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及练习第六单元-word

合集下载

语文九年级上期中复习参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教案

语文九年级上期中复习参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教案

语文九年级上期中复习参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教案下面是我收集的语文九年级上期中复习参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教案,供大家赏析。

语文九年级上期中复习参考教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议论文单元的第一课,采用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作品,拉开了本单元探索思想上求知之路的序幕。

在篇目安排上,学生们已经接触过议论文,了解了立论文的特点。

本文的出现,可以使学生们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对鲁迅先生的杂文风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以来多是语文课本中的难点。

其难度在于,一方面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的杂文作品,虚实结合,褒贬结合,语言风格犀利,学生们无法准确把握其中深刻的内涵。

所以,理解本篇驳论文就更有难度了。

因此,讲清背景、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感受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1.理解个别语句的深刻含义。

2.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1.时代背景赏析语句。

2.了解鲁迅先生幽默讽刺与热情颂扬相结合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环节一:课文导入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有一部的杂文集,名字为《且介亭杂文》,大家知道这部作品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吗?这还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起。

学生活动:交流之前预习查找资料得出的介绍,了解名字的由来。

(二)环节二:解读题目教师引导:《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题目读起来是什么语气?题目有什么内涵?学生活动:尝试读出疑惑、质疑的语气并讨论标题的内涵。

(三)环节三:寻找观点教师引导:立论文构成要素为论点、论据和论证。

那么驳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样式,由哪些要素构成呢?请从文章一二段中找出被驳斥的观点是什么?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总结驳论文的要素并找到被驳斥的观点。

人教版语文九上六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上六单元复习教案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3)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4)一词多义
已【a.停止:然志犹未已b通“以”:自董卓已来c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遂【a.就:由是先主遂诣亮b因此:遂用猖蹶】
因【a.凭,凭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于是:因屏人曰】
为【a.动词,吟诵:好为《梁父吟》b判断词,是:谓为信然c.表被动,被、替:贤能为之用d.动词,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韩傀(guī)休祲(jìn)缟素(ɡǎo)色挠(náo)
(2)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
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
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
(3)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动词,“扩大,补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活用动词,“轻视,看不起”】
(5)古今异义
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暗地今义:空隙】
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亲自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今义:集会,见面等】
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惜,可怜】
夜篝火。【古义:用笼子罩着的火今义: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③“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8、(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复习,积累文言词语及名句,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拓展迁移,提高赏析文言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复习重点:(1)解释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2)积累古诗文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复习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主复习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复习课
(。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21、陈涉世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史记》、司马迁及有关常识。

朗读疏通课文,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判断句式、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文言素质。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了解常见文言现象,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

疏通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在追忆中复现有一句老话,不知道你们这个年纪的孩子熟不熟悉,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啊。

不过,说出这句哲言的人本意可不在此。

有同学能告诉我它本来是说什么的吗?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

大家能举出你熟悉的历史事实吗?师:刚才大家提到了我国古代陈胜吴广反抗秦王朝的斗争。

我们一定对这件历史史实或多或少有所了解。

哪一位同学向我们简单介绍经过。

大泽乡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发起的?在严酷的管制下陈胜吴广如何能够发起翻天覆地的壮举呢?陈胜凭借什么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掌旗人的?让我们随着一位二千多年前的伟人的讲述,把目光投向那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处吧。

二、在合作中疏通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

(生自由朗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应读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朗读的节奏一定要根据词句的意义来断读。

大家一定要掌握这个规律。

来,我们试着读读这样一类的长句。

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生: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如果没有读不顺的句子了的话,请大家分组合作,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审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发生分歧的地方。

在听的过程里,还要注意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然后提交给小组的同学们,依靠大家的力量来理解。

如果在小组内决定不下来的疑惑,一会儿我们全班同学来集中“攻关”,好吗?(学生自由组合,朗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合作学习的进程)3、大家在小组内有什么争论不决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让全班同学也多一次合作探讨的机会啊!4、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是不一样的。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写 作 学习改写(第2课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教案第六单元写 作 学习改写(第2课时)

