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虾稻产业异军突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江:虾稻产业异军突起
作者:暂无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第23期
又到一年吃虾季,“虾乡”潜江虾红稻香迎盛会。

首届中国(潜江)国际龙虾·虾稻产业
博览会暨第八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日前开幕。

“在北京请客,如果请你吃涮羊肉,那你是普
通的朋友,如果请你吃小龙虾,那你是尊贵的朋友。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巡视员丁晓明
在龙虾节上向众人描述北京小龙虾餐饮市场的火爆。

“世界的龙虾看中国,中国的龙虾看湖北,湖北的龙虾看潜江。

”潜江正是全国小龙虾产
业那颗最耀眼的明珠。

17 年,从无到有,从育苗到养殖,从烹饪到加工,潜江已经形成全国独一份的小龙虾全产业链条,形成了180 亿元的大产业。

但潜江人从不满足,目前,潜江正加快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全国唯一的“虾—稻”完备产业链条,努力使“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00亿元,打造全国“虾—稻”产业第一市。

虾稻开始唱“主角”
“以往我们重点推荐小龙虾,看重的是市场的认可度。

现在,我们想将虾稻的品牌打出去,是因为‘虾稻共作’模式提振起的信心。

”6月9 日,首届中国(潜江)国际龙虾·虾稻产业
博览会暨第八届湖北(潜江)龙虾节开幕,潜江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笔者说。

政府的决心给了企业信心。

首届“虾博会”现场,湖北虾乡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乐向大家介绍,该公司新
推出的“虾咪”品牌,将虾乡稻深加工后,其市场价格一下子涨了10 倍。

举办“虾博会”不是为了秀肌肉
“去年的龙虾节开幕式在一家中学举行,而展会则设在街头,由于场地有限,许多企业遗
憾没能参加。

”潜江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向笔者感慨道,与今年的规模相比,以往的规模都
显得很“寒酸”。

诚如该负责人的感慨,今年的龙虾节在面积达14000 平方米的龙展馆举行。

而龙展馆的建
设又创下了“潜江速度”,从去年8 月份开工,到龙虾节正式启用,整个工期仅10 个月。

我们发现,即便是龙虾节已经开幕,龙展馆依然没有在网络地图上标识。

但该馆目前可同
时能容纳400 多家企业参展,成为潜江新的地理坐标。

有了展馆,潜江可以大胆地办“虾博会”。

“虾博会”承办方、武汉食和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弘浩向笔者介绍,此次博览会
共设龙头企业、电商平台、主产地、餐饮名店等9 大展区,展示上万种产品,“无论是展品还
是规模,无疑是全国最大,覆盖龙虾养殖、繁育选育、冷链运输、餐饮、电商、深加工、产业
文化等全产业链”。

举办“虾博会”仅仅是为了秀肌肉?“要保持小龙虾领导地位不动摇,单靠纯拼养殖规模
已经行不通。

”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向笔者介绍,举办首届“虾博会”希望借助全球
专家力量,以科技、市场力量在有限土地上实现产业腾飞。

实际上,龙虾节对潜江而言,并不是“独一份”。

6 月6 日,安徽合肥长丰县首届龙虾文化旅游节开幕;6 月9 日,有“龙虾之乡”之称的江苏盱眙县举行了互联网龙虾节;6 月10 日,浙江湖州龙虾节开幕……
据了解,在小龙虾盛产的夏季,全国大大小小的龙虾节多达10 余个,大有与潜江龙虾节“打擂”之势。

“小龙虾不只是潜江独有,但‘虾稻共作’则是潜江独有。

”潜江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将虾与稻结合,潜江已开始重点整合两张“王牌”。

2017 年初,潜江市委1 号文件指出,把虾—稻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品、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富民工程,推进虾—稻产业全产业链升级发展,打造中国虾—稻
产业第一市。

潜江市更是以数字明确了目标,到2020 年,全市“虾稻共作”面积将达到100 万亩,小
龙虾产量将达到20 万吨,虾稻产量将达到65 万吨,实现标准化种养全覆盖, 品种优质率100%,实现虾稻产业综合产值800 亿元,虾稻产业在全国确立领先地位。

“虾乡稻”每年有两个月脱销
显然,王牌对王牌,“稻虾”这张王牌已享誉全国,而“虾稻”则显得有些势弱。

“不是没有销量,是没有产量。

”据湖北虾乡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乐介绍,该
公司2012 年成立时,虾稻的种植面积只有80 亩,“当时稻米一经推出,马上被抢购一空。

