成真人了,皮革马利翁果然和她成为夫妻了,但是心理学家不管这套,心理学教引用这个故事的时候,就隐去了女神雅典娜的帮助,他就只说,说皮革马利翁他每天就会祈祷,每天去欣赏她,果然有一天,她就变成真实的了。
因为我们用这样的一个效应,反应的是我们如果每天去欣赏她,每天去期待这样的一个结果,他有可能就真的变成一个结果,那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物就是罗森塔尔,罗森塔尔1963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在一个学校里面,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选了一个班,在这个班里面,给所有的学生做智商测试,做完智商测试,学生们辛辛苦苦的填答,填完了之后,他让他的助手,把所有的问卷收上来,然后他们就回去了。
回去呢,假模假样地他们再去做一些测试,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处理这些问卷,这个问卷被抛掷一旁,过了几天之后,他就跟班主任说,拿到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他圈出了5个学生,这5个学生对于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讲,是随机选出来的,就是闭着眼瞎蒙的,圈了5个人,告诉班主任,说这五个人是心理学家认定的,说将来这些孩子在你们班里面,是最有出息的,他们会大有作为,老师拿到这个的时候也很惊讶,因为有些孩子可能平时确实表现不错,他觉得将来也许真的是比较有前途的,可是还有几个孩子,他们是上课接下茬啊或者捣乱啊,或者不爱学习的,老师就看不出来,说他真正的能在我们班里面是最优秀的孩子吗,但是罗森塔尔跟他规定了,说在我们的这个实验中,要签订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就是你不能跟任何人说这件事情。
谁也不能知道。
不许跟家长说,不许跟孩子说,跟任何人都不能说。
保守这个秘密一年,一年之后我再回来,我再看他们是不是有一些进步。
其实对于个体来讲,保守秘密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花样年华》里面梁朝伟最后很痛苦,挖了个树洞,他要去讲,这个老师也非常痛苦,因为他看着这些孩子,这5个孩子在班里面,就变得跟之前不一样了。
上课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这5个孩子在熠熠发光,因为他就想着,这将来会不会有美国总统,或者有一些重要的诗人和重要的科学家。
那之前,如果这个孩子取得了很好的进步,他现在就认定,他真的是大有作为的。
如果这个孩子呢,他听不懂,以前他就会认为,比如这个孩子成绩不好,老师以前就会认为是你上课没有好好听讲,或者你不注意听讲你态度不好,可是现在呢,遇到了孩子不会的情况下,老师自己反省,说我教的不好,我没有把天才教会,所以他就觉得特别的自责,那么他对于这几个孩子,开始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一年之后,当罗森塔尔继续回到这个学校的时候,班主任就拉住了罗森塔尔的手,说你太厉害了,说你能不能干脆给我做个测试,看我将来有没有可能当总统,罗森塔尔就告诉他,他说,其实,我们就是随机选的,那为什么他们在一年当中的变化都是非常大呢,是因为你期待他变化非常大,你对他有好的期待,他自然会朝你期待的方式去做。
当然1963年的这个例子,可能离我们有一些遥远,但是我举一个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例子,我认识的一个老师,是我们数学院的一个教授,他跟我讲到了,我说从小爱学数学的人应该很了不起啊,他说之前他小的时候成绩非常的差,对学习丝毫的不感兴趣,但是以为他小学的班主任一个教数学的老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这话怎么讲呢,他说小的时候,他在班里面,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回答问题,不喜欢扬的一个孩子,成绩也不是很好,然后他们班里,来了一个师毕业的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到了班里面,成为他们的班主任,这个老师非常的希望,这个班集体越来越好,他就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个孩子从来不举手,哪怕问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他也很羞答答的不举手,还是个男孩子。
下课的时候,老师就把这个孩子叫道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你不举手,是会还是不会,他说有时会有时不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