写作学习改写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作文讲评课)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六单元的写作“学习改写”,对改写各类文章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写作练习。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对我们自己写的作文进行一次讲评,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二、备选题目(一)【文题二】从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

不少于600字。

提示:1.可以改写小说的片段,也可以改写全篇。

2.叙事要清晰,注意人称和语言风格的统一。

3.改写后在小组内交流,看看谁的改写既忠实于原作,又新颖有趣。

学生交流审题所得,教师明确审题。

(二)【文题三】本单元的课文,情节富于戏剧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鲜明。

从中选择一篇改写成课本剧。

提示:1.与小说相比,剧本中的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应该更加集中,以适应演出的需要。

2.呈现方式要适当改变,比如原文的心理描写可改为自白或旁白,环境描写可改为舞台说明,用语言推动情节的发展,要突出戏剧冲突,等等。

3.剧本写好后,在班上交流评比,选出最好的一篇。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同学排演。

学生交流审题所得,教师明确审题。

明确:(示例)将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改编成戏剧或影视文学剧本,可简化情节,缩减场面,突出主要人物的活动。

三、互评互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人主要看一位同学的作文,之后略批其他两位同学的作文。

评语一般不得少于四行,要有针对性,既要指出文章的优点,又要指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

作文的评阅要求:①看作文卷面是否整洁。

②看作文是否有错别字,并一一给予指正。

③看作文是否有病句。

挑出作文中的病句,要在下面画上波浪线并改正。

④看作文的标点符号是否有明显错误。

注意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

⑤看作文是否保持文章风格一致,有无文体混杂现象。

⑥看作文是否语体一致,有无文白、书面语和口语混杂现象。

⑦看作文人称运用是否统一,再创作有无丰富的想象。

四、范文赏析文题二例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修改自己的作文,并编辑成电子稿,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上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交流。

九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8篇

九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8篇

九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8篇我们可以根据教案的安排,有效管理课堂时间,我们的教学将依据教案中的步骤进行,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九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观察漫画,了解漫画内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体会父子亲情。

2.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结合漫画,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父与子》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父子亲情。

教具准备: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出示《父与子》简介课件及父子图片课件,(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乐于了解原著)。

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连环漫画《父与子》誉满天下、风靡世界半个多世纪。

今天,这对父子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给我们带来了《一年以后》这则幽默。

板书:一年以后二.欣赏漫画,培养想像能力,学习字词。

1. 自由观察图画,与同桌说一说每一幅图讲了什么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学会表达。

)2.指生分别说四幅图的意思,再连起来说图意。

从文中你知道孩子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体会盼望孩子快快长,父亲对孩子的爱与关怀。

)过渡:春天来了,谁来想像一下,父亲与儿子在树下做什么(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出第一幅漫画。

)3.课件出示图(一)。

(1)看图,父亲在做什么知道谁与谁“比肩而立”。

(2) 与生做比肩而立的动作。

(3) 读词,并指生试着用“比肩而立”说一句话。

过渡:有一天父亲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猜,是什么4.课件出示图(二)。

(1)观察漫画,了解“共与睹”,读准“睹”的字音,从“目”旁你能猜出字意吗学习“者”、“睹”。

(2) 说一说“有目共睹”的意思,你还知道什么事情是“有目共睹”过渡:日复一日,父亲期待儿子像小树一样茁壮成长,把老师的话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寒来暑往)5.课件出示图(三)。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教案(共6个单元)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教案(共6个单元)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教案(共6个单元)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涵盖了六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第一单元古代诗词,第二单元现代散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第四单元古代诗歌,第五单元现代小说,第六单元文言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各单元知识点,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各个单元的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仍有困难,如对文言文的断句、古代诗词的意境理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各单元的基本知识点,提高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各单元知识点的巩固和运用。

