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山大学教授余定邦宁园付学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中⼭⼤学教授余定邦宁园付学超
 余定邦,台⼭⼈,⾼中毕业后考⼊中⼭⼤学,1966年7⽉中⼭⼤学历史系东南亚史学专业研究⽣毕业。

40多年来,他⼀直致⼒于东南亚历史研究,学术成果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受到推崇,在海外也产⽣了极⼤的影响,缅甸、泰国等国家纷纷致信表⽰感谢,他也多次应邀到越南、泰国、缅甸、法国、荷兰等国进⾏学术访问。

曾任中⼭⼤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所长,现任中⼭⼤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师。

近⽇,记者⼀⾏赶赴⼴州中⼭⼤学,拜访了这位学者。

简介
余定邦,⼴东台⼭⼈。

1938年3⽉3⽇出⽣于台⼭,初中到开平念书,⾼中回到台⼭⼀中,随后考⼊中⼭⼤学。

1966年7⽉中⼭⼤学历史系东南亚史学专业研究⽣毕业,曾任中⼭⼤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所长。

现任中⼭⼤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师,兼任多个有关东南亚学术研究机构的顾问及成员。

1958-1963年,余定邦教授在中⼭⼤学历史系学习期间,开始对东南亚历史产⽣浓厚的兴趣,选修了两年东南亚历史专业课程。

20世纪70年代初,余定邦从基层调回中⼭⼤学从事东南亚历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为本科⽣、硕⼠⽣、博⼠⽣讲授过缅甸史、中缅关系史、东南亚近代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有关东南亚的中国古籍评介、东南亚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法等课程。

他先后出版了《东南亚近代史》、《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缅甸》、《中缅关系史》、《中泰关系史》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100余篇。

1 潜⼼研究东南亚历史数⼗年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何时开始研究东南亚⽂化的?主要研究什么内容?为何选择这个研究⽅向,与家乡作为侨乡的特点有关吗?
余定邦(以下简称“余”):如果按照现在流⾏的话讲,我是属于专业最对⼝的。

1958年,在中⼭⼤学念本科时,我就对东南亚⽂化研究产⽣了兴趣。

除了两年的基础课程之后,我选修了两年东南亚历史专业课程。

随后,就⼀发不可收拾,3年研究⽣课程也选择了东南亚史学专业,不过,真正⼤规模开始研究东南亚历史,应该是在改⾰开放之后。

我主要做三个⽅⾯的研究:⼀个是东南亚历史,⼀个是中国和东南亚关系史,⼀个是华侨史。

⾄于为何选择东南亚历史这个⽅向?这跟我出⽣、成长在侨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东南亚国家本⾝就有不少华侨,特别是⼀些国家还能见到不少台⼭的⽼华侨。

在研究交流期间,我还碰到过⼀些特别有趣的事情。

记得有⼀次去东南亚某个国家参观,在市场中就碰到⼀个台⼭⽼太太,我和她⽤台⼭话交流,其他⼈看着都有点⽬瞪⼝呆,因为他们根本没办法听懂。

另外,我台⼭⽼家的⼀些先辈也纷纷出去东南亚国家,⼩时候⽿濡⽬染,对华侨、华⼈历史⽂化产⽣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2 华侨⽂化
不等同于侨乡⽂化
记:余教授,您曾多次指出华侨⽂化不能等同于侨乡⽂化,您能具体说说这⼆者的区别吗?
余:中华⽂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增强民族凝聚⼒的纽带。

华侨⽂化和侨乡⽂化都是中华⽂化的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华侨⽂化等同于侨乡⽂化,应把⼆者加以区分。

华侨⽂化形成于华侨的侨居地,产⽣于异国的⼟地上,受到了中华⽂化和侨居国⽂化的共同影响;侨乡⽂化则形成于华侨的祖国,产⽣于华侨⾃⼰故乡的⼟地上。

华侨⽂化是侨居社会的产物,是⼀种侨民⽂化,是中华⽂化在海外的分⽀。

华侨是中外⽂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把外国⽂化传回⾃⼰的故乡,⽇积⽉累,逐步形成以中华⽂化为主,外国⽂化为辅的中西合璧的侨乡⽂化。

侨乡⽂化是回乡的华侨和侨乡当地⼈民共同创造的,它形成于中华⼤地,是⼀种区域⽂化。

侨乡⽂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如说侨乡的很多建筑,如开平的碉楼,它们都是侨乡⽂化的⼀种体现。

从外观看,这些建筑采⽤西⽅的建筑结构,弥补了中国建筑结构在采光、通风等⽅⾯存在的某些缺陷,⽽从内部结构看,仍为中国传统民居厅、房、廊的格局,中间是厅堂,厅堂设有历代祖先的神位,两侧各有⼀个厢房。

3 打响江门“第⼀侨乡”品牌
记: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开始注意侨乡这个特点,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青睐于打“侨”牌。

请谈谈您怎样看待江门“第⼀侨乡”这个称号?
余:江门五⾢华侨出国时间早、⼈数多,在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他们与家乡的关系密切,并且最早回来建设家乡。

从这些⽅⾯来说,江门“第⼀侨乡”的确名副其实。

我认为,建设江门华侨博物馆对于打响江门“第⼀侨乡”能起到极⼤的作⽤。

华侨博物馆建好了,⾄少能起到三⼤⽅⾯的作⽤:第⼀,艰苦创业的教育,⽐如,华侨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去的,在外⾯⼜是怎样艰苦奋⽃,到处受⼈排挤等,最后怎样才慢慢发展起来了。

