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9分析概括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分析概括形象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与墓
解放海南岛战役之前,他已经是名连长了。
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他负了伤。
战役结束后,在他的坚持下,他转业回到了二龙山。
他拒绝县里的工作安排,选择留在二龙山做了一名护林员。
他每天在山林里转悠,这看看那摸摸,他会长时间在当年伏击地驻足,每次站在昔日的战场上,他就会想起多年前在这里打响的那场伏击战,想起那几个参军还不到一个月的女护士。
她们站在院子里忙碌地布置着战地医院,有说有笑,她们讲话的声音很好听,像林地的鸟叫,她们的身影是那么生动,仿佛她们是一群来到他家的天使,院子里,整个二龙山都亮了。
他望着她们的身影,就是那会儿下决心参加担架队的。
他和二狗子抬一副担架,一趟趟地从阵地上抢救伤员,每次把伤员抬到院子里,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
只要一看到她们,他浑身都是力气。
二狗子受不了了,瘫坐在地上,他怕耽误抢救伤员,揪起二狗子的衣领往阵地上拖,二狗子的脖子被勒住了,一边咳一边说:“你不累呀,这都跑了十八趟了。
”
他们冒着敌人的炮弹和吱吱飞过的流弹奔波在后方和战场之间。
远远近近的阵地已经焦灼了,枪炮声已经听不出个数了,像一锅沸腾的粥,他第一经历这种场面;最初他是慌乱的,甚至惧怕。
往返阵地和医院几次之后,他看到了马花花、苏婉婉这些女兵,他慌乱的心开始镇定了。
她们的年龄和自己相仿,甚至比自己都要小,她们在枪炮声中是那么镇定自若,仿佛置身战争之外,他看着她们冷静的样子,自己也随之沉稳下来。
伏击战打到第三天上午,他和二狗子抬着一位伤员从山上撤下来,正往医院赶,离他家院子几十米时,他看到一发炮弹在他家院中央炸开来,有两个停放在院内等待救护的伤员被炸上了天,马花花、张小草她们奔出来,去拖那些躺在院子里的伤员,就在这当口又有几发炮弹落了下来,接二连三地在院子里炸响了。
他亲眼看见,她们被炮弹炸飞,有的直接倒在了地上。
关于她们的记忆在那一瞬间定格了。
眼下一切都物是人非了,甚至看不到当年伏击战时的痕迹了,炮弹在山上炸出的坑,已被雨水冲平,上面又长满了蒿草,此刻在他眼前旺盛着。
唯有那些留在山上的墓地在静静地立着。
他每天起床站在院子里都会看到她们,他遥望片刻,然后就去山林里转悠。
护林防火是他的工作,听着树林里的鸟鸣,仿佛是她们在唱歌,一想起有她们的陪伴,他的心情就愉快起来,他挺起胸,加大步伐,在林地里转了一圈,最后就回到她们身旁,他会冲她们说:这天真热。
他又抬头望眼天:估计明天要下雨了。
仿佛这几名女兵不是长眠在地下,而是就立在他的眼前。
他站过了,说过了,又冲她们低低说一句:我该回家了。
然后曲了几曲折了几折,顺着自己踩出的小路一步三回头地向家走去。
他已经二十大几了,母亲操心着他的婚事,二狗子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二狗子领着
自己的儿子上山来看过他。
二狗子的目光——直瞄着他右臂空荡的袖管。
在四平第三次战役中,他动员过二狗子和他一起参军,二狗子拉着他说:我不去,你听我话也别去,打仗会死人的,咱们二龙山埋了多少人呢。
他甩开二狗子的手臂——他想到了那几个女兵,花样的年纪,她们都不怕死,一个男人说自己怕死,他从心底里瞧不起二狗子,自己报名参加了部队。
从那以后,他不论走到哪里,都觉得她们正在用目光望着他,他的一举一动似乎她们也能看得到,他就在她们目光的交织中一路向南。
同村的人,不仅二狗子成家立业了,和他同龄的伙伴都已经成家过日子了。
唯有他还孤单着。
媒婆领着姑娘来了一拨,又走了一拨。
媒婆们都说他心气高。
他听了媒婆的议论,只能在心里苦笑一番,他不是看不上这些姑娘,是他忘不了那几个天使一样的护士。
一晃他就三十出头了,错过了成家的最好年华。
又一晃,人就到了中年。
又是一晃,他到了退休的年纪。
政府又派来了一名守林员。
他虽然不再是守林员了,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他每天仍在林地里转悠,转悠一圈之后。
