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隐瞒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月 第38卷第1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H e f e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a n u a r y
.2020 V o l .38N o .1
[收稿日期]2020-01-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十三五 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 网络文化视域下青少年道德学习模式构建研究 (B E A 160076)[作者简介]何青青(1986-)
,女,安徽颍上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魏华(1984-)
,男,湖北松滋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㊂自我隐瞒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
何青青1,2,魏 华3
(1.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3.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本研究选取在校大学生546名,
探讨了自我隐瞒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并考察社会支持和自尊在其间的中介作用㊂结果发现:(1)自我隐瞒与社会支持㊁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㊂(2)自我隐瞒可以直接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社会支持和自尊在自我隐瞒和网络成瘾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㊂
[关键词]自我隐瞒;网络成瘾;社会支持;自尊;多重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G 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20)01-0128-05
一㊁
引言近年来,网络成瘾问题备受关注㊂在学术界,自Y o u n g 在1
996年提出网络成瘾的概念以来,该领域的研究数量逐年增加,研究领域也日益拓展㊂除研究人员以外,社会公众也非常关注网络成瘾问题㊂电视和报纸等各种媒体不厌其烦地导报各种网络成瘾的相关内容,包括症状表现㊁形成原因和干预方案(如电击疗法)㊂目前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会造成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包括孤独㊁抑郁㊁焦虑㊁社会适应
不良[1-3]㊂除了关注网络成瘾的负面效应,研究者还
很关注其影响因素㊂大学生在网民中占据相当大的
比例,因此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㊂
大量研究发现,压力生活事件㊁社会支持㊁人际关系和需要满足情况㊁人格特质等都与网络成瘾存
在一定的关联㊂[4-7]㊂目前为止,只有个别研究考察了自我隐瞒对网络成瘾的影响[8]㊂因此,本研究将
考察自我隐瞒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并探索其作用机制
(中介作用)
㊂(一)自我隐瞒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自我隐瞒是指 个体把一些在他看起来是负面
的或痛苦的个人信息主动向别人隐瞒起来的心理倾向 [9]439-455㊂自我隐瞒被看作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国内外的研究均发现这种人格特质与个体的心理病理性状态有关㊂研究者发现,个体自我隐瞒的倾向
越高,焦虑和抑郁的程度会越高,也体验到更多的孤
独感[
10-11]㊂网络成瘾也经常被看作一种心理病理性状态,那么自我隐瞒是否也会导致网络成瘾呢?我们假设:自我隐瞒倾向越高,个体的网络成瘾程度越高,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㊂第一,自我隐瞒会导致负面的情绪状态,而通过上网的方式,负面情绪可以得到缓解,因此,自我隐瞒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会产生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㊂第二,根据K e l -l y [1
2]40-46的抑制模型(I n h i b i t i o n M o d e l ),不表达个体特定的心理体验是一种主动抑制;它需要努力地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的想法㊁情感和行为,而这种抑制也会变成一种长期的㊁低水平的压力㊂自我隐瞒倾向较高的个体,需要一个空间去舒缓这种压力㊂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和安全性等特点,所以自我隐瞒倾向较高的个体会较多的选择上网行为来释放秘密,缓解压力,从而增加了网络成瘾的风险性㊂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自我隐瞒与网络成瘾存在正
8
21
相关㊂
(二)自我隐瞒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
除了自我隐瞒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探索自我隐瞒影响网络成瘾的机制㊂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回顾,可以发现:(1)自我隐瞒会影响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13]㊂当个体隐瞒自己的问题时,他们的亲人和朋友就无法给他们提供直接的帮助和支持㊂无法对他人进行自由表露时,还会让个体觉得他人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因此很难感受到和他人真诚的联系,知觉到的社会支持也会较少㊂国内外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个体的自我隐瞒倾向越高,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13-15]㊂(2)社会支持又会影响到个体的自尊状况㊂根据镜像自我(g l a s s-l o o k s e l f)理论,我们对自己的知觉来源对他人的反馈[16-18]㊂因此,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会提高我们的自尊水平㊂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和他们的自尊水平呈显著正相关[19-21]㊂(3)自尊与网络成瘾有关㊂自尊是个体最基本的需要之一,那些低自尊的个体可以通过网络建构一个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自己,从而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自尊的提升㊂来自中国㊁美国㊁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的实证研究均发现,自尊越低的个体网络成瘾程度越高[22-26]㊂
