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辅导高中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五大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翰教育高考地理辅导,高中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五大方法
孟德颖,高中地理老师,市级优秀教师。
多年从事高三地理教学工作,备考经验丰富。
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课生动,化繁为简,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并能运用知识原理,辅导效果十分明显。
高中区域地理命题特点:
1.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
考试命题不是因区域而设问,而是因设问而选择某个区域。
2.命题的时代性非常鲜明。
以热点作为背景,重点考查相关知识能力,形成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命题意境。
3.图象表述的图象性及多元化。
命题情境中地图唱大戏,各种材料“作配角”,并且图象信息很隐蔽。
因而只有首先掌握区域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才能在考试中做到得心应手。
空间定位的方法: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
这种定位方法要求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特别要注意掌握地球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例1】下图为30ºN附近四条河流的河口位置图,回答(1)~(3)题。
(1)按流程的长短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丁乙丙 B.丁丙乙甲 C.乙丙丁甲 D.甲丁丙乙(2)下列对四条河流河口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是世界著名的黄麻产区 B.乙处是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区
C.丙处是所在国最大的工业区 D.丁处是所在国最大的林业区
(3)有关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河流经地区均为热带沙漠气候 B.丙丁流量都很大,容易出现洪灾
C.乙丙都为季节性河流 D.丁是所在国流量最大,汛期最长的河流
答案:(1)D (2)B (3)B
通过这些重要的经纬线建立基本经纬网,通过各大洲及重要国家的大致经纬度范围以及这些国家的位置关系来进行空间定位。
以上12条等距的经线、5条特殊的纬线,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络,也基本上可以满足对地理事物的粗略定位。
2.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在记住主要经纬线附近地理事物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然后以其为参照系,利用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因此海陆位置定位法也称为相对定位法。
3.图例、注记定位法
有些试题文字部分没有明确指出该地的具体名称,这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图例(首都、省会与一般城市图例的不同,海岸线与国界线的不同等)、注记(城市、河流湖泊等的名称)来进行定位。
4.区域轮廓定位法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
我们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
根据轮廓形状判断区域时首先要识别各种行政轮廓,侧重识别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其次要识别海陆轮廓,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对一些著名的湖泊也要关注。
【例】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
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
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R
l 和R
2
两河的主要补给是,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是。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
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5)大量引R
l 、R
2
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地图轮廓(湖泊)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为中亚,湖泊为内陆湖咸海,河流为阿姆河和锡尔河,因深居内陆,根据地形特点可以判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高山冰雪融水和少量降水,影响冰雪融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温度,该平原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侵蚀作用。
因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导致土地沙漠化。
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因蒸发旺盛,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盐分)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大量引水灌溉,导致进入湖泊的来水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含盐量不断增加等一系列现象发生。
答案:(1) 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气温(温度) (2) 风(风力)
(3) 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4) 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5)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6) “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期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5.综合定位法
由于目前试卷提供的区域地图往往是小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图,与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小比例尺地图有所不同。
解题时采用某一种区域定位方法准确地确定图示区域的范围显得有点困难。
这时就要求学生同时利用多种定位方法进行区域定位。
这样既能提高区域定位的速度,又能提高区域定位的正确性。
总上所述,针对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考试的形式,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突出地理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综合,使学生掌握其之间的知识脉络,突破区域地理复习瓶颈,化茧为蝶。
(特别感谢京翰1对1长春大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