华侨去国外不是捡钱的,⽽是艰苦奋⽃的。

这种教育在侨乡特别需要,因为不少侨乡⼈容易产⽣依赖思想。

五⾢华侨出国淘⾦、寻梦的历史,其实就是⼀部艰苦创业教育史。

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因为在每个时代,华侨都为国家做了很⼤贡献。

这种具体的事例,对后⼈是⼀种难得的教育,可以说本⾝是⼀部活教材。

再次,联系海外新⼀代华侨的桥梁。

华侨博物馆可以成为新⼀代华侨寻根问祖最好的依据。

4 “开平碉楼”历史⽂化价值很⾼
记:今年江门侨乡出了⼀⼤盛事,那就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成为⼴东省第⼀项“世界⽂化遗产”。

您多年来从事华侨华⼈的研究,在您看来,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历史⽂化价值表现在哪些⽅⾯?
余: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可喜可贺!作为⼀名江门侨乡⼈,我为之⾃豪。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海外华侨与侨乡⼈民共同创造的优秀成果,是华侨⽂化与侨乡⽂化融汇的结晶。

开平碉楼与村落能够被列⼊《世界遗产名录》,它具有很⾼的历史⽂化价值。

⾸先,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五⾢侨乡⼀项极其重要的历史⽂化资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五⾢侨乡过去的⼀段历史。

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过去的时代不可能再现,这种历史⽂化资源也不可能再⽣。

其次,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代表的侨乡中西合璧建筑,是五⾢侨乡特有的⽂化现象,是五⾢⼀道亮丽的风景线,⼀张特点鲜明的名⽚。

保护好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就是保住了五⾢侨乡独特的⽂化现象。

再次,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侨居美洲的华侨把西⽅的建筑技术、风格和原材料带回⾃⼰的家乡,由侨乡的能⼯巧匠建⽴起来的,但是,它⼜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是在吸收西⽅⽂化对⾃⼰有⽤的东西,对侨乡原有的居民建筑加以改造,所以说,侨乡中西合璧的建筑,是海外华侨和侨乡⼈民共同创造出来的,这种历史⽂化资源显得异常珍贵。

华侨是中外⽂化交流的使者,侨乡中西合璧的建筑正是中外⽂化交流的产物。

“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主要原因之⼀。

5 保护性利⽤“开平碉楼”
记:有⼈说,“开发”与“保护”是⼀把双刃剑。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了,我们该怎样处
理“开发”和“保护”两个⽅⾯的⼯作?
余:出了名了,怎么办?这个是⽬前很多⼈关注的问题。

合理地开发利⽤“开平碉楼”,不仅可以达到展⽰⽂化遗产和宣传开平、江门,宣传⼴东的⽬的,还为保护“开平碉楼”提供了经费上的保证,使“开平碉楼”这⼀珍贵的历史⽂化遗产得到持续的保护。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个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尽管它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算不上历史悠久的古迹,但却具有很⾼的历史⽂化价值,对这种不可再⽣的历史⽂化资源,我们⼀定要好好加以保护。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后,务必会带来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部分收⼊应⽤来充作碉楼的维护经费。

有些建筑应该加固的,应及时加固。

有些建筑需要维修的,应作适当的修葺,但是,不宜搞“装修”,总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保留建筑的原貌。

不宜在碉楼与村落的周边地区建饭店、娱乐设施等现代化建筑,防⽌对当地⾃然景观的破坏。

维护⼯作最好由⽂化部门进⾏统筹,防⽌过分商业化。

6 科学研究须⼀步步攀登
记:余教授,您学识渊博,并在研究领域取得了骄⼈的成绩。

您对治学有何秘诀?或者说,对现代⼀些从事学术研究的年轻⼈有何忠告?
余:科学研究⽆捷径可⾛,必须⼀步⼀步去努⼒攀登。

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做起,⼀步⼀个脚印,才能取得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学术研究成果。

如果谈治学之道,这应该是我最⼤的体会,这也是研究历史的必由之路。

要进⾏历史研究,就需花⼤量时间收集⼤量的史料,了解古今中外学术界的成果,但这就需要能够静下⼼来,能够钻到书⾥⾯去,⼀步⼀个脚印,⽇积⽉累,最终取得学术上的成功,⽐如,我了解到中国古籍有关东南亚各国的记载,对东南亚历史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于是我决⼼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

在最初的研究中,我并没有急于发表论⽂,⽽是在图书馆潜⼼苦读多年。

在研究东南亚历史时,我收集了⼤量有关中缅关系、中泰关系、中澳关系和民国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资料,并到北京故宫第⼀历史档案馆查阅了⼤量清代外交档案。

我还⼗分关注国外同⾏的研究,参与翻译英国D.G.E霍尔教授的名著《东南亚史》、前苏联学者⽡西⾥耶夫的《缅甸史纲》等东南亚历史权威著作。

只有阅读了⼤量资料,扎实了基础,通过潜⼼研究,才能真正做好学问。

治学⾸先要打好基础,现在许多年轻⼈底⼦⽐较薄。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做起学问来就容易钻⽜⾓尖,甚⾄会漏洞百出。

⼗年磨⼀剑,治学必须能够忍受寂寞,忍受坐冷板凳。

急功近利,⼼态浮躁,这是治学⼀⼤忌讳,也越来越成为不少现代从事研究的年轻⼈的通病。

(宁园付学超⽂/图)
余定邦教授在东南亚历史⽂化研究中,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推崇
⼀,余学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