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城南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广安市城南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3分)
零钱
(美)R·W·威尔
当潜在的雇主翻看他的简历时,乔·巴斯托恩坐在那里,尽可能让自己的双腿不要发颤。
他知道那些记录对他不利,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些缺点被读到,毕竟是圣诞节了。
威斯科特先生停下来,抬起头问道:“巴斯托恩先生,这里说你曾经因为盗窃被判入狱,是吗?”
乔感到喉咙干涩、胃部收缩,他知道接下去是什么结果,他无力地说:“是的,但是……有环境因素……”
“总是有环境因素的,巴斯托恩先生,然而……我们是家庭生意,不需要增加人手了。
我希望你好运,早日找到工作。
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
”
“我知道。
”乔说完,站起来握了握威斯科特先生伸出的手。
威斯科特先生送乔到门口,好像怕他顺手偷走东西似的。
乔咬着嘴唇,不知道怎样跟女儿阿贝说,他没能为她买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人愿意雇用他,或者跟她说两年前他在上班的地方偷100美元是为了圣诞节能取暖,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
阿贝只知道爸爸今年圣诞节没有给她买礼物。
走到威斯科特的店门口,乔想再努力一下。
他对挡在门口的威斯科特说:“求求你了,今天是圣诞节,我有一个8岁的女儿……”
“很抱歉,巴斯托恩先生。
”威斯科特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你应该知道,没有人会信一个小偷说的话。
”
乔看了看四周,威斯科特刚才实际上说得很大声。
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
乔大声说:“你说得对,但我这回改正还不行吗?”
可是,威斯科特不再理他。
雪开始下了,乔拉起他的衣领,把手插进衣袋里,走过街道对面,跟那老乞丐擦肩而过时,对那老乞丐微笑了一下。
老乞丐也回了一个微笑,问道:“你可以给我一点零钱吗?我要买一杯热咖啡暖暖我这把老骨头。
”
乔在他的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他的左手没有摸到什么东西,但他的右手抓出了两个2角5分的硬币、两个1角的硬币和5个5分的硬币、5个1分的硬币。
乔把那些硬币放入老乞丐摊开的双手中,笑着说:“你运气好,这么多应该够了。
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说:“年轻人,我也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走到对面,进了威斯科特先生的店。
乔把手放回口袋里,继续向前走。
那个刚才穿大衣走过的人正在人行道边跟一个老妇人说话。
乔看向人行道上有一个钱包。
乔把它捡起来,里面有几张信用卡和几百美元现金。
他的祈祷灵验了,他可以用这些钱给阿贝买辆单车、一个玩具屋子……
不行。
如果阿贝知道这钱是捡到的她会怎么想?乔猜得出钱包是谁的,他看看那个穿大衣的人,又看看钱包。
钱包里还有一张证件,乔根据上面的相片确认了钱包是那个穿大衣的人的。
乔偷过钱,那时是急了,但他本身不坏。
那个穿大衣的人跟那老妇人说了再见,又开始往前走了,脚步还是那么轻快。
乔慢跑赶上去,喊道:“先生,打扰一下。
我想你掉了钱包了。
”
那人停下来,转过身,眼睛睁大了,说:“啊,是,那是我的钱包。
”他接过钱包,立即清点里面的东西。
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
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
突然,他看到珍尼斯带着阿贝走过来,阿贝一看到他就伸开双臂向他跑来。
乔抱起阿贝,笑着,眼睛却湿了,他说:“圣诞快乐,孩子,我很抱歉,没有为你买什么礼物。
”
阿贝笑得很开心,她撒娇似的说:“哦,爸爸,别那样想。
妈妈说来接你回家,我非常高兴。
”
乔愧疚地看向珍尼斯,想确认阿贝说的是不是真的。
珍尼斯说:“乔,是你回家的时候了。
”两行热泪从乔的眼里流下来。
正当乔和家人准备回家时,乔的室友迈克拿着个无绳电话跑过来,喊道:“乔,你的电话,是一个叫威斯科特的人打来的。
”
乔对电话里说了一声“喂?”