对于自我隐瞒㊁社会支持㊁自尊和网络成瘾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假设自我隐瞒一方面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网络成瘾,另外一方面还有可能通过社会支持和自尊的作用间接影响网络成瘾㊂在以往研究结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假设2:自我隐瞒通过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产生影响㊂
二㊁研究方法
(一)对象
研究选取本科生569名,回收有效问卷546份,有效率为96%㊂其中文科生227人,理科生319人;男生246人,女生300人㊂
(二)材料
1.自我隐瞒量表:采用王才康[27]15-17修订的自我隐瞒量表,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信效度较高,采用五点计分(从1= 很不符合 ,5= 很符合 )㊂各题目相加作为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隐瞒程度越高㊂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㊂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姜乾金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由12个项目组成[28],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如家庭㊁朋友和其他人等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的支持程度,采用7点计分(从1= 完全不符合 ,7= 完全符合 ),本次测量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㊂
3.自尊量表:采用R o s e n b e r g编制的自尊量表[36],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其中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测定的方便,采用四级计分(从1= 非常不符合 , 4= 非常符合 ),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㊂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㊂
4.网络成瘾量表:采用改编自Y o u n g[29]237-244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该量表由8个题目组成,采用6点计分[6](从1= 完全不符合 ,6= 完全符合 )㊂得分越高,表明网络成瘾倾向越大㊂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㊂
(三)统计工具
采用S P S S11.5和L I S R E L8.8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㊂
三㊁结果
(一)自我隐瞒㊁社会支持㊁自尊和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对自我隐瞒㊁社会支持㊁自尊和网络成瘾的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㊂所有变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㊂大学生自我隐瞒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自我隐瞒与社会支持㊁自尊均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㊂
表1变量间的相关矩阵
1234
1自我隐瞒-
2社会支持-0.31**-
3自尊-0.22**0.41**-
4网络成瘾0.31**-0.22**-0.17**-
注:*p<0.05;**p<0.01,下同
(二)自我隐瞒㊁社会支持㊁自尊和网络成瘾的多重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是涉及的所有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本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满足该条件㊂在已有研究结果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如图1的完全中介模型㊂此外,我们还建构了
921
部分中介模型(图2)来检验自我隐瞒对于网络成瘾
是否有直接影响

图1 完全中介模型
如表2所示模型的比较结果,
部分中介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接近,但当自由度增加1时,卡方值的
变化大于6.63
,因此选择部分中介模型为最终模型予以保留[30],部分中介模型各条路径指数如图2所
示,图2中所有路径系数均显著㊂
表2 完全中介模型和部分中介模型比较
χ
2
d f
χ2
/
d f N F I
N N F I C F I
R M S E A 完全中介模型3043.337374.130.900.920.920.07部分中介模型
3014.64
736
4.10
0.90
0.92
0.92
0.07
注:
部分中介模型增加了自我隐瞒ң网络成瘾这条路径在完全中介模型的基础上㊂ 由图2可知,
自我隐瞒对网络成瘾有直接作用,社会支持㊁自尊在自我隐瞒与网络成员间起到中介作用,路径系数如图所示

图2 部分中介模型结果
四、讨论
(一)大学生自我隐瞒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隐瞒与网络成瘾呈显
著正相关,证实了假设1㊂以往研究较少直接考察两者的关系,我们的研究结果和以往的一些实证研
究结果互相印证㊂以往研究结果发现,学业自我表露㊁身体自我表露与大学生的网络关系成瘾呈显著
负相关[31]75-76㊂在字面上看来,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两个概念似乎是完全相反的,但实际上两者的内
涵有很大的区别[11]747-750㊂首先,自我隐瞒是一个单
维度的结构,强调对负面信息的隐藏,而自我表露是
一个多维度的结构㊂例如邹泓和蒋索[32]184-192
编制
的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包括亲子关系㊁身体发育㊁兴趣爱好等7个维度㊂此外,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关注表露对象不同(如父母㊁同伴等)所带来的差异,而自我隐瞒则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对象㊂由于自我隐瞒和自我表露内涵的差异,本研究的发现仍然有其独特的意义㊂
自我隐瞒为什么对网络成瘾有影响呢根据前
文提到的抑制模型(I n h i b i t i o nM o d e l
),自我隐瞒会给个体带来长期的压力[15],因此自我隐瞒水平高的
个体往往需要合适的空间来释放自我隐瞒带来的压
力㊂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比较,互联网虚拟空间可以给个体表露一些自己负面信息提供更高的安全感㊂另外一方面,个体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自己喜欢
的网络交往方式(如论坛㊁博客和即时通讯等)来与他人进行沟通,这样也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社交焦虑,从而使他们表露内容更多,也更深入㊂有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形式的网络交往情景中(咨询㊁网络社区和网络社会支持小组)个体与面对面交往相比都要表露更多的个人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社会称许
性也更少[33-34]㊂因此,对于自我隐瞒倾向较高的个
