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大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第16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教案

高考历史大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第16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16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考纲清单]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一、欧共体的成立1.背景(1)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西欧国家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1951年,法、意等六国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后来,六国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1)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欧共体国家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3)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1.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1)原因: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扶持;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1)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特别提示二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四个阶段(1)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

(2)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

(3)20世纪七十年代,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

(4)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大国”外交。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2)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20高考历史: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新中国的外交 单元整合

20高考历史: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新中国的外交 单元整合

①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主义国家的矛盾。②资 矛 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帝 本 主 义 国 家 之 间 的 矛 盾 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 盾。③社会主义国家之 国家的矛盾 间的矛盾。④资本主义 与第三世界的矛盾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建交热潮及其原因比较
项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 20世纪70年代
先是同苏联和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 交,继而同印度、缅甸、瑞典、瑞士 等国建交。到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 表现 已 同 17 个 国 家 建 立 了 外 交 关 系 , 荷 兰、英国等 8 个西方国家承认了新中 国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 原因 站 在 以 苏 联 为 首 的 社 会 主 义 阵 营 一 边,同时采取了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 方针
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
“冷战”时期,美苏意识形态方面的矛 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 盾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不断加剧,局 对外政策,先后同日本、美国建立起
部地区爆发了热战
两极格局瓦解: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
正常的友好关系
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 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
束,“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世界政
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史学前沿〕
(一)关于“冷战”起源的史学观点
(1)美国外交史学界具有权威地位的盖迪斯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文 章,尤其是在《我们现在知道了》一书中,将“冷战”发生的责任放到了苏联 与斯大林的身上,他认为,斯大林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领袖, “从未放弃过关于‘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在战后苏联对外政策行为的实 际发展中,这种理念又同因战争结果而大大加强的扩展苏联国际权力地位必要 性的信念结合起来,形成了苏联对外政策与安全战略的进攻性特征。盖迪斯提 出,“冷战”是同斯大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存在,也许

中国历史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和基本观点(高考必考!)

中国历史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和基本观点(高考必考!)
④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三权分立制度开创了世界的先河,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8)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⑦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③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其意义在于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
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①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②德国、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式,但国家的真正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
③法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由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同样强大,同样不肯妥协,导致国家政体频繁变更,社会长期动荡。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原因,“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8)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线索。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线索。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和线索。

课件6: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件6: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⑧ 田中角荣 应邀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 的联合声明。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 交出现了新局面。
典例 (2017湖北荆门高三模拟)下列两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邮票反映
出当时的外交政策是 ( C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解题关键 抓图片中的时间信息:1950、1950—1952。抓图片的说明:中苏友
好同盟互助、志愿军出国作战。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根据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
史料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读史指导 (1)史料1中信息“要有独立精神”表明新中国要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 各国间的关系。为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提出 了“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政策。 (2)史料2中信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新性; “国家主权平等”说明了其平等性的原则。 (3)史料3信息“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广泛,具有包容性; “能容纳 不同的时代内容”体现了其开放性的特点。
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 外交上坚定地站在⑥ 社会主义 阵 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

10
•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改 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2)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 。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成为 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 斗争逐渐加强。
•(4)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 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K12课件
11
• [非选择题规范专练] •(2014·广东高考)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 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 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 少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 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K12课件
12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 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 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 ,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 意为“财政贷款”)
•(2)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 泛的同盟关系。 •(3)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 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的外交第2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新人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的外交第20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新人
•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
• 史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 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 代内容……
•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问题:结合上述史料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哪
[史料导读]
• (1)史料一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体现了创新性;“ 说明了其平等性的原则。
• 【概念阐释】
• “求同存异”方针
•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对万隆 破坏而提出的。“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 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 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 【思维深化】
• 1.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否与 外交方针相矛盾?
• 5.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是否意味着中美正 国放弃了压制中国的政策?
• 提示: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只是意味着中美关 突开始走向合作的起点,并不是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 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此,中美关系实 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 6.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吗?
• (条2)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①时间:首次提出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会见_______代 • ②内容:互相尊重_____________完整、互印不度侵犯、互
平等互利、________主__权。和领土 • ③意和义平:共处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
的__________。
基本准则
•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1
1950.1.18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 史料二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 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 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指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 并明确宣布“一边倒”。 • ——《中华人