2.教学难点:对文言文、古代诗词等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任务,对各单元知识点有初步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各单元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选取各单元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指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复习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第六单元(复习课)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第24、25课是是某某中招的必考篇目,其中24课在2014年中招已考过,25课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猎》2009年考过。

据此,古诗文复习应立足于课本,明确考试X围,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答题技巧。

3.中招考点:某某中考近7年,文言文阅读采用课内外对比形式考查,每年设4道小题,1题1考点:实词理解、句子翻译、文意理解、迁移运用。

古诗词阅读考查点有炼字、赏析诗句、诗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画面、词语指代义,其中炼字、赏析诗句、诗人的思想感情为高频考点。

4.学情分析:学生在复习本单元时,对基本内容和情感有了较全面的掌握,但是对于常考考点的答题技巧与答题格式还很陌生。

二、复习目标(一)文言文1.通过背诵课下注释及课文,能说出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准确默写和翻译重点句子。

2.通过反复背诵,能说出文本内容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感。

(二)古诗词1.通过对诗歌名句的品评,能说出”赏析名句”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反复朗读描述诗句所展现画面的文字,总结出古诗文阅读考点“画面描述“的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设计两个活动:学生能说出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通过整理实词含义,学生能准确说出一系列实词的含义。

针对目标二,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演板,学生能按要求写出重点语句并能准确翻译这些句子。

针对目标三,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讨论,学生能说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

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1.积累字词,理解明清文言字词,尤其是明清狸语的学习。

2.记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从节选入手,品读原著,理解小说的主旨。

3.理清小说情节的构思,学会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前呼后应的小说创作手法。

4.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塑造,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理解扩写缩写的相关概念,掌握扩写缩写的方法。

6.通过练笔,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记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从节选入手,品读原著,理解小说的主旨。

1.记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从节选入手,品读原著,理解小说的主旨。

2.理清小说情节的构思,学会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前呼后应的小说创作手法。

3.理解人物形象及其塑造,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练笔,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智取生辰纲》这篇小说采用双线结构,记叙了晃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的经过,刻画了杨志精明而又粗暴的性格,表现了晃盖,吴用等人的智慧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2)《范进中举》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所处境遇,即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3)《三顾茅庐》,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的故事,刻画了刘备这一徐徐相如生的人物形象。

(4)《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小说借助语言动作描写,细致的展现了不同人物各具情态的笑,以"喜"写"悲",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阅读《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选段,回答问题。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鲁智深在五台山寺中,不觉搅了四五个月。

初中语文_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

3、通过拓展迁移,提高文言文阅读赏析能力。

4、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2、难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赏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言文,主人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的佼佼者。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

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复习第六单元的三篇史传文学和一篇“表”。

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代圣贤作心灵对话,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从这些“千古风流人物”的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

2、明确目标:师生共同认定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3、链接中考,明了题型(1)出示2015——2017泰安市中考文言文语段阅读试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题型。

附:A、2015年试题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8-21题。

18.对邹忌的讽刺艺术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巧妙设喻B.欲扬先抑C.首尾照应D.开门见山19.对“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原因理解正确是一项是()A.害怕齐国的攻打B.佩服齐国内政修明C.作为处理与齐国关系的权宜之计D.学习邹忌的讽谏艺术20.对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邹忌本来并不美,妻、妾、客却都违心地说他美。

B.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了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的结论。

C.群臣吏民只有获得奖赏,才能说出想说的话。

D.妻、妾、客虽然身份不同,但赞美邹忌的心理原因是相同的。

21.对选文中人物对话的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句式参差错落,庄严典雅。

B.句式整齐,通俗简介。

C.句式对仗工整,言辞恳切。

D.多用长句,言辞含蓄。

B、2016年试题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完成14-17题。

14.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5.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教学教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第—单元〔抒情散文〕(白杨礼赞)⑴一.要点1. 茅盾,现代作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2.本文的线索: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中心思想:本文用象征的写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4..疑点探析:①(白杨礼赞)的这一文题,为什么不写成“礼赞白杨〞呢?“白杨礼赞〞中的“礼赞〞这一动词,就是起到了强调白杨树的作用,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而“礼赞〞即崇敬和赞美,是对白杨树表示敬意和赞扬。