体来说,他们可能会认为互联网是一个比现实社会
更为恰当的交往空间㊂D a v i s [3
5]187-195
在他建构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 行为模型(c o g
n i t i v e -b e -h a v i o r a lm o d e lo f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n e tu s e )中指出,对网络的积极认知加上对现实的消极认知的不
恰当认知方式(m a l a d a p t i v e c o g n i t i o n s )是导致个体网络成瘾的关键因素㊂另外,除了这种不恰当的认知,自我隐瞒者在互联网中可以更安全自由的自我
表露,可以缓解长期保守秘密带来的心理压力,这是一个负强化的过程,也会增加网络成瘾的可能性㊂
(二)大学生自我隐瞒与网络成瘾:中介效应的检验
本研究表明了自我隐瞒㊁社会支持㊁自尊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揭示了自我隐瞒对网络成瘾有直接作用,社会支持㊁自尊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㊂这
个研究结果与以往单独对两个变量的研究得到的结
果是相同的[
11,14,22,26]㊂本研究探究了自我隐瞒对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两者的关系和设计针对网络成瘾的相关干预方案㊂自我隐瞒是如何影响网络成瘾的呢?首先,自
我隐瞒会使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降低㊂一方面个体把自己有关的信息包括疑惑㊁苦恼等告诉其他人,才能获得必要的帮助,而隐藏自己的一些问题可能就
无法获得社会支持㊂另外亲密关系的发展也是建立
31
在适当的自我表露的基础之上,随着自我表露的深入,亲密关系也将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36]115-127,相反过度的自我隐藏可能会造成对方的信任缺失,阻碍亲密关系的良性发展㊂亲密关系是我们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因此亲密关系受到阻碍也会降低社会支持的获得㊂其次,当个体社会支持获得较少的时候,自尊水平也会随之降低㊂镜像自我理论认为我们无法自己对自己进行知觉和判断,我们通过社会交往中他人的反应来认识自己[16-17]㊂因此,当个体获得来自他人积极反应(社会支持)较少时,我们的自尊相应就比较低㊂其他一些研究也发现,当个体拥有积极的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时,他们的自尊也会较高[37,38]㊂最后,低自尊会增加网络成瘾的风险性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些积极的反馈,低自尊的个体也不例外,但低自尊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无法获得这种满足,因此他们更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获得积极反馈[37]1-6㊂以往研究也发现,青少年在互联网中获得的积极反馈较多,消极反馈较少;77.7%的青少年报告在网络中获得较多的积极评价,而只有7.2%的青少年报告在网络中获得较多的消极评价[39]584-590㊂另外一方面,与高自尊的个体相比,低自尊的个体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s o c i a l c a p i t a l)的增加[40]㊂总之,与高自尊的个体相比,互联网会给低自尊的个体带来更多的益处,因此他们会更依赖互联网,从而也更容易网络成瘾㊂除此之外,低自尊的个体自我控制能力也较低,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个体也更容易网络成瘾;自尊会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25]434-445㊂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结果发现了社会支持㊁自尊在自我隐瞒和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不是完全中介作用,而是部分中介作用㊂部分中介作用的启示在于,自我隐瞒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自尊对网络成瘾产生中介作用,还可以通过直接影响或别的中介变量对网络成瘾产生作用,并且这些变量还可能会直接发生相互作用,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㊂
(三)现实意义
本研究结果对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实践有指导意义㊂第一,可以通过心理咨询㊁团体辅导等方式有效的降低自我隐瞒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和困扰,降低网络成瘾的风险性㊂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校建立专业㊁稳定和安全心理咨询机构将对于网络成瘾的干预起到持续的影响㊂第二,在制定大学生网络成瘾矫治方案时,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㊂在缓解自我隐瞒给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压力和困扰的同时,要注意提供社会支持和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这样能够更有效的从根本上根除他们对互联网的病理性依赖㊂
五㊁结论
1.自我隐瞒与社会支持㊁自尊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㊂
2.自我隐瞒除了可以直接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和自尊对网络成瘾的多重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社会支持和自尊在自我隐瞒和网络成瘾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㊂
[参考文献]
[1]C h o u,C.,C o n d r o n,L.,&B e l l a n d,J.C.Ar e v i e w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 i n t e r n e t a d d i c t i o n[J].E d u c a t i o n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R e-
v i e w,2005,17(4):363-388
[2]L a m,L.T.,&P e n g,Z.W.E f f e c t o f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u s eo f
t h e I n t e r n e t o n a d o l e s c e n tm e n t a l h e a l t h[J].A r c h i v e s o f P e-
d i a t r i c s&A d o l
e s c e n tM e d i c i n e,2010,164(10):901-906
[3] M u s t a f a,K.I n t e r n e t a d d i c t i o n a n d p s y c h o p a t o l o g y[J].T h e
T u r k i s hO n l i n e J o u r n a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2011,10
(1):143-148.
