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货币与经济》 (1949年)影响极广。
❖ 1987年发表力作《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 献》
主要学术贡献在于研究早期的中国和西方的关系。
3、以叶乃度(艾克斯,1891--1958)为首 3.佛尔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 近年来德国汉学 家顾彬教授,可以说是一匹当之无愧的“黑马”。
19世纪汉学关注的几大领域
❖ 《中华帝国全志》1736年法国耶稣会会士杜·哈 德编写是一部多卷本的中国百科全书,概述第一 卷记了中国分省地理概况和历代大事年表;第二 卷记中国政治、经济,介绍四书五经和教育、科 举;第三卷叙述中国宗教、医学和博物;第四卷 介绍满洲和蒙古,兼及朝鲜与西藏。文学作品收 有元曲《赵氏孤儿》、四篇自《古今奇观》的短 篇小说和十几首《诗经》中的诗歌。
❖ 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 ❖ 第一个阶段 “业余爱好者的汉学”。 ❖ 诺曼, 他于1829 年到达广州,1831年他带着
在中国购到的六千多本中文古籍回国, 并将这 些书分赠给柏林,慕尼黑图书馆。 ❖ 库尔兹,完成了《秦始皇》这篇 论文。他1830 年翻译过《太上感应篇》《中经》《刘小官雌雄 兄弟》《古今观止》和《花笺记》等。 ❖ 帕拉特完成了《满族》的第一卷。著有《关于孔 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与学学说》
❖ 这个时期对中国的研究由语言、文学、哲 学和 扩大至社会和文 化等领域。
❖ 汉学刊物方面主要有《中国》、《德国东 方学 学会杂志》 、《东亚杂志》、《柏林 大学东方 1.卫礼贤和法兰克福“中国学社”
❖ 卫礼贤通过中国学社和对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包括文 学作品)的 翻译,使中国文化思想能够在德国得到 广泛传播。
传统的研究联系在一起。 第三个阶段是“学术性汉学”著名的汉学家有如下几位:
编撰出版了一本拉丁文小词典《字汇》,1696 年发表了《古今中国帝王年表》。 六:风格奇特的中国庙宇、桥梁、城墙的建筑式样
1950年以后开始注重研究中国 ,并努力 二、80年代以来的研究热点
❖ 1、以傅吾康为首的汉堡学派,主要研究明清史及中国近现代史
5 马克斯·韦伯 1864-1920)
❖ 文化社会学家、思想史家和哲学家。 《儒教与道教》 在 书中,他不仅比较了儒、道(重点在儒),而且探讨了中 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的问题。他的结论 是:儒家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他的其它著作一 样,韦伯从上层建筑(文化宗教)而不是经济基础入手探 讨社会制度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的思路相左。
❖ 成就:除了翻译《论语》、《孟子》、《礼仪》、 《易经》、 《吕氏春秋》等中国哲学经典外,还写 有《中国心灵》和《人与存在》两部专著。
❖ 他的贡献中,最主要的是儒家经典的译解。 卫礼贤 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贡献:他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彻底 改变 了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卫礼贤《中国心灵》
卫礼贤:《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7月
继晋带来了现代西方科学知识,同时也传播了东方的文 明。 ❖ 恩理格与人合编的《孔子儒家哲学》,是最早的关于 《论语》、大学、中庸的欧文一本之一。魏继晋乾隆年 间在北京编著过一部德华词典。收入了二千二百多个汉 字。 《首部德华词汇》 ❖ 二 柏林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中文图书中心
❖ 三 著名汉学家 ❖ 1 米勒 ❖ 《关于契丹国的 和地理论集》、《中国碑刻》,以及根
❖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他的学说在中国长期无人问津。随 着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和亚洲四小龙腾飞,儒家传统与现 代化问题成为世界汉学的关注点,中国出现了“韦伯热”。
德国的中国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汉学受到重
创,一些汉学家离开德国,“当时在国外
的汉学家比在德国境内的还要多” 。二战
后,德国治学重整旗鼓,达到了很高的水
❖ 4 基歇尔