他就会来到她们的身旁,坐在她们的中间,目光依次地从她们的墓碑上扫过,张小草、马花花、苏婉婉、蔡蓉蓉,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们的样貌依旧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张小草生性腼腆,说话细声细气。
马花花活泼调皮,睫毛很长,总是忽闪着眼睛看人。
她为他包扎过伤口,用牙齿咬断绷带那一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他一遍遍地把她们的音容样貌温习过了,他觉得她们就在他的身边。
他就说:“天凉了,该多穿点衣服,小苏哇,你身子骨弱,吃东西别贪凉。
”
此时,正是冬天,山上山下被雪盖了,皑皑的一片。
她们的墓地被他清扫过了,露出墓和碑,静静地立在他的眼前。
坐过了,说过了,他慢慢地起身,沿着那条小路,又曲了几曲折了几折,向家走去。
后来,他走了。
政府就依他的遗嘱火化后把他葬在山坡上。
人们发现,他的墓地在他屋后的上方,目光越过他的房顶,正好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几个女兵的墓地。
(选自《湖南文学》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一名退伍老兵为当年在二龙山牺牲的护士们守墓的故事,那几座坟墓构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B.虽然故事的时间横跨了主人公的大半生,但作者把人物的主要活动聚焦于墓地这一特定空间,显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
C.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既拉开了时间距离,又使小说情节紧凑集中,艺术描写更加真实,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D.结尾写主人公的墓地与女兵们的墓地相对,进一步升华了他终生守护女兵们的情感,增添了文章的浪漫色彩。
2.对小说中守护墓地相关情节的叙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眼下一切都物是人非了”暗示战争年代过去,人们已经淡忘了烈士当年所做出的牺牲,
这与他坚持守墓一辈子形成鲜明对比。
B.“听着树林里的鸟鸣,仿佛是她们在唱歌”,既是他置身山林的真实感受,也是他永远铭记当年动人情景的形象表现。
C.守护墓地时,他会坐在她们中间,和她们说话,一遍遍地温习她们的音容样貌,这是因为他把自己看成是护士们生命的延续。
D.“曲了几曲折了几折”这一细节一再出现,既体现出他每次看望完墓地后的留恋不舍,又具有含蓄隽永、回环往复的审美效果。
3.小说中,几个女护士虽不是主人公,却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文中的人物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但作品却有直击人心的感染力。
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风雪友情
金克木
这位来教小学的小学毕业生到校时只见史校长和一个看门兼做饭的工人。
史校长有三十来岁,态度严肃,总像有什么心事。
相处半年,见面不多,少年总记不起什么时候曾经见他大笑过。
校舍是一所破旧的大庙,主要建筑只是一座大殿,算是各班共同教室。
殿两旁隔开的两小间屋,一边是校长卧室兼办公室,一边是教员卧室。
中间是吃饭等共同活动的场所,用板壁和后面大教室隔开。
几天内又来了两位教员。
一位姓石,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本县一位石烈士的本家侄子。
一位姓王,皆在武汉进过什么干部学校,大革命失败,才回家来。
王老师总爱弹风琴唱“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的《道情》。
石老师身体不好,总爱躺在床上,但并不睡觉。
他们都比这个小老师大几岁年纪,又多了不少阅历。
有一天王老师忽然板着脸问他:
“你读过《共产主义ABC》没有?”
“没有。
”
“没读过《共产主义ABC》的,能是共产主义者?我来教你。
”
“书在哪里?我去拿。
”
“你拿不到。
书在这里。
”王老师用手掌拍一拍肚子,石老师斜靠在旁边的破藤椅上,
笑了起来。
“这本书是危险读物,怎么能带来带去?我一章一章、一句一句背给你听。
好好用心记住。
第一章,商品。
”
“怎么?你把全书都背下了?”