[4]L e u n g,L.S t r e s s f u l l i f ee v e n t s,m o t i v e sf o rI n t e r n e tu s e,
a n d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 a m o n g d i g i t a l k i d s[J]C y
b e r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B e h a v i o r,2007(10):204-214.
[5]L i,H.,W a n g,J.,&W a n g,L.A s u r v e y o n t h e g e n e r a l i z e d
p r o b l e m a t i c I n t e r n e tu s e i nC h i n e s 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s t o s t r e s s f u l l i f e e v e n t s a n d c o p i n g s t y l e[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o f M e n t a l H e a l t ha n d A d d i c t i o n,2009(7): 333-346.
[6]雷雳,杨洋,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㊁互联网服务偏好与
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3):375-381 [7]李满林.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
验,2009(8):40-41.
[8]丁倩,魏华,张永欣,等.自我隐瞒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
响: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2016,24(2):293-297.
[9]L a r s o n,D.G.,&C h a s t a i n,R.L.S e l f-c o n c e a l m e n t:C o n c e p-
t u a l i z a t i o n,m e a s u r e m e n t,a n d h e a l t h i m p l i c a t i o n s[J].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a l a n dC l i n i c a l P s y c h o l o g y,1990(9). [10]C r a m e r,K.M.,&L a k e,R.P.T h e P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S o l i t u d e
S c a l e:P s y c h o m e t r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f a c t o r s t r u c t u r e[J].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 I n d i v i d u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1998(24):193-199. [11]余苗梓,李董平,王才康,等.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隐瞒㊁自
我表露㊁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31
2007,21(11).
[12] K e l l y,A.E.,&A c h t e r,J.A.S e l f-c o n c e a l m e n t a n da t t i-
t u d e s t o w a r d c o u n s e l i n g i nu n i v e r s i t y s t u d e n t s[J].J o u r n a l o f
C o u n s e l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y,1995(42).
[13] U y s a l,A.,L i n,H.L.,&K n e e1,R.C.T h eR o l e o fN e e d
S a t i s f a c t i o n i nS e l f-C o n c e a l m e n t a n dW e l l-B e i n g[J].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2010,36(2):187-199
[14]C e p e d a-B e n i t o,A.,&S h o r t,P.S e l f-c o n c e a l m e n t,
a v o i d a n c e o f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e r v i c e s,a n d p e r c e i v e d l i k e l i h o o d
o f s e e k i n gp r o f e s s i o n a lh e l p[J].J o u r n a l o fC o u n s e l i n g P s y-
c h o l o g y,1998(45):58-64.
[15] K e l l y,A.E.T h e p s y c h o l o g y o f s e c r e t s[M].N e wY o r k:P l e-
n u m,1995.
[16]C o o l e y,C.H.H u m a nn a t u r e a n d t h e s o c i a l o r d e r[M].N e w
Y o r k:C h a r l e s S c r i b n e r s S o n,1902.
[17]C o o k,W.L.,&D o u g l a s,E.M.T h eL o o k i n g-G l a s s S e l f i n
F a m i l y C o n t e x t:AS o c i a lR e l a t i o n sA n a l y s i s[J].J o u r n a l o f
F a m i l y P s y c h o l o g y,1998,12(3):299-309.
[18] T i c e,D.C.S e l f-c o n c e p tc h a n g ea n ds e l f-p r e s e n t a t i o n:t h e
l o o k i n g g l a s s s e l f:I s a l s oam a g n i f y i n gg l a s s[J].J o u r n a l 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1992,63(3):435-451.
[19]C o r d e r o,D.E.S e l f-e s t e e m,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c o l l e c t i v i s m,a n d
t h e t h i n-i d e a l i nL a t i n a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J].B o d y I m a g e,2011
(8):82-85.