“如果你愿意,明天来上班吧。
”威斯科特先生在电话里说。
“我愿意。
我可以问一下吗,是什么使你改变主意的?”乔的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是我陪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
”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10期)
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威斯科特先生原先因巴斯托恩有盗窃前科而不愿雇用他,但从他礼貌的言行来看,还是给予了巴斯托恩一定的尊重。
B .作品中间借助乔的视角写到“一个穿着大衣的人”和“一个老乞丐”,这是一处巧妙的伏笔,为下面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后面的情节则与之相呼应。
C .小说中间有一句景物描写,“雪开始下了”,短短5个字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寒冷的冬天,又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圣诞节的街上,还烘托了主人公乔悲凉的心境。
D .小说的人物设置和情节构思有值得推敲和商榷的地方,比如雇主威斯科特的父亲怎么会是个乞丐?威斯科特又是如何与乔的室友迈克通上电话的等等。
15.小说中间不厌其烦地写乔从口袋里抓出的零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16.作品中的乔·巴斯托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17.作品以“零钱”为题有多方面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钱学森传》序 【美】张纯如
1914年,钱家举家从杭州搬迁至北京。
耳濡目染京城恢宏雄伟的宫殿高墙,绚烂夺目的奇珍异宝,不可避免地在他心中打下以北京为傲的烙印,这种骄傲与他的自信合二为一,成为影响他终生人格的一部分。
钱学森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度过了几年愉快的时光。
在同班同学的记忆中,钱学森是个极为聪颖的小男孩,叠的纸飞机比谁飞得都快都高。
“他叠得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
这样,当纸飞机掷出时,就可以很稳定地飞很远,”多年以后,钱学森的朋友张维这样回忆道,“尽管年纪还小,但他做事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
1929年秋天,钱学森直奔上海交通大学。
“当时,钱学森以身为班级上成绩最好的学生而闻名。
”一位校友回忆道,“我们都知道他的成绩,他总是第一。
”他很少说话,也很少和别人一起做功课。
看上去,他所要的只是独处和沉默——一个可以安安静静思考与做自己的事的环境。
1935年,钱学森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
他的学习成绩依然保持着自幼一贯的优异出众,但是,麻省理工学院所重视的除了考试和开创新理论,还有动手实践的能力。
而在这一点上,钱学森就全然无助了。
很明显,实验室操作令钱学森心生畏惧,而在车间工作则令他疲惫万分。
与麻省理工学
院一样拥有类似项目的学校只有加州理工学院,非常重要的是,在加州理工学院主持古根海姆航空实
验室的冯?卡门以秉承德国式的理论思辨传统而著称。
这里强调的是纸和笔,而不是动手实践的经验。
1934年,钱学森转投航空学领域的学术巨擘冯?卡门门下,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
这里,也成为钱学森通往一个辉煌灿烂的职业生涯的起点。
第一学年,他收集了可能找到的全世界所有与航空学有关的研究资料,系统性地加以阅读。
他每天花在读文献上的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
冯?卡门曾在自传中写到:“钱学森虽然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学生,但在解决一些相当难的问题时,他却帮助我理清了不少思路。
”钱学森来到加州理工学院之时,正是冯?卡门和其他一些学者携手开创理论天体物理学新纪元的关键时刻,天时地利令钱学森得以参与到这个创造过程中。
1944年,已经博士毕业的钱学森为空军和海军军官讲授特殊课程。
钱学森会用细小而工工整整的板书将整块黑板逐渐填满,“没有擦写涂改,也不会更改哪怕是一个符号。
”韦伯斯特?罗伯茨回忆道,“他总能正好在一堂课结束前给出正确的答案。
”
在课堂上,钱学森的评语切中要害但又非常冷酷。
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发问道:“我不明白第二块黑板上的第三个等式。
”钱学森根本就不予回答。
另一位学生问道:“喂,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只是说道:“那是个事实陈述,不是一个问题。
”另一次,一名学生问道,钱学森刚刚提出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
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然后刻薄地答道:“只有傻子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
”
“学生们都害怕他的严厉古板,他看上去就像个中国皇帝。
”汉斯?利普回忆道。
然而,钱学森却对那些他认为智力上有潜质的人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钱学森不耐烦的根源来自那些他认为不合格的学生。
“在钱学森眼中,愚蠢就是最大的犯罪。
”钱学森的朋友安德鲁指出。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中国,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
只要看一眼中国20世纪50年代之后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速度和提升幅度,就会明白钱学森的领军地位到底有多么重要。
中国科技协会副会长庄逢甘说:“钱学森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的火箭事业。
”1991年10月,中国政府将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颁与钱学森。
相关链接:①纯如导师库里顿的一个朋友苏珊是一家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她在1990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钱学森的故事后,觉得他的生平颇有可写之处。
纯如说,因为她的中国背景和科学写作能力,库里顿把她推荐给苏珊。
在北京时,纯如有机会采访了钱学森的秘书以及一些政府高官和军方人士,开始他们以为纯如会按照他们的想法撰写这本传记,然而,纯如清楚地向他们表示,她必须收集到所有的资料,整理出来,然后从实描述。
(张盈盈《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②关于钱学森留美那20年中发生的事,资料并不匮乏:在美国政府和大学的档案、公开出版物和学术杂志中,可以找到大量文献记录。
