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天使”与背后的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天使”与背后的母亲
作者:多利
来源:《女士》2016年第03期
琴棋书画,她样样精通,出版过个人书画集、画集、小说、个人音乐专辑……她就是被西方人称为“东方文化的天使”的林曦。
人们好奇:如此标准的中国式才女,究竟是怎样炼成的?2015年5月,林曦将自己母亲的教育理论披露出来。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林曦光环的背后,隐藏着一位母亲超然的智慧。
枯燥大法
1983年,林曦出生于重庆,母亲是位成功的广告人,很有个性和主见。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母亲的婚姻并没能维持长久,所以小林曦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身为广告人,林曦母亲头脑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创意,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她对女儿的教育上。
她认为:“婴幼儿时期,小朋友安静和专注的时间越长,未来智商就越高。
”她自创了很多超强的训练法,其中以让林曦半岁开始劳动才能吃奶最为离奇。
具体作法有两种,一种是“摘棉絮法”:把棉花撕成若干棉絮洒在呢子布上面,然后让小林曦一根一根把棉絮摘下来,从一天一张,到一天数张。
另一种是“胶绳解结法”:把胶绳打上若干疙瘩(不是死结),让小林曦一个一个解开,从一天十个到上百个。
这两种别出心裁的训练法,被林曦称之为“惊天地泣鬼神”。
她曾向外婆求证,幼小的自己是否试图反抗,像大多数幼儿那样哭闹。
外婆笑着说,当小林曦企图反抗时,母亲会微笑着在不远处摇晃奶瓶。
几次下来,林曦就清楚地认识到,哭闹是没用的,只有干完活儿才有得吃。
林曦颇为感慨,深深觉得这就是个比狠的过程,斗智斗勇自己远敌不过厉害的老妈。
不过,母亲的训练法听起来虽然奇特,效果却是非常显著,林曦两三岁的时候就可以专心看书一下午。
母亲几乎不给林曦买任何玩具,基本上是一个气球玩一周,一串钥匙玩半年,并不是买不起,而这正是林曦母亲的另一大教育理论:不能过多给孩子新鲜劲儿,习惯枯燥,才能培养专注。
对于这个理论,林曦本人也很认同,尤其她看到现在那么多小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和半间屋子的玩具,就会感到担心:那么强烈的感官刺激之后,孩子们如何适应枯燥的书本和现实社会?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不是孩子的错,是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不断升级的画面和精彩,长大了以后再想让他们专心做事、习惯枯燥,就有相当大的难度了。
她说:“在限制中,未来才有无限。
”
现在一些父母拿游戏作为奖励、拿学习当惩罚来教育孩子,林曦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因为这样的奖惩其实是父母向孩子传达了一个信息:学习是痛苦,玩耍是快乐。
在林曦看来,学习其实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情。
当她做错事时,母亲的处罚内容从来都是“一周不许看书”“三天不准画画”,而奖励则是给她买新书。
这个奖惩里包含的价值观就是正面的:读书学习是你的福气,你不珍惜,就不值得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母亲独特的教育下,林曦从小就被埋下了“学习最珍贵、快乐”的思想,做事情的专注力也让普通成人望尘莫及。
先难后易
林曦母亲的怪理论还有不少。
普通人学东西都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一步步提高,林曦母亲却反其道而行之,她认为对于小孩子来说没有“难易”的差别,只有“多少”的差别。
难和易是相对的,先难后易,小朋友就不会叫苦,反而觉得很轻松。
所以,林曦背的第一首古诗就是有三十六句之多的《春江花月夜》。
这首七言长诗对于背惯了四句古诗的初高中学生来说都是件挺艰巨的任务,可初次接触古诗的林曦却没有任何感觉,她一句句跟着母亲念,然后再背给母亲听。
不仅背诗,还要将整个注解也全都背诵下来,尽管小林曦连注解的意思都无法理解。
不过,她还是很听话地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将这首长诗连同注解背得滚瓜烂熟。
从此之后,背诵四句的古诗对林曦来说就基本“跟玩儿一样”了。
长大之后,林曦对母亲的教育方式非常佩服,她说母亲的做法看似另类,其实与我国古老的传统是一致的。
四书五经这么难的东西,都是在小孩学前启蒙时就先背会了。
小时候,林曦并不会像普通小朋友一样读专门为儿童制作的图画书,她读的都是有深度的成人书籍。
平时母亲看什么书就直接推荐给她,读完之后再交流感受。
教会林曦查字典之后,全家人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都交给她,晚上等她查字典之后再告诉大家。
林曦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很快就认识了很多字。
佛家有句名言: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一粒种子种下去,总会开花结果。