[20]井世洁.大学生的自尊㊁社会支持及控制点对应对方式的影
响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3):719-721. [21]张林,邓小平.自尊在人格特质㊁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
系间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09,15(2):155-160.
[22] A y d i n a,B.,&S a r i,S.V.I n t e r n e t a d d i c t i o n a m o n g a d o l e s-
c e n t s:t h e r o l e o f s e l f-e s t e e m[J].P r o c e
d i aS o c i a l a n dB
e h a v-
i o r a l S c i e n c e s,2011(15):3500-3505.
[23] K i m,H.H.&D a v i s,K.E.T o w a r d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t h e o r y
o f p r o b l e m a t i c I n t e r n e tu s e:E v a l u a t i n g t h er o l eo fs e l f-e s-t e e m,a n x i e t y,f l o w,a n d t h e s e l f-r a t e d i m p o r t a n c e o f
I n t e r n e t a c t i v i t i e s[J].C o m p u t e r s i nH u m a nB e h a v i o r,2009
(25):490-500.
[24] K o,C.H.,Y e n,J.Y.,C h e n,C.C.,C h e n,S.H.,&
Y e n,C.F..F a c t o r s p r e d i c t i v e f o r i n c i d e n c e a n d r e m i s s i o n o f
I n t e r n e t a d d i c t i o n i n y o u n g a d o l e s c e n t s:A p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J].C y b e r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B e h a v i o r,2007(10):545-551.
[25]何灿,夏勉,江光荣,等.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 自我控制的
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58-60.
[26]贾黎斋,赵山明.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尊
水平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2):143-145.
[27]王才康.中学生自我隐瞒倾向:因素结构与发展特点[J].应
用心理学,2002,8(2).
[2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9] Y o u n g,K.S.I n t e r n e ta d d i c t i o n: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an e w
c l i n i c a l
d i s o r d
e r[J].C y b e r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B e h a v i o r,1997,1
(3).
[30]候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1]平凡,周宗奎,潘清泉.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㊁自我表露和孤
独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 [32]邹泓,蒋索.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J].心理学
报,2008,40(2).
[33]B a r a k,A.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n t h e I n t e r n e t:a d i s c i-
p l i n e o n t h e t h r e s h o l do f an e w m i l l e n n i u m[J].A p p l i e da n d
P r e v e n t i v e P s y c h o l o g y,1999(8):231-246.
[34]P r e e c e,J.E m p a t h i c c o m m u n i t i e s:b a l a n c i n g e m o t i o n a l a n d
f a c t u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J].I n t e r a c t i n
g w i t hC o m p u t e r s,1999
(12):63-77.
[35] D a v i s.Ac o g n i t i v e-b e h a v i o r a lm o d e l o f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I n t e r n e t
u s e[J].C o m p u t e r s i nH u m a nB e h a v i o r,2001(2). [36]S p r e c h e r,S.T h e e f f e c t s o f s e l f-d i s c l o s u r e g i v e n a n d r e c e i v e d
o n a f f e c t i o n f o r a n i n t i m a t e p a r t n e r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J].J o u r n a lo fS o c i a l a n d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1987(4).
[37] H a r m a n,J.P.,H a n s e n,C.E.,C o c h r a n,M.E.,&L i n d-
s e y,C.R.L i a r,l i a r:I n t e r n e t f a k i n g b u tn o t f r e q u e n c y o f
u s e a f f e c t s s o c i a l s k i l l s,s e l f-e s t e e m,s o c i a l a n x i e t y,a n da g-
g r e s s i o n[J].C y b e r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B e h a v i o r,2005(8).
[38] H a r t u p,W.W,&S t e v e n s,N.F r i e n d s h i p a n d a d a p t a t i o n i n
t h e l i f e c o u r s e[J].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1997(121): 355-370.
[39] V a l k e n b u r g,P.M.,P e t e r,J.,&S c h o u t e n,M.A.F r i e n d
n e t w o r k i n g s i t e s a n d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oa d o l e s c e n t s w e l l-
b e i n g a n d s o
c i a l s e l f-e s t e e m[J].C y b e r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B e h a v-
i o r,2006(9).
[40]S t e i nfie l d,C.,E l l i s o n,N.B.,&L a m p e,C.S o c i a l c a p i t a l,
s e l f-e s t e e m,a n d u s e o f o n l i n e s o c i a l n e t w o r k s i t e s:Al o n g i-
t u d i n a l a n a l y s i s[J].J o u r n a l o fA p p l i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P s y-
c h o l o g y,2008(29).
(责任编辑吴礼敬)
2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