美国国家档案馆也能找到大量有关他的文件。
钱学森在美国的同事和学生都很愿意提供关于他的口头历史记录。
钱学森回国后,也有大量关于他的新闻报道。
(张纯如《钱学森传?序》)(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北京生活的15年,对钱学森影响巨大。
无论恢宏雄伟的宫殿高强,还是绚烂夺目的奇珍异宝,都深深影响着钱学森,形成了他骄傲与自信的双重人格。
B.对自己厌恶的学生严厉古板,对自己欣赏的学生则毫无保留地付出。
钱学森截然相反的态度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有人刻薄地称呼他为“中国的皇帝”。
C.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当之无愧。
中国火箭事业的从无到有,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都说明了他对中国科学的巨大贡献。
D.美籍华人张纯如听到钱学森的故事后,深深地被他吸引,于是决定利用自己的中国背景和科学写作能力书写传记来记录他的传奇。
E.关于钱学森的资料,无论是留美期间的,还是回国以后的,都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找到;他在美国的同事和学生也都愿意提供口头历史记录。
(2)钱学森在求学期间的治学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有人说,《钱学森传》是迄今为止关于钱学森的最客观公允的一部传记。
作者本人也说要“从实描述”。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客观公允的?请简要分析。
(6分)
(4)除了自身的治学精神外,你认为钱学森能通往“辉煌灿烂的职业生涯”的原因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说明。
(8分)
参考答案:
(1)(5分)C3分,E2分,A1分
(2)(6分)①思索周密:叠纸飞机非常精细,让机身严格对称,折痕又光又平。
②独立思考:很少与别人一起做功课,独自安静思考。
③勤奋好学:阅读广泛,收集大量材料系统性阅读;阅读时间长,每天花在读文献上的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
④研究深入:跟着导师研究了很多数学难题,帮助导师理清了不少思路。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6分)①作者既写了钱学森自幼成绩出类拔萃的一面,也写了他不太合群的一面;②既写了他理论研究能力过人的一面,也写了他实验室操作能力较弱的一面;③既写了他对智力有潜质的学生倾心付出的一面,也写了他对“不合格”学生不耐烦的一面。
(每点2分)
(4)(8分)①良好的性格:天资聪颖,自信心强,心静不躁。
②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放弃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麻省理工学院,转投强调纸和笔的加州理工学院。
③名校名师的栽培:钱学森选择名校,师从航空学领域的学术巨擘冯?卡门,有较高的学术研究起点。
④爱国热情:冲破阻挠毅然回国,并在航空航天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A原文并未说明“自信”也是受京城的影响;B“引起不满”和“刻薄”在原文中没有依据;D是苏珊听到钱学森的故事后,决定写他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描写钱学森求学的段落,也就是文章的第2—5自然段,再从中归纳出描写钱学森治学精神的内容,可得答案。
“‘尽管年纪还小,但他做事已经习惯于周密思索……’”“他很少说话,也很少和别人一起做功课。
看上去,他所要的只是独处和沉默——一个可以安安静静思考与做自己的事的环境。
”“他每天花在读文献上的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
”“‘钱学森虽然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学生,但在解决一些相当难的问题时,他却帮助我理清了不少思路’”。
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注意从不同侧面归纳。
因此本题规范回答分两步走,第一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二步分点整合答案。
分析原因的时候一定要从哲学层面来考虑,要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只就某一方面来答题,是不全面的。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说,《钱学森传》是迄今为止关于钱学森的最客观公允的一部传记。
作者本人也说要‘从实描述’。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客观公允的?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客观公允也就是说是实事求是的对人物进行刻画,不会避讳人物身上存在的缺点。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钱学森传》不光写出了钱学森身上的优点也写了他的一些缺点。
“他很少说话,也很少和别人一起做功课”“实验室操作令钱学森心生畏惧,而在车间工作则令他疲惫万分”“钱学森不耐烦的根源来自那些他认为不合格的学生”。
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除了自身的治学精神外,你认为钱学森能通往“辉煌灿烂的职业生涯”的原因还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说明”,本题考查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从钱学森主观的内因和外界的影响来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钱学森从小就天资聪颖,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热爱祖国,再加上名师的栽培使得他获得了成功。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4分)
木车的激情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而焦躁和苦恼。
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
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
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得不知疲倦者。
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
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
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