“那是当然。
”
小老师也不感惊异,因为他早就背过古书和一些白话文,不过还没有背诵过犯禁的翻译外国人的书。
第一章的题目“商品”,他就不懂。
可惜王老师的背诵和讲解开始没有多久就开学,只匆匆说了全书大意,没有工夫也不可能再这样大声讲什么价值、价格、资本了。
眼看就到冬天了,一天,史校长把这个小老师叫进了自己的屋子,对他说:
“现在有件非常重要的紧急事,我不能亲自去,只能你去办,听我讲完就出发。
你的课我来教。
注意听清楚了:先到团城子小学,那里有一位毕校长等着你。
什么介绍信都不能带,你只要对他说是我叫你去的就行了。
一切听从他的。
他会带你去堰口集。
他是那里的小学校长。
在那里,这一两天内有一次重大会议,不过并不要你参加,一切由毕校长主持。
毕校长会把结果告诉你。
你立刻回来向我报告。
任何文字记录都不许有,只有凭心里记。
明白了吧?立刻出发。
到团城子只找毕校长。
对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能说你的事,不能提到我,只除了对毕校长一个人。
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好!快走。
”
小老师悄悄走出校门。
学生都中午回家了。
老师和工人都在自己屋里。
他快步溜出村子,向团城子进发。
刚到团城子小学门口,只见一个约莫三十岁的穿着长袍的人站在那里。
没等他开口,那人便问:“你是哪里来的?来找什么人?”他刚说出是来找毕校长的,就听那人放低声说:“我姓毕。
谁叫你来的?”“史校长。
”“好,随我马上走。
”
不由分说就上路。
不料这位毕校长身高体壮,一步至少有这大孩子的一步半,没走几步路就把他抛在后面。
他连赶带追,毕校长头也不回。
出了村子,两人之间已经隔了一截路。
毕校长仍然大步流星往前走,好像后面没有人同路。
走了几里路以后,毕校长的步子放慢了,可仍不回头看。
直到走出十里以外,大人才让小孩儿赶到约莫一丈开外之处。
毕校长站住了,回头了,笑呵呵地说:“累坏了吧?亏你赶上了。
现在可以一起走了。
”原来他是有意撇开同伴的。
“现在已经走出快十五里了。
还得走十几里,走得动吧?天冷,出点儿汗不要紧,只是不要被风吹。
”毕校长用手摸摸同伴的头,看看没有什么汗,很满意,说了句:“不赖。
”
又走了一段路,毕校长忽然脱下了长袍,往肩上一扛。
这时露出了他身上挎着的一件东西。
他一伸手把那些东西举起来,问:“认识吗?”
“盒子炮(长筒手枪)。
”
“会打吗?”
“不会。
”
“我打一只鸟给你看。
以后我可以教你打靶子。
”
“还是不要放吧。
”
“怕什么?这里是我的地界儿了。
”
“不是怕,是不想你浪费一颗子弹。
”
“那好,不打了。
”
“要打,也得穗子撩高些(往天上打枪)。
”小孩子不由得卖弄一句新学来的江湖黑话。
“哈!你还会问两句,告诉你,会不全,就不要卖弄。
三句话答不上来,就会闯大祸。
你懂不懂?干这一行,不是靠嘴皮,是靠本领,靠名声。
记住了?干大事不是耍嘴皮子。
尽管我有这个(他一拍手枪),在团城子里也不能露相。
靠嘴上几句话是不管用的。
那是编故事或者闲谈的人用的。
”
毕校长这番教训给了他很深印象。
史校长很少对他这样教训过,两人都是实干派,但表现性格不大相同。
到了毕校长的小学,天已经阴了下来,不过黄昏,已像黑夜。
呼呼的北风也吹起来了。
吃完晚饭,毕校长嘱咐他不要出屋,不论听到什么响动都不要管。
早早睡下,一切明天早上再说。
这一夜大风大雪,一觉睡醒,雪停风止,太阳从云中时隐时现,房檐上滴起水来了。
起来后吃早饭时,毕校长一言不发,面色阴沉,和前一天大不相同。
早饭后,天晴了,毕校长告诉他立刻回去。
化雪,路上泥泞,给他一双旧棉鞋,叫他慢慢走,小心别滑倒。
雪深,又给他一根棍,探着路走,莫掉进路旁沟里,都嘱咐完了,没说一句正事。
毕校长送他到校门外,又讲了讲回去的路怎么走。
然后,他昂起头来,看着天色,嘴里咕叽几句,先高后低,忽高忽低:
“霜后暖,雪后寒,现在还不算冷,快点趁有太阳走,说不定下午还会阴,尽快在中午赶到才好。
见到史校长说我问他好。
(低声)谈崩了。
(声音高起来一些)你认识路了,有空来玩。
(又低声)谈不拢,完了。
(又高声)快走吧。
(低声)快撤。
”说完转身进校门。
本来不知道这位校长为什么要这样演戏,这时才明白了。
不但门前有人走过来,而且斜对面的一大门里也走出来人。
这时校内校外到处都有人。
他赶回学校,两脚和两腿都成了泥糊的,身上也沾了不少泥。
尽管有根棍,仍然滑跌了几次,幸好没有掉下沟。
史校长等得不耐烦了,一听声音,跑出屋门,一把拉他进屋。
“毕校长说:‘谈崩了。
谈不拢,完了。
快撤。
’就这几句话。
”
史校长眉头一皱,吁了一口气,伸头向门外一望,转身把他推出去,说:“快回屋,把泥鞋、泥衣裳都换掉。
你到什么地方去,做了什么,对任何人也不许说。
”
他换好罩衣、罩裤、鞋袜,再出来时,史校长门上一把锁。
他不知哪里去了,饭也没吃。