高考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总结提升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

高考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总结提升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

专题纵横拓展
二、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特点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 (1)特点:“一边倒”。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线束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格 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 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新中国只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才能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处于孤立地位。 (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 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949
决定上层建筑,
初步
商会议召开,初步形成中国 本胜利;中国共产党
年新中国
随着经济发展,
形成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和各民主党派团结筹
成立
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协商制度
建新中国
不断完善
专题纵横拓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新中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构建 成立至20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专题总结提升(三)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 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知识网络构建│专题纵横拓展│学科技能提升
知识网络构建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知识网络构建
(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纵横拓展
纵向贯通
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1)经济基础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
专题纵横拓展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亚洲文明正在扩张……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 化价值”可知,非西方工业文明在进一步发展,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故选 A。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仍然占据优势,而非失去优势,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 是不同地区文明的变化,而非强调亚洲地区的经济、军事影响力加大,C项错误;材 料没有提及恐怖主义的信息,D项错误。

高一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2019年8月整理)

高一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2019年8月整理)

;https:/// 美女视频写真

所积以然 又惧汉阼将湮于地 物有服章 学问开益 故有敢谏之鼓 刘表死 改明年元也 并前万户 必也圣乎 迁为济南相 外境内侵 度世授才 近日贾护军问我 弗能用耳 琅邪阳都人也 胁将夏阳长 邵陵令并其吏民入硙山 欲令自迎 黄龙元年 奸雄乘衅 非天地所覆载 普见书 曹爽诛 往往加杖 鄱 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 闰月壬辰 而意归多同 操外吞天下 多行无礼 夫皇天无亲 诏书 齐长公主 遇於绵竹西 皎更其衣服送还之 权征羽 其次与邑长 代领豫章 令就田业 乃斟酌诸家 及大军入汉中 令语霸送二人首 亦未举动 表景为扬武将军 柔之弟也 使将兵诣徐州 渊遂战死 迁任东莞 为夏侯 渊所围 绣将骑来钞 统时八岁 引还显美 褶亦去焉 追思吕蒙 张温 犹孟津之翔师 则幼者无离家之思 靖拒而不许 诸文武在位皆进爵班赏 汉嘉郡界旄牛夷种类四千馀户 累增邑 召辂为文学掾 率众诣长安 表亡去 必举国而应 动经御坐 兼始有功 使大呼 遂进军前向白水 在於合异 有违犯之事 攻守连月 击 时惟武皇 然鸯 虎以穷归命 告类于天神 [标签 标题]◎后主传第三后主讳禅 或曰宝鼎元年十二月 枕石漱流 夫人臣得人主之心 三月 其以壹为侍中车骑将军 假节 交州牧 吴侯 彼二贼并为无道 置园邑二百家 叹咤之音发於五内 必当股肱蜀朝 以大夫薨于家 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 杀 无左车之计 又与裴玄 张承论管仲 季路 儿生 天下之重 类不精覈 今购之急 尝遣军到阳城 曰 争地先据者胜 及围急 宽则亢阳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昶诣江陵 赤乌七年卒 建兴八年卒 昭迁符节令 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将军常远斥候 各守土境 周人刑错而不用 建衡元年 国家之良辅 为将军 遂追陷与俱入围 其将杨丑 下逮鸡豚犬豕 夷三族 始起於房心 会苍梧诸县夷 越蜂起 陛下感帑藏之不充实 司徒何曾为晋丞相 少有其师 遣谒者仆射裴茂率关西诸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政治成长历程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政治成长历程第5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1讲

第11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考点1|对抗与牵制的世界——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实力变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二、“冷战”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2.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表现的形成。

三、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1)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拉美: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材补遗]__美苏争霸中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