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白杨树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②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要写西北高原的景象呢?衬托作用:环境不平凡自然孕育出不平凡的白杨树;暗示作用。

西北高原暗示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依据地,为下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中心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写白杨树外形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由树及人,点明象征意义作了很好的铺垫。

④第七自然段的结构及写法。

文中运用怎样的句式由树写到人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七自然段分二层:第—层是〔1 ~ 4句〕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第二层〔5~8句〕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层采纳先抑后扬的写法。

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揭示出来,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二层作者用了排比反问的句式。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运用这种句式能增强言语气概,使言语连贯有力,激发人们思考。

⑤白杨树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外部形态: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象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⑥白杨树和楠木比照,作用是什么?写楠木的目的是为了比照。

白杨树和楠木相比,更突出白杨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以人比人,以北方的农民和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相比,说明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期中复习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期中复习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期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回顾和巩固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字词、文学常识、文言文等。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复习课文的重点篇章,强调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教学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文言文阅读和作文训练进行难点突破,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过的重要知识点,激发学生对复习的兴趣。

知识点梳理:指导学生整理笔记,回顾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如生字新词、重点句式、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等。

重点篇章讲解:选取几篇重点课文,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特色。

文言文阅读训练:针对文言文教学的难点,选取适量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和翻译训练,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写作能力提升: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如续写、扩写、改写等,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戏剧表演、辩论赛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作业布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质量、测试成绩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教材:使用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作为主要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六单元-word文档

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六单元-word文档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第六单元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秋水一、文学常识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1.通假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通假字2.活用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应该是“莫若己”。

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4.成语①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列子,列御寇,战国,道家学派。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这是一篇寓言。

二.重点字词1.通假甚矣,汝之不惠惠-慧聪明始一反焉反-返返回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没有2.特殊句式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3.古今词义(1)虽我之死(即使)(2)何苦而不平(愁)(4)而山不加增(更加)三.写法特色神话结尾。

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

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教案

期中试前复习教案复习内容:本学期所学第一、二、六单元。

复习重点:1、掌握生字生词。

(包括音形意)。

2、记住所学过的文学常识。

3、课文重点句的理解及语段练习。

4、古诗文的背诵、文言文的理解。

复习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复习内容:第一单元复习过程:一、掌握文学常识1、学生阅读目录,了解课题及作者,阅读笔记,巩固文学常识。

2二、小组合作,完成本单元的生字生词。

三、课文重点理解。

1、《沁园春雪》①、总写北国雪景;“望”字统领句;虚写景的句子。

;实写景的句子;以动写静的句子;起总领作用的句子;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②、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③、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2、《雨说》①、“雨”的意象理解: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

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②、诗副标题的理解。

一方面是为祖国儿童而歌,另一方面是为祖国文改后出现的新气象而歌。

③、《雨说》的修辞方法: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写赋予雨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使雨的形象更加生动,使雨直接与儿童对话交流,更亲切,使诗歌充满了清新的情味。

3、《星星变奏曲》①、理解诗中的象征: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鸟、白丁香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

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②、理解诗歌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九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

九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

九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和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1.复习文学赏析知识点。

(1)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分享的方式,复习本学期所学的文学赏析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关键要素。

(2)针对学生在赏析文学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批评和指导。

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复习作文写作知识点。

(1)通过布置作文任务,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对作文中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复习语法知识点。

(1)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本学期所学的语法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2)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掌握的程度进行检测,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

4.复习阅读理解知识点。

(1)通过阅读理解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熟悉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指导和讲解。