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
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
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
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
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
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
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
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
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
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
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
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
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
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
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
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
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
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8.“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分)
9.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3分)
10.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4分)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参考答案:
8.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9. 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
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10. 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
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
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11. A C分析:B项错在“全面”,文章只是选择“木车”一个侧面来反映孔子的一生,
不可能全面。
D项错在“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作者说“一部《论语》
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是说《论语》作为文字的功能,文章更强调
孔子的行动的巨大影响力。
E项错在强调科技对人的制约,而没有注意到人主观
上“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
重要的现实”。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氏义庄碑记
袁枚
古立大宗,以余财归之,有不足者资之于宗,后世废宗法,遂有一族而异目相视者。
然汉之樊重、魏之杨椿,均能散所有济族人数世之穷。
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盖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
范文正公修其法,号曰“义庄”。
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悖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
而天下之大,人心之同,必有慕义无穷,而奋乎千百世后者。
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①子。
征仕郎世魅,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割沃畬置庄,鸠厥宗支,振廩同食,月会而旬计之。
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
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非其本支故也。
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余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憾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
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
《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易》曰:“何时聚人?曰:财。
”聚即收之之谓也。
天下人非财不收,而况于本族乎?
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
持此颠末,属余为记。
余喜故人重逢,遽闻高义,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
(选自《袁枚全集》)
注:①窭人:穷苦人。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悖是则不义悖:违背
B. 振廪同食振:整治
C. 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绝:横渡
D. 人能无憾于江、河乎憾:遗憾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设义庄,使子孙知道如何做才仁义,并且让他们继承这种做法而不懈怠。
B. 陶氏父子继承先贤范仲淹的义行,划出肥沃的土地来设置义庄,得到了吴人的称赞。
C. 长江黄河灌溉百川,越发壮大,作者以此设喻,表明散财济人、壮大宗族的重要性.
D. 袁氏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作者为不能在袁氏宗族中力行义庄之举而难过。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
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