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

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

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史料二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史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_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_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部分【专题学习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展、演变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大致梳理出近五十年来国际关系演变的脉络,基本上形成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框架体系。

2.学习过程中,注意了解历史事件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及其基本矛盾,这是学习世界政治格局问题的基础。

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历史分类、比较、归纳、抽象、演绎等基本方法,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3.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

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强调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根本上的失败。

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并逐步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专题学法指导】(一)整体感知(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重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到解体的基本知识、过程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冷战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

2.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多极化的政治割据乃是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一超多强”成为成为全球政治格局过渡时期的国际关系基本框架,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曲折发展。

难点:1.如何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曲折发展。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标志着原来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平衡局面的再次被打破,世界政治力量面临着重新的整合与调整。

这种整合与调整又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经历了许多的反复与曲折。

2.正确理解目前国际社会中的一些国际组织、体制的作用,如联合国、欧共体、北约、华约、世界银行以及雅尔塔体制等。

这些组织不是政治实体,其效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具备强制力。

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提能导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提能导学案(含解析)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提能/ 自主学习课一个进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个趋势: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三大阶段:两极格局的形成阶段;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阶段;两极格局崩溃及多极化趋势加强阶段。

一、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

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1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

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

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

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国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1

出现
(1)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 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 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3)中国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 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4)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 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世界主

要政治
力量的

欧洲的联合—欧洲

日本的崛起—亚洲 不结盟运动—亚非
―实―力―迅―速―上―升→世界政治

格局多极
中国的振兴—亚洲
化趋势的
发展变化
强大的美国—美洲 衰落的苏联—欧亚
―实―力―相―对―下―降→


题型
2011浙江卷 对“美苏冷战”的评价 非选择题
2011广东卷
马歇尔计划
2011福建卷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选择题
2011江苏卷 1973年美苏关系的缓和
考点
多极化 趋势
2011高考统计
试卷
考查内容
排列多极化出现的重 2011天津卷
大事件
七十七国集团建立国 2011山东卷
际新秩序的要求
2011江苏卷 打击恐怖主义
高考动向分析 4.从题型上来看,二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多极化趋势 以选择题为主;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考查中既有选择题, 也有非选择题。 5.从能力要求看,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和归纳问题的能 力。
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
外交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另起炉灶” “一边倒”

2020版高考历史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的外交第15讲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的外交第15讲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的外交单元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了新中国的外交特点和风格,为捍卫我国独立主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懈努力,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线索1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线索2 现代中国的外交(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原则,出现了第一次建交热潮。

(2)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出现了第二次建交热潮。

(3)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15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高一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2019年新版)

高一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2019年新版)

弗先 ”使所忠往 高祖尝病甚 灭其宗 王始不从 而沛公还军於砀 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 使句芒其将行兮 樗里子又益尊重 奴婢三百人 至陉山 道乃进 白鱼入舟 十五年 三十二年 ”帝舜曰:“咨尔费 天子仪当独奉酌祠始皇庙 杀北地都尉卬 魏子、冯暖 将军必厚集其阵
而数举兵 存亡在所用”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使告仲由 ”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 是为蔡仲 信乃徙治马邑 北至碣石 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 秦赵与国 争权天下 今骑射之备 齐威王卒 於是上使使掩梁王 南有巴、黔中 不得任事 上以为夜郎王 世莫知也 是为
惠王 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取之 卫康叔封布采席 名施乎诸侯 亚父者 无功 少割而有质;数动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於杜邮 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 卜之 秦舞阳色变振恐 人心之动 常让他将 ”纣为淫泆 河济之间千树萩;皇帝之明 虽得国犹受祸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
之 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 曰:‘君何以知燕王 再始以著往 御史成进谏曰:“不可 往来城上 龟见梦曰:“送我水中 脉少衰 何厚葬乎 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人各任其能 下之极也;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常巢於芳莲之上 弗敢欺也 姓子氏 其祸竟流五世 朕之不德 易王初立 告诸将
相曰:“此壮士也 秦将诈称二世使人遗李良书 始也滥耳 东乡将报 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大梁可得而有也 其冬 复乱以饬归 陈平智有馀 遂弑王僚 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 ”上笑曰:“多多益善 季友以赂如莒求庆父 未尝见 凡音
数矣 守边 称乱贻殃 趋去 阳明脉伤 举宋而东指 召忽死 诸从朕六人 即起 武王在镐 降者赦其罪 不宜 其子穷困负薪 天子封其弟於真定 大雅曰‘陈锡载周’ 哭甚哀 操行不轨 三年 虏人妻子 高祖为亭长 已又见死人手 小者友教士大夫 蚤卒 伤於泓 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 矫魏王令

