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错误的说法,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故
错误;
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是错误的叙述,燃烧的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是正确的叙述,增大了接触面积,故正确;
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是错误的叙述,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故选C
2.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A.B.C.D.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图中标志是易燃物,与燃烧有关,故A错。

B、图中标志是禁止携带火种,与燃烧有关,故B错。

C、图中标志是易燃氧化物,与燃烧有关,故C错。

D、图中标志是节约用水,与燃烧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B.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气体之一
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所以都具有毒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此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此选项错误;
C、古代用墨书写或绘画经久不褪色,这是应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此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使动物死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一氧化碳有毒,此选项错误。

故选C。

4.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5.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非白雾,故错误;
B、②中a处无明显现象,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C、①中a处无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①中b处无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②中a处有氧气、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②中b处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只有②中的b能燃烧,故
对比①、②中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D、对比②中a、b处现象,可知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6.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是可燃性气体甲烷燃烧引起的,发生了化学变化,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是由于压强的增大引起,属于物理性爆炸,正确,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是由于火药的燃烧引起,发生了化学变化,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是可燃性气体燃烧引起的,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7.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

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可燃物
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石油是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温度到石油的着火点以下;故答案选择D。

8.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9.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加油站内禁止接打手机
B.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答案】A
【解析】A、加油站内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可燃性的气体,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接打手机会产生电火花,所以应该杜绝一切明火,正确;B、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以防发生火灾,错误;C、甲醛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不但对人体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质量,错误;D、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是:必须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

故选A。

10.今年世界环境日,我国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的主题。

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A.倡导环保低碳生活B.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C.循环高效利用资源D.鼓励乘坐公共汽车
【答案】B
【解析】
A.倡导环保低碳生活,正确;B.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错误;C.循环高效利用资源,正确;D.鼓励乘坐公共汽车,正确。

故选B。

1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12.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7年我国环境保护部确立环境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B.使用填埋法处理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D.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能够防治环境污染.故A正确;
B.填埋法对不能降解的生活垃圾进行掩埋,不能减小生活垃圾的污染,故B不正确;C.不断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能防止空气污染.故C正确;
D.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空气污染,故D正确。

故选B。

13.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可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且杯内壁变黑,由此可以得到启发:从失火的高层楼房逃生,应选择的正确方法是()
A.用干毛巾捂住口鼻,往楼下冲B.尽量往楼顶跑
C.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D.若得不到及时救援,可跳楼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滤出有害气体,但是不能直接往楼下冲,看火势而定,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楼房失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二氧化碳会上升,不能向楼顶跑,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变小会上升,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楼房逃生时,尽量贴近地面爬行撤离,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因为是高层着火,跳楼会造成身体伤害,选项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学会火场逃生的技巧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了解燃烧和
灭火和知识,了解火灾致死的原因,理解逃生技巧运用的原理。

14.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

Mg(OH) 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详解】
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只能改变可燃物的温度,故A错误;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B正确;
C、Mg(OH)2分解的产物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故C正确;
D、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具有可燃性,受热都会分解出二氧化碳,都可作阻燃剂,故D正确。

故选A
15.“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CH4O B.CH2O2C.C2H6O D.C2H4O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可判断所生成的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与CO2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为1:2;根据所生成有机物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判断四个选项中符合此特点的化学式即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解】
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式CH2O2,可知该物质中
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符合题意;
C、根据化学式C2H5OH,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式C2H4O2,可知该物质中C、O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2=1:1,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实验中a、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实验中a、b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绿色化学.可根据燃烧的条件和图示条件分析
空气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需要氧气。

故A正确
B、同样的条件下a燃烧而b不燃烧,说明需要的温度不同,故B正确
C、a处白磷燃着是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故C错误
D、管口小气球能收集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不污染空气。

故D正确
17.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且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

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

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详解】
A、实验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1和2中都是热水,温度并没有变化,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且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及能否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

18.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

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正确;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利用隔绝空气的原理,正确;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使燃烧物与可燃物隔绝,正确;
D、汽油、酒精着火不能用水灭火,错误。

故选D。

19.2018年11月8日,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型山火,历时半月才将其基本扑灭。

下列关于森林火灾应急处理措施或原因不合理的是( )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达到隔离可燃物的目的
B.用大量沙子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
C.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
D.飞机播撒干冰,达到降低可燃物着火点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

【详解】
A、砍掉或清理大火面前的干枯树枝、树叶等可燃物,可以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从而达
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用大量沙子覆盖灭火,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正确;
C、森林火灾时紧急疏散火灾周围地区的人群及贵重物品,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正确;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故选D。

20.今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一种化合物B.一种高效清洁能源
C.一种可再生能源D.一种可以燃烧的固态水
【答案】B
【解析】
A、可燃冰是一种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的化石燃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B、可燃冰的热值高,完全燃烧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是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正确;
C、可燃冰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不是水,错误。

故选B。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11.无12.无13.无14.无15.无16.无17.无18.无19.无20.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