(选自《金克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年版,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舍是一所破旧的大庙”,点出了学校的简陋,也暗示了当时开展革命工作条件艰苦、过程艰难。
B.王老师总爱唱“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具备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一夜大风大雪”,既写出当夜环境的恶劣,又渲染出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与当晚的重大会议相映衬。
D.史校长“不知哪里去了,饭也没吃”,意在说明他为革命奔忙,废寝忘食,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6.关于文中三位教员谈论《共产主义ABC》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老师主动提出给小老师讲《共产主义ABC》,表现了王老师作为共产主义者时刻不忘发展革命力量。
B.石老师的笑,包含王老师和石老师二人对小老师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小老师当时还显得有些稚嫩。
C.对于王老师将书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小老师并未感到惊讶,说明了小老师对革命的认同和热爱。
D.没有多久就开学,王老师没有工夫也不可能大声讲解书的内容,暗示革命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
★7.有人评价这个“小老师”在这篇小说中“人小作用大”。
请简要分析“小老师”在小说中的作用。
8.在革命中,情报员所从事的是危险性很强的工作。
本文用克制而有张力的人物语言叙写了传递情报的过程,这样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九分析概括形象
1.C 解析:C项“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使小说情节紧凑集中,艺术描写更加真实”错,“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的艺术效果是使小说情节更丰富完整,不能使小说情节紧凑集中,也不能使艺术描写更加真实。
2.A 解析:A项“人们已经淡忘了烈士当年所做出的牺牲”错,文中写“眼下一切都物是人非了”暗示了战争年代已过去,但没有表现人们已经淡忘了烈士当年所做出的牺牲。
3.①勾连情节。
小说情节时间跨度长,以退伍老兵为几位女护士守墓展开情节,使情节更
加紧凑。
②引领人物。
几位女护士在精神上引领主人公参加革命,经历战争洗礼,实现品格的提升。
③凸显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几位女护士青春美好的形象,表现仰慕英雄、守护崇高的主题。
④引发深思。
引起读者对生命的长短与价值、对爱的意义的思考。
4.①有活泼动人的青春魅力:女护士正值花样年华,虽身处险境,却镇定自若、有说有笑,展示了青春的美好与活力。
②有令人钦佩的品质:年轻女护士英勇无畏的品质、主人公一生执着守护的精神令人感动。
③有真挚深沉的情感:作者关注人物的内心,主人公对女护士的情感超越爱情亲情,感人至深。
④有细腻感人的细节:主人公在坟前对逝去多年的女护士的叮嘱,令人动容。
⑤有精巧完整的结构:小说聚焦墓地这个场景和守墓这一情节,穿插对过去的回忆,将回忆与现实奇妙交织,打动读者。
5.D 解析:D项,“废寝忘食”错,曲解文意,只是出于当时革命形势考虑而暂时撤退了。
6.C 解析:C项,“说明了小老师对革命的认同和热爱”错误。
小王老师并未感到惊讶的原因是他早就背过古书和一些白话文,不过还没有背诵过犯禁的翻译外国人的书。
7.①“小老师”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串联起本文的故事情节。
②“小老师”是史校长和毕校长沟通的桥梁,通过“小老师”的眼睛,表现了二位校长的人物形象。
③“小老师”不仅见证了两位校长的形象,文中也通过“小老师”的眼睛写到王老师和石老师,从而表现出革命战士的斗争热情和革命信念。
8.①史校长的话语短促、紧凑,毕校长的语言声调忽高忽低,充满了紧张感;②环境上渲染紧张的斗争氛围,与情节的展开相协调;③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集中,也制造了留白的艺术效果;④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谨慎干练、互相关心的革命者形象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