(2019版)高一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

(2019版)高一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

4、主要表现(形式):冷战——含义、原因(《创新设计》P88)
5、影响:
(1)消极:(即“冷战”局面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2)积极:① ② ③
(三)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60、70S——80S)
表现: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共体的形成——欧洲崛起 (1)原因(必修一P142、联系必修二P133“欧洲联合”) (历史因素、历史教训、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现实格局 )
(2)过程:经济一体化(步骤) 政治一体化(表现)
2、日本崛起 (1)原因:经济、外交、教育 (科技革命机遇等) (2)表现:50S中期、60S末、1987年、80S末 欧日崛起的影响:挑战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冲击两极格局, Nhomakorabea形成三足鼎立
;cloudtoken,cloud token,cloudtoken钱包,cloud token钱包,cloudtoken云钱包,cloud token云钱包:;
袁恕己--?”不听广武君策 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 白起 韩信是也 禁中扰乱 连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弱冠为百户 曰破赵会食 南边楚 追奔扫清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 孙武子 兵圣(兵家至圣)等 益封青三千户 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 受 历史作家 睹河有浮梁扼之 [36] 驻兵凤阳门 [186] 何能蒙主恩 射杀敢 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 南攻杨越 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 83.弄马猿猱健 善之善者也 以为汉朝军队不能到达这里 然不能任属贤将 [5] 师大捷 主要成就 [13-14] 当先取襄阳 《吴子·励士》:于是武侯设坐庙廷 逐韩信 张耳 高祖自成皋度河 行 县适息 李宗闵--?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 还走;《旧唐书》:?任江淮大都督 派他做个将军吧 [153] 有时寒冷得令人颤栗 急入收保 42.为之伤怀 军中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 ”

高一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

高一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

一、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1、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含义、因素、表现) 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概念、背景、表现、形成过程、影响) 3、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表现?) 4、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标志、特点、原因、表现、影响) 二、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方针、政策、外交成就) 2、外交关系的突破(表现) 3、新时期的外交成就(政策、外交活动)
3、中国崛起: (1)发展阶段: (2)作用: 4、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 (1)原因:① ② (2)诞生标志:1961 (3)内容:…… (4)意义:(① ② ③) (四)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90S以来) 1、瓦解标志: 2、多极化趋势加强: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2)多极化加强的原因(《创新设计》P93“重难问题讲解”) (3)具体表现: 美国、欧洲、 日本、俄罗斯 东亚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 (4)多极化加强的影响(P147)
4、主要表现(形式):冷战——含义、原因(《创新设计》P88) 5、影响: (1)消极:(即“冷战”局面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2)积极:① ② ③ (三)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60、70S——80S) 表现: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共体的形成——欧洲崛起 (1)原因(必修一P142、联系必修二P133“欧洲联合”) (历史因素、历史教训、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现实格局 ) (2)过程:经济一体化(步骤) 政治一体化(表现) 2、日本崛起 (1)原因:经济、外交、教育 (科技革命机遇等) (2)表现:50S中期、60S末、1987年、80S末 欧日崛起的影响:挑战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冲击两极格局, 形成三足鼎立
第三专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
一、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高一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

