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专题--小学教育全科专业 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
主张分科设置课程 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缺点:内容抽象,不易掌握
2018/6/18
按照儿童心理逻辑组织课程
主张综合设置课程 只问过程,不问结果 缺点:知识零碎,不够系统
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 分科课程:强调分门别类设置课程; 综合课程: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学科本位 的综合课程,如理化生合成为“科学”;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如科学 Science、技术 Technology、社会 Society(简称“STS”)课程;经 验本位的综合课程,如杜威的经验课程。
2018/6/18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从各门科学领域里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系统化组织 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学习,在实践中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它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学科课程 知识为本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强调理论和间接经验学习 儿童为本 教育即生活 强调实践和直接经验学习 活动课程
2018/6/18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习者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泰 勒认为,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就要调查其健康、直接的社会关系、社会公民关 系、消费方面的生活、娱乐活动等等。我们认为关键要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身 心发展特点。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民主公平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原则、教育先行 原则。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提出活动课程论,重视学 生的心理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这是与学科课程论相对的一种课程论,易忽视知识本身逻辑。
8.计划或方案
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把课程视 为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这是一种预设性的课 程观,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 计划≠课程,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实质上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3)学科发展的需要。自然科学(陈述性知识:掌握学科结构)、社会科学(策略 性知识:建立系统模型)、人文科学(反思性知识:促进人生体验)
2.教学进程
它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有静态的教学计划进程和动态的教学行为进程。 课程的进程安排属于静态的教学计划进程;教师的教学进程 属于动态的教学行为进程,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安排。 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2018/6/18
3.学科
学科两层意思:一是学术的分类;二是教学科目。课程论里 的学科是用后者意义。 “学科课程”是从各门科学领域里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 系统化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分科课程,是与“活动课 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 (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进
⑴知识
⑴言语信息
陈述性知识/ “为什么”“是什么”
⑵智力技能
⑵智慧技能
程序性知识 “怎么办”对外办事
⑶认知策略
策略性知识/ “怎么办”对内调控
⑵运动技能领域
⑶动作技能
(4)运动技能
(3)情感领域
2018/6/18
⑷社会行为规范
⑸态度的
7.活动
活动只是学校课程的一种形式,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2018/6/18
一、什么是课程
2.学者的定义 (1)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 课程是教学科目;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是学习经验;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是社会改造。 这六个定义,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活动/课程是学习经验”,最值得注意。
2018/6/18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 而自然生成课程目标。即目标不是预定的,本质是引导、生成学生自我发展,更关注过程。——适 于能力培养。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和首创性, 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表现性目标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是开放而非预定的。——适于创 造精神培养。 需要注意的,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实际课程目标中。选取哪种取向的课程目标,应根据课程所要 解决的具体问题而定。
2018/6/18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
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 范和指导的目标。这一取向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直接作为课程目标,往往具有普遍性、模糊性、 指令性的特点。
行为性目标:是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的目标陈述方式,它以课程与教 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为指向,其特点是目标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适于 “双基”传授。
4.确定课程目标的原则 5.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6.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内容
2018/6/18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涵义 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组成的有机整体。 教育宗旨:宏观教育理念,最终价值追求,常以教育方针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宗旨,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 工作的性质与方向、人才培养目的、规格与途径的总体规定。[我国教育方针:两服务-两结合-两种人]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体现长期的价值标准,关注总任务) 教育目标:一般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及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体现短期的价值标准,关注具体 任务)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 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一门课程目标总是由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化的学段目标组成 。 教学目标: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方式、基本途径。 2018/6/18
6.经验
经验属知识的初级形态及基本类型。有三种解释: 动词形式,指经历、体验; 名词形式,指实践得来的知识技能; 哲学概念,指感觉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初级阶段。 杜威将经验课程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并付诸了实践。
2018/6/18
布卢姆的分类
我国的分类
加涅的分类
广义的知识观
⑴认知领域
程安排
4.科目
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狭义 的“ 学 科” 特指教学科目 , 如课程表上的 “ 语文” “数学”“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学科强调 知识内容。
2018/6/18
5.知识
(1)传统知识观:知识是事物属性与关系及其规律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 主观映象,主要以表象、概念、规则等心理形式存在着。 (2)广义知识观: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心理学家梅耶(1987)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 识和策略性知识。 课程≠学科(科目)≠知识。知识与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并列,只是课 程的主体和最重要的内容。
一、什么是课程
(2)美国学者古德莱特的层次定义 课程由抽象到具体的实践形态包括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 理解的课程:教师理解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 体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2018/6/18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2018/6/18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2018/6/18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
知识、儿童和社会是影响课程发展的三个最基本因 素和三种基本价值取向。依据三者在课程编制中的 侧重,可以把课程分为三种形态: 知识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出发,强 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课程。有系统性特点。 儿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 突出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 社会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强调社 会当前的需要的课程。
2、课程目标的取向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社会-学生-学科,是课程目标形成的源泉和基本价值取向。
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科课程理论,以学术为中心,反映学科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 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术系统性是课程的基本形式。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本课程理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人本主 义课程观就把情感(情绪、态度和价值观)与认知(知识和理智技能)和学生行动的整合视为课程 的核心。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改造课程理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主张课程应该 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并将它们付诸社会行动。
课程与教学专题
2017级小学教育全科专业
2018/6/18
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的基本概念 课程的历史发展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2018/6/18
课程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课程
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课程的表现形式
2018/6/18
一、什么是课程
1.词源学的释义
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为《诗经 · 小雅》注疏:“教护课 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这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 “课程”一词的最早出处。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 · 论学》中亦多处使用课程一词,如 “宽着限期,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其 意思是指所分担的工作程度和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程。 英文中课程 “curriculum”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 “跑 道”( race - course , race竞赛、马会、种类- course线 路、课程、进程),常被理解为“学习的进程”,但仍然有 “教程”和“学程”的侧重。 概括来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 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或教学科目。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学校情景中以直接明显方式呈现的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非正式课程。
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学习的课程。
2018/6/18
四、 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涵义 2.课程目标的取向:三种价值取向、三种形 式取向 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2018/6/18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文本形式的课程,从宏观到微观,有如下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 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是学 校教学活动的依据,计划制定应遵循整体性(地域、学段、学科)、基 础性、开放性原则,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 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是对国民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 具有的基本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在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 目标和课程内容上,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 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是编写教科书、进行教学评价的直 接依据。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课程标准关注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作出 规定,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进行描述;教学大纲关注对教学的具体内 容进行规定;课程标准是所有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则是学 生应达到的最高要求;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是一种结果性目 标,而课程标准更多地注重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是一种过程性目标。 3.教科书和其他辅助性教学材料(练习册、教学参考书、课外读物、 多媒体学习材料等),被看成实施课程的资源和载体。
1.教学内容 2.教学进程 3.学科 4.科目 5.知识 6.经验 7.活动 8.计划或方案
2018/6/18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么教” 的问题。 课程=教学内容(教什么)+进程安排(怎么教) 因此,课程外延>教学内容外延 没有教学进程安排的教学内容不能算是真正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