母亲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把种子撒播在小林曦的心里。
世界规则
回顾成长经历,林曦总结道:“人生里其实并没有一个时期叫做‘儿童时期’,大家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不要把小孩当做小孩,而是要用这个世间的游戏规则来对待他。
”林曦母亲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对她“狠”一点儿。
经营感情,贯穿了林曦母亲对她的全部教育过程。
母亲常在批评林曦的同时对她说:“我可以对你很宽容,但是社会不会。
是你要学习迁就大家,而不是要别人的标准迁就你。
你未来被人尊重和喜爱的时候,你自然会感激我。
”
林曦想要拜师学画的年纪是8岁。
母亲说:“我可以帮助你,也可以提供给你最好的学习条件。
但是你需要清楚,这并不是我的义务,人和人之间没什么事情是‘应该’的。
你要花点时
间想清楚,是否能够坚持,遇到困难时如果你放弃,那么未来你所有的事情我都可能不会管,因为你失去了我对你的信任。
”
直到现在,林曦都能回忆起很多类似的谈话。
她从小就明白:即使亲人之间也没有“该”,也需要珍惜、互相尊重。
对此,林曦母亲的解释是:“你很难想象一个连亲人都不够尊重守信的人,会对朋友和不认识的人尊重守信。
”
后来,林曦母亲如她所承诺的,尽自己的全力为女儿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条件;林曦也如同当时答应母亲的那样,遇到困难,没有放弃。
当初对母亲有一丝丝不理解的林曦,如今非常感谢母亲。
她说,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忽略了契约和信用教育,而是更重视和强调父母为小孩子含辛茹苦、无条件地付出。
可是,为什么父母在做这笔付出时,不能如同做别的事一样,“自私”地问问自己:是否值得如此投入?这也就不难理解,现在有那么多父母老了后抱怨连天,感叹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
事实是,早在当年,作为父母的他们就没提出过要求。
双方为此,并无契约和守信的承诺。
林曦认为,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父母其实是可以去做更喜欢和更有意义的事。
再亲密的家庭都要面对生老病死,“无悔”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交代。
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一个人来,一个人走。
要确保每一步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没有埋下负面情绪的种子,这样最终就会得到善果。
谈心时间
从小就把林曦当大人看待的母亲也会像对待同龄人一样与她平等地交流谈心,而在每一次看似无心的谈话中却蕴含着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母亲一般会用委婉的方式,启发林曦反省有没有做错事或是伤害别人。
当林曦主动坦白自己觉得不够好的行为后,母亲会继续往深挖掘,循循善诱她继续思考有没有什么自己没意识到的,比如无意间说过的哪句话伤害到了别人,然后和林曦一起分析再遇到此类情况该如何处理,教会她换位思考,体谅别人的难处和不易。
当林曦给一些朋友讲述此段内容的时候,很多朋友的反应都是“你妈太过了吧,这样累不累啊”……林曦颇为不解:“重点是我没觉得累啊,反而在别人认同和喜爱中感觉到很轻松。
我想,如果要保留一项我妈的教育理念的话,我愿意保留此项。
”
由于母亲的尊重与善诱,林曦是真心享受这个过程。
16岁之后,林曦独自离开家、离开母亲在北京生活,这段日子她就靠写日记跟自己“谈心”。
无数次谈心,让林曦学会了换位思考,跳出来看自己,学会了不自私、爱他人。
由于年龄原因,母亲说的话有些当时林曦并不能完全理解,可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后,她才发现那些听似玩笑的教导背后的用心良苦。
母亲曾经很夸张地对林曦说,即便未来你做一份最普通的职业,即使是你去扫厕所,你都要成为一个可爱、有修养的人。
林曦当时频频点头,心里却不以为然地说,又玩儿我。
现如今已有自己家庭、女儿的林曦才发现,原来这句话里蕴藏着大智慧。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笑笑,就过了。
如果总觉得自己是特别好或是特别悲惨的那个,都是妄想执著、心生烦恼。
”
在建立自己的生活时,在跟人群相处的过程中,林曦越来越体会到与母亲谈心的可贵,那些看似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教诲帮林曦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面对一次又一次竞争,最终建立起平和而美好的人生。
她深深感觉到,在纷乱复杂的生活面前,有时才华、聪明、本事根本派不上用场,但是,一颗能跳出自我、真诚地关心别人需要的心灵却可以帮自己摆脱困难与烦恼。
回忆起童年的日子,林曦充满了眷恋之情。
那些日子也包括悬腕练字一站就是一天、晚上睡觉要贴伤湿止痛膏才睡得着;练琴手指由水泡到出血再到结茧的漫长过程。
只是,在别人眼中的艰辛,林曦对此丝毫没有感觉到苦。
她说:“虽然有时我会被骂,但是多数时候,都快乐又自由。
”
是的,那是心灵的快乐与自由,是一个母亲送给女儿最珍贵的爱的礼物。
编辑一川。