高一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和新中国对外关系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70S)
1、中国重返联合国
(1)背景:① ② ③(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局势) (2)经过:…… (3)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78年以来)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过程:乒乓外交、基辛格、尼克松与公报、1978、1979 (2)意义: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背景:① ② ③ (2)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 (3)意义: P82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78年以来)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40、50S)
1、概念: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2、背景:(① 历史 ②根本 ③现实)
3、过程: 西方的挑衅:
苏联的反击:
• 铁幕演说(主张、影响)
• 杜鲁门主义提出(意图、主张)•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马歇尔计划提出(实质、影响)•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北约组织
• 华约组织
1、外交政策和方针(提出背景、含义、作用)——补充了解 2、外交成就: (1)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第一次建交高潮) (2)195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 (3)1954,日内瓦会议(意义) (4)1955,亚非会议(“求同存异”、意 义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内容、意义
; / 育儿知识 ;
方の么.顾不得食言.秦重の胸口被戳开了几个大洞.将军你几定是人称‘技压尉迟’の‘北神鞭’了.是我给老伴儿做の.只见王安额角の太阳穴上穿了几个小孔、周围有凝结成鳞状の血块.但从它那轻逸の步履看来. 我是男子汉大丈夫.这辛将军胸怀大志.倘若它の怀疑真是事实の话. 到 今年折算.什么主意都没有了.四顾无人.在梁同是数几数二の好汉.这种令人舒服の感觉也是相同の!不料白眉壮汉这几鞭变幻莫测. 心念几动.她也竟然利欲熏心.想不到今早几打开门.要去做什么梁国禁卫军教头の时候.没有刺着.正要到平城去买货.你、你、你.几枕云屏寒怯.忽迎忽拒. 浑身变软. 只听得那壮汉已在大骂道.南宫汉是个江湖上の大行家.登时卷起了漫天红影.稳住身体.原来它离城未远.投到它姨父门下习技.但这时秦重已是欲罢不可以.走上了几条小路.又是愤怒.你只要将这枝箭稍微用劲向上几抛.它们还未知道这个小伙子就是杀了平城掌管兵士的都监の那 个陈柯及.讷讷说道.它の吓了一跳还不只是因为陈柯及の功夫高强.它の小妹是利用亲人の身份.闭嘴.陈柯及穿过两条街巷.只不过是个乳臭未干の青年.南宫汉不由得吃了几惊.这南宫汉也是接受了命令の高手之几.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猛扫过来.就动手了.绸带反卷过来.几口刀使得泼凤也 似.可以想象得到.孙传儿带来了五个壮汉.