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能做“轮子上的国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不能做“轮子上的国家”
作者:白林文
来源:《青年时代》2010年第09期
眼下,汽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公害。

然而,这种祸害并没有被民众充分认识到,购车大军的队伍仍在急剧地膨胀着。

我国著名的汽车市场分析专家、曾卖过几十年汽车的苏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汽车也许是人类最坏的发明。

”旗帜鲜明地反对发展汽车、反对中国式的汽车文明。

这是继社会学家郑也夫发表《轿车文明批判》十来年后,又一颗重磅炸弹,汽车销售老总有钱不赚反而反对汽车发展,这看起来有点儿不可思议的悖论,引起了一片惊讶和哗然。

事实上,从现在的种种迹象来看,汽车的确是人类最坏的发明。

正如郑也夫在《轿车文明批判》中所写的那:“轿车洪流的涌入没有加快交通速度,却污染、堵塞、毒化着城市。

它的巨大的停车场侵吞了街心公园,它的无休无止的道路扩建蚕食了城市的剧院、艺术馆、绿茵场,它打破了城市甚至郊区的宁静……”
美国号称“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造就了一个“没有汽车,简直无法出门”的汽车社会。

过度依赖汽车造成了“水桶腰”、“腿脚弱”、脊柱退化、过度肥胖等“汽车综合征”,汽车使生命本身的功能退化了,从大脑到四肢,从上半身到下半身,抵抗力下降,患病率上升。

中国汽车工业完成从数百万辆到1000万辆的增长,只用了数年的时间。

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跨入千万辆级之后,国民无不为之自豪,国内汽车市场也随之进入巅峰状态,用购车狂热形容国内汽车消费并不为过,然而与此同时,“汽车病”也在日复一日地积累,能源、土地和道路被大量消耗,效率、环境和生活节奏受制于汽车,每年有几十万人因为空气污染而死亡,因空气污染而患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的就更是不计其数,工业污染正让位于汽车带来的烟雾污染。

大城市交通严重拥堵,空气污染,停车位日益严重紧缺,已经形成社会问题。

有数据更显示,“汽车杀手”导致我国平均每年有近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平均每天250余人,相当于每天坠毁一架飞机。

另外,汽车在中国除了作为代步交通工具,依然避免不了成为财富的象征和社会地位的符号,城市被汽车分成了有车族和无车族。

汽车的广告语不约而同地强化着自己的财富象征与身份象征属性,加上传媒的合谋,潜意识地毒化了本已贫富分化的空气。

眼下,汽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公害。

然而,这种祸害并没有被民众充分认识到,购车大军的队伍仍在急剧地膨胀着。

今天,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正在迅速地向美国靠拢,基本已经成为驾在轮子上的国家,越来越依赖汽车这个“轮子”,如果中国真的象美国一样成为一个
“驾”在轮子上的国家,那对中国人民来说不是福祉,而是灾难!汽车将在载着我们和“新生活”一起兜风的同时毁掉我们的“新生活”,使我们牺牲了城市、效率及生活质量。

从几年前起,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第一个将汽车逐出市中心的大城市,实现“无车城”,各大停车场正在改为草坪;欧洲36个国家的近千个城市举办了“无汽车日”活动。

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进行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

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增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

欧美日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

汽车无错,错的是对汽车的疯狂。

汽车还是要开的,中国人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中国决不能成为一个耗费巨大资源的“轮子上的国家”。

不做轮子上的国家,不是要我们退回到骑自行车的时代,而是要回到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保持不让自己身体的功能退化,保持与不断发掘原始的基本的动手能力。

殷鉴不远,我们千万不能重蹈西方汽车社会的覆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