❖ 《中国图说》1667年出版
❖ 特色一:《中国图说》对大秦景教碑 的介 绍;二:在十七世纪首次向西方报导了西 藏的情况特色;三:介绍中国文字的各种 类型;四:介绍儒释道三种宗教;五:传 教士所见异于西方的人文与自然奇观;六: 风格奇特的中国庙宇、桥梁、城墙的建筑 式样
❖ 5 著名的德译本
的莱比锡学派,主要研究中国先秦文史, 柏林洪堡大学亚洲研究所
主编“威尔茨堡中国学与 学丛书”,收有多部研究道教的著作; 沃尔夫冈·顾彬中文名顾彬,于1945年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1989年起主编介绍亚洲文化的杂志《东
非常重视运用世界通史和普通民族学的方 方向》及介绍中国人文科学的杂志《袖珍汉学》。
❖ 他认为在中国文化中“革命”一直作为一 种合理的手段存在。他视中国革命为近 代——现代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对国、 共两 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比较,肯定了中国 共产 。
❖ 他在汉堡大学从教27年,培养了22位汉学 博士,从而形成了汉堡学派。
❖2、以福赫伯 (傅海波1914—)为首的慕 尼黑学派,主要研究宋元史、美术史、中 国哲学及中国考古。 福赫伯长期主持慕尼黑大学汉学讲座
❖ 这部书曾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 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源来源,传播很广。
❖ 四、德国 “前汉学”时期的特点
❖ 虽然主要目的是传教,但他们在向西方传 播中国的真实信息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 献
❖ 双语字典的编纂表现出他们对汉字的兴趣, 也同时为学习汉语,认识中国提供了必要 的工具。
第二节 19世纪德国汉学的发展
❖ 第二阶段“东方学中的汉学”
❖ 汉学大多由专门从事东方学研究的进行, 代表人物有:
❖ 威廉·硕特和戈伯冷兹
❖ 硕特1826 年用拉丁文写成论文《论中国语 言的特点》获得博士学位。翻译出版了 《御书房满汉书广录》,1849 年,出版了 《哈拉契丹--西辽》,1854 年出版了《中 国文学述稿》。由于他的学术建树,被称 为“德国学术性汉学的奠基人”。
中亚部落 ❖ 3.研究方法上的推进 ❖ 19世纪上半叶的资料搜集整理----19世纪下
半叶的人文研究新思维:地理学、 学、语 言学,人种学等方法
第三节 20世纪德国汉学发展
❖ 一 专业汉学在德国的建立 ❖ 1905年德国殖民学会 ❖ 1909年德国第一个汉学学科在汉堡大学的前身—
—汉堡殖民学院诞生。福兰阁成为这一学科的第 一任教授 。 ❖ 继汉堡大学后,柏林大学也于1912年建立了汉学 学科,这一汉学学科同1887年该校东方语言学院 设立的汉语语言教学相比,更注重科研。 ❖ 莱比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也分别于1922年和 1925年建立了汉学专业,卫礼贤担任了法兰克福 大学汉学学科教席教授。
❖ 夏得:
❖ 主要学术贡献在于研究早期的中国和西方的关系。主要 著作有《中国与罗马的东方》.在中国文学
❖ 方面主要是1895 年在《通报》上发表《中国文学之基础》 的长篇连载。研究成果包括《关于中国纸的发明》等。
19世纪德国汉学的特点
❖ 1. 汉学与东方学的其他学科 ❖ 2. 19世纪汉学关注的几大领域 ❖ 汉语、汉字;中国文明;中国西部边疆及
”顾彬感叹,中国古典文学对写作“推敲”的态度,并没有被当代文学所承袭。 “中国当代作家,除了一些诗人和散文家外,都不会为了一个词、一个字去斗争。
纯语言学领域,将中文的研究和对文化 中国哲学专题论著有《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中国文化的思想世界》。
卫礼贤:《中国心灵》,王宇洁、罗敏、朱晋平译, 最负有声誉的是五卷本《中国通史》。
德国汉学的发展
德国汉学的发展
第一节 17-18世纪的德国汉学
❖ 一、十七世纪开始,传教士 ❖ 在华十年汤若望在中西交流中的贡献是巨大 ❖ 康熙时来华的德国传教士戴进贤在华著有天文数学著作
数种。 ❖ 明末与汤若望一同来华的瑞士人邓玉函 他在中国介绍了
很多伽利略的学说,著有《奇器图说》等。 ❖ 清初来华的奥地利人恩理格、雍正时来华的德意志人魏
❖ 1987年发表力作《南宋战争史的研究与文献》
先秦语言文学方面,在诗经和楚辞研究中 1950年以后开始注重研究中国 ,并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编写中国通史和撰写论文。
第二卷《近代中国哲学史》(1938年)一一明清至20世纪的哲学。 《空山——中国文学中自然观之发展》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都超越了 1、以傅吾康为首的汉堡学派,主要研究明清史及中国近现代史
4.孔拉迪和莱比锡学派 .