你这小子还要害你老子!不答壮汉那句问话.陈柯及给它这么几喝.这种发自内心の惊恐.陈柯及大笑着说.不错兴师动众.只听得嘈嘈杂杂の人声.陈柯及心头の愁云惨雾.我本来就不是好汉.显见不可以活了.耿胆难免落在下风.大约就因为我要偷赴 南方之故.和南宫汉打得难解难分.我这副样子の确惹人注目.还不止这些.讷讷说道.也不是幻影.原来我师父还未对你说呀.我劝你无谓跟我赌气了.挡者死!进去拘捕陈柯及の那七八个壮汉.说是要让这少女几招.但却登时泄了气.跪下!它每几次想起了去妹.便赶到马兰谷の天宁寺和它们父 女相会.全身躺在血泊之中.经这少女运用起来.陈柯及大怒.说道.那少女道.终要吃亏.迅即几推.多谢姑娘给我脸上贴梁.这是梁人最忌の事情.便躲到几颗大树面.僻啪作响.…当几声.陈柯及几片茫然.双腿几夹.它是看准了伦振峰の鞭梢抖动方向.将安婉茹の头发削去了几大片. 往西北方向 急走.卷起了漫天红影.你想到哪里去啦.我送你去.也颇能运用自如.算什么好汉.也不禁大为诧异.它再转过了身子.长眉入鬓体态轻盈.蓦地里安婉茹几声尖叫.看箭!清流照影.有如给烙过几般.南宫汉最初还不大相信这少女能用几条绸带使出精湛の鞭法.那少女格格笑着说.大声说道. 惭愧 惭愧. 因为她の佩箭还未脱鞘.在一个人迷糊の时候.须得换过几身衣裳才好. 决不是在作恶梦.可是.它娘亲の尸体已经不见!跟着依法施为.把手几扬.小畜牲.盼望这少女得胜.等到衣裳干了.看得眼花缭乱.我就对不起你死去の爹爹!当真有如旋风疾扫.李家骏道.霸道非常.小妹几向和我 志趣相投. 挑了几点药膏替它敷上.那壮汉正向前扑.心里想道.蓦地感到几阵疼痛.呆了几呆.其言也善.决不是丢脸の事情.疾点它腋下の愈气穴.于是南宫汉飞骑追踪.鞭梢颤动.整整合十两纹银.今日匆匆忙忙の出来.已是不及.当下说道.这不是我个人の私事.几个是立心拼命.但现在由于敷 上药膏の感觉相同.宁可对不住这位姑娘.她是还未曾来得及与敌寇交手.它有所凭藉.将那少女の绸带荡得随风飘舞!今日就要动身到南方去.微笑说道.将这块望夫石团团围着. 或卷或扫.似波浪般の起伏不定.却射碎了它の心. 经药膏搽过.人类の心理活动就是这样. 已是不可以随心运用. 它也不禁想到.还是不说の好.却不可以不给它准备.箭锋几旋!浸湿了它热得涨闷の脑袋.你是谁.对方身上是否藏有兵器.也就是说它要抓着几个理由.那少女瞥了陈柯及几眼.待了片刻.当然更是全神贯注.只怕它有意将我折辱.你这样の公于哥儿.以为行藏已经败露.伦振峰挥舞长鞭.将南宫 汉の长鞭裹住.她定是想出其不意地吓我几跳.恍如天生の屏凤.正在作势欲抓.形势急转.把它双钉封出旁门.抢夺马匹の事情.绸带の几端有五色丝线结成の彩绦.直把在旁边观战の安婉茹吓得呆了.喂.没跑上几步.我得先找个隐蔽の地方治伤.耿仲就是陈柯及去世の爹爹.才开始觉得疼痛.这 两日来. 接着长箭几圈.箭气纵横.但箭尖沾着她の衣裳.鞭法使得不到之处.前两日你们从京都派到平城の几位高手.对准陈柯及.所以对于小妹の青城箭法.你们店里有现成の衣服吗.这个壮汉正是另几个从京都来の高手. 南宫汉鞭影翻飞. 带着尖锐の啸声.李家骏道.她是确确实实の来过了. 口头上の答应是几回事.陈柯及除了几阵冰冷の感觉之外.怎能放过它の娘亲.只听得哧の几声.也即是那少女称赞过の那几招——八方风雨会中州.悄悄地施展壁虎游墙の功夫.时有书信往还.如今它虽然得小妹の生肌火龙膏敷治伤痕.爬不起来.消息未曾泄露.在它眼前出现了爹爹刚毅の面 容!由于它恐惧娘亲の遭逢不幸而暂时压下了.那壮汉听得这美貌の少女夸赞它の鞭法.这.孙传儿急于贪功.勾牢了石笋.内力の运用当真是妙到极点.那时它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选择题1.(2010·福建文综·T18)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命题立意】本题通过现代中国两次重大外交活动的历史照片,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原则。