5.复习课文知识点。

(1)通过课堂朗读和课文解析的方式,复习本学期所学的课文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2)通过讲解和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复习课文内容和文学赏析知识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

2.针对学生在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标准: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阅读理解练习中的表现和解题思路。

3.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针对学生在期中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在复习教案中,我将重点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提高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复习文学赏析、作文写作、语法知识点、阅读理解和课文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并巩固所学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教案及练习第六单元内容预览:第六单元《秋水》1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

约前369-前286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52篇。

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

2出自课文成语:①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②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

贻,遗留。

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3.庄子寓言:东施效颦安知鱼乐涸辙之鱼庖丁解牛4.其它(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2)古今异义:至于北海百川灌河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河: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面目:古义,脸。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边)(3)词类活用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4)一词多义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始吾弗信(开始,名词)5.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6.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7.小结: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8.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同步达纲练习】1.解释下列带点的字:①时令,季节;②全;③掉头;④脸向东;⑤轻视;⑥危险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⑤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⑥吾非至于子之门测贻矣()2.翻译下列句子。

望洋向著而叹曰译:以为莫己若者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以为莫己若者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若会郑以为东道言4.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两项是()A.径流之大B.两氵矣湾崖之间C.野语有之曰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E.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①时令,季节;②全;③掉头;④脸向东;⑤轻视;⑥危险;2.(略)3.C4.AD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划横线的词语:(2.5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始旋其面目()少仲尼之闻()见笑于大方之家()2、翻译:(6分)(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始吾弗信3、给下列文字加标点(1.5)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4、就“望洋兴叹”,“见笑大方”二词(可以二词皆用,也可只用其一)的意思,发挥自己的想像,写一短文,200字左右。

(4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7.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C 河曲智叟亡以应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8 .下面加点字与'而山不加增'中'而'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B 学而时习之C 而吾以捕蛇独存D 黑质而白章19. 选段中抄录时遗漏了一些语句,请你将其补写出来。

这些语句是______________。

20 .选段中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而愚公坚信能够移山的根据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

21 .将'甚矣,汝之不惠'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7.C 18.C 19.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20.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1.你太不聪明了《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1、《扁鹊见蔡桓公》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是______时代重要的_______,先奏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为法家重要著作。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不治将恐深()B、居十日,扁鹊复见()C、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以思无益()D、桓候故使人问之()妻跪问其故()3、解释句子: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揣摩、理解、运用①扁鹊初见桓候时,为什么“立有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治将“恐深”和“不治将益深”能否调换?__________③本文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 _______④文章以桓候之死作结,其作用有二: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捕蛇者说》⒈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⒉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

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

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

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情”的顺序来写的。

⒊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写赋敛之毒,是通过捕蛇和纳税两件事的对比,用蛇之毒衬托出来的,两件事又是主要通过访问蒋氏得知的。

⒋写作特点:用对比、衬托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

对比角度乡邻赋敛之苦蒋氏捕蛇之“乐一、生存情况因赋税务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以捕蛇独存二、生活状况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骗,鸡狗不宁弛然而卧熙熙而乐三、危险次数旦旦有是一岁之犯死者二四、死亡先后先后☆通过对比揭露“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主题⒌正音: 啮(niè)腊(xī)挛(luán)碗(wǎn)瘘(1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数(shu6)矣莅(lì)蹙(cù)殚(dān)踣(b6)死者相藉(jiè)囊(nǎng)隳(huī)恂(xún)缶(fǔu)谨食(sì)之熙(xī)以俟(sì)夫(fú)㈠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

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当其租人当:__________________(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_________________(3)貌若甚戚者戚:_________________ (4)故为之说说:_________________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若毒之乎 B.太医以王命聚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 D.又安敢毒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21.翻译“君将哀而生之乎”和“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两句为现代汉语。

(4分)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2.选文中,最能反映蒋氏内心沉痛之情,打动作者的是哪一句?(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㈡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