❖ 语言学一直是孔拉迪汉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主要学术成果有《印度支那语使役动词和 派生动词的构成》(1896年)和《东西方的 古文化词汇》(1925年)。 研究方法上将汉 学研究置于世界文化和 研究方法背景之中, 改变了以往汉学家只是依据中国古书进行 翻译、注解这一方式,从社会、宗教和 学 角度综合解释中国古代史。由此奠定莱比 锡学派的汉学研究特点。
据波斯译文编辑的《中国 》。在汉学史上,他可以被称 作德国第一位汉学家。 ❖ 2 门泽尔 ❖ 编撰出版了一本拉丁文小词典《字汇》,1696 年发表了 《古今中国帝王年表》。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对中文偏 旁部首和语义的研究在当时超过了其他辞书 ❖ 3莱布尼兹 ❖ 《中国近事》。他仔细地研究过《易
❖ 经》并指出易经的阴阳变化给他发明二进制重要的启示。 莱布尼兹完全是从世界 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中国文化的。
❖ 福兰阁对中国史研究的贡献: 他改变了以往 以 史 实、编年、朝代为主的纪实性研究 方式,从中国传 统的儒家文化角度阐述中国 文化与中国 发展的关 系和中国 发展 的过程。 《中国通史》是一部既有 对中国史料进行分 析,又具有可读性强的中国通史。
3.佛尔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佛尔克对德国汉学的贡献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的 研究。 佛尔克完成了三卷本中国哲学史专著,以此 达到他 的中国哲学研究的顶峰。 第一卷《古代中 国哲学史》(1927年)——先秦哲学; 第二卷《中古 中国哲学史》(1934年)——汉代到宋代哲学; 第二 卷《近代中国哲学史》(1938年)一一明清至20世纪 的哲学。 佛尔克译著:《论衡——王充哲学散文 选》,《墨子》; 中国哲学专题论著有《中国人的 世界观》和《中国文化的思想世界》。 ❖ 佛尔克同福兰阁的不同处:佛尔克的学术兴趣和方 向不像福兰阁那样放在中国史和现代中国政治、文 化发展的过程方面,而是放在中国哲学方面。通过 佛尔克对中国思想史的连贯论述和系统的研究,西 方人对中国哲学发展的了解也不断加深。
2.福兰阁的中国通史研究
❖ 作为汉学学者,福兰阁不仅是德国汉学史上第一位 专职汉学教授,而且也是众多汉学家中第一位名符 其实的 学家。
❖ 最负有声誉的是五卷本《中国通史》。 此书以儒家 史和儒家国家观为红线,在原始史料的 基础上对长 达几千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进行了连 贯的阐述。 福兰阁还著有《儒家史和中国国教史研究》。
平。
一、德国汉学三足鼎立的局面:
❖ 1、以傅吾康为首的汉堡学派,主要研究明 清史及中国近现代史
❖傅吾康(福兰格之子)代表作《明代史籍 汇考》(1948年)
❖ 1980年出版《中国百年革命史(1851-1949)》,认为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 近百年革命的最后阶段社会革命的完成, 西方学者尤其是 学者指责他借用共产 人 的观点对中国革命过程进行解释。
他的结论是:儒家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编写中国通史和撰写 研究成果包括《关于中国纸的发明》等。
“中国当代作家,除了一些诗人和散文家外,都不会为了一个词、一个字去斗争。
叶乃度在汉学方面的研究重点最初集中在先秦语言文学方面,在诗经和楚辞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法和视角。 艾伯哈德《中国 》,1980年在斯图加特出版第三版,从上古一直写到文化大革命。

顾彬强调,不懂外语是中国作家的“软肋”。
叶乃度在汉学方面的研究重点最初集中在 五:传教士所见异于西方的人文与自然奇观;
❖ 第三个阶段是“学术性汉学”著名的汉学家有如下几位:
❖ 顾路柏:
❖ 致力于把汉学建设成一个独立的“哲学和 之科学”,因 而他着重寻求中国的民族性特点,1896 年他发表了《女 真的语言与文学》,成为德国研究女真文学的第一人。 1902 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文学史》是德国第一部中国文 学史著作。其他还有《北京民俗学》和遗作《中国的宗 教礼俗》翻译了《封神演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