”而现在,湖北虾乡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有5 万亩“虾稻共作”种植基地。

刘军是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公司创立之前做的是化肥、除虫剂生意。

“本来
想潜江偌大的水稻市场,可以满足化肥等产品的销售,但生意越来越差。

”刘军的生意变差缘
于“虾稻共作”模式对于大米安全的重视。

他介绍说,小龙虾本身对水质要求就比普通鱼类都
要高, 在小龙虾的养殖水域,稻农严禁滥用农药和化肥,促进了水稻的无公害生产。

没有生意的刘军,开始进行“虾稻”种植。

“水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
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饵料;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

在这种优势
互补的生物链中,水稻的品质得到了保障,生产的稻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

”王乐介绍,由于采用了湖北农科院的改良稻种,生产出来的米质多项指标可达国际一级标准。

“市面上普通大米售价每斤2元,虾稻最贵可卖到29 元每斤,最便宜的也要三四元。


王乐说,即便如此,“虾乡稻”大米每年仍有两个月处于脱销。

一个再传统的行业,一种再普通的食物,做到用心,就会变得不平凡。

在虾乡稻展会现场,笔者看到,一个类似火锅的小锅煮出来的大米香飘四溢,吸引了很多人试吃。

“倒上一斤米,
加一瓶550 毫升的矿泉水、点一块酒精,20 分钟后生米变熟饭。

”王乐介绍,这个公司新开
发的“煮饭神器”让做饭有了标准,而大米就是“虾稻共作”的产物。

一粒粒普通的稻谷,经过脱壳、打磨、分拣、包装等工序,变身成一袋袋晶莹剔透的大米,装箱上车,发往各地。

如今,潜江主打“虾乡稻”的大米企业一路走来可谓势如破竹。

据统计,目前潜江“虾稻共作”面积达50 万亩,2016 年虾稻创造产值32 亿元,注册相关企业数十家。

“小龙虾+N”模式悄然孕育
然而,潜江的虾稻企业并不满足产品畅销的现状。

首届“虾博会”现场,王乐还介绍了公司的拳头产品“虾稻鸭”。

他说,这一复合种养模式生产,最大的特点就是绿色环保,不用施农药。

每亩稻田饲养13 只鸭子进行除草除虫,既能保证虾和稻的产量,也能多增加养鸭的收入,“目前一只鸭的售价是100 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

围绕小龙虾养殖,潜江还在多地探索“小龙虾+ 鳝鱼”“小龙虾+ 莲藕”“小龙虾+ 鱼+ 稻”“ 小龙虾+ 龟+稻”“小龙虾+ 泥鳅+ 稻”等等种养模式,一个“小龙虾+N”的系列创造模式正在悄然孕育。

在熊口镇庆丰村金浪葡萄基地,几十名工人在阳光下紧张劳作,成片的高架大棚里挂满青藤,种着早夏黑、阳光玫瑰、鄞红、美人指、巨玫瑰等多个葡萄品种。

这片500 亩葡萄园原来种植棉花,亩均收入不过千余元。

去年,金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将来自中国大棚葡萄之乡——浙江温岭的先进技术和种植模式引入这里。

“6 月中旬,第一批早夏黑就能挂果上市啦!”公司技术总监告诉记者,棚内葡萄实行统一水处理、集中供应营养液、采用生物菌剂防治病虫害等生态种植管理方式,预计亩产值可达2.5 万元。

立足本土特色,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潜江通过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旱田区域重点发展高效果蔬、高蛋白大豆、潜半夏、西兰花等优质特色农产品,拉动平原水乡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潜江蔬菜基地达10 万亩,高蛋白大豆基地达5 万亩,潜半夏面积达2 万亩。

开展创新研发,也成为了潜江企业立足发展之本。

王乐向笔者展示了公司刚研发出来的“虾咪”。

我们看到,所谓“虾咪”,一罐有900 克,米粒呈现黄褐色。

王乐介绍,“虾咪”是将虾乡稻进行碾轧,再增加1% 到3% 的甲壳素,最后进行“粘连”而成,“这款产品富硒含锌,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


“我们普通的虾乡稻在三四元之间,而‘虾咪’的市场定价则要40 元。

”王乐说,“虾咪”预计将在今年10 月份推向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