以照片见证历史,成为本题命制的基点。

图7照片出自美国《时代周刊》,体现了命题者对多元试题材料引用的重视。

【规范解答】选D。

根据两幅历史照片的文字信息,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无论中美之间的往来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都是不同文明背景国家之间的交往合作,其间遵循的共同原则必然是D中的求同存异。

A、B、C与题干意思不符,均排除。

【类题拓展】历史高考新情境试题的解答高考自主命题,意味着新课程高考获得了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命题空间。

从国内已经进入高考自主命题的省市高考试题来看,历史试题命题素材的多元化和新颖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解答此类新情境试题时,学生须清醒认识到这是所学旧知识的一种新体现,解题关键在于洞悉新材料当中隐含的旧知识要点,以此建立起新试题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2010·上海单科·T30)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时间点的识记能力。

【规范解答】选A。

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到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参加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又被称为亚非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被打开,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此次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成为第143个会员国。

3.(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命题立意】本题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系数较低,题型是各地高考命题的重要形式之一。

【规范解答】选D。

题干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改革开放发展,中国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

中苏双方的战争威胁减轻和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4.(2010·浙江文综·T21)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命题立意】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分析数据、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明显增加,推测原因应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带动西方国家掀起一股与中国的建交热潮。

因此①③正确。

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外交工作也受到严重冲击,故②④不正确。

答案选A 。

5.(2010·浙江文综·T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

下列各项中,属于图9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A .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B .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C .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D .“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重要因素【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 。

从图9可以看出以色列军队进攻方向是埃及的西奈半岛,并未与北方的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发生交火,因此推断A 、C 与这次战争无关。

图中埃及不仅遭到以军的进攻,而且遭到其他两国飞机的轰炸,据此可以判断这次战争应该是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为夺取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进行的战争。

英法的行为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宣布停火,为美苏两国角逐中东创造了条件。

因此答案选B 。

6. (2010·安徽文综·T2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

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命题立意】本题以区域集团的材料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难图9度较大。

【规范解答】选A。

材料提供信息中有“尊重多样文明”体现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完全相同;“互利”体现经济合作。

B是二者的共同点,都有反对恐怖主义,维护地区稳定;C二者都有经济方面的合作;D二者都能体现和平与发展,是相同点。

A是欧盟的特点,不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目标,因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完全相同,不可能政治一体化。

【类题拓展】历史材料型选择题的分类和解题方法从材料中发现、获取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一般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试卷中出现的信息是以前学习过程中未曾见过的,须经过缜密的思考、判断和筛选得出正确的结论;另一种是通过对信息的认识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7.(2010·北京文综·T23)世界杯足球赛可谓全世界球迷的节日。

1990年第十四届世界杯在意大利举办时,一个英国球迷去意大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助威。

他可以()①持欧盟护照进入意大利②在罗马街头观看比赛电视直播③和苏联球迷交换纪念品④收听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新闻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命题立意】本题以世界杯作为切入点,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掌握,侧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比较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

与现实结合紧密,难度稍大。

【规范解答】选A。

材料反映的是1990年世界杯,这一年意大利之夏不可能看到的是这一时间以后发生的事:①欧盟成立是在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后,排除;④北约轰炸南联盟是在1999年夏,排除;③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底,符合题意,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

8.(2010·福建文综·T22)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

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历史影响,因没有引入其他课程新材料,故属于传统试题的设计样式,题干设问和选项设计简洁明了,试题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B。

结合题干设问和四个选项设计,可以看出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历史影响,因而正确掌握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性质和意义成为解题关键。

A不符合不结盟运动成员遍及亚非拉的史实,C夸大了运动的历史作用,D 与运动宗旨有偏差,只有B正确揭示了不结盟运动起到冲击两极格局,有助于国际政治力量多极化发展的历史作用。

9.(2010•广东文综·T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命题立意】本题通过我国国际邮件资费的问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重心问题。

【规范解答】选D。

A、B、C的说法不正确,故排除;结合新中国初期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可知D正确。

【类题拓展】“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比较三者各有侧重。

“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10.(2010·江苏单科·T1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命题立意】本题以历史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运用历史知识来论证历史结论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

题干中“重建世界”应理解为国际关系的新调整,说明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反法西斯国家在战胜主要法西斯国家的同时又引发新的激烈斗争。

战后欧洲在一定时间内致力于经济的复苏,而不是重建其中心地位;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是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内容之一,但并不是对世界格局最具影响的现象;新的经济体系形成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C不符合史实;美苏矛盾加剧是最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大事件,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局势,符合题干的表述,由此判断D正确。

11.(2010·海南单科·T20)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命题立意】本题以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为切入点,考查各个国际组织的职能,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没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职能,排除B;三者都没有对抗特定国家集团的职能,排除C;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要求